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書法與寫意畫的關系談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從中國古代書畫理論以及傳世書畫作品的形成過程,我們不難發現,書法和中國畫似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尤其在書法和寫意畫之間,這種關系更為密切。
書法是中國歷史上一門古老的藝術,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諸種書體歷經各個朝代書畫家的不斷實踐,愈趨成熟。它在宣紙 上借助毛筆的書寫運動和線條墨跡的各種變化,留下豐富而有意味的形體,這些形體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文字符號和工具作用,構成了中國文化的獨特之處——書法 藝術。


  而寫意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發展史上相對于工筆畫而言的一種畫法。它多畫于生宣之上,用筆粗放、簡練,揮灑自如,較工筆畫更能直抒心意,畫出對象的神韻。

  書法與寫意畫作為傳統藝術創作的不同形態,具有玄妙之處。它們都伴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而發展。它們之間既有相同點,也有相異之處。

  李苦禪曾經說過“書至畫為高度,畫至書為極則”。書法和寫意畫的相同之處首先表現在中國傳統書畫的工具材質上:無論是作畫還是書寫文字都離不開 筆墨紙硯。筆是一律的毛筆,墨是相同的松煙、油煙墨,還有紙也是相同的宣紙,硯也是一致的歙硯端硯等。這種書寫與繪畫采用相同材質的特殊形式在世界上是獨 一無二的,也正是這種獨特的形式使得書法與繪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其次,中國繪畫執筆也等同于書法,雖然摻雜著各人藝術稟性或喜好不同,執法也各有變化,但基本握筆姿勢仍是手心虛空,執筆靈便的“按、壓、鉤、頂、抵”五指執筆法。

  

其三,傳統書法與繪畫都以線為先,線條是中國藝術表現的靈魂。書法運用線條表現了文字,傳達了書者的情感、情緒和生活感受、學識、修養、個性 等。中國畫無論工筆或是寫意也都主要以線來描繪物象,尤其在傳統中國畫當中,最具審美價值的莫過于線的藝術。南齊謝赫在“六法論”中提出的“骨法用筆”就 說明了這點。“骨法用筆”包括兩個含意:一指物象的結構,二指畫面線條的骨力、骨氣,即“筆力”。唐代張彥遠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 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現代潘天壽先生也曾說:“一為點易于零碎,二為面易于模糊平板;而用線則最能迅速靈活地扣住一切物體的形 象,最為明確和概括。”精辟地闡述了中國畫是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繪畫。因此寫意畫的作畫過程必需像書法用筆那樣全其骨氣地寫出來,同時具有書法的“節律 美”,才能形成雄健古茂、圓渾蒼勁的線條,才能扭轉線條的糜弱之勢。而這以書法線條入畫的手法不叫“畫”,不叫“描”,就只能叫“寫”。


 

  另外,書法與寫意畫的相同之處還表現在他們的用筆和用墨上:

  

在用筆上,書法要求“多力豐筋者勝,少力少筋者病。”(鐘繇),這在寫意畫中也是如此。一般來說,寫意畫起筆和止筆都要用力,運筆中間氣不可 斷,止于停筆不可輕挑。用筆時像黃賓虹先生所謂的國畫運筆之妙旨:平、留、圓、重、變。如將其用于書法也是同樣可行。從傳統來看,特別是在宋元文人畫出現 以后,繪畫用筆越發地講究從書法中得來。南北宋時期出現的許多大文人畫家,不僅善書也善畫。如黃庭堅、蘇軾、米芾父子等,均以書法入畫,重視并發展了筆墨 情趣和技法。趙孟頫詩云“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還有柯九思論畫竹“寫竹桿用篆法,寫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 分法或用魯公撇筆法,木石用折釵股,屋漏痕之遺意”。都提出書畫同源的說法,這種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如黃慎的寫意人物,創造出狂草筆法入畫的獨特風格。 行筆“揮灑迅疾如風”,氣象雄偉;吳昌碩數十年寫石鼓文,以篆書入畫,寫意作品渾厚有力,雄健蒼茫;黃賓虹晚年把所有的形都化為書法的線,作品呈現出渾然 忘物,一片空靈之境;齊白石以書入畫,其非凡的書法功力使他筆下的蝦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給予寫意畫的發展以十分重要的啟示。

 

用墨上,寫意畫注重用墨,講求皴、擦、點、染交互為用,干、濕、濃、淡對比調配,以塑造主體,烘染氣氛。而書法,特別是草書的書寫上也很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點。沒有關系的對比,就沒有作品的豐富性,故書畫同理。
 

