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玉璽的前世今生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今天來說說大家都熟悉的傳國玉璽。

歷代帝王都很重視傳國玉璽,尤其是在群雄逐鹿的時代,所有人都認為自己得到了玉璽就是天命所歸,必然會做皇帝。
 
傳國玉璽是秦始皇所造,這一點已經得到了認同。但關于玉璽材料的來源,有的文章中說“秦始皇命令天下的良工用藍田山美玉制成玉璽,璽鈕雕成龍魚鳳鳥的形狀……”,但是,更多的說法是認為這傳國玉璽就是用當年的“和氏璧”所造。我今天就按著這個說法行文。
 
中國是個古老的國家,從上古時代起,中國人就很愛玉。在歷年出土的古代文物中,玉制品非常多,裝飾、圖騰都有。由于政治原因,傳國玉璽可稱為玉中的極品,它自然會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我今天就要講幾個關于它的故事。
 
首先,是著名的“和氏獻璞”的故事。
 
公元前757年,春秋年間,楚國人卞和(也有說和氏)在山中得了一塊玉璞,便將其獻給了當時楚國的國君楚厲王。楚厲王找專家check了一下,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于是楚厲王就下令將卞和的左腳砍去了。

公元前740年,楚厲王死后,楚武王繼位,卞和又去獻玉。結果,楚武王的專家也說他帶來的是個普通的石頭,于是楚武王又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右腳。(衰~~~~)。

公元前689年,楚武王的兒子楚文王繼位了。當時,卞和失去了雙腳已經不能再獻玉了。他抱著這塊玉璞在楚山之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干了,后來還哭出血來。楚文王聽說這件事后,就派人來問他:天下失去雙腳的人不只你一個,你為啥這么悲傷呢?卞和說,我不是為了自己的雙腳而悲傷,忠貞之士被看作欺君之人,稀世寶玉被打上普通石塊的名號,這才值得悲傷啊!于是,楚文王下令打開玉璞,仔細研究。這一次,專家們的結論是:這的確是塊寶玉。于是,楚文王封卞和為陵陽候。卞和沒有接受,獨自離開了。

這個卞和,三次獻玉才成功。楚厲王在位17年,武王在位51年,文王13年,這卞和前后一共等了60多年,他被人承認的時候已經是個老人了,可真是夠背的。李白后來寫了一首詩:“抱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良寶終見充,徒勞三獻君。”
 
下一個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完璧歸趙”。
 
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它講的是趙國的和氏璧被秦國騙去,雙方斗智斗勇,最后和氏璧終于回到趙國。可是,本來是楚國的和氏璧,為何跑到趙國了呢?這就不能不提到戰國時的縱橫家張儀。張儀和蘇秦同是鬼谷子的門生,是戰國著名軍事家孫臏和龐涓的師弟。張儀和蘇秦同時下山,蘇秦首先游說秦國,當時秦國剛剛處決了商鞅,秦王十分討厭說客,所以蘇秦沒得到秦惠文王的重視,于是就以“合縱之策”游說東方六國,最終在燕國得到了重視。合縱之后,蘇秦掛六國相印。秦國知道后,十分后悔,這時蘇秦的同門張儀來到的秦國,用“連橫之策”打動的秦王,做了秦國的丞相。

但是,在發跡之前,張儀非常潦倒,曾在楚國丞相(令尹)昭陽府中做門客。在公元前333年,楚國滅掉了越國,在這場戰爭中,昭陽立了大功,于是當時的楚威王就把和氏璧賜給了他。有一次,昭陽在宴請賓客時,把和氏璧拿出來炫耀。這和氏璧果然是稀世珍寶啊,以至于當時池塘中的魚都成群的躍出水面。在場的賓客十分好奇,也不看和氏璧了,都紛紛去看魚。等大伙都消停下來了才發現,和氏璧不見了。接下來就開始審案了。在場的賓客一看,張儀長得最帥,心生嫉妒(呵呵,這句話是我編的),于是就是指認是張儀偷的。昭陽的家丁雖然百般毒打張儀,但張儀就是不承認。由于證據不足,他們釋放了張儀,把張儀驅逐出了楚國。這樣,張儀才來到了秦國,成就了自己的事業。不過,從那以后,和氏璧也就真的失蹤了。
 
