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 簡體 傳統 |
去年暑假,我在兒子的作文里看到了兩個字“造跌”,再看他寫的作文內容,不禁啞然失笑,原來他把“造趺”錯寫成“造跌”了。
兒子快十歲了,卻沒有機會帶他去看上一場造趺表演,怪不得他會把“造趺”錯念成“造跌”。
說起民間舞蹈——造趺,一種自豪感便會從我心頭升起。作為土生土長的柴橋人,我習慣于把“造趺”說成“穿山造趺”,因為從小到大,幾場印象深刻的造趺表演都是由我們柴橋街道穿山造趺隊表演的。
記得在我小時候,一到元宵節,小鎮上一下子就熱鬧起來了。聽說柴橋街上要“行廟會”,鎮上以及鄰鄉鄰村的那些人,猶如趕赴一場盼望已久的盛會,不約而同涌向那條貫穿著整個小鎮的老街。
我的母親也把手中的事兒一推,拉著我跑向街頭。到了街上,占據一個好位置,然后翹首等待表演隊伍從街的另一頭走來。不一會,街道兩旁擠滿了嘈雜的人群,嘈雜中涌動著歡喜。在那些人群后面是一排二層木結構樓房,有許多腦袋就從二樓的窗臺上探出來,那可是個絕好的觀賞位置啊。
小小的我擠在人群間,滿心焦急,后來母親把我抱了起來,說:“還早呢!你急什么呀!”我躲在母親臂彎里,“站”得高了,就開心了。不知什么時候,遠處隱約傳來一陣敲鑼打鼓聲,人群一下子騷動起來:“來了!來了!”
沒一會,街頭出現了一支支五彩繽紛的隊伍——那都是民間舞蹈表演隊。有“馬燈”,有“舞龍”,有“跳蚤會”,有“大補缸”……當那些表演者離我們越來越近時,擠在我們前面的人群似乎也在不斷長高,我想清楚地欣賞那些節目已經很困難了。
正當我沮喪的時候,眼前忽然一亮,那些高高站在大人肩膀上的“美猴王”、“豬八戒”、“唐僧”正迎著我們翩翩而來,我不費一絲力氣就能清晰地看到他們精彩風趣的表演。這時候,人群似乎也不再擁擠了,他們站在那里發出了一連串的驚嘆。看——“美猴王”揮舞著手上的金箍棒在打“白骨精”;“豬八戒”扛著一把釘耙正和“沙和尚”玩耍;“唐僧”一手撥弄著佛珠一本正經地閉著眼睛念經呢!
此時此刻,我的心中充滿了無限歡喜。在歡喜的同時,我也為他們揪著心:那些和我一樣大的小朋友會不會從上面掉下來?走在地上扶著孩子雙腳的大人會不會一不小心松了手或者絆了腳?
長大以后,我知道了我喜歡的民間舞蹈叫“造趺”,站在大人肩上的小孩叫“天盤”,扶著孩子雙腳的大人叫“地盤”,表演的時候,“天盤”和“地盤”一定要配合默契,舞蹈動作才能協調統一;那些演員都是我們柴橋穿山人。這個民間舞蹈從一百七十年前開始在穿山村流傳,一代流傳一代,現在的“穿山造趺”已經有了第七代傳人。
六年前,我來到柴橋文化站工作,因而有幸跟著造趺隊參加了幾次大型慶典和巡游活動,也目睹了“穿山造趺”在演出規模、表演形式與節目內容等方面的不斷創新。當那些喝彩聲從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觀眾口中蹦出來時,我覺得很自豪,因為這是來自我家鄉的民間藝術。
2006年6月10日,也是我國首屆文化遺產日,我們的“穿山造趺”參加了“寧波市慶祝第一屆‘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的開幕式。那天,“穿山造趺”被市政府列入“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2008年春節前夕的一個下午,中央電視臺委托寧波電視臺對“造趺”這一民間藝術進行了拍攝采訪。也是在那天下午,我帶著兒子去柴橋影劇院廣場觀賞了“穿山造趺”的精彩表演。這是兒子第一次親眼目睹了厲害的“造趺”,他的驚訝與歡喜竟然出乎我的意料。
春節期間,我們欣喜地看到我們的“穿山造趺”出現在中央電視臺《新聞社區》欄目春節特別節目中。那一刻,兒子歡呼起來!我想,他再也不會把“造趺”錯念成“造跌”了。
胡虹 2012-08-14 22:32:3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