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命運 第二章 國恥的由來與革命的起源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第二章 國恥的由來與革命的起源


  第一節 清代政治社會與學術的衰落及其對內政策根本的錯誤

  第二節 不平等條約的訂立與國民的反應

  第三節 辛亥革命的成功及其失敗的教訓

 

內容來源:卷四 專著

  隸屬章節:專著\中國之命運\第二章 國恥的由來與革命的起源

  版面原件:第7頁,第8頁,第9頁,第10頁,第11頁

  〔第7頁〕

  我們中國百年來國勢的陵夷,民氣的消沉,大抵以不平等條約為造因。不平等條約訂立的經過,全〔第8頁〕為中國國恥的記錄。而國恥之所由招致,又必須追溯于滿清一代政治的敗壞,尤其是學術與社會的衰落。

  滿族原是少數人口的宗族,為什么能夠征服中國呢?明朝的末年,政治腐敗,思想分歧,黨派傾軋,民心渙散,流寇橫行。三百年的明室,在李闖張獻忠等流寇與滿族的旗兵,內外交侵之下,竟以覆滅。自滿族入關以后,中國的民族思想,便漸漸消滅了。

  國父說道:「自順治打破了明朝,入主中國,明朝的忠臣義士在各處起來抵抗,到了康熙初年,還有抵抗的。所以中國在那個時候,還沒有被滿清征服。」又說:「在康熙雍正時候,明朝遺民排滿之風還是很盛。所以康熙雍正時候,便出了多少書,如『大義覺迷錄』等,說漢人不應該反對滿人來做皇帝。他們所持的理由是說:『舜是東夷之人,文王是西夷之人,滿洲人雖是夷狄之人,還可以來做中國的皇帝。』后來到了乾隆時代,連滿漢兩字都不準人提起了。凡是書中關于宋元歷史的關系和明清歷史的關系,都要一律刪改,所有關于記載滿洲匈奴韃靼的書籍,一概定為禁書,完全把他消滅,非特不準人民閱讀,而且不準人民收藏。」但是比之于日寇今日統治朝鮮,其手段的毒辣,猶有小巫見大巫之別。朝鮮亡國到現在不過三十余年,而其國內的人民早已為日寇的奴化教育所麻醉。凡是朝鮮原有的歷史文化,都已毀滅無余,不許朝鮮人存留一點民族意識。所以朝鮮人至今聽到「韓國」這個名詞,亦不知其意義了。我們看見了現代帝國主義者對于他所滅亡的國家民族,手段之迅速,禍患之慘酷,實在寒心。

  在滿清這樣一面奴化,一面殘殺之下,中國固有的優良學風,乃為之大壞。當明代開國時期,所提〔第9頁〕倡的朱學,到他中葉,這一派的學術,發生了流弊。一般學界中人,應科舉者固然是尋章句,作八股,講義理者,亦不過造語錄,看話頭。王陽明倡「知行合一」的學說,要矯正這種弊病;到他晚年,更提倡「致良知」,使學者從煩瑣的文體與支離的思想解放出來。這一派的學說不久也流于空談無實。張江陵當政,又提倡「實學實用」的學說,兼救朱王兩派末流的弊端。到了明清之際,雖有王學的狂禪,東林的虛矯,然而科學的研究,如李之藻、徐光啟、宋應星等于天文歷數,農政工藝,莫不實事求是,精益求精。黃(梨洲)、顧(亭林)、王(船山)、李(二曲)、顏(習齋)、傅(青主)諸大儒,更是性理與經濟兼通,思想與實行并重。民族主義與民權思想的推衍,尤招滿族之忌。幾回文字獄之后,經世之學遂衰。到了干嘉年間,考據之學興起。考據之學,本由黃顧開其源,在黃顧本人,這種學問實在是經世之學的一個部門,離開了經世的大義,便失去本來的價值。干嘉的學者,舍棄他們實用的精神,專求學問于名物字句,其流弊所及,竟使學問既與人生脫節,亦與政治分離。一般學者于支離瑣屑的學風之中,復誤解「中庸」的道理,養成一種「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風氣,造成曾滌生所謂「不黑不白,不痛不癢之世界。」

