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
漢密爾頓的功績(1)
------------
漢密爾頓的功績
盧兄:
不等你回信,我先講下去。上封信講到,由于漢密爾頓的努力,美國終于建立了第一個全國
性銀行。可是,今天看來或許是很常識性的一個決定,在當時,卻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的。
這是聯邦政府第一項投入運作的舉措,它的一舉一動,都在預示著美國的走向,給出它能不能成
功的征兆。尤其是美國的建國者們,正非常緊張地注視著它的運行。他們的憂慮,一點沒有減輕。
聯邦政府行政分支要有效地執政,就要有權做一些具體的決定。憲法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提供
細致的指示。可是,權力的界限究竟在哪里?大家都知道,漢密爾頓一向持有“國王”、“強行政”
的過激觀點。現在,這個觀點激進的人,真的就站在行政分支中的重要位置上了。他的實踐,他
所表達的觀點,使得本來就對聯邦政府權力不放心的弗吉尼亞政治家,大為震驚。雖然華盛頓將
軍可憐的內閣只有區區四個部長,他們仍然覺得,一個會讓政府過于強大的趨勢在悄悄形成,這
必然會威脅到個人自由。他們反對擴張政府權力。以杰佛遜和麥迪遜為首,反聯邦黨人在形成,
成為漢密爾頓的主要對手。
你一定記得麥迪遜原來也是持聯邦黨人的觀點。可是,費城制憲會議以后,托馬斯·杰佛遜
結束了五年來出使巴黎的生活,回到美國。他和麥迪遜本來就友情很深,都是弗吉尼亞人,氣質
也相似。麥迪遜受較年長的杰佛遜影響,一點點疏離了聯邦黨人的觀點,偏向于杰佛遜的看法,
認為新生美國最重要的是保持美國革命的原始精神,強調民眾的自然權利。
與此同時,漢密爾頓在臨時首都費城,忙于準備另一個報告。1791年底,他提出了著名的
《關于制造業的報告》。
這個時候,美國經濟落后,只能為歐洲制造業提供原料和市場,自身幾乎沒有工業。漢密爾
頓的這個報告,第一次預言了美國經濟的前途,把美國放到了世界經濟體系之中。他敦促國會發
展美國制造業,指出,有了強大的制造業,國家才能真正獨立,在全球商貿中才能得到平等的地
位和條件。他預言了未來美國將出現的大規模移民,指出移民的多樣化勞動力是制造業的有利條
件。他認為,這將使美國出現新的人口中心,形成國內市場,這也將有利于農莊,為農業產品找
到新的銷路。
漢密爾頓和其他政治家的不同在于,他不是從道德角度來判斷經濟措施的好壞,而是從事物
互動的關系中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他要求國會通過法令鼓勵制造業,包括保護性的進口
關稅,免除國內制成品的關稅,鼓勵新發明,特別是和機器有關的發明。為此,他和財政部的助
手一起建立了稱為“有用制造業學會”的民間組織,在新澤西州建立工業園作為制造業的示范。
華盛頓總統是弗吉尼亞人,他的內閣也以弗吉尼亞人為主。漢密爾頓工作得非常艱難,他的
聯邦黨人觀點遭到杰佛遜的反聯邦黨人派的反對,兩派在內政外交上的政策幾乎全都針鋒相對。
美國處于初建階段,相對而言,漢密爾頓負責的財政和經濟是實的,而杰佛遜負責的外交是
虛的;漢密爾頓鼓吹的工業制造業和商貿是動態的、有前瞻性的,而杰佛遜堅持的農業社會政治
倫理觀是靜態的、保守的。但在外交上,倒是漢密爾頓推崇穩步推進的英國模式,主張和英國建
立友好關系,對正處于大革命時期的法國持懷疑和否定態度;而杰佛遜恰恰相反,他的浪漫氣質
和激進的法國革命相投,又在法國生活了五年剛剛回來,因此,他同情法國而反對與英國結盟。
現在我們回頭去看,美國當時是一個明顯落后于先進歐洲的、經濟落后的鄉村。而漢密爾頓
的高明,并不在于他對金融、經濟發展和工業社會的創造性構想,因為西歐早期的工業化已經發
