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第一回中的教頭王進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水滸傳》描寫王進最后一段話是:
“王進道:“賢弟,多蒙仔好心,在此十之好;只恐高太尉追捕到來,負累了你,不當穩便;以此兩難。我一心要去延安府投著在老種經略處勾當。那里是鎮守邊庭,用人之際,足可安身立命。”
史進并太公苦留不住,只得安排一個席筵送行,托出一盤--兩個段子,一百兩花銀--謝師。
史進收拾了担兒,備了馬,母子二人相辭史太公。”

由此可見,王進去延安府投奔了一個姓種的經略使,投軍去了。

王教頭點撥史大郎。
自古作文講究鳳頭、豬肚、豹尾,水滸以一位八十萬禁軍教頭開篇,也落得個穩健。所謂三十年河東又河西,當年的東京幫閑“圓社”高二已出落成了高殿帥,英雄王進只得跑路了。跑啊跑啊,跑到了史家莊,史家莊里有個史大狼,大狼愛武藝,王教頭好眼力一眼看出史進 是花架子,史進不服,兩個一試之下,不過兩合,史進輸了個心服口服。下棋要找高手,弄斧須到班門,明師方能出高徒。在王進的盡心指教下,點撥得史進十八般武藝件件都有奧妙,一一學得精熟。人生無有不散的宴席,梁園雖好卻非久留之地,不覺荏苒光陰,半年已過 。王進雖被逼離家跑路,終是對功名利賂尚未徹底絕望,執意要投奔延安府老種經略處勾當,師徒二人遂別,誰知這一別,竟是永訣,只至史進戰死,王進再無半點消息。據說《蕩寇志》中王進卻是出現了,仿三國諸葛罵死王朗,將林沖也罵死了,當真是無稽之談,不信也 罷。
水滸以王進開篇,有這么幾層意思:提王進引出史進,進而引出梁山的一個小山頭----少華山,為以后梁山大聚義設下伏筆;寫王進為林沖一節埋下伏筆,林沖的遭遇實際上是王進的加強版,同時也表明林沖的遭遇不是個別現象,逼上梁山,官逼民反是個漸進的結果。此中深意,各位可慢慢揣摩。  

大敵當前,宋廷高層之間還在進行著激烈的政治斗爭,傾軋與排擠仍未停止,就是在這種形勢下,主戰派李綱以一介文臣被迫担負起第二次救援太原的重任。然而,李綱卻一再受到同僚的掣肘與欽宗的疑忌,當時他能夠直接指揮的士卒只有一萬二千人,申請撥付 100萬的軍需僅得到20萬,不僅在京城征調戰馬被制止,甚至還將他征召的地方部隊遣散。李綱計劃先進行必要的休整訓練,等做好充分準備后再行出征,卻被宋欽宗斥為拒命,只得于八月初匆匆開拔。

  宋朝中央政府對太原的第二次救援可謂氣勢洶洶,除了李綱之外,還有駐屯于沁縣的解潛部,駐屯于遼州的劉?部,駐屯于文水的折可求、張思政部,駐屯于南北關的范瓊部,計劃以兵分數路的優勢兵力圍殲銀術可孤軍深入的疲敝之師。

  當年深得宋徽宗寵幸的宦官童貫手中都有數萬人的親軍,但是,如此事關國家存亡的重大軍事行動中,李綱上疏各路大軍合兵一處統一指揮的要求卻被否決,身為宣撫的李綱徒有節制諸路大軍之名而無節制之實,各路將領都直接聽命于遠在京城的宋欽宗,各自為政,互不協同。其實只要回想宋初大將作戰必須按照出征前皇帝下發的陣圖來指揮的愚蠢做法,就不難理解宋欽宗的舉動了。趙宋王朝的中央集權制度不僅斷送了宋廷第二次對太原的救援,斷送了太原,也葬送了自家一百六十余年的錦繡江山。已經出征近一年的銀術可面對一盤散沙的宋軍指揮若定,先是集中主力擊敗劉?部,隨即又先后擊敗解潛部于南北關、張思正部于文水、折可求部于子夏山,宋軍被各個擊破損失數萬人之后,對太原的第二次救援宣告失敗,李綱以“專主戰議,喪師費財”的罪名被貶官。

  目光短視急功近利的趙宋王朝沒有吸取張覺事件的教訓,又因為策反已經歸降金朝的遼國舊臣而激怒了金太宗,早有蓄謀的金太宗以此為借口于八月十四日再次下詔攻宋。金軍二次南侵的兵力布署和進軍路線較之前一次基本不變,但針對上次東西兩路未能協調呼應而置東路孤軍于背靠黃河獨擋二十余萬宋軍的險境,二次南侵著意加強東西兩路的互相協同,以實現兩路夾擊、會師開封的戰略目標,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其戰略重點,就是攻取太原打通西路。太原,再一次成為眾矢之的。