  有清一代,建國規模的宏遠,政制法令的精密,猶能遠紹漢唐的余緒,實可以超越宋明,更為元代所不及。此二百六十年間,正是歐美現代各國,脫離中古黑暗時期,開國創業,發憤圖強的際會。假使滿清對國內漢滿蒙回藏各宗族,不存界限,一視同仁,認識我五族在實質上本是整個的一體,使各宗族不分宗教職業階級男女,皆一律平等,更扶助邊疆各族,培植其自治能力,保障其平等地位,則中國必〔第10頁〕能與歐美現代各國,并駕齊驅,以自致于康樂富強,決不致遭受此百年來不平等條約束縛之恥辱,亦不致任日寇為禍于亞洲,乃可斷言。但這是時代與思想的關系,我們非所望于當時的滿清能施行這樣政策,固不可求備太苛。無如滿清不惟見不及此,而且他專用一種殘殺與奴化的政策,來統治各宗教。所以滿清二百六十年之間,我們全國人民未見一日光明的景象。雖乾隆時代號稱郅治,然而滿大臣之當國者,如和珅之流,私心自用,貪婪成風。自此以降,一般滿官,大抵賄賂公行,誅求無厭;而投效滿清為奴才的漢官和學者,又相習于崇尚虛文,不務實際,敷衍粉飾,聊以自保。尤其是一般寡廉鮮恥的豪猾,更不惜認賊作父,以編入「漢軍旗」為榮幸,倚勢橫行,魚肉同類。所以社會的黑暗,學術的敗壞,皆日甚一日。而其對待各宗族的手段,更言之痛心,令人發指。就是滿清一代在各宗族之間,專施其挑撥離間的毒計,使之互相軋轢,和自相殘殺,而彼乃在各宗族相克相制的狀態之下,坐收漁利,維持他滿清皇室的地位。所以他對于蒙古西藏,利用「喇嘛教」,以消滅其尚武的精神,甚至想絕滅其宗族的人種。他對于漢回各族,則從政治與宗教制度上講求箝制的方法,其中以旗兵控制國內各宗族的手段,最為顯著。然旗兵最大的缺點,亦就在于兵民之間,在宗族上有鮮明的界限,在生活上也有懸殊的距離。清廷以為漢人納稅以奉養旗兵,旗兵習武以鎮撫各族,認為惟一的良策。殊不知兵農既分,則旗兵流于游惰。滿族固舉族皆兵,然其風氣之所趨,乃到后來舉族皆成為浮食的游民。到了太平天國時代,旗兵與綠營皆腐敗無能,于是湘勇淮勇遂為地方軍隊的濫觴。

  滿清政府這種害人自害的對內政策,相沿至道光同治之間,遂致立國的精神淪沒,開國的遺規失墜〔第11頁〕,政治解紐,國防廢弛,瓦解土崩,大勢已成。于此時期,中國在列強侵略之下,遂造成了「不平等條約」,繼續不斷有加無已的國恥,卒使我國勢日蹙,而滿清皇室的本身,亦難免于覆滅。我 國父看了滿清這種對內政策,足以致國家民族于滅亡,所以自興中會至同盟會,即以此為革命的唯一對象。比及辛亥革命成功,我 國父首先宣布「五族共和」的大義,以解除國內各宗族的軋轢,而致之于一律平等的境域。由此以至于今日,我國民政府仍一本我國父的遺教,以及中國國民黨歷次宣言,一掃滿清對內的卑劣政策,務使國內各宗族一律平等;并積極扶助邊疆各族的自治能力和地位,賦與以宗教、文化、經濟均衡發展的機會,而增強其向心力與團結力,對于整個國家與中央政府,共同愛戴,一致擁護,和衷共濟,休戚相關;俾我中華民國,日益富強康樂,而三民主義亦得發揚光大于世界。這是中國國民黨革命的一貫精神,亦即是中國國民黨對內政策的唯一使命。

 

 

內容來源:卷四 專著

  隸屬章節:專著\中國之命運\第二章 國恥的由來與革命的起源

  版面原件:第11頁,第12頁,第13頁,第14頁,第15頁,第16頁,第17頁,第18頁,第19頁,第20頁,第21頁,第22頁,第23頁,第24頁,第25頁

  〔第11頁〕

  中外的不平等條約以清道光二十二年(公歷一八四二年)中英南京條約為開端。南京條約是鴉片戰爭的結果。鴉片戰爭的失敗,是中國「第一個國恥」。南京條約就是這第一個國恥所造成的。由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中國的國際關系,可以分成三個時期來說明。

  自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可以說是「第一個時期」,天津條約又是這個時期里面的一個關鍵。這個時期,列強在中國開辟通商口岸,以通商口岸為基點,設立各種的特權。他們最初開辟的通商口岸是廣〔第12頁〕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就是所謂「五口通商」。他們取得的權利是他們的人民在領事裁判權之下,居住貿易,反客為主,并在協議關稅之下通商往來,漫無限制。其后英法等國,在他們各自企圖擴張商業勢力的地點,增開商埠,又利用滿清外交官吏的愚昧,增取特權。每一國在他和中國訂立的條約里面設定一個新特權,其余各國便援引「最惠國條款」的惡例,同享這個新特權所給予的利益。條約里明白規定的特權,又可以由他們在文字上的解釋,加以擴充,或由他們造成「既成事實」,強迫中國承認,由此演出更有力的特權。即如租界,在中外條約上本沒有什么特權的明文規定,后來變成了喧賓奪主的怪象,卻是由領事裁判權擴充而發生出來的。