生,在工業化之前,英國的金融和財政體制變革的一整套經驗,已經活生生地擺在那里。漢密爾
頓的智慧在于,他知道最開始需要的,并不是發明創造,而是在其他國家現有的經濟模式樣板中,
選擇一條路跟上去。
民主社會制度是多數決定的制度,所以,仍然存在由于多數人的錯誤選擇,走上錯誤道路的
可能。雖然,相比專制制度,它更有糾正錯誤的機會,不會在一兩個人的執迷不悟之下一條道走
到黑,可是,在國際經濟形勢面臨質變的時刻,對一個國家來說,一個錯誤選擇也可能就貽誤了
一個難以彌補的關鍵契機。更何況,美國一開始就面臨經濟崩潰,危機重重。這就是漢密爾頓的
功績所在:他的選擇,使得新生的美國一點沒耽誤地抄著捷徑,在經濟上向先進的歐洲追去。
不知你注意到沒有,我說的漢密爾頓建立的美國第一銀行,是第一個“全國性”銀行,而不
是屬于政府的“國家銀行”,因為這并不是全部國家資產和國營。漢密爾頓以英格蘭銀行為藍本,
私有公管。總共1000萬美元的股份,聯邦政府的股份僅占1/5,其中3/4還是政府債券。
財政部有監督權,私人有大部資產和獨立經營權。漢密爾頓依據他對人性的理解,認為,“私人
利益是銀行最好的指導原則”。
站在漢密爾頓對面的反對派,以托馬斯·杰佛遜為代表。他們認為,獨立戰爭時期發行債券
的行為,和今天發行股票建立國家銀行,有道德上的本質差異,“前者有著神圣目的,它是為了
一場神圣的戰爭,這場戰爭拯救了我們的自由,并且使我們獨立。而后者,其目的只是為了讓一
伙騙子發財,使得那些誠實和勤勞的人蒙受損失”。
可是,在漢密爾頓眼里,經濟就是經濟,是一門獨立的學問。他不把那些不屬于經濟的道德
問題,合在經濟問題中考慮。
美國的經濟范本是歐洲,而歐洲有過成功的經驗,也有過泡沫經濟引發崩潰、金融從此一蹶
不振的危機。而事實上,現代經濟剛剛開始,它以迅猛的力度在沖擊和改變社會,一副洪水猛獸
的樣子。可以明顯看到,它遠比農業經濟的社會更難預料和控制。這兩派觀點,在某種意義上,
是信心的差別。漢密爾頓充滿自信心,也具備迎接挑戰的性格,他更理性化,也更相信強大集中
權力對經濟的掌控能力。而以杰佛遜為代表的、習慣和喜愛傳統南方農業社會的人們,他們對迅
速釋放無法控制的能量的變革感到憂慮,變革后的局面是未知的,他們完全沒有信心。
現代經濟在剛剛出現的時候,人們事實上是還沒有完全了解它。它多次在人們喜出望外的時
候,突然呈現可怕的面貌,出現類似大蕭條這樣無可駕馭的災難。人們雖然有幸能夠渡過這些難
關,卻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因此,對它是否具有信心,在那個時候,兩種態度沒有什么高下之
分。可是,美國顯然還是要感謝漢密爾頓的這種信心,因為,現在看來至少有一點是清楚的,就
是杰佛遜他們希望美國躲避在一個浪漫田園里,維持世外桃源式的農業社會,事實上最終是不可
能做到的。
經濟就像是一駕獨立的馬車,它駛向一條新的道路,就帶出一片新的風景,有鮮花原野,也
有狂風暴雨。漢密爾頓顯然為美國帶來轉機,讓美國以驚人的速度,在歐洲恢復信用。國內經濟
開始繁榮,美國開始生氣勃勃地轉動起來了。可是,這條道路也必然帶來另一片風景。
------------
漢密爾頓的功績(2)
------------
證券買賣的投機風潮很快出現。1791年獨立日,美國第一銀行股票上市,投機風潮達到頂
點。一些獨立戰爭的老兵們傻在一旁,看著瘋狂搶購股票的人潮。股票價格猛漲。漢密爾頓試圖
通過他一貫的方式,匿名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告誡大家股市可能崩盤的危險前景。可是在周圍眾
多發財故事的刺激下,這種警告當然沒人要聽。結果,第二年2月,暴漲五個月的股市突然大跌。
美國面臨經濟危機。此后,美國還有過幾次類似的金融大風潮,幸而漢密爾頓并不只沉溺在成功
的一面,也在同時研究歐洲的經驗教訓,有備而來,他動用國家儲備干預,股市逐漸回穩。雖然