  在重重包圍中南顧王師望穿秋水的太原守軍沒有盼來自己的援兵,兵臨城下的卻是卷土重來的宗翰大軍。宋代的太原只是一座政治與戰略地位都不重要的小城,物資儲備極為有限,太原軍民已經在嚴密封鎖中苦苦支撐了八個多月,存糧基本用盡,士卒先是宰殺牛馬騾等牲畜,后來只好烹煮弓弩皮甲以充饑,而城中百姓則只能用糠秕和干草來果腹,甚至出現了人相食的慘劇。盡管如此,太原軍民依然矢志不渝,拒絕了宗瀚的數次勸降而決心以死報國。

  做為一個游牧民族,女真人長于野戰而短于攻堅,為了奪取太原,金軍總結了攻取遼國五京時的作戰經驗,除了早已實施并卓有成效的“鎖城法”外,還制定了一整套在當時極為先進的攻堅戰術。金軍運來三十座大炮(巨型投石機,和現在電腦游戲帝國2代里面城堡里面出來的一樣),能將大于斗的炮石拋入城內,城頭用于防御的敵樓屢屢被擊中摧毀。北宋攻取晉陽時,就曾在城外構筑過起防護作用、名為“洞屋”的掩體工事,而金軍更是建造了五十座下部安有車輪的大型機動洞屋,其作用尤如現代的裝甲運輸車,金軍企圖用它來運送土木填平護城壕。在攻城時,金軍制造了集洞屋與云梯于一體兼顧防守與攻擊的鵝車,這種形如鵝狀的裝備下安車輪,上冠皮鐵,能夠有效保護士卒攻城。

  太原守將王稟針鋒相對,對于大炮(巨型投石機,和現在電腦游戲帝國2代里面城堡里面出來的一樣),在敵樓前設立柵墻,樓頂覆蓋糠布袋,這樣敵樓即使被擊中也不會有大的損壞而能夠迅速修復。對于填壕,宋軍挖掘地道直通護城壕,等金軍填滿木柴后就放火焚燒使其前功盡棄。對于鵝車,宋軍在城頭設立了也如同鵝狀的跳樓,從跳樓上將系有繩網的巨石套在鵝車頂部,使其重心上升,然后用搭鉤和繩索將鵝車拉倒。

  人相食,意味著這座孤城的堅守已經支撐到了極限,在金朝生力軍半個月的猛攻之下,英勇頑強的太原城在堅守了二百五十多天之后,于九月初三失陷。盡管大勢已去,王稟依然率領饑餓疲憊的士卒堅持巷戰,背負著供奉于太原祠廟中的宋太宗御容突圍出城,金兵全力追趕,身中數十槍的王稟投汾河自盡。金兵得到王稟的遺體后,宗瀚破口大罵,命令士卒策馬踏為肉泥以泄其憤。城破之后,太原三十余名當地官吏壯烈殉國,金兵屠城報復,在饑餓中幸存的太原百姓幾乎被屠殺一空。

  太原保衛戰的另一位功臣太原知府張孝純被俘后押往云中,四年后,金朝扶立的偽齊政權建立,身陷囹圄的張孝純違心地接受了偽職,出任尚書右丞相,他曾投書宋高宗趙構,表白自己的迫不得已,并透露了偽齊皇帝劉豫準備派遣刺客暗殺南宋君臣的計劃。又過了八年,因為在與南宋的戰爭中屢屢失敗,偽齊被金朝所廢,張孝純等人被遣返南宋,張孝純為自己的失節而深感羞愧,自請致仕,病死于江蘇徐州。

  攻陷戰略重心太原之后,金朝西路軍揮師南下,與東路軍遙相呼應,于年底會師開封,順利滅亡了的北宋王朝,是為“靖康之難”。

  在圍困太原期間,金兵一部曾駐扎于晉陽城廢墟之中,當他們舉頭仰望太原故城巍峨的城墻時,可曾想到晉陽城如若不毀,金兵有可能攻破這座兵精糧足千古雄關嗎?當徽欽二帝北狩蒙羞的時候,可曾想過這正是當年趙光義下令火燒晉陽的報應?

  盡管太原的地理位置依然重要,但太原抗金戰,是龍城太原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最后一次對全國的政治、軍事形勢產生重要影響,從此后,太原基本沒有再為封建皇朝創立過有如漢唐五代時的功勛,太原再一次影響全國形勢時,已是八百年后的辛亥革命。

  最后說一下,水滸中的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的原形,也叫王進,別名還叫王慶,在前兩年河北出土的北宋文獻中有一則有趣的記載,其中內容:北宋的禁軍將領(文獻中沒說是教頭)王進在京城得罪了高官(文獻中沒指明是高俅),先是逃到到延安小種經略府的故人那守邊關,在西北,王進領兵和西夏的小股部隊有過戰斗,皆獲勝。后王進又投靠河北的戰將種師中和種師道門下任先鋒,在后來的太原戰役中,隨同種師中力戰而死(也算是民族英雄吧)。

  水滸中的原型王進和楊志確有其人。金兵攻城用的三十座大炮(巨型投石機,和現在電腦游戲帝國2代里面城堡里面出來的一樣)由金軍中的漢人制造


網載 2013-07-26 16:09:33

[新一篇] 宋之問的詩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

[舊一篇] 《陳太丘與友期》解析鑒賞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