話說柴樓謝氏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清白傳家寶,衡門厭蕨薇。

  地偏人太古,山靜自忘機。

  樹藝三秋菊,琴書半戶扉。

  為農甘白首,日落未言歸。

  這首詩系明末文學家謝泰宗所作,詩名為《柴樓山莊即吾宗舊居》,詩中表達了謝泰宗對謝氏祖先所居的“柴樓山莊”的緬懷之情。柴樓今屬北侖,位于太白山北麓松鳴嶺下。這里依山傍水,村舍儼然,柴樓河清流回繞,半畝池碧波蕩漾,不遠處有石湫古纖道逶迤而過。故雖“地偏”而交通便捷,“山靜”而更顯清秀幽靜。多少年來,謝氏家族在此耕讀傳家,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走”出去多少名人、文人學士,真可謂書香氤氳,人才輩出,是不可多得的詩書官宦望族。后人這樣評論:“吾鄉世族,自明中葉以至于今,既久且碩,遞傳十余世而代有聞人者,實推平江謝氏為巨擘。”

  柴樓謝氏何以用“平江謝氏”稱之?因為柴樓謝氏祖基在“平江”(今蘇州一帶)。南宋建炎時,平江進士謝宇任定海(即后之鎮海)令,后歿于任上,當時金人南侵,棺櫬難以北歸,所以安家于鎮海城區學宮之西。此后,謝氏子孫繁衍,后裔時有出仕為官者,如元至正年間謝嗣謙,曾任江西高安縣令;明正統年間進士謝琛,官至福建按察使僉事。時謝琛之弟謝玙、謝瑊遷居柴樓,是為柴樓謝氏的始祖。謝玙下傳至玄孫謝大倫時,家道貧窮,以農耕為業,農閑時到海涂拾蛤,“躬蜃蛤以養親”。謝大倫生謝瀚、謝渭、謝湘三子,其二子謝渭得中進士,后官至廣東按察使,贈布政使。父以子貴,謝大倫亦贈授四川布政使、右參使。其后,子孫繁茂,科甲蟬聯,家聲由之大振。謝瀚生有七子,有五人為太學生、恩貢生、諸生,均受封司理,亦有出仕為知縣的,其中以長子謝泰宗最為出類拔萃。謝泰宗,人稱天愚先生,博覽群籍,且兼通孫吳韜略,以進士出仕廣東番禺縣令。后因平定賊寇而晉工部都水司、泉州司理、兵科給事中。年老歸鄉后寄情詩酒,息影家園。平生嗜學,手不釋卷,所以著作甚多,著有《天愚山人詩文集》、《二十七史要箋釋》、《綱鑒類鈔》等數百卷之多。因而時人稱其為“經濟文章咸卓當代,繼先業開后賢,巋然作中流之砥”,并譽之為“吾邑風雅之大宗”。

  自謝泰宗的“泰”字輩后,謝氏后裔科甲不絕。據粗略統計,泰、昌、緒、祚、賢、輔六輩中,出了8個進士,即為謝泰宗、謝榮昌、謝兆昌、謝緒彥、謝言祚、謝輔墀、謝輔坫、謝輔濂。中舉人者14人。出仕為官者18人,內有位居內閣中書2人,太守、州同知者多人,此外尚有諸生、貢生等。這些文人學士,達者則出仕為官,多博學能文;隱者則優游林泉,以著述自娛。如“昌”字輩中謝兆昌﹑謝功昌;“緒”字輩中謝緒敬﹑謝緒恒;“祚”字輩中謝言祚;“賢”字輩中謝崢賢;“輔”字輩中謝輔坫﹑謝輔濂等。

  柴樓謝氏以詩書官宦相傳,一直自明末延續至清末,歷時300年之久。據查,列入民國《鎮海縣志·人物傳》中的謝氏一系共有33人之多,28人有著作留世,這在縣內是無與倫比的。在這些人物中,有忠心報國,率兵破賊的;有清正廉潔,為民減輕徭役的;有撫恤災民,墾荒復產的;有重視教育,誨人子弟的;有熱心公益,興修水利的,如此等等。這些,正是謝氏家族秉承“清白傳家寶”這一古訓,習經史、尚禮儀、重孝道的結果,體現了謝氏的“太古”之風。

  歲月已整整過去五個多世紀,如今,在謝氏宗族的舊居之地——秀美的柴樓,柴樓河仍靜靜地流淌著,半畝池亦平靜如鏡,但山村已舊貌換新顏,只有在那林立的新樓間尚留存著少許古色古香的老宅,仿佛正在期待人們去溯古尋蹤。

 


韓朝陽 2012-08-14 22:34:29

[新一篇] 靜靜的小浹江

[舊一篇] 民國“國貨大王”方液仙被害始末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