沒有導致崩潰,可是,仍然帶來了很大的社會沖擊。
從此,美國在經濟結構上,完全現代化了,類似歐洲的證券市場、交易所和股份公司大量出
現,并且以股份公司的形式集資,修建公路、運河、橋梁,興辦制造業。美國開始呈現與建國前
完全不同的面貌,像今天說的,經濟起飛了。許多人的生活,被新的社會風潮帶動,向不同的方
向改變,美國社會本身也被改變了。
假如回顧以漢密爾頓和杰佛遜分別為代表的兩派觀點,還可以看到其中一系列不同的觀念。
例如在對待戰爭債券的問題上。漢密爾頓把它看做是政府與個人之間的契約,政府不如約償債,
契約權和財產權就得不到保障。同時,他把收購債券的所謂“投機者”和出售債券者之間的關系,
也看做是合法的契約關系。債券在流通,只要是合法的交易,其中一些人的吃虧和得利是客觀存
在,只要是自愿、合法,就必須尊重契約為先,而必須忽略它的深究一層的道德探討。股市也一
樣,只要是公平的,各人也必須承担風險,不能因賠本的個人陷于悲慘境地,就對制度作道德探
討,甚至否定制度。
現代經濟制度顯然在引出新的社會問題。在漢密爾頓看來,振興國家經濟,使它變得強大最
為重要,而引出的問題只能再進一步尋求解決。他拒絕把目光投向那些被歷史的列車甩出去的人
們。
對于杰佛遜他們來說,新的經濟制度引出的社會問題,直接牽涉到最基本的道德觀念,從而
引出他們對這樣的經濟改革本身的質疑和否定。再說,原來就有的憂慮,更因政府權力的擴大而
加深。政府是否因此無可避免地腐敗,民眾的自由是否已經被嚴重侵犯?在他們看來,費城會議
過去只有短短的四年,憲法批準只有短短兩年,聯邦政府已經呈現出了改天換地的權力。
其實,雙方提出的問題,都不是沒有意義的。美國從第一天開始,就是不斷處于這矛盾兩極
的抗衡和平衡之中。
當然,是人在發展著經濟,是人的欲望在推動著經濟的發展,而欲望與生俱來。只要這樣的
動力存在,經濟就會隆隆地向前沖。到了一定的地步,與其說是人在主導形勢,還不如說,形勢
本身遲早會挑選出如漢密爾頓這樣素質的人,在這塊土地上,完成這樣一個過程。
漢密爾頓的天才,在于他看到了這個趨勢,順應了這樣的趨勢。可是,對立的觀點的存在,
使得許多在快速發展中被忽略的問題,永遠有人關注和提出來,這其中包括政府的權限、政府的
腐敗、弱勢群體的權利和社會公平等等。因此在建國初期,相互反對著的兩種觀念,都有它存在
的意義,這不是簡單的對錯關系。
建國初期,經濟改革也在初創階段,監督制度并不完善。支持漢密爾頓的聯邦黨人,即使是
國會議員,也不少擁有國債、股票,還有在私人銀行或公司任職。是否有內線交易?是否以權謀
私?加上漢密爾頓的助理也在積極參與投機買賣,于是導致更大的疑問。
反聯邦黨人在杰佛遜帶領下,質疑漢密爾頓處理外國貸款和他的個人財務問題,在1793年
春突然在國會提出彈劾漢密爾頓。漢密爾頓在一個月之內就準備好了有關個人財務的200頁記
錄,以表明他的清白無辜。這一彈劾提議沒有在眾議院通過,投了贊成票的只有五個眾議員,其
中之一是他以前的合作伙伴詹姆斯·麥迪遜。
當年12月,弗吉尼亞的約翰·泰勒又指控財政部與美國銀行相互勾結,造成政府腐敗。經
國會調查委員會嚴密調查,沒有發現賬目上有什么問題。一直到杰佛遜當總統,一直到此后的歷
史學家們的研究,都沒有發現漢密爾頓有“經濟問題”。這些指控和調查部分起于政治對立和斗
爭,可是,在美國政府的新生時期,在經濟變革的時代,這樣的調查還是鍛煉了立法、行政兩大
分支的監督和互動關系,也確立了美國政府公開的對權力監督和制約的模式。
當時,聯邦黨人和反聯邦黨人在治國方略上的分歧,在政治觀念上的對抗,甚至發展到人身
攻擊。這一切,讓雙方感到疲倦。盡管有華盛頓總統居中調解,聯邦黨人和反聯邦黨人在治國理
念上的根本分歧卻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公開。漢密爾頓和杰佛遜幾乎是水火不相容,到了難以共
處的地步。
