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創造 第四章:讓自己有個愉快的轉變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第四章:讓自己有個愉快的轉變

讀者常問及的第二個問題是“自我創造的原則如何能解釋一個人個性的一貫性”?根據那條原則的說法,如果它發揮作用的話,則每個人每天都在重建其個性,如果你不按照某種引起動機的感覺去行動,那種動機就會漸漸地模糊消失。因此很顯然地,你必須經常根據你的感覺、態度、思想去做一連串的活動。否則的話,誠如原則所說,你的個性就會改變——因為那些感覺需要借著行動一再地充實它,亦即弗洛伊德說的,人并不是自動就能改變的。我們從觀察一個人時,發現他的舉止與他孩童時代依然一樣,就可知這種一貫性。如果說我們每天都在創造一個新的自我,那么這種一貫性又如何而來呢?
很多人的個性終其一生都不會有所改變,有些人是長大后自己改變自己的個性,有的人變得更好而有的人則是變得更糟。也有人不管多大年紀都能靠自己的力量——沒有借助于心理分析家——克服各種心理疑難癥。
有項報告指出,靠心理治療醫治才得離開精神病院的患者,比起病人自己痊愈的人數要少得多。心理治療對病 人多少有點幫助,但某種治療法卻對改變患者的個性無多大作用——因為那種治療方式是——要求病人在接受治療期間的生活方式不可多做改變。
我們之能改變個性完全是靠自己,正統的治療法亦同意這點,并將這個觀念表現在“心靈的創傷”里的某些理論中。所謂“創傷”是指某個可怕的事件在心靈上留下深刻及永恒的傷害。不錯,創傷希臘文的意思即是“受傷”,但我卻覺得這種引用法不太好,因為并非所有的創傷對心靈均有所損害——就事件在心理或生活方式的改變而言,有些還真是有益無損呢!就象“塞翁失馬”還是那位“受傷的人”曾遇見過的最幸運的事哩!
自我創造原則對于創傷解釋得比早期的理論更加完整。更有趣的是,它還說明了為什么創傷不會造成之因。
想一想,有種我們每個人都聽說過的小小創傷:從馬背上摔下來。一般人都會認為應該馬上再爬上去,為什么呢?因為不這樣的話,你就容易失去信心。
這是什么道理呢?自我創造原則會明白地為你解釋原因。任何因害怕而生的逃避行為都會使懼怕感增加,這種反應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隨處可見,尤其是表演家對它特別重視。例如賽車手在一次意外之后依然會再度地開快車,否則他們真會因受恐懼感侵襲而預見自己發瘋的樣子。
有一次失敗之后,不要繼之而產生恒久的害怕心理。注意!我是說恐懼感常隨著失敗而來,而非失敗造成恐懼感,因為這種說法會使真正的因果關系含混不清,正確的說法是:任何人都不會再失敗以后馬上害怕!只有“逃避”失敗才會導致害怕。
再來看看另一個較重大大的創傷。露斯十四歲,正好是接受自己的性別、扮演適當角色的年齡,而她卻在這時遭到強暴,這事使她傷心欲絕,時間雖很短暫, 但后果卻令她終生難忘。首先她感到羞恥,尤其是當她父親還罵她引誘那個男人時,更令她無地白容。于是她立刻用那件事提醒自己終止一切與性有關的活動——不管是多輕微的小事。她不再學習舞蹈,服裝方面也趨于極度保守型,只交一些正正經經的女孩,絕對不與男孩來往,她的整個生活都變成完全逃避“性”。她輕視它,認為它可恥,對男人均采不信任態度,對自己的身體及性的欲望都產生厭惡感。就這樣,一年年地加深內心的恐懼及憎惡。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件可怕的強暴事件發生的時間,正值她扮演性角色最易受到傷害的年齡,如果晚幾年發生的話,那時她已完全建立起性的生活方式,一下子要改變可能就不會那么容易;又假如發生的時間早些的話,譬如說八歲好了,則根本談不上有什么性的生活方式,當然也就不可能在心靈上留下那么深刻的創傷了。問題是露斯正含苞待放,在可塑性極大的十四歲時發生了那種可怕的事情。