  何以說天津條約是這一個時期里面的一個關鍵呢?南京條約訂立之后,列強在不平等條約之下,對中國通商,以廣州一口為最繁盛;帝國主義者在中國經濟上思想上的影響,以兩廣為最深,民眾的反響,亦以兩廣為最烈。廣州的民眾,反抗開辟商埠,反抗外輪進口,情緒至為激昂。南京條約訂立后九年,為道光三十年(公歷一八五○年),洪秀全就在廣西的金田起事,由廣西發展到長江流域,幾至于顛覆滿清。正在這個時期,英法聯軍,襲擊廣州、攻略天津,進擾北平。清室昏憒,在聯軍強制之下,而訂立了這個天津條約。在此以前,清廷對外來的壓迫,一本其傳統的自大心理,藐視外國,以反抗洋人為惟一的外交政策。但是到了這個時期,清廷在國內民族革命,與列強的壓迫之間,加以權量,乃漸趨媚外,于是與列強所訂的條約,多已含有自動讓與的作用在內。而漢族的士大夫對于列強的認識,于此也有重大的變遷。在此以前,他們對于列強抱有自大的心理,亦與清廷相同。到了此時,其大多數還在〔第13頁〕浮夸蒙昧之中,鄙視洋務,不值一顧。而其一部分人士看出了西洋槍炮輪船的厲害,漸懷戒懼之心,乃主張模仿西洋,盛倡「格致」。當時平定太平天國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就是此后清廷新政的先驅。然而所謂洋務,初不過設工廠來仿造西洋槍炮與交通的工具,設學校來教習西洋的語言文字。而通曉語言文字,既不能算是外交人才,無整個計劃之制造輪船以至修海防,筑鐵路,亦不過震于西洋之「船堅炮利」,并非為全部國防計劃與國民經濟打算。但是他們所籌的新政經費,多為皇室任意挪移,以恣其窮奢極侈之私欲。所有官員亦相率視新政為肥缺,舞弊營私,以圖自飽,「海軍衙門」在實際上忙于頤和園的內差,「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也成了有力的王公大臣掛名分肥的處所。到了甲午中日之戰,竟至一敗涂地。于是李鴻章奉命親赴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又加重了一個國恥。二百余年來滿清上下積累而成的衰風敝習,遂暴露于天下。而日本軍閥對中國的蔑視,對亞洲的野心,亦即由此而起了。

  綜觀這個時期的不平等條約,鴉片戰爭之后的各約共為一期,英法聯軍之后的各約又為一期。前一期的各約,重要的有道光二十二年中英南京條約,道光二十三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即所謂虎門條約,道光二十四年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道光二十七年中瑞挪條約,咸豐元年中俄塔爾巴哈臺通商條約。列強依這些條約取得各種的特權,要目如左:

  甲、領事裁判權

  (子)純粹外國人案件,中國官員不得過問。

  〔第14頁〕

  (丑)中國人與外國人之間的民事案件,由外國領事館先行調處,調處不成,則由中國地方官與外國領事官「會同審理」,公平訊斷。

  (寅)中國與外國人之間的刑事案件,中國人由中國地方官按中國法律審斷,外國人由其各本國領事官按其各本國法律審斷。

  列強既在中國設定領事裁判權,則中國的司法權為之破壞,國家主權亦因而毀損;中國人民與外國人民之間,交易往來,更不復有平等的地位。所以國計民生兩方面,皆受了致命的打擊。

  乙、關稅協議權

  (子)進出口之外國貨物,除茶葉木材金屬香料等值百抽十外,其余一律值百抽五。

  (丑)外國商船進口,百五十噸以上者每噸征船鈔五錢,百五十噸以下者每噸一錢。

  自關稅協議之后,中國的經濟財政權于有形無形之中,完全操在外人之手,人民生計為之凋敝,而國家的命脈亦因而斷絕了。

  后一期的不平等條約,重要的有咸豐八年(公歷一八五八年)中英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俄天津條約,咸豐十年中俄續約,咸豐十一年中德天津條約,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中葡天津條約,同治二年中丹天津條約,同治三年中西(西班牙)天津條約,同治四年中比北京條約,同治五年中義北京條約,同治八年中奧北京條約,同治十三年中秘華盛頓條約,光緒二年(一八七六年)中英煙臺條約,光緒六年中美條約。光緒七年中巴天津條約。列強依這些條約,增辟了沿海沿江多數的〔第15頁〕商埠,并增取各種特權,要目如左:

  甲、領事裁判權

  列強在這些條約里面,除重申前述之領事裁判權各點之外,更確定下面兩種特權:

  (子)觀審權

  南京條約以后各約所謂「會同審訊」的一句話,原由于滿清官員翻譯約文的誤譯。到了天津條約訂立之時,列強即憑此誤譯,確定其觀審權:凡中國人與外國人之間的民事刑事案

  件,外國使領官派員觀審。

  (丑)會審權

  同治七年,上海地方官與英美領事議定「洋涇?設官會審章程」。自此以后,不獨中國人與外國人之間民刑案件由「會審公廨」會審,即租界內純粹中國人之間的民刑案件亦歸「會審公廨」會審,以后各國紛紛援例,而有上海法租界「會審公廨」,漢口「洋務公所」,哈爾濱「鐵路交涉總局」,鼓浪嶼「會審公堂」,都是這樣的畸形的機關。自列強駐在中國的領事官員取得了觀審會審特權,于是外人不獨消極的回避中國的法律的管轄,亦且積極的干涉中國的司法;不獨消極的不受中國法院的審判,且積極的審判中國的人民了。

  乙、租界

  〔第16頁〕

  在這個時期,各地的租界先后劃定。除上海公共租界于道光二十五年劃定,上海法租界于道光二十九年劃定外,如光緒八年劃定營口英國租界,咸豐十一年劃定漢口英國租界,九江英國租界,鎮江英國租界,廈門英國租界,廣州沙面英國租界和法國租界,同治五年劃定煙臺公共租界。

  領事裁判權本來是對人的,不是對地的。自租界成立之后,外國的領事裁判權乃適用于其所劃定的地域,不啻在中國領土之內,設立了多數的國家。

  丙、軍艦行駛停泊權

  外國軍艦行駛停泊于中國沿海及內河各口岸,以前的條約原無明文,然而強曲解條約文字,已有行駛停泊的事實。天津條約以后的條約則有定為明文。

  自外國軍艦自由行駛停泊于中國沿海及內河之后,中國不復有海防的存在,而通都大邑無不在帝國主義者「炮艦政策」之下了。

  丁、海關稅務管理權

  天津條約之前,上海海關已有外人管理之事實。天津條約以明文規定中國海關得邀請英人幫辦稅務,由此中國海關以英人為總稅務司。至同治三年清廷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頒布「海關募用外人幫辦稅務章程」,許總稅務司募用外國人,于是各口的稅務司都用外國人充任。

  自外人直接管理我們中國的海關,不獨稅率受列強的支配,即稅款亦受他們的支配;不獨進口〔第17頁〕的外貨受其庇護,即出口的國貨亦受其檢查和限制了。

  戊、協議關稅權

  天津條約及其后各約重訂中國的關稅制,其要點如左:

  (子)修改稅率,實行值百抽五。

  (丑)規定子口稅為正稅之半,即值百抽二?五。

  (寅)減船鈔為每噸四錢。

  (卯)定十年修約一次。

  此次修約的用意,在使外貨進口的關稅,依照實價征收,貨價跌落,則稅價亦相隨減少,而子口稅的規定,更使外貨在中國各埠之間,可以自由轉口,而不致加重負担。總之,中外不平等條約關于關稅的規定,每有一次修改,則其對外貨的保護,即必更加一層嚴密!

  己、沿海貿易權、內河航行權

  南京條約以后之各約所開各口,都是沿海的口岸,所以列強的輪船有沿我國海岸航行的事實,而未明訂于條約。至天津條約訂立的時期,條約上面始有明文規定。天津條約及其后各約,增開長江一帶各口,于是列強更取得內河航行權。

  列強在中國既有沿海貿易權,及內河航行權,不獨外貨可以遍銷中國各地,并且中國航業的經營權,亦落在外人手里;不獨外貨由外輪運輸各地,即國貨亦倚賴外輪為我運輸了。

  〔第18頁〕

  自光緒二十年甲午之戰(公歷一八九四年)至八國聯軍,為中國國際關系「第二個時期」。列強乘日寇欺我之余,競取中國的領土為租借地,畫分勢力范圍,或修蓋兵營,或建筑軍港,或取得鐵路建筑權,或取得礦山開采權。琉球、香港、臺灣、澎湖、安南、緬甸、朝鮮淪亡的慘劇,尚在眼前;領土全部瓜分的大禍,復迫于眉睫。于此雪恥圖強的運動,奮起于中國國民之間。在此時期,士大夫亦漸知中國之所以衰敝,不單由槍炮輪船不如西洋,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政治的積習腐敗,而君主專制又為政治積弊的本源。要怎樣才可以改革政治?見到這一個問題的人士,答案又各不同。惟我 國父順應時代與民族的要求,主張革命,乃組織興中會于檀香山,招集同志,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口號,以三民主義為最高原則,積極進行革命。其它各黨各派都見不及此。即如康有為就維護君權的地位,組織「保皇黨」,主張立憲,造成光緒二十四年之「戊戍政變」。戊戍政變的失敗,更激起清廷的反動。以滿洲皇族為中心,一般保守派士大夫,諱談洋務,排斥新政。其愚昧頑固者,竟以符咒抵抗列強的武器,提倡愚民惑眾的所謂「義和團」,以招致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公歷一九○○年)與光緒二十七年辛丑和約(公歷一九○一年)的國恥。