和氏璧在消聲匿跡了幾十年之后,突然出現在了趙國。至于和氏璧究竟是怎么流落到趙國的,已經是一個歷史之謎了。趙國當時的宦者令繆賢用了五百金從一個商人手中買到了和氏璧,經過專家鑒定,發現這就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接下來的故事,我們在高中語文課上都學過了。說趙惠文王得知了這件事情,問繆賢,繆賢裝傻充楞,于是趙王派人搜查繆賢的府邸,找到了和氏璧并據為己有。這時,藺相如粉墨登場,他勸說繆賢光著膀子、背著斧子去向趙王主動承認錯誤。繆賢去了,趙王得了寶貝正在高興,也就赦免了他。
 
后來,秦昭王聽說了這件事,就說要用15座城池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王正愁呢,繆賢把藺相如舉薦了上去。藺相如拿著和氏璧來到秦國,讓秦王看,秦王沒有交出15座城的意思,于是藺相如說“這璧有瑕疵,讓我給你指出來”,秦王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藺相如立刻數落秦王失信,并威脅要打碎和氏璧。于是秦王不得不齋戒五日,沐浴更衣來迎接和氏璧。可在這五天中,藺相如早就把和氏璧偷偷送回趙國了。等到了日子,藺相如對秦王說,秦國自穆公以來20多位君主,沒一個守信用。今天你先把15個城交了,然后我們一定把和氏璧送來。秦強而趙弱,我們不可能欺騙你。秦王無奈,又不想兩國關系惡化,于是放了藺相如。這就是完璧歸趙了故事了。
 
第三個故事是講秦始皇。
 
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滅趙,趙幽王投降,獻出了和氏璧。和氏璧終于到了秦始皇的手里。但從此以后,和氏璧就在歷史記載中消失了。有人說秦始皇把和氏璧做成了傳國玉璽,甚至還找到了用刻璽的邊角料所制作的玉塊。但文獻中卻是像我前邊說的那樣:傳國玉璽是用藍天玉制作的。為了繼續行文,我們就認同第一種說法吧。
 
秦始皇命人把和氏璧琢磨成4寸的規矩形狀,制成了玉璽,并刻上了丞相李斯寫的“受命于天,既壽永昌”8個篆字。從此成為了天授皇權的象征。
 
有一次,秦始皇南巡到了洞庭湖,突然間風浪大作,眼看船就要翻了。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秦始皇拿出了玉璽,投入湖中,立刻風平浪靜。八年后,當秦始皇再次出門巡狩至華陰時,有人在路邊將玉璽獻上,獻完后,這人立刻就消失了。玉璽這才又回到皇帝手中。第二年,秦始皇就駕崩了,玉璽自然就傳給了新皇帝秦二世。
  
第四個故事是和漢高祖劉邦有關的。(和玉璽相關的都是帝王啊)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諸侯爭雄,正所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從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到項羽破釜沉舟在巨鹿打敗章邯,秦朝的國本一次又一次的被動搖。后來,沛公劉邦和項羽奉楚懷王之命兩路攻秦。這時,秦二世已經被趙高殺害了,秦始皇長子扶蘇的兒子子嬰做了皇帝,子嬰后來殺掉了趙高。可是眼看諸侯就要攻到咸陽了,于是子嬰去帝號,復稱秦王。但這仍然沒能阻擋秦朝的滅亡。公元前206年,劉邦先入咸陽,子嬰向劉邦投降,包括傳國玉璽在內的秦國所有的玉璽都落到了劉邦的手中。劉邦把傳國玉璽隨身攜帶,并稱其為“漢傳國璽”(可見,我們一直說的傳國玉璽,其實是劉邦給取的名字)。