再者,如果露斯的父母在她遭受強暴之后極力幫助她,使其行為不作任何改變的話,或許情況也不會那么槽,例如堅持要她繼續學舞蹈,參加學校里的活動,替她買更多她那種年齡喜歡的衣服……等等。起初,露絲可能一下子還是沒辦法快樂起來.對于父母的好意或許只是勉強虛應一下,但不久之后就會真正的喜歡上這種蠻富活力的生活方式的。
這樣一來,露斯的心靈就不會留下任何的創傷。
如果我們把心靈的創傷用這種說法來解釋的話——任何改變我們規律生活的事件——就可看出哪些是對我們有害的創傷,并把它排除掉,或者還可以自己創造出快樂的事件永志心坎——我們馬上就要談到的。
先來看一個預見且有可能會發生創傷的例子。有一對夫婦得知他們五歲的兒子視覺有了毛病,而這種毛病經由戴一年厚眼鏡就可矯正,而鮑比在幼稚園里非常活潑、外向、好動,他的爸爸媽媽可以預測到,只要他一戴上那副眼鏡去上學,其他的小孩子一定會視他為外國的特務,或是卡通片上的人物,這樣問題就來了,那些小孩子或許會跟他開惡劣的玩笑——這件事本身就很令人受不了——更可怕的是會影響鮑比的個性,他不是變得沉默、易怒,就會成為小丑型的人格。無論是哪一種情形,一年下來他不會再是原來的那個小孩,而且新的行為方式很可能就一直持續不改。
他的父母最后想了個對策,他們去會見鮑比的老師,商量一些可能會發生的事,三個人擬了一個辦法。隔天上學時,老師明知答案卻還故意問班上的同學有多少人喜歡鮑比,全班都舉起起手,然后她再向他們解釋說,不久鮑比就會戴上一種特制的眼鏡,長大后視力才會跟他們一樣正常,接著連續三天老師都把同樣的事情復述一次,好讓學生記得,并把它當一回事。終于鮑比戴上他的眼鏡來上學了,有幾個小孩惡意批評一番, 但大多數的同學都站在鮑比這邊。幾個禮拜下來,他的父母及老師發現他照常參加學校里的一切活動,毫無退縮的行為發生,他很快地就適應了新的需要,依然是以前那個活潑、外向的小孩。這是憑一對敏感的雙親及機智的老師之助,才得以免去心靈創傷的例子。
那么到底有益于我們的創傷又是什么呢?其實我們隨時都可看到這樣的事情。
例如唐納,一個十五歲的青年,成天與一群犬儒主義者及自私的朋友在一起,他總以為仁慈是一種愚蠢的行為,他雖愛雙親,但卻反對依賴他們。至于他的父母呢?他們也不敢要求唐納做家務事,深恐會使唐納與他們間的關系更加疏遠。然而有一天母親中風了,所有的家事及其他一切一切的事都落在唐納身上了,但后果卻是大大地出人意料之外,唐納一夜之間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他認為身負新的責任,必要去履行,而且從他每個新的活功中證實了自己活得更有意義。他覺得這種責任與身體健全的父母用專制的口吻命令他去做的有所不同,后者常因害怕遭責備而去做,因此只能帶來不滿罷了。而目前的情況反讓唐納深覺自己應負起這些責任——因為他是唯一能做這些事的人。他的動機基于不愿意看到他母親沒人照顧,不愿使母親熱愛的家在她眼前變得一團糟,更不愿令他的父親沒人關心或穿檻樓的衣衫。當然也有不是這種情形的例子,但幸運的是他深愛他媽媽,如果唐納只是被父親強迫去照顧一個他所厭惡的母親的話,結果可能就不是這個樣子了。就這樣,他反而得到了一個有益于自己的創傷。
另一個類似的例子是:有位專愛欺凌弱小的學生,被老師指定去維護他以前恐嚇過的同學的安全,于是他盡力地把照顧同學的工作作好并壓制其他的惡霸學生,他整個個性也因而轉好。由于被賦予新的責任,而造成快樂的轉變,這種事在任何年紀都可能發生。例如三十五歲的湯姆,智力高但急躁、粗魯,患有胃潰瘍,他的職業是演員, 但卻瀕臨末路,他知道自己實在是沒有演戲的天分。為了糊口,在醫院里找到一份工作,由于他聰明,即使漫不經心的也能把工作做得不錯。就這樣,當他的演戲生涯突然中止時,既受命為一間破舊醫院里的行政首長。他一接任即無回顧,不但重新整頓了醫院也救了自己,雖然工作的壓力比以前更甚,但他的胃潰瘍及粗魯的個性卻不藥而愈,他成了另一個人,這便是一個令他快樂的轉變。