1793年,托馬斯·杰佛遜辭職。但是兩種觀點的對立卻由于第二年的稅收暴動事件,變得
更為尖銳。
事情的起因是,既然聯邦政府決定償還債券,就需要增加稅金來支付。國會隨之通過一系列
稅法,其中的“威士忌酒稅法案”,傷害了種糧食釀威士忌酒的農夫。賓夕法尼亞州西部的農夫,
由于高山阻隔,交通不便,大規模運糧食出來賣,幾乎不可能,只能釀酒,運酒則大大減少運輸
量。而這個法案一出來就像是斷了他們的生路。1794年,他們組織起來暴動,反對該稅法。結
果,華盛頓總統招募了一萬多名國民兵,由漢密爾頓親自率領,驅散了暴動的民眾。雖然無人傷
亡,但是逮捕了一批人,包括農夫選出的代表們。
------------
漢密爾頓的功績(3)
------------
這個稅是國會強制征收的,所以很容易讓剛剛獨立不久的美國人,想起當初他們要求獨立的
原因之一,就是反抗英國宗主國不合理的稅收。“威士忌事件”雖然沒有釀成血腥的暴力鎮壓,
第二年華盛頓總統也簽了大赦令,所有在“威士忌事件”中被逮捕的人,都沒有被定罪。可是,
在杰佛遜的一派看來,武裝的國民兵都被漢密爾頓領著出去了,沒有流血僅僅是出于僥幸。這簡
直就是華盛頓可能變成國王、聯邦政府可能變成人民敵人的信號。
這一事件確實非常危險。一方面,有了國會代表,并不表示每個地區、階層的利益都能得到
照顧,他們之間的利益還可能完全是沖突的。另一方面,也許根本沒有萬全之策。當一個經濟措
施出來,必然有得益和受傷害的兩部分人。即使從長遠來看,或者說從大局來看,可能政策是必
要的。可是,站在那些被犧牲了利益的民眾面前,華盛頓總統也不知所措。直到很多年后,也是
在聯邦政府有了能力之后,才開始對一些經濟政策中的受害者,由政府出面做出補償。
如何暢通民眾的申訴渠道,如何不走向惡性事件,在美國這個大規模移民的國家,是比其他
國家更為困難的事情。美國也是在實踐中經歷許多慘痛的教訓,才逐漸取得盡量避免惡性事件發
生的經驗的。建國初期,杰佛遜站在民眾立場上的呼吁,是對政府管理非常重要的提醒。
就在這個時候,1795年1月31日,漢密爾頓辭職了。在辭職前,他向國會提出了最后一份
報告,再一次闡述了他的重建國家信用政策的重要性。他的政策在起作用,美國在歐洲經濟體系
中的信用正在恢復。他指出,對還是一個年輕國家的美國來說,信用尤其重要。只有建立了良好
的信用,國家才能在世界范圍內獲得平等的地位。同時,建立國內的私人信用也非常重要。只有
在一個良好信用系統的基礎上,經濟才會平穩地發展。
當時的官員薪水不高,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漢密爾頓辭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當部長的薪
水難以養家。他回到原來的律師舊業,有了將近四倍的收入。他經常工作到深夜,成功地打贏了
幾個大官司。
可是,漢密爾頓在政治上仍然是個雄心勃勃的人,他是聯邦黨人的領袖,也始終得到華盛頓
總統的信任。1796年9月,華盛頓總統發表著名的“告別演說”,宣布不再競選下一任總統。總
統要求漢密爾頓幫助他起草這封給美國人民的公開信。在這一文件里,華盛頓總統囑咐后人,要
維護美國的中立,盡量和歐洲所有國家都發展商貿,但是不要和任何國家搞政治結盟。
1795年4月,就在漢密爾頓辭職后不久,約翰·杰伊在倫敦和英國政府簽訂了和平協議,
消息傳來卻遭到公開輿論的譴責,人們認為他出賣了國家的利益和尊嚴,是“賣國賊”。人們在
街頭焚燒杰伊的紙像。漢密爾頓為自己的這位老朋友辯護,他在公眾集會上演講的時候,卻遭到
人們的石塊攻擊。按照憲法,外交條約必須參議院通過。這次雖然參議院通過了條約,華盛頓總
統卻猶豫著,沒有馬上簽署。他征求漢密爾頓對條約的意見。漢密爾頓一如既往,寫了一篇文章,
一條一條地為條約辯護。他指出,條約為年輕的美國爭得了寶貴的和平,符合美國的利益,不會