  綜觀這個時期的不平等條約之中,中日馬關條約,實為改變中日過去平等關系為不平等關系的樞紐。這個時期的特點,則為滿清與列強之間的各租借地的租約,各鐵路借款合同,列強單獨發表有關于「勢力范圍」的宣言,以及列強彼此之間訂立有關「勢力范圍」的條約。今舉其要目如左:

  甲、勢力范圍、租借地、鐵路建筑權、鐵路附屬地、礦山開采權

  〔第19頁〕

  (子)英國

  在甲午之前,列強已有在中國領土上劃分勢力范圍的先例。英國于割取香港之后,于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年)中英退還舟山條約,即明定清廷「不以舟山等島給與他國」的字句。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年)中英滇緬界務及商務專約亦明定清廷「不將孟連與江洪之全地或片土讓與別國」。甲午之后,光緒二十四年中英威海衛租借條約劃威海衛為英國租借地,九龍租借條約劃九龍為英國租借地。光緒二十五年英俄兩國相約劃長江流域為英國建筑鐵路范圍。這時候英商福公司又取得山西河南兩省的采礦權。

  (丑)法國

  法國占據越南之后,于光緒二十三年又取得清廷「海南島不割讓與他國」的保證,光緒二十四年又取得「廣東廣西云南三省不割讓與他國」的保證。在這個時候,他先后取得延長龍州鐵路,建筑滇越鐵路及開采兩廣云南礦山之權。光緒二十五年,他又與清廷訂立廣州灣租借條約,劃廣州灣為其租借地。

  (寅)德國

  德國于光緒二十四年,與清廷訂立膠澳條約,劃膠州灣為德國租借地,并允德國建筑膠濟鐵路,及開采鐵路沿線三十里以內的礦產。

  (卯)帝俄

  〔第20頁〕

  帝俄于光緒二十二年與清廷訂立華俄道勝銀行合同與東三省鐵路合同,劃東三省為其勢力范圍。復于光緒二十四年與清廷訂立旅大租借條約,租借旅順大連灣,并以續約取得旅大一帶鐵路礦山工商各特權。光緒二十五年英俄兩國相約劃分長城以北,為帝俄建筑鐵路范圍。

  (辰)日本

  日寇于占領我澎湖臺灣以后,于光緒二十四年,取得清廷「不割讓福建省及其沿海一帶與他國」的保證。

  列強劃分中國各地為他們的「勢力范圍」,亦即為瓜分中國的準備。瓜分的慘劇,雖未實現,而路礦工商等權已經被列強分割凈盡了。

  乙、租界

  這個時期續劃的租界,光緒二十一年有天津德國租界,漢口德國租界,光緒二十二年有漢口俄國租界,漢口法國租界,杭州日本租界,光緒二十三年有蘇州日本租界,光緒二十四年有天津日本租界,沙市日本租界,漢口日本租界,光緒二十五年有廈門日本租界,福州日本租界。

  丙、外國軍隊駐扎權

  在這個時期,帝俄在中東鐵路一帶強制駐扎所謂「中東鐵路隊」。

  從此以后,列強在中國就有了駐兵權。

  〔第21頁〕

  丁、郵政洋員任用權及外國郵局

  法國于光緒二十四年強迫清廷在郵局內任用洋員,而列強復各在中國自設郵局。從此以后,中國的通訊,就受了列強的控制。

  戊、設廠制造權

  日寇在馬關條約里面,規定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任便從事各項工藝制造,又得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只繳納所訂進口稅」。其在中國各口所設工廠出品,依進口貨減免各項稅捐。其它各國援用「最惠國條款」,就都享有這個特權了。

  中國的國際關系至辛丑和約遂入于「第三個時期」。在「第一個時期」,帝國主義者在中國作平行的競爭;在「第二個時期」,他們由平行轉入對峙,英日同盟與俄法同盟就是國際對峙的產物。八國聯軍之役,國際對峙的形勢,更盤旋于門戶開放與共同瓜分的兩種政策之間,而門戶開放政策,首倡者為美國,而英國和之。然而日寇不甘心遼東半島的退讓。而帝俄在東北亦繼續其獨占的企圖。于是光緒三十年(公歷一九○四),有日俄在中國領土之內的東三省鏖戰以劃分其勢力范圍的國恥。而日寇亦從此遂樹立他的大陸政策的初基,以為今日為禍于亞洲和世界的起點。

  綜觀這個時期的不平等條約,如辛丑和約,光緒二十八年中英馬凱條約,光緒二十九年中美商約,中日行船續約,光緒三十一年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光緒三十四年中國瑞典條約,均增設特權。其要目如左:

  〔第22頁〕

  甲、使館界

  辛丑和約規定,在當時的首都北京,劃定各國使館境界,由各使館共同管理和防守,這就是「東交民巷使館界」。在界內,有外國兵常川駐守,有特設的警察常川戒備,儼然成了「國家之內的國家」。

  乙、外國軍隊駐扎權

  依辛丑和約,除使館界由外國軍隊駐扎外,北京經天津至山海關鐵路,亦駐扎外國軍隊,來保護他們由北京通海道的交通線。并撤除我國在大沽口及北京至海口的一帶炮臺,剝奪中國建設海防的權利。

