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福潮:《書海泛舟記》我的2003年書單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我的2003年書單
    南方周末    2003-12-11 15:22:51

  范福潮(作家)
  明永樂至清乾隆年間,中國進入了中央集權制的成熟期。由于地理上的隔絕,周邊國家無論在經濟還是文化上又落后于中國,失去了與歐洲文明交融的機會,使得中國本身就成了“一個巨大的整體,在它周圍有若干原始經濟與之聯系,而它的經濟生活也受到這些原始經濟的制約”(布羅代爾語)。此后二百年,雖然屢遭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外來文化的沖擊,中國的文化和經濟生活并未發生歐洲式的巨變。而在這四百年里,歐洲卻進入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飛躍時期,法國歷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的三卷本《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對這一歷史進程進行了詳盡的描述,從地理、經濟、社會狀況和政治制度相互關聯的新視角揭示了深層次的力量怎樣對歷史事件產生影響。
  麥迪遜的《美國制憲會議記錄》是1787年制憲會議的代表們在每天會議上的發言和辯論的原始記錄。此書與漢密爾頓等人的《聯邦黨人文集》勾畫出了美國建國之父設計聯邦政府和起草美國憲法的全過程,若與李劍農的《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參讀,將美國的民主歷程與中國的憲政之路橫向比較,非常有益。
  “辛亥革命的前景不見得佳妙,其實這并不是后來才看出來,在一起頭時實在就已有的了。”(《知堂回想錄·望越篇》)這部收錄了作者三十六本集子的《周作人自編文集》是一個文化人的心靈史,他從個人的視角記錄了自清末至民國時期社會變遷,許多瑣碎的細節纖毫畢露,情感平和而質樸,真實再現了作者所經歷的社會生活的原貌,遠勝于空洞的、觀念堆砌的“宏大敘事”。革命黨人聯合民間會黨與清廷的叛臣合力推翻了帝制,他們在利益交換中相互妥協,建立了民國,但在沒有憲政土壤的社會,推翻舊的皇帝,便會催生出新的皇帝,帝制的影子揮之不去,國民黨沒有能力把中華民國建成憲政國家,舊的統治手段仍在延續,國民在暴政下變成了“暴民”,“暴民”用暴力推翻暴政,又一場“革命”之后,翻天覆地,玉石俱焚……
  歷史的演進有著深層的經濟、文化、人性上的因緣,重大的歷史事件只是果實,樹根深扎在國人的生存土壤上。顧炎武《日知錄》卷八“州縣賦稅”引王士性《廣志繹》“天下賦稅,有土地肥瘠不甚相遠,而征科乃至懸絕”一句,初讀,不甚了了。及至讀罷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之“田賦-稅收結構”一章,始知緣故。明清兩朝財政制度的沿革是適應中央集權制發展的產物,它不能催生出歐式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中西交融的過程迅速導致財政狀況的惡化,是晚清政治和社會激烈動蕩的動因。清末在中國海關任職三十多年的美國人馬士(Morse)所作《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第一卷“中國的租稅”一章扼要概括了這一態勢,但不及周育民《晚清財政與社會變遷》一書對稅收和財政制度的變遷考據精細。李允俊主編的《晚清經濟史事編年》,逐日記錄了晚清七十年間的經濟事件,與之有關的政治、軍事、文化、外交及國際上的重大事件也擇要選入,這三部書交相輝映,清晰地梳理出從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的歷史演進的內因,可從經濟角度為李劍農的《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做注腳。


范福潮 2013-08-20 13:59:59

[新一篇] 范福潮:《書海泛舟記》中國要向憲政體制過渡

[舊一篇] 范福潮:《書海泛舟記》孫中山的籌款歷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