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仇英 《清明上河圖》高清圖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圖》高清圖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圖》

絹本工筆設色

畫芯尺寸:縱31.11cm  橫938.53cm

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作品賞析]

    仇英的《清明上河圖》比宋本要長一倍,長9.87米,以明代蘇州城為背景,采用青綠重設色方式,畫中人物超過2000位,描繪明代江南社會的城鄉人民生活實景,表現了熱鬧紛擾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風情,場面宏大,氣勢雄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街市走來;而在城市之中,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橫跨河兩岸,河中船只往來首尾相接——描繪明代姑蘇繁華的景象。

 

 

 

=================

 

與現代人過清明節不同,古人過清明節,不單單是祭祀。伴隨著掃墓,還要進行多項活動,比如踏青、蕩秋千、蹴鞠、插柳、植樹等。到了明代,有不少活動已經被人們摒棄了,像拔河。
拔河在唐代比較盛行,據明人謝肇淛《五雜俎》卷2載:“唐時清明有拔河之戲,其法以大麻絙,兩頭各系十余小索,數人執之,對挽,以強弱為勝負。”唐中宗頗 喜這個節目,“時中宗幸梨園,命侍臣為之,七宰相、二駙馬為東朋,三相、五將為西朋。仆射韋巨源、少師唐休璟,年老無力,隨絙踣地,久不能起,上以為笑。 ”除了拔河以外,還有一種“繩橛之戲”(賭博游戲),謝肇淛說,時人也很少玩了,惟秋千比較盛行,但也僅僅限于北方,至于南方人,則更偏愛木偶戲。
《金瓶梅》第八十九回《清明節寡婦上新墳永福寺夫人逢故主》中,作者提到了秋千:“韶光淡蕩,淑景融和……隔水不知誰院落,秋千高掛綠楊煙。”這一回不但 記錄了當時人們于清明掃墓時所攜帶的祭品、出行方式,而且生動描述了掃墓途中的景致:“且說一日,三月清明佳節,吳月娘備辦香燭、金錢冥紙、三牲祭物,抬 了兩大食盒,要往城外墳上與西門慶上新墳祭掃”,她們一行人“都坐轎子往墳上去”,“出了城門,只見那郊原野曠,景物芳菲,花紅柳綠,仕女游人不斷。”
在明人的眼里,清明節期間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日謂之麗日,風謂之和風,吹柳眼,綻花心,拂香塵。天色暖,謂之暄。天色寒,謂之料峭。騎的馬,謂之寶馬。坐的轎,謂之香車。行的路,謂之芳徑。地下飛的塵,謂之香塵。千花發蕊,萬草生芽,謂之春信。”
在如此生機盎然的日子里,既要表達對逝者的思念與崇敬,同時也不能辜負眼前旖旎的春光,這體現的就是所謂“逝者安息,生者奮發”吧。
香燭、金錢冥紙,是燒給故去的人用的,而“三牲祭物”、“兩大食盒”則是等祭祀完畢之后由活人享用。沈榜《宛署雜記》卷17記載了明代北京人過清明節的情形:“清明日,小民男婦盛服攜盒酒祭其先墓,祭畢野坐,醉飽而歸”。“每年是日,各門男女擁集,車馬喧闐”。
與北方的陸路不同,在江南的一些水鄉地區,人們掃墓要乘船而往——不知道有沒有出現過河道擁塞的情況。張岱《陶庵夢憶》卷1《越俗掃墓》記:前去掃墓的男 女均穿著盛裝艷服,乘坐裝飾華麗的船只,一路上敲鑼打鼓,歡呼暢飲,就像杭州人游西湖。有人醉了還會發些“酒瘋”:“岸幘(拢起頭巾,露出前額)囂嚎,唱 無字曲,或舟中攘臂,與儕列廝打。”張岱評價這是“厚人薄鬼”。
只是后來,因為兵亂,在清明掃墓的人群里很少能看到婦女們的身影,僅僅是“子孫數人挑魚肉楮錢(紙錢),徒步往返之。”不但婦人不能前往,去掃墓的男人們連船也不坐了,美好的節日,也曾因兵亂而變得蕭瑟凄涼。

 

 


 

 




 

 

 

 

 





 

 

 






 

 



















 


點墨山人的書畫空間 2013-04-17 09:04:34

[新一篇] 請欣賞:五十張世界神奇的圖片,令你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值得收藏

[舊一篇] 仇英《桃源仙境圖》-局部高清放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