  丙、日本的「勢力范圍」

  日俄之戰以后,日寇占據旅順大連和中東路的南部及其支線。清廷以所謂「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承認這種事實,致東三省南部所謂「遼東半島」,乃成為日寇的「勢力范圍」,而旅順大連亦成為日寇的租借地。

  丁、租界

  這個時期增辟的租界,光緒二十七年有天津俄國租界,天津比國租界,重慶日本租界,光緒廿八年有天津義國租界,鼓浪嶼公共租界,光緒二十九年有天津奧國租界。

  戊、海關稅務管理權〔第23頁〕光緒卅三年,日寇取得大連海關稅務司的管理權。

  己、關稅協議權

  辛丑和約與馬凱條約對于關稅制度有所變更,其重要的項目是:

  (子)將進口貨從價稅實行值百抽五,并兼用從量稅。

  (丑)各口岸之常關收入,由海關管理。

  (寅)規定裁厘加稅的辦法,即厘金裁撤后,進口稅可加至值百抽一二.五,出口稅可加至值百抽七.五。

  這些規定,仍以減免外貨對中國政府應繳的稅厘為宗旨。辛丑和約既榨取中國巨額的賠款,中國要付賠款,自必加重稅捐,然而外貨則享有減免稅厘的特權,因此賠款的負担,皆加于國貨之上。從此國貨更無法與外貨競爭于中國境土以內了。

  庚、關稅的支配權、關余的保管權

  關稅為庚子賠款的抵押,故關稅由外人充任的總稅務司支配,即每年關稅攤還庚款之外的余款,亦存入外國銀行,而由其管理。從此以后,不獨中國經濟的精華,為帝國主義者所吸收,即帝國主義者的馂余,亦為其所并蓄兼收,點滴無余了。

  辛、整理內河及使用外國引水人建造燈塔浮標等項之權

  辛丑和約以北河(即由大沽進口之河)黃浦(即由吳淞進口之內)兩內河的修浚權,給與外國〔第24頁〕,并將通商各口使用外國引水人,分設浮樁、號船、塔表、望樓之權,給與外國。從此以后,中國重要的海港及內河的水道,其港汊的實情,險要的真相,皆為帝國主義者所熟知,亦且為其所控制,還說什么海防呢?

  在此時期,初則辛丑條約,賠款議和,清廷之威信固從此掃地,而人民的生計亦從此日蹙一日。中國在此險惡的瓜分潮流之中,雖因列強國際政策的轉變,徼幸于形式上的不亡,然而清廷懼外的心理,已達于極點,且因之進而發展其媚外的心理。繼則日俄之戰,日本竟勝帝俄,實予中國朝野以深切的影響。清廷既感于革新的潮流不可以強遏,乃不得不施行新政,于是廢科舉,立學堂,練新軍,設兵工廠,開造幣廠,修造船廠,并進而準備頒憲法,開國會,以粉飾其政治的腐敗,外交的屈辱,而欺騙國民。國民看了國家外患如此迫切,滿清的政府又如此昏憒無能,所謂立憲運動實際所得者不過清廷欺民的誥諭。于是 國父所倡導的革命主義,纔在蒙昧無知的無民族思想之社會中植其根柢。君主立憲派與保皇黨的信念日墜,革命排滿的怒潮日益趨于澎湃。舉凡清廷所設施的新政,學堂則為革命思想傳播之處,新軍乃為革命運動發源之地。一般國民對于 國父的革命主張,更加強信仰。國內的實際行動,以會黨為首;海外的聲援,以僑胞為主。內外情勢的激蕩至此,革命風潮遂不可遏制。但因為革命運動的發展,而清廷更加倒行逆施。他抱定了「寧贈朋友,不給家奴」的卑劣政策,使國民認識帝國主義與專制政治兩重的壓迫,已融會為一體,而民有與民治的要求,事實證明其決不可分。革命即所以圖強,倒滿即所以雪恥。中經我 國父所創造的同盟會諸先烈提義兵,舉義旗,灑熱血,擲頭顱,前仆后繼,再接〔第25頁〕再厲;從此革命的目標,愈益鮮明,國民的心志,亦愈益集中。于是辛亥年(公歷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之后,全國響應,清帝退位,民國告成。其間外患內憂,相因迭乘,經過的波折雖多,而歷史的教訓惟有一個:非國民奮發不足以雪恥圖強,非國民革命不足以適應民心,齊一民志,以從事于雪恥圖強的工作。自太平天國舉義以來九十三年的歷史證明:惟有我們 國父倡導的國民革命與三民主義為我民族復興的惟一正確的路線。辛亥革命,以及今日抗戰建國,皆依此路線,不徘徊,不退轉,勇往邁進,不達目的決不中止。

 


