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今天我們都很重視青年,把中國的未來,中國的前途,都寄托在青年身上。這是不錯的。我們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青年常起著前進運動號手的作用。歷史上的“五四”運動、“五卅”運動、“一二九”運動,充分表現了青年在社會上政治上的偉大作用。三年來的抗戰中,在前線,在后方,在游擊區里,青年們更提供了無數舍身為國、英勇奮斗的光榮模范。
因此,社會各方面都關心著青年的訓練問題,尤其是思想訓練問題。就是如何使青年的思想和行動能有正當的發展,把青年們訓練成有用之材,使他們將來能担負建設新社會新國家的責任。
關于這個問題,各方面的意見歸納起來,可分兩種,一種是主張思想統制。這就是說,把一定范圍以內的思想,灌輸給青年,對于這種思想是沒有懷疑和選擇的余地的。“信仰往往為求其穩固起見,而不容懷疑,不許批評;又為求其普遍起見,而不容選擇,不容規避(《學生之友》)。另一種主張是思想自由。這就是說,“我們應給青年的是一個呼吸自由的氣圈,不是含有窒息性的氣圍;應給他們各種各式的滋養,使能各按本性去消化吸收;不應拿著某種定型去一孔出氣地陶鑄”(《大公報》)。前一種主張認為如果沒有統制,則青年知識不豐,閱歷不夠,容易走上錯誤的道路。后一種主張則以為,思想是活的,不是死的,要啟發、要引導,使被訓練者自覺的自愿的走上正確道路,否則便不能發生作用。
要正確解決青年思想訓練的方法問題,讓我們來看一下,對于一種思想從無信仰進到信仰,經過怎樣的過程,怎樣的道路,關于這個問題,近代國際革命運動史以及中國革命運動史,都提出了非常豐富的材料和例證。
一種思想要在民眾中取得信仰,一般地說來,應當有下列的條件。第一,這思想本身不是死去的公式,而是能夠解釋各種現象的完整思想系統,青年人面前遇到的難題,有了這種思想,就可迎刃而解。這樣青年才會感覺這種思想之可貴。第二,只有抽象的理解還不夠,必須讓青年參加這種思想所領導的活動。獲得自己實踐的經驗,以從經驗中證明這種思想的正確。實踐是考驗一切真理最重要的尺度。
一種思想是不是真理,不憑人口中的話,而要看實踐中所表現的客觀事實。人們決定對于一種思想相信與否,總是依靠事實和自己的經驗的。第三,由不信仰走到信仰,只能經過說服、引導,只能是自覺的自愿的,而不是強迫的命令的。只有自覺和自愿,才能產生心悅誠服的信仰,和驚天動地的創造活動。一般民眾都是如此,青年尤其是這樣。
如果走相反的道路,則結果都是十分可悲的。有許多事實說明在強迫注入的訓練之下,青年感到很大的痛苦。(略)青年們如果在思想方面尋不到出路,就要在別的地方來使用青春的熱和力了。于是頹廢派的誘惑來了。飲食徵逐、聲色狗馬,占住了一部分青年的純潔身心。于是讀死書的風氣盛行了。“今日埋頭讀書,明日努力建國”。結果一部分青年和抗日脫了節。于是苦悶了,徘徊了,悲觀了,失望了。一部分青年葬埋在愁眉苦眼的低氣壓之中,這樣青年失去了應有的團結和統一,失去了必要的鍛煉和修養,一任大好的韶光,空空溜去。這是青年的莫大損失,這是國家民族的莫大損失。
這種辦法是必須改正的。我們主張思想應當是自由的。在現在,在三民主義和團結抗戰的思想總方針下,應當讓青年們把學習與抗戰工作聯系起來,使他們在實際生活中體驗出革命思想的正確,產生對民族解放事業的堅固不移的信心,鍛煉出為人民大眾服務的艱苦耐勞的作風。和民族解放事業不相容的,是汪逆精衛的破壞抗戰、妥協投降的思想,帝國主義輸入的奴化思想等等。對于這些反動的思想,要實行思想的斗爭,使青年們自覺自愿的反對它們,厭棄它們。民族的戰士,不是在學校里面,關起大門,用一種“定型法”的思想喂養得出來的,而是在復雜的民族解放斗爭中鍛煉出來的,這正象棟梁之材不是在暖室里長成、而是在風霜雨露之中長成一樣。
——《新華日報》1941年6月2日社論
原題《青年思想訓練問題》
新華日報 2012-08-21 16:46:57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