后來,劉邦打敗項羽做了漢朝的皇帝。在西漢時期,玉璽一直都放在長樂宮中(漢朝宮殿主要就是長樂、未央二宮),成為皇權的象征。
  
下面說第五個故事了,是講王莽。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專權。當時西漢的最后一個皇帝孺子劉嬰(也有人直接叫他孺子嬰)年幼未立(還是皇太子),于是王莽就生了篡位之心。公元8年,王莽下決心篡位。為了表明自己的正統,他當然需要得到傳國玉璽。但當時玉璽在長樂宮孝元太后王政君手上保管,這個太后是王莽的親姑姑。于是,王莽就派堂弟安新公王舜去索要。王舜去了,結果被太后罵的是狗血淋頭啊,太后盛怒之下用力將玉璽摔到地上,于是玉璽上的“螭”(一種沒有“角”的龍)就被摔出了一個缺口。但王莽最后還是得到玉璽,并且如愿以償的做了皇帝,建立新朝。王莽命人用黃金修補了玉璽缺失的一角,但畢竟難以天衣無縫,所以這傳國玉璽還真應了當年藺相如跟秦昭王說的“和氏璧有瑕疵”。從此,就有了“有眼不識金鑲玉”的說法了。(這下就知道了《新龍門客棧》里的老板娘為啥叫金鑲玉了,呵呵,還是蠻有內涵的一個名字)。
 
王莽建立新朝,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改革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卻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危機,終于導致了西漢末年的綠林和赤眉起義。赤眉軍在山東起義,綠林軍則起兵荊州。西漢皇族成員劉縯、劉秀兄弟也加入了綠林軍。綠林軍立了更始帝劉玄做了皇帝。公元23年,在昆陽之戰中,綠林軍徹底消滅了新朝軍隊主力,并乘勝進擊攻入長安,王莽走投無路,在未央宮漸臺被商人杜吳殺死。校尉公賓割下王莽的頭,從王莽身上拿到了傳國玉璽,并交給了他的上司李松,李松則在第一時間將它進獻給更始帝劉玄。

此時,赤眉軍也攻入了長安,立牧牛童劉盆子為皇帝。更始帝自知不是赤眉軍的對手,只得奉璽投降。傳國璽由此轉手到劉盆子(赤眉軍)手中。

公元25年,劉秀自立為帝,建立的東漢,是為漢光武帝。公元27年,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于劉秀。從此玉璽在東漢皇帝的手中一代一代地傳了下去。由于多年的戰亂,首都長安已經破敗不堪了,所以光武帝遷都洛陽,從此玉璽便深藏洛陽皇宮之中了。
  
第六個故事講“孫堅懷璧”。
 
提到孫堅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了,因為故事講到了三國時期了。這個故事呢,大家在電視上也都應該看到過。

東漢末年,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東漢后期,相繼出現了多位幼年繼位的皇帝,皇帝年幼,所以朝政多為太后把持,而太后一個婦道人家要想管理這么大一個國家,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娘家人,因此就造成了外戚專權。小皇帝不滿外戚專權,于是就依靠自己身邊的宦官向外戚奪權,奪權成功后,宦官居功至偉,于是又造成了宦官專權……漢少帝時期,掌權的外戚大將軍何進有意誅殺“十常侍”(最狠的十個宦官),不料事情敗露,何進反倒被宦官們騙進宮去殺掉了。于是,袁紹起兵誅殺了所有宦官(《三國演義》第一集)。在宮中發生這么大的亂子的時候,少帝劉辯在段珪的保護下逃出宮去。兵荒馬亂的時候,少帝和保管玉璽的人失散了,于是玉璽不知所蹤。

不久,董卓帶兵進京,控制了皇帝,還廢了少帝立了獻帝。由于董卓殘暴亂政,因此袁紹、袁術號召天下諸侯共討董卓。聯軍逼近洛陽的時候,董卓招架不住,就帶漢獻帝逃往長安,臨走還一把火燒了洛陽城。

作為諸侯的先鋒,長沙太守孫堅最先攻入洛陽,率兵駐扎在洛陽城南宮殿中。在救火的時候,突然發現宮殿中一口井閃著五彩的光,便派人下去查看,不料撈著一位婦人的尸體,脖子上戴著一個錦囊,打開一看,內有一個用金鎖鎖著的朱紅小匣,啟開小匣,里面有一玉璽,上面有篆文八字“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玉璽缺一小角。孫堅知道這就是秦始皇的“傳國璽”,心中竊喜,認為這是天意讓他當皇帝。后來,袁術得知孫堅將玉璽藏在了妻子身上,就逮捕了孫堅的妻子,奪去了玉璽。再后來,曹操打敗了袁術,袁術死后,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當時曹操挾漢獻帝在此,至此,傳國璽又歸漢室。
 