損害美國的榮譽。華盛頓總統考慮了幾個星期才簽署了《杰伊條約》,而這個條約的思想和最終
實現,漢密爾頓起了很大作用。
1799年底,華盛頓去世。這對漢密爾頓是一個極大的打擊。在第一代的政治家中,華盛頓
也許是惟一一個始終對他非常信任的人。漢密爾頓在聯邦黨人中雖然有很大的影響,可是后來逐
漸變得孤立,他的聲譽在下降。主要原因,是他運用影響力,在政治派性爭權中非常活躍。他文
筆犀利,下筆傷人。尤其是在競選的關鍵時刻,對同為聯邦黨人的亞當斯總統,進行了長篇人身
攻擊,而亞當斯是個為人行事很有原則的老派紳士。這一事件造成了對漢密爾頓的聲望和政治前
程的最大傷害。
1804年7月11日,漢密爾頓在一場決斗中受了致命的重傷。
2003年秋天,我們去紐約市,特地去看了漢密爾頓在紐約的家。這棟小樓對于他們這個家
庭來說,并不算大,現在逼仄地處在擁擠的街道上。當年,這棟小小的房子周圍,是32英畝舒
展的野地。我站在那里想,搬家到此的那天,一家人望著窗外樹林和草坡,也一定有過許多憧憬。
漢密爾頓特地給這棟小房子命名,叫它“格朗”,就是農莊的意思。據說,那是他遙遠的祖先在
蘇格蘭的老家的名字。可是,他只住了兩年。就是在這棟房子里,1804年7月12日,漢密爾頓
去世了,時年49歲。去世的時候,他的身邊除了一個朋友,紐約市的一名主教,還有他的妻子
伊麗莎白和他的七個孩子,最小的孩子只有兩歲。
在他臨終前最后的時刻,他要求紐約的圣三一教堂(Trinity Church)為他舉行圣餐禮。可是,
一開始卻被教堂拒絕了。原因是他雖然已經皈依上帝,可是他決斗的行為卻有違基督的教義。漢
密爾頓最終說服了教會。他說,他雖然答應了決斗,卻因為基督教的信仰,才將子彈故意打偏。
他還說,他為自己所有的罪過懺悔,并愿意與所有的人和解,包括在決斗中給他致命一擊的對手。
漢密爾頓最終說服了教堂為他舉行了儀式。
他漸漸被遺忘了。漢密爾頓死去之后,政治圈內派系運作留下的傷害,還久久留在那里。而
人們還不到回顧和思考的時候。
如今,200年后,當美國人終于開始認真回顧自己走過的道路,重新審視當時有關國家經濟
發展的討論時,他們發現,對美利堅合眾國的制度建設來說,費城制憲會議以后的十年是最關鍵
的十年。在這十年里,對美國的制度建設貢獻最大的,除了華盛頓總統以外,他們國家的今天有
賴于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因為,在政治制度確立之后,經濟的道路還始終面臨種種困難選擇。
而在那個時候,假如走上的是托馬斯·杰佛遜和麥迪遜選擇的經濟發展方向,美國完全可能是另
外一個樣子的。
美國終于看到了這個從西印度群島來的人為美國所做出的貢獻:他主張一個強有力的國家級
政府,他以出色的才華鼓吹通過合眾國憲法,在美國建國后的短短的幾年里,他使美國恢復了國
際信用,建立了美國的經濟制度,為美國搭起了經濟發展的舞臺,打下了100年后世界一流經濟
強國的制度基礎。
在華爾街和百老匯的路口,我們找到了圣三一教堂。古樸的教堂,坐落在世界上最擁擠的金
融摩天大樓之中,非常醒目。這兒離當年的聯邦議會,后來的臨時國會所在地,現在的聯邦大樓,
只隔著一個街區。當年,華盛頓將軍和漢密爾頓星期天都常來這個教堂。旁邊就是墓地。墓地的
邊緣,和車水馬龍的大街只隔著矮矮的鐵欄桿。馬路上,行人匆匆來往,他們也許就在近旁的大
樓里,操作著世界上最龐大的金融機器。大概不會有人注意,這個國家龐大的財政金融大廈的第
一個奠基者: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就長眠在這兒。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兒吧。
祝好!
林達
林達 2013-08-20 08:25:1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