  內容來源:卷四 專著

  隸屬章節:專著\中國之命運\第二章 國恥的由來與革命的起源

  版面原件:第25頁,第26頁,第27頁,第28頁,第29頁,第30頁

  〔第25頁〕

  國民革命雖為一般人士所追隨,而一般人士對于國民革命根本的意義,認識仍然不深。他們知道了單是槍炮輪船的仿造,并不可以圖強。他們也知道了君主專制與封建割據,如果繼續下去,則國家必不能自強自立。然而君主專制既已推倒,五族共和,既已宣布,他們便以為民族革命成功了。民主政治實現了。他們只知道摹仿西洋民主制度的形式,他們只以中央政府有總統,有內閣,有國會為滿意。他們不知道民族革命的對象,在不平等條約的束縛,尤在于國民在不平等條約之下,養成驕奢淫佚的習慣,和媚事外國倚賴外國的心理。他們不知道民主政治的真理,更不知道民生主義為革命主要的目標。他們推倒了君主專制政體,他們卻不能夠改革君主專制政體之下養成的泄沓貪婪,偷生茍活的惡習;為學做事,不?實際,發言立論,不顧實踐的風氣。在這種心理與風氣之下,仿造西洋的槍炮,必至于用泥沙〔第26頁〕代火藥;推行議會制度亦必至于改約法,行賄選。即投身革命黨的黨員,積習既深,把握不定,一遭失敗,亦不免信仰動搖,志氣沮喪,畏難就易,行不顧言。所以中華民國雖在民國元年成立,而至中國國民黨改組時代,其間十有三年,不知道國民革命歷盡了幾多的磨難,受盡了幾多的挫折!撫今思昔,真不禁悵惘之深。這十三年間的經過,約而言之,可分為兩個時期來說明。

  由辛亥革命起義到民國五年袁世凱之死,可以說是第一個時期。 國父在辛亥革命的時候,其志乃在廢除我們中國三千余年君主政體,至于他建立民國的主張,并不以為只有總統,有國會,有約法,有內閣就算為民主政治。因此他把總統的地位讓給袁世凱。他主張革命黨人,應以純粹的在野黨致力于教育和實業,從國民心理和國民生活上樹立三民主義的基礎。黨中人士理解這個意思的極少。一般的眼光,集中于約法的文字,以為只要實行責任內閣制,就可以箝制袁世凱使其不能夠濫用總統的職權。又以為只要組織有力的政黨來運用國會,即可以支持責任內閣,使其達成限制總統職權的任務。他們更從形式上摹仿英美政治,以為只要有兩大政黨并立,就是民主政治的雛型。殊不知兩大政黨雖一度組成,并無補于國會職權的提高。即令有多數黨人在國會里面作法律上的活動,也不足以樹立責任內閣,更不能支持責任內閣,以對抗袁世凱那樣濫用職權的總統。袁世凱所顧忌的不是國會,而卻是長江流域及南方各省革命黨的勢力。故自民國二年二次革命失敗于贛粵閩以后,解散國會者,就是國會所選出的總統,副署解散國會的命令者,亦就是對國會負責的內閣總理。待到國會一經解散,那副署命令的內閣也就坍臺。從此以后,所謂國會,所謂內閣,乃至于約法的本身,在袁世凱的手,任意扮演,任意擺布。而 〔第27頁〕我們 國父早已看出了袁世凱必推翻約法和他帝制自為的野心,所以自宋教仁被刺案發生之時,立即主張問罪討伐。可惜當時黨中干部同志理解 國父主張者又是很少,而且精神頹喪,并無決心,只有坐待袁世凱借款備戰,策畫完成,任其宰割,于是革命遂遭慘敗。民國三年, 國父乃于一般同志沮喪之余,以嚴密的紀律,組織中華革命黨,堅決的貫徹國民革命的宗旨。比及袁世凱洪憲稱帝,則全國國民又信仰 國父當時革命主張為不我欺。換句話說,歷史的事實又證明了惟有國民革命是中華民族復興最澈底的路線,也就是最正確的主張。

