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經濟學 18.沒有替代便沒有經濟學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18.沒有替代便沒有經濟學

替代是一個極普通的概念。熱水可以用電加熱,也可以用煤氣加熱,因此電和煤氣可以互相替代。但是,從生產方面看,電和煤氣的生產完全不同。它們生產的方法、占用的資源、耗用的勞動等都不同,最后表現為成本不同。正因為使用效果方面存在著替代的可能性,而替代商品的生產成本不同,這就為消費者提供了選擇的機會,他們可以用較小的代價達到同樣的消費目的,而這正是經濟學所追求的目標,也正是經濟學存在的原因。

生產同一種產品,又因選擇的工藝不同,而有不同的設備、不同的資源消耗。發電可以用水力,也可以用火力;火力發電可以用煤炭,也可以用燃油或天然氣,可以用它燒鍋爐產生蒸汽來發電,也可以用它加熱空氣用燃氣輪機來發電。究竟應該用什么燃料?還要看當地各種資源的相對稀缺性而定,價格正是表示稀缺性的指標,所以人們會根據當地當時的價格選用成本最低的工藝方法。技術上的多種可能向我們提供了一些節約勞動、時間、物資等來實現特定的消費目標的機會。

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不但熱水器中電和煤氣可以相互替代,或者豬肉和牛肉可以替代,而且穿的、吃的、用的等等,都可以替代。這是指人們在收入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多花些錢在這一方面,少花些錢在那一方面,也可以作相反的選擇。一個家庭在安排生活開銷時,可以在買彩電、買冰箱、或出門旅游等多種可能之間作出選擇,這證明了這些選擇之間存在著替代的可能性。我們決沒有理由堅持說,當家庭的年收入達到某一水平時一定會買彩電而不是買冰箱,這里不存在任何固定的比例關系。

由于替代關系的存在,使得經濟不同于物理學和化學。我們知道,一公斤開水在常壓下必須吸收2258千焦的熱才能變成蒸汽;二個氫原子必須和一個氧原子結合才能變成水。這些固定比例是絲毫不變的,甚至在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間里它們也不會有任何改變。但在經濟關系中由于替代的存在,一切經濟變量之間不存在任何固定的比例。可是現實世界是如此捉弄人,當某種商品供不應求或積壓滯銷時,我們常說經濟發展失去了比例。言外之意是,只要找到一個適當的比例,并按此比例去安排生產和消費時,經濟生活便能一切正常。可是幾十年過去了,我們仍未找到這個“適當比例”是多少。今天,替代法則應取代按比例法則,否則我們永遠不會人門懂得最起碼的經濟學,不懂按比例法則,不可能成為物理學家、化學家和工程師,然而要在經濟學的學習中入門,就必須建立起替代觀念。

人們選擇消費品遵從什么規律?對于外行人來說,這里似乎沒有任何規律可循。但經濟學家發現,除掉個人的消費偏好確實不存在規律之外,人們在作出消費決策時明顯地受自己的收入水平和商品的相對價格的影響。例如美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按可比價格計)從1970年以后的20年內增加了約37%,這一收入的增加改變了居民的食物消費結構,從總體上看,改變最大的是軟飲料,人均年消費量從51升增加到了155升;而糧食、肉類的人均消費量卻極穩定,上下波動僅2%,分別為67公斤和80公斤;蔬菜的消費量還減少了20%。食物結構受相對價格影響的最明顯的例子,是居住在美國阿拉斯加的少數民族愛斯基摩人,由于當地蔬菜供應極少而魚類肉類非常豐富,前者價高而后者價低,所以他們的膳食結構中魚和肉是主食,蔬菜和糧食反而成了副食。愛斯基摩在當地土語中的意思就是食生肉者。

一個家庭在收入限制下,每個月都要有計劃地將有限的收入分配于衣、食、住、行等各項開銷。一般美國家庭住房的開銷要占收入的1/4以上,而中國在美留學生由于收入水平低,房租更是一項大開銷。不斷地尋求低租金的住房,或者寒暑假去外地工作學習時把房子讓出來,是改善生活的一項重要活動。所以有“窮人忙搬家”之說。從經濟學看,這就是通過替代使消費結構合理化。說到這里使人想起國內的住房改革。房租大低,住房不能商品化是主要問題之所在,所以提高房租無疑是正確的。但與此同時有的地方卻限制住房與其它消費品之間的替代選擇,例如禁止從住房節約下來的錢(有的地方發住房券而不是貨幣)用于別的消費,也禁止用錢去獲得較多的住房。像這種限制替代的政策,即使提高了房租也不能提高經濟效率。相反,如果允許替代,房租不論提高多少,只要確實發生了替代行為,就說明對提高經濟效益起了作用。顯然,提高得多一些,替代行為必定也更多。但如果房租高到出現了空房也沒有人愿去住,則說明提高過了頭,因為空房也是一種浪費。

小到每煉一噸鋼要用多少電,大到農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沒有哪項比例是固定不變的。這些比例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歸根到底無非是兩種力量在起作用。首先是人們消費偏好的改變。從較長期的演變來看,人們的物質消耗的比重在減少。例如美國的農林漁業的產值在1950年時占總產值的7.3%。到90年代降到了2.2%;而非物質消耗的比重在增加,如美國第三產業①在同期內從55%增加到69%。第三產業產值比重的增加不但說明人們更多地消費諸如旅游、電視、醫療等服務,也說明在物質生產部門中更多地依賴廣告、金融、通訊等,使資源的使用更節約。節約稀缺資源是推動經濟結構改變的第二個原因,例如物質生產過程中更多地使用計算機,達到節約原材料或節約投資的目的;又如由于能源漲價,汽車制造廠采用更多高強度合金鋼和塑料以減輕車身重量(福特汽車廠普通小汽車的重量從1985年的1260公斤降到1992年的1163公斤),以節約燃料。有人認為科學技術的發明也是推動經濟結構變化的力量之一。但我認為只有能滿足人們消費偏好的發明,以及能節約稀缺資源的發明才會推動結構的改變;甚至可以說,科技發明本身就受到上述這兩種力量的推動。美國的冶金業在80年代中大量用鐵基耐熱合金代替了更昂貴的(因為更稀缺)鎳基耐熱合金。如果有人發明鉑基耐熱合金,就不會有任何意義,因為鉑比鎳更稀缺。

人們的收入中要減去向政府納的稅才是“可支配收入”。稅雖然是強制性的,但稅率是議員們在議會中投票立法決定的,盡管它未必符合每一個人的心愿,然而從總體上是得到人民同意的。人們為什么愿意付稅?因為政府向人民提供服務,包括國防、治安、道路、社會福利、環境保護。政府雖然有權威性,但它的權威只是為了服務的需要才發生的。政府和人民的關系是人民出錢養活政府,并授權給政府組織各種公共服務。這部分錢(包括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例從20年代的不足10%上升到80年代未的30%以上,其中大約有4成又以養老金、失業救濟、貧困救濟的形式返回到百姓個人手中。這也屬于消費結構改變的部分。

小結:論證了消費結構形成的規律,即在收入約束下各種消費品按價格信號選擇和替代的結果。

①第一產業是指直接從自然界取得資源的產業,如農、林、漁、礦業;第二產業是加工業,第三產業包括運輸、金融、零售、服務等非物質生產部門。住房改革如果只提高房租而不允許替代,將不能達到改進住房利用效率的目的。

HONGGUANJINGJIXUEDIERPIAN


茅于軾 2013-08-23 15:14:44

[新一篇] 生活中的經濟學 17.節約能源(下)

[舊一篇] 生活中的經濟學 19.讓銀行為您服務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