這里要說明一下,《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歷史。因此它記載的關于這段歷史的情況與史實是有出入的。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孫堅在從井中得到玉璽時,沒想到他手下的一個士兵與袁紹是同鄉,將此事告訴了袁紹。袁紹也覬覦帝位,當然想占有傳國玉璽,于是向孫堅索要,孫堅則是死活不承認,后來憤然率兵撤回江東。但他和諸侯結下了梁子,遭到進攻而戰死。后來,孫堅之子孫策將國璽獻給袁術借了三千兵馬報仇, 從而奠定了孫吳的基業。再后來,袁術得璽稱帝失敗, 國璽就歸了曹操。
  
公元220年,曹丕篡權,逼獻帝禪讓,建立魏國。曹丕使人在傳國璽肩部刻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后來就是265年司馬氏代魏,建立了晉朝,史稱西晉, 繼承了國璽, 統一了三國。
 
第七個故事講“南北奪璽”。要介紹玉璽從西晉到南北朝末的情況。

西晉是個短命的王朝,也是個混亂的王朝,先有八王之亂,后有賈后亂朝。到了公元317年,匈奴人劉淵攻進都城長安,滅亡了西晉。晉朝皇室南遷,司馬睿在王導和南方地主的支持下建立了東晉,是為晉元帝,而中國北方就進入了混亂的五胡十六國時期,也稱五胡亂華。

劉淵、劉聰父子滅掉了西晉后,玉璽歸了前趙。公元329年,石勒建立的后趙,與前趙展開激戰,并滅掉了前趙,石勒得到了玉璽,并,在右側加刻“天命石氏”四個字。

公元350年,后趙的將領冉閔建立魏政權(史稱冉魏),并發兵攻打后趙的國都。后趙皇帝石祗向前燕求救,說愿用傳國璽作為答謝之禮。前燕皇帝慕容儁派出三萬人,另一個羌族豪強姚弋仲也派出兒子姚襄領騎兵二萬八千來救。援兵到來之前,冉閔攻陷了后趙的國都,屠殺了20萬胡人。

后來,援兵到來,雖然冉閔軍隊死傷慘重,但后趙的皇帝石祗還是被叛將殺死,后趙滅亡。然而,前燕軍隊卻沒有撤退,他們是為了傳國璽而來。前燕派人去問冉閔傳國璽的下落,冉閔的大臣說:傳國玉璽在后趙過去的首都鄴城丟失了。而且說的理由特別充分。
 
其實,在遭到前燕進攻時,冉魏向東晉求援,東晉皇親謝尚派建武將軍戴施駐軍枋頭邊境。戴施又令部將何融入鄴城,用“派兵營救”的謊言騙取了傳國玉璽。守城的冉魏大將蔣干將傳國璽交給何融,何融帶著傳國璽疾馳回枋頭。謝尚遣振武將軍胡彬率騎三百護送傳國璽回京師建康。于是,這傳國玉璽幾經輾轉終于回到了東晉司馬家。從東晉建立起,N多東晉帝都沒有傳國玉璽,以至北方胡人嘲笑說:“司馬家是白板天子。”得璽之后,這才把東晉視為正統,不再BS。

公元420年,晉恭帝禪位于劉裕,劉裕建立了宋朝,也就是歷史上的南朝劉宋。玉璽也就歸了劉宋。南朝歷經了宋、齊、梁、陳四朝。玉璽也就按此傳承下去。到了梁簡文帝時,發生了侯景之亂。梁朝將軍侯景叛亂,奪了傳國玉璽。后來侯景兵敗,他的部下拿著玉璽敗走江東,因怕追兵趕上,將璽投入建康棲霞寺井中,為寺僧永行所得。到了梁被陳所取代以后,和尚才把國璽獻給了陳武帝陳霸先。
  
第八個故事講隋唐年間。

公元581年,揚堅建立了隋朝。589年,隋文帝滅南陳,從陳后主處得傳國玉璽。玉璽便到了隋天子手中。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公元618年,隋煬帝楊廣攜帶玉璽南巡行揚州,被部將宇文化及殺于江都,隋朝滅亡。玉璽落到了宇文化及手中。后來宇文氏兵敗,蕭后攜太子元德攜傳國玉璽遁入漠北突厥。