  而且,在筆墨運用的順序上,書法和寫意畫也是一致的。比如國畫寫生,當第一筆下紙時可能筆頭蓄有較飽滿的墨水,并且筆尖與筆肚的墨色不一,這樣筆隨物 轉,一筆一畫由濕至干,墨色也就由濃至淡,此時的干筆仍然可以繼續使用,在紙上畫出飛白的效果,與之前的濕墨形成強烈的對比。這樣善于利用各種干、濕、 濃、淡的對比,作品才會給人以一氣呵成的感受,且效果豐富。縱觀書法用筆,大抵如此。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玄妙莫測的“氣韻”、“意境”的美學特色,正是通過書法和繪畫筆墨呈現的。傳統書法和寫意畫都是借助筆墨表現線條形式,強調 藝術的象征性和人格的理想化,反映創作主體的“心源”。東漢楊雄稱“書為心畫,畫為心聲”,書畫家們都是借助書畫所特定的程式以抒發自己的感受,來成就不 同風格的作品。因此,可以說寫意畫與書法都是從筆墨的角度出發去感受物象精神的。


 

  透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

  1.筆墨的顯露,必以中國人文精神內涵為前提。

  2.筆墨是在揚棄的歷史過程中發展的。

  3.筆墨的高度以表現技法、自身的形式美、個性化三個因素來衡量。

  4.筆墨的成熟并成為可以獨立品評的審美對象,這是寫意畫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

  古人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創造了中國人特有的人文精神,在“天人合一”這一傳統文化精神感召下,傳統寫意畫和書法的發展才因此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雖然寫意畫與書法在運用筆墨表現線條、抒發自己的感受、形成不同風格等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但二者也存在著某些差異:首先,書法在很大程面上受 拘于文字,它是文字的載體。而寫意畫是繪畫藝術的一種形式,它本身不作為文字的載體,有自己的表現內容。其次,書法用筆大多以中鋒為勝。側筆的運用方面不 及繪畫,故繪畫筆墨變化上多于書法。其三,寫意畫的用墨之妙,在于濃淡相生相融,濃處須精彩不滯,淡處須靈秀不晦。做到濃中有淡,淡中有濃,而這在書法的 表現上并不是特別明晰。另外,寫意畫的用色豐富多彩,一幅完整的作品常常附有適當的色彩。這一點上書法受傳統材料和習慣所致,色彩豐富性無法與之相比。

  縱觀傳統書法和寫意畫之間的聯系,我們可以看到它們的相同點遠遠大于相異處。仔細分析,我們更能發現,書法和寫意畫之間其實是在相輔相成、相互 影響和互為補充中相互發展的。因為,在某種意義上,書法也是最概括、最抽象的寫意畫。寫意畫筆法墨法也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書法的表現形式。它們之間互為補 充。如鄭板橋擅長書法和繪畫,以畫法作書,創隸書間于行楷之中的六分半書,又以書法的筆法作蘭竹,風格明快勁峭。清人蔣士銓評曰:“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 奇古形翩翩;板橋寫蘭如作字,秀葉蔬花見姿致。”另外書法也以詩詞,落款等形式進入寫意作品中,豐富了畫面整體效果。


 

  但是,直至今天,真正能理解并發揚這個優良傳統的畫家已經越來越少,時代在進步,傳統書法與寫意畫相結合的觀念卻在退化。“骨法用筆”被當代畫 家所淡漠,去強調沒有筆意的圖式化、裝飾化、符號化,強調肌理效果制作,成為了當今畫壇的主流,真正意義上的寫意畫家已鳳毛麟角,中國人特有的人文精神在 當今國畫作品中難覓蹤影。這些正是我們現在必須面對并且克服的。因為傳統書法和寫意畫的關系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體現之一,是中國人在不斷探索,不斷 舍短取長的總結中形成的。中國畫藝術要健康發展,傳統文化精神就必須堅持,這表現在藝術的過程,就是必須理解中國書畫的特有形式,了解它們的內涵,使其在 新的時代更加完善和發展起來。http://hi.baidu.com/lpwxu6012/item/6949ec4a00a4d1a8df2a9ff4


點墨山人的書畫空間 2013-04-17 14:01:47

[新一篇] 重彩山水畫技法

[舊一篇] 春花爛漫時 ★ 桃花、櫻花、牡丹、綠楓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