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晚明變革與中國近代化 >>> | 簡體 傳統 |
我們讀到了這樣的開篇:后漢建寧元年。距今約一千七百八十年前。有一個旅行者。除腰間佩掛一劍之外,渾身襤褸不堪,但唇紅眉清,更雙眸聰慧,兩頰豐腴,時時隱含微笑,總之,絕無猥瑣低賤之相。這就是劉備。
《三國志通俗演義》在日本翻譯出版已三百余年了。
一六八九年至一六九二年,京都天龍寺僧人義轍、月堂兄弟以湖南文山的筆名用文言體日文譯成《通俗三國志》,刊行于世,先是在上層社會,隨后在民眾間也流傳開來。從此,無論兩國文化交流是好是壞,日本一直與中國共有這部古典文學作品。對于中國歷史,大概日本人最熟知的就是三國時代吧。法國文學研究家、評論家桑原武夫(一九○四~一九八八年)說他反復讀了二十多遍,這是讀別的書從未有過的。流行的譯本主要有立間祥介譯《三國志演義》(據毛宗崗本,平凡社一九七二年),小川環樹、金田純一郎譯《全譯三國志》(以毛宗崗本為主,參照弘治本,巖波書店,一九八二~一九八三年)、村上知行譯《全譯三國志》(據毛宗崗本,社會思想社,一九八○~一九八一年)等。
不過,一般日本人說到“三國志”,并不是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更不是陳壽的《三國志》,那是指吉川英治的小說《三國志》。吉川英治“少年時熟讀久保天隨的演義三國志”(全稱是《新譯演義三國志》,至誠堂書店,一九一二年),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三年他依據《通俗三國志》等譯本,用現代感覺進行再創造,把中國的古典名著改寫成日本人所喜聞樂見的大眾小說,連載于《中外商業新報》,再由講談社出版單行本。從此以后日本人讀“三國志”就大抵是這個“國民文學”了。中國文學研究家立間祥介講過一則笑話:他翻譯了《三國志演義》,有讀者來信斥責他不忠實于原典,因為跟吉川英治的完全不一樣。這位讀者很有點猛張飛,但由此可見,吉川英治的“翻譯”是和原典《三國志通俗演義》大不相同的。
吉川英治在“序”中說:“我并不做略譯或摘抄,而要把它寫成適合于長篇執筆的報紙連載小說。劉玄德、曹操、關羽、張飛等主要人物,都加上自己的解釋和獨創來寫。隨處可見的原本上所沒有的詞句、會話等也是我的點描。”于是,我們讀到了這樣的開篇:
后漢建寧元年。
距今約一千七百八十年前。
有一個旅行者。
除腰間佩掛一劍之外,渾身襤褸不堪,但唇紅眉清,更雙眸聰慧,兩頰豐腴,時時隱含微笑,總之,絕無猥瑣低賤之相。
這就是劉備。后面出場的還有一個叫鴻芙蓉的姑娘,還有劉老太太。這位“親孝行”的劉備為買母親所嗜好的茶葉,遭遇“黃巾亂賊”,多虧張飛搭救,便以家傳寶劍相贈,惹得劉老太太摔壺教子,教訓他立志再興漢統。某文學博士說:“三國志的世界是男人們的世界,但背后還有個女人的世界。”在吉川英治《三國志》中女人都跑到前臺來。全書分桃園、群星、草莽、臣道、空明、赤壁、望蜀、圖南、出師、五丈原十卷,最后還有一卷“篇外余錄”。
吉川英治說:“孔明一死,呵筆的興致和氣力頓時都淡弱了,無可奈何。”不僅是他,幾乎所有日本制“三國志”都是到“星落秋風五丈原”(土井晚翠的名詩,充滿傷感,構成日本人對諸葛亮的感情基調)便戛然而止,這可能造成了中國文學研究家中野美代子所說的“中國人喜歡張飛而日本人喜歡孔明”。她還說,“近于妖”(魯迅語)的孔明更符合日本人避免明確性、有點喜歡神秘氣氛的特質。曾有過調查,諸葛亮是中學生心目中的第九位英雄人物。多少年來,諸葛亮的事跡對日本人的忠孝觀念、道德涵養有極大影響。
吉川英治之外,還有一些現代作家寫有各種各樣的“三國志”小說,如武俠小說家柴田煉三郎的《三國志》、歷史小說家陳舜臣的《秘本三國志》等,但都遠不如吉川英治的《三國志》普及。
吉川英治生于一八九二年,七歲開始接觸《十八史略》等漢籍,十歲就熱衷給雜志投稿。因家道中落,十一歲輟學,從此干過印刷工、修船工、畫匠、記者等種種營生,同時自學不懈,據說把百科事典讀過五十來遍。三十四歲時在《大阪每日新聞》上連載《鳴門秘譜》,一舉成名。評論家、小說家木村毅(一八九四~一九七九年)甚至認為他“超過法國的大仲馬”。筆耕五十年,多數作品是“故事新編”。一九六二年去世,使數學家、隨筆家岡潔“覺得大東京都褪色了”。生前身后,全集一再出版,最新版本是講談社一九八四年出齊的“吉川英治全集”,計五十八卷,責任編輯是他兒子。吉川英治的名字不曾從讀者的書單上消失過,每代人都愛讀,尤其是走上社會的男子漢們。就經久不衰這一點來說,能夠和他比肩的只有大文豪夏目漱石。代表作《宮本武藏》在美、英、法、德等國翻譯出版,頗為暢銷,歐美人想從中窺探日本人的哲學思想。倘若把吉川英治《三國志》和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對照來讀,加以研究,一定很有趣,中國人和日本人的差異會顯現無遺。吉川還寫有《新·水滸傳》,一九五八年一月開始在講談社月刊《日本》上連載,惜其未竟,終成絕筆。在隨筆《小說的題材》中他說過:“寫完《新·平家物語》,有了空閑,于是這個夏天在輕井澤重讀自少年時代就耽讀的《西游記》,得以展開幻想的翅膀,其樂陶陶。”他也曾打算寫一部《現代版·西游記》來的。
吉川英治《三國志》至今仍是人們的必讀書,但近幾年的“三國志熱”卻更為現代化。這股熱潮興起于一九八三年NHK電視臺播放木偶劇《三國志》(此前還播放過動畫片),而后電子游戲《三國志》上市,更推波助瀾。不過,“三國志”的戰斗歷時二百多年,人物超過三百多個,玩電子游戲不易掌握,難以盡興,所以,尤其是大學生,更喜歡看漫畫《三國志》,不僅看起來津津有味,而且還可以收集電子游戲機攻略所需要的資料。這套漫畫的作者是橫山光輝,共六十卷。中央公論社曾翻印香港版三國演義漫畫,似銷路平平,大概是因為沒有像《中華料理》那樣改造得適合日本讀者的口味吧。
日本人讀三國自有日本人的讀法。有人這樣說:《三國志》的最大魅力是謀士的活躍,在今天的日本企業里許多經理所苦惱的就是缺少這樣的謀士。決定重大方針之際,征求干部們意見,得到的往往是評論家式的答復,什么“我認為成功率約有百分之六十”之類,而“三國志”的謀士們積極地獻策、爭論、勸誘,掉腦袋也不悔,這正是今天日本所需要的。日本人把《三國志》讀成人生訓、處世方、成功法、組織學、領導術、戰略論等等,尤其被經營者奉為座右之書。我們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問世有六百年了吧,而今似乎也不妨試試日本人的讀法,出版一些《三國志與人學》、《三國志的統籌學》之類的書。
摘自《日下書》,李長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長聲 2010-07-15 08:32:53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