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建立了唐朝。后來,太宗李世民貞觀四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突厥不敵。同年,蕭后突然與元德太子返歸中原,傳國璽歸于李唐。
 
第九個故事說唐末五代風云
 
唐朝自玄宗時的“安史之亂”開始衰落。唐末,更爆發了著名的“黃巢起義”。起義軍勢力很大,甚至攻陷了首都長安建立了大齊政權。在這場起義的過程中,黃巢手下的將領朱溫叛變,投降了朝廷。后來,起義失敗,朱溫加官進爵,賜名全忠,成了唐末最有實力的節度使,并被晉封為梁王,把持了朝政。
 
公元907年,朱溫廢唐哀帝,奪傳國玉璽,建立后梁。,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23年,李存勗滅后梁,建立后唐,傳國璽也隨著到了后唐。后來,石敬瑭為做皇帝,勾結契丹進攻后唐。后唐皇帝李從珂無法抵御“兒皇帝”石敬瑭及契丹軍隊的進攻,窮途末路之下,和曹太后、劉皇后及兒子雍王李重美等攜帶傳國寶登上玄武樓自焚。玉璽也遭焚燒,下落不明。

公元942年,由于石敬瑭的侄子,繼承帝位的石重貴不愿意做契丹的“孫”皇帝,遼太宗耶律德光大怒,舉兵南伐。經過三次的拉鋸戰后,遼軍挺進后晉都城開封,石重貴無奈之下投降遼朝。有趣的是,石重貴在投降遼朝時,竟也獻上了“玉璽”。不過遼主精明,看出了這玉璽并非和氏璧所制的傳國玉璽。于是石重貴解釋說:玉璽在前朝滅亡時已經失蹤了。不過,這個假的傳國寶貝也被遼主帶回了北國。

經過后漢,到了后周的時候,后周太祖郭威遍尋傳國璽不著,無奈刻了“皇帝神寶”等兩方印璽,一直傳至北宋。
 
第十個故事說說這玉璽“歸宋?屬遼?抑或歸于金?”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了北宋。之后宋太祖、宋太宗用了十幾年的時間統一了中國的中原地區。但是,由于當時中國北方有契丹人的遼朝雄踞一方,占據大片土地;后來西北還有黨項人建立的西夏,南方還有白族人的大理。所以北宋始終是在和各方英豪爭奪天下,算不得大一統的帝國。
 
到了北宋哲宗趙煦時,有一位名叫段義的咸陽人冒死向朝廷晉獻了一塊寶玉,經蔡京等辨識,確認為秦制傳國玉璽。不過,這個玉璽歷來就受到置疑。可是好景不長,公元1127年,發生了“靖康之變”(郭靖、楊康之名就來源于此)。北方的金國在聯合北宋于1125年滅了遼朝后,又只用了兩年就滅掉了北宋。北宋徽欽二帝都被虜到了漠北,更何況包括玉璽在內的國寶了。而在此后的戰亂中,傳國玉璽再次消聲匿跡。
 
宋朝雖然積弱——北宋被遼朝追著打,南宋則處處受制于金朝,但是兩宋前后320年,卻是歷經了遼、金、西夏三朝。遼朝被金朝滅了,宋朝還在;金朝和西夏被蒙古滅了,宋朝還在。宋朝雖然百年積弱,但生命力卻比那些兇悍的草原民族還要強,硬實挺了300多年。在中國歷史上,從秦朝以來所有的中央集權的大帝國中,除了兩漢420年外,就屬兩宋國祚最長了(明朝276年,清朝296年)。不過,在戰亂頻仍的13世紀,再強大的國家,當面對著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帝國的時候都顯得那么脆弱。
 
第十一個故事講“元人得璽”

公元1206年,蒙古人的大英雄勃兒只斤·鐵木真建立了蒙古帝國,稱成吉思汗。在隨后的20年間,蒙古人踏平了西遼,掃滅了花剌子模,并橫掃了西亞和歐洲。1227年開始,鐵木真的子孫又滅掉了中國的西夏、大金、大理,而且又兩次橫掃了歐洲。一直到1272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拖雷的兒子忽必烈,終于建立的大元帝國。1276年,元軍攻破了南宋的首都臨安。1279年,在宋元最后一次海上大決戰中,宋軍失利,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跳海自盡了。
 