對多數人來講,成人生活里的轉變,不管是有益與否,大都來自我們所愛的人或工作上的同事或壓力。你是不是常聽到類似這樣的話:“愛麗斯自從認識赫伯后就象變了個人似的”,為什么會這樣呢?并非他待她好, 而是他激發她去做新的事情、表現得誠懇、熱心。我們可以說:“是赫伯使愛麗斯把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所以認識一個新的又吸引力的朋友可能是一個快樂的轉變之始,新朋友可以防止你做有害于你的事情,促使你做有益之事,并令你去關心這世界上你以前所不知道的事。象這樣的朋友能使你建立起自尊。
有時一位你深愛的人基于愛心給你忠告,你就會照著他的話去做——那是自我創造的原則在發揮作用。但他本人并不知!比如費爾很喜歡吹牛,雖然所說的無傷大雅,有時他會告訴別人他曾是學校里的賽跑冠軍,有時則會吹說他正在賺大錢,他的女朋友愛他,不為了錢,也不為他跑得快,純梓是因他有趣、熱心、慷慨及其他特點。她雖不知吹牛會對費爾帶來什么后果,但卻曉得到實在不是一件好事,而且別人也不會喜歡的。于是她就以關心的口吻替代指責提醒費爾,他馬上就承認了這個缺點。不錯,他知道自己與人交談的用意就是要炫耀善跑及賺大錢。他的女朋友這樣告訴他::“但吹牛卻令你看起來很不安的樣子”。這話一針見血。就是不安才會驅使他吹牛,他要使自己看起來有分量。“我是杰出的人物!”這就是他心里所想的。“我以前是個賽跑冠軍。我一年賺十萬美金!”他所以這樣吹牛是認為如果別人不知其成就的話就會貶低他的身價。這也就是一般人吹牛的動機,希望因此得到陌生人的尊敬。我當然不贊成輕視陌生人或漠不關心他們,但如果經常計較別人喜不喜歡你的話,往往會引起自己的焦慮不安,并會非常在乎別人的看法,這樣一來必會驅使你去說謊,去夸張已有的事情。對費爾而言,他認識其女友是一種有益于自己的轉變,他能明了她是基于愛他而提出忠告,也因此能改變行為,改掉吹牛的習慣,并減少了內心的焦躁不安。
另一種改變的例子,我們可經常在某人的青春期或青春期過后不久發現。雖然大部分心理分析家認為一個人在五歲的時候人格就大致定性了,但發生在青春期的創痛,仍然會使久已定型的生活態度發生極大的改變。
有些年輕女孩,身材修長、動作笨拙、害羞、內向、對自己沒信心,但兩三年后,突然變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并且輕易地就成了學校樂隊指揮。為男孩子追求的目標,還不時地接到參加舞會的邀請。這種轉變是好是不好都得視個人如何運用其經驗而定,但脫離以前的基本生活形態,無論如何都是一種改變。
但有許多小孩卻有不同的發展。例如茱莉她非常聰明、活潑,自幼稚園一直到中學,幾乎都當班長,但后來情形有了改觀,她馬上覺察到自己不再象小孩時那么漂亮,不僅長相變得平凡無奇,且孩童時健康美麗的體格此時卻變成一個笨重的身軀,根本沒有身材可言。
上了大學,她幾乎完全變了,不只是外表,連整個生活方式也改了,不再活躍在大眾之前,反而退縮不進。以前高中時,她曾扮演莎士比亞名劇中的女主角,現在她根本提不起勇氣去試音,她變得畏縮、抑郁,并相信此后再也沒什么指望了。這是不是一種轉變呢?的確是。但它并非三小時或三天所造成,而是累積不少時日而使然。這也是個轉變,也改變了以往的生活方式,但它卻不是個令人快樂的轉變。每個人都會改變,只是萊莉的改變在青春期之始。也有些女人可能會在二十年后才發現她的先生有外遇,因為她早已失去魅力,后果或許只有離婚一途。與你生活在一起的人或多或少都會影響你建立某種行為方式,有些可能對你有益,但有些或許有害——我們將一再地探討這些行為方式到底是什么。如果真是有害的話,再來看看它們是如何使個性改變的。


獨眼易龍編輯 2013-08-26 14:42:14

[新一篇] 自我創造 第三章:找出動機來

[舊一篇] 自我創造 第五章:父母是罪魁禍首呢?還是英雄?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