  袁世凱之死,使國內形勢,轉入第二個時期。全國的軍閥由分化而入于混戰。北洋派武力統一的夢想無從實現。封建割據的面幕之聯省自治運動亦毫無結果。軍閥政客交織而成的政治局面,走到了窮途末路。國民革命從這個最黑暗最悲慘的階段里,獲得了一線的生機。在此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綿亙四年,主要的戰場,在歐洲大陸。英法德義俄土諸強正集中全力于歐洲的戰場。他們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消耗在戰場上面。美國正向歐洲貸借戰費,運送物資,最后也派遣軍隊參加大戰。于是中國國民在心理上,激起了絕大的希望和絕大的自信。以為中國從此可以脫離帝國主義的壓迫,自立自強以進于獨立自由。而且在經濟上,中國的新工業,一時繁盛起來,尤以紡織業得到順利的發展。清末以來,中國的國際貿易,常為入超,至此卻轉為出超。社會經濟的好轉,更加增強國民的希望與自信。然而軍閥政客,不識現代政治與經濟為何物,更不能順應國民的要求,不能發揚國民的意志,竟造成更大的國恥:這就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初則利用袁世凱帝制自為的野心,提出所謂「二十一條」,繼又迎合北洋派的武力 〔第28頁〕政策,成立政治借款,更締結所謂「中日軍事協議」,向中國的領土進兵。日軍復擅自攻取青島,并要求繼承德國在山東的路礦權利。這些國恥,違背我國民的希望,侮辱我國民的自信,激起我國民強烈的革命要求。五四運動就是這種要求最鮮明的表現。在國民強烈的革命要求之下,軍閥官僚的政治,只有沒落的一途。就是白紙黑字的各種憲法運動,也不值國民的一顧。皖系的勢力既倒,直系奉系的勢力也得不到國民的支持。賄選事件,更不啻直系軍人自掘墳墓。事實發展至此,除中國國民黨的國民革命以外,再沒有第二條道路,可以順應國民的希望,代表國民的要求,集中國民的信心了!于是三民主義國民革命的勢力,乃順乎天而應乎人,隨世界潮流的洶涌澎湃,全國一致集合于青天白日旗幟之下,萬眾一心,起而奮斗,力求不平等條約的廢除,以奠定復興民族,爭取獨立自由的初基。

  綜觀這個時期的不平等條約,以日寇所提「二十一條」最為兇狠。最為毒辣。這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對中國的侵略政策,又進了一步;就是他由瓜分政策而變為獨占政策了。現在略舉其要目如左:

  第一號是關于山東的各條。

  第一號的四條,要求北洋政府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即膠州灣和膠濟路及其沿線采礦等權利,讓與日寇;并劃山東及沿海一帶土地及島嶼,「概不讓與或租借他國」;又要求煙臺或龍口接連膠濟路的鐵路建筑權;開山東各主要城市為商埠。總之,日寇要劃山東全省為他的「勢力范圍」。

  第二號是關于東三省南部與內蒙東部的各條。

  第二號的七條,要求延展旅順大連灣和南滿與安奉兩鐵格的租借權九十九年;要求日本人在「南 〔第29頁〕滿」和「東蒙」享有土地所有權或租借權,居住往來經營工商業之權,及采礦權;要求在兩地聘用日人為政治財政軍事各顧問教習;要求吉長鐵路管理經營之權,并不許他國在兩地筑路或投資。總之,他要劃東三省南部及內蒙古東部為「勢力范圍」。

  第三號是關于漢冶萍公司的各條。

  第三號的兩條,要求漢冶萍公司由中日兩國「合辦」,并要求漢冶萍公司各礦附近的礦山,概歸日本人獨占開采和經營。

  第四號和第五號是關于中國全國的各條。

  第四號的一條,要求由日寇獨占中國沿岸港灣及島嶼。第五號的七條,要求中國聘日人為政治財政軍事等顧問;在中國內地享有土地所有權;合辦中國的警察;供給中國的軍械并合辦中國的兵工廠,取得武昌與九江南昌,南昌與杭州,南昌與潮州之間的鐵路建筑權,劃福建全省為勢力范圍;及日本人在中國宣教。總之,日寇要獲占及中國的全國,為他的藩屬和奴役。

  「二十一條」的提出,固使國人為之共憤,世界為之震驚,然而考其作用,實與歷來中外不平等條約,并無二致。舉凡中國政治、法律、軍事、警察、賦稅、交通、礦產、鹽務、宗教、教育,一切立國所需文化、國防經濟的要素,在精神與事實上,早已在各國累次所訂的條款,出賣斷送,分割無遺了。而「二十一條」乃是把列強所分享的特權,集中而加強于日本帝國主義者之手,而由他來獨占,來壟斷罷了。所以我常說「二十一條」的精神,實際上乃是集各種不平等條約的大成而已。 國父說:「政 〔第30頁〕治力的壓迫是容易看得見的,經濟力的壓迫,普通都不容易生感覺。」我們也可以說:往日各國零星片段,陸續不斷的壓迫滿清和北京政府訂立他亡國賣身的條款,一般國民是不易生感覺的。而像「二十一條」這樣整個明顯的條款,是容易看得見的。因為看得見的壓迫,就激起了國民全體的公憤,一致的反抗。殊不知過去滿清和北京政府與各國所訂這些不生感覺的亡國賣身的契券,卻在國民麻痹之中,敲骨括髓的危險,比之「二十一條」實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三民主義的革命,一方面要與日寇獨占的侵略作生死的斗爭,而同時一方面對于其它各國屢次所訂的不平等條約,亦同具恐懼的心理,非要求他徹底的廢除不可,亦就是這個道理。


蔣中正 2013-08-26 15:20:59

[新一篇] 中國之命運 第一章 中華民族的成長與發展

[舊一篇] 中國之命運 第三章 不平等條約影響之深刻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