公元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病死。一個自稱在開國功臣木華黎(成吉思汗手下“四杰”之一)之曾孫碩德家中收購到玉印的人拿著玉印在街市上叫買。元開過功臣伯顏命御史中丞崔彧買下這塊玉印,交給身居監察御史之職同時又是名儒的楊桓鑒別。發現這竟然就是傳說中的傳國玉璽。于是有人說,忽必烈剛駕崩,傳國玉璽就重出江湖了,這是大吉之兆啊。從此,這傳國玉璽便成了元朝的國寶了。
  
第十二個故事講“爾玉之事,彼已得知”。

這句話是電視劇《孝莊秘史》里大玉兒寫給多爾袞的一張紙條上的話。這“爾”和“玉”正是“璽”字。電視劇雖然難免虛構,但多爾袞得到玉璽得事情還是有的。
 
說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國的同年,就派徐達、常遇春領兵北伐,滅掉了元朝。元順帝退居漠北,同時也帶走了傳國玉璽。明朝初年,太祖遣徐達入漠北,追擊遁逃的蒙古朝廷,以期得到傳國璽,這是歷史上最后的有關傳國璽的記載,但明軍最終還是空手而返。

終明朝276年16帝,沒有一個皇帝擁有過玉璽,這不免讓帝王們遺憾。不過,就像歷代沒有玉璽的王朝一樣,明朝自己做了N多印章,姑且也可以叫玉璽了吧。
  
再說退居漠北的元朝。據說元順帝退居漠北后,一次帶著玉璽狩獵,結果把玉璽給弄丟了,于是連蒙古人也不知道玉璽的下落了。這下,傳國玉璽再次流失。

一直到明朝末年,據說草原上有一個牧羊人在放羊的時候,發現自己有一只羊三天三夜不吃草,不停的用蹄子刨地。牧羊人好奇,就挖地三尺,竟然找到了失落多年的傳國玉璽。于是,他把這玉璽獻給了元朝皇室后裔博碩克圖汗。后來這玉璽世代相傳,到了林丹汗的手中。
  
明末的時候,滿清在東北已經崛起。他們一方面把握著對明朝戰爭的主動,一方面不斷鞏固著自己的大后方。太祖時期,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取得了對明朝薩爾滸大戰的勝利。到了太宗皇太極時期,向東打敗了朝鮮,把朝鮮從大明的屬國變成了大清的屬國。向北,皇太極拉拢,平定蒙古各部。在清兵入關之前,他們就已經平定了蒙古,把蒙古變成了自己在北方的天然長城,和重要的后方。
 
在皇太極掃平蒙古的時候,林丹汗是一個重要目標。這不僅是因為林丹汗的察哈爾部很強大,具有一定影響力,還因為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嫡傳子孫。公元1635年,皇太極派多爾袞、岳讬、薩哈廉、豪格等人追襲林丹可汗部隊,打敗了林丹汗,林丹汗走死青海打草灘。在這場戰役終,傳國玉璽被多爾袞得到并獻給了皇太極。皇太極認為這是天命所歸,于是第二年就登基稱帝(以前只稱大汗),把國號改成了大清。至此,傳國玉璽歸于滿清。
  
最后,要說說,既然滿清得了玉璽,那么現在玉璽是否在北京故宮或臺北故宮中呢?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清帝退位。但按照清室優待條件,溥儀仍盤踞紫禁城而稱孤道寡。民國13年,公元1924年,直系軍閥和奉系軍閥之間爆發了“第二次直奉戰爭”。戰爭中,直系的馮玉祥戰前倒戈,殺回了北京,將末代皇帝溥儀驅逐出宮,可這也導致傳國玉璽再次不見蹤影。當時馮部將領鹿鐘麟等人曾追索此金鑲玉璽,至今仍無下文。  

網文 2010-07-15 08:32:36

[新一篇] 懸壺濟世的由來

[舊一篇] 宋室南渡——中國歷史的分水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