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命運 第三章 不平等條約影響之深刻化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第三章 不平等條約影響之深刻化


  第一節 不平等條約對政治和法律的影響

  第二節 不平等條約對經濟的影響

  第三節 不平等條約對社會的影響

  第四節 不平等條約對倫理的影響

  第五節 不平等條約對心理的影響

 

 

第一節 不平等條約對政治和法律的影響

 

  內容來源:卷四 專著

 

  隸屬章節:專著\中國之命運\第三章 不平等條約影響之深刻化

 

  版面原件:第30頁,第31頁,第32頁,第33頁,第34頁,第35頁

 

  〔第30頁〕

 

  國家的憂患與國民的痛苦之所在,即為我們國民革命的要求的起點。革命失敗,則國家的憂患與國民的痛苦只有加深。辛亥革命時期,中國未能由破壞而進于建設。第一歐戰時期,中國又未能解除不平等條約的束縛而進于國際的自由平等。民國十年華府會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太平洋國際關系再建的機緣,北京政府仍不能充分把握這個機緣,作積極的奮斗。九國公約雖確定門戶開放領土完整的原則,而不平等約上重要的項目,如收回租界,撤銷治外法權,撤退外國駐軍,或否決,或遷延,都不能獲〔第31頁〕得確實的解決。中日之間解決山東懸案條約的訂立,尤歷盡困難而仍不能徹底。于是門戶開放領土完整的原則,適足以加深中國國民倚賴外國而自恃不亡的怠惰心理。

 

  自天津條約后,滿清的專制與帝國主義的侵略,由對抗而轉為勾結。辛亥以后,軍閥的專橫和割據,與帝國主義者的關系,更進一步,其事實尤為顯明。袁世凱的帝制,與日寇的二十一條件,本有交換的意義。大隈重信「贊助中國帝制」的談話,更顯然助長袁世凱的野心。這是我們熟知的一個實例。

 

  帝國主義者除以各種威脅和利誘的手段,勾結軍閥取得特權之外,其它直接干涉的事件,更是層出不窮,尤以邊疆問題為最著。外蒙古受帝俄的操縱,在滿清宣統三年宣布獨立,內外一切實權,都歸俄人掌握。俄國革命之后,蒙人撤銷獨立,實行內向,歸還中國。其時正日寇利用所謂「中日軍事協議」,策動蒙匪和白俄,以窺我外蒙。西藏問題一樣受外來的影響。藏人與川滇的沖突,亦為英人所利用。而英人之操縱達賴,與俄人之利用班禪,事正相同。我在民國元年「軍聲雜志」中公開的表示說:「征撫蒙藏,不可僅視其形勢之難易,狀況之利害,拘泥于戰術之一隅而已。要當深省英俄之現況與關系于蒙藏之如何而決定……當英俄要求干涉之際,吾國雖無力宣戰,亦宜據理力爭,要求其歸還我國主權。……何吾政府計不出此,一再隱忍,甘為退守,喪權辱國,莫此為甚。」這一段話,把當時中國邊疆問題的癥結,明白的指了出來。

 

  邊疆如此,內地又何嘗不是如此?戊戌政變之后,慈禧(西太后)對廢立問題,已有受列強駐華使節干涉的恐怖。這種恐怖,即為「義和團」事件之由來。在袁世凱帝制自為的時期,日本即在幕內從中〔第32頁〕鼓勵,而他在表面上卻明加警告和非難,你看帝國主義者的用心與手段是如何的陰險與毒辣?當時慈禧的昏亂,袁世凱的悖逆,固為中國國民所共棄,然而列強的干涉實開實際的惡例。而北平的使館界,東北的鐵路附屬地,津滬的租界,實為干涉內政的策源地,保僑護商又為其干涉內政的口實。其干涉地方事件的實例,最著者是民國十四年郭松齡事件,日本帝國主義者出兵于南滿鐵路附屬地,阻止郭軍通過,這一件事使日閥對東北的操縱,又更進了一步。

 

  帝國主義者在各地秘密的活動,實為民國成立后軍閥混戰最大的原因。治外法權足以掩護其間諜和特務人員。租界租借地和鐵路附屬地等特殊地域,與列強賦有特權的鐵路航線,又足以供軍火儲藏與販賣以接濟土匪助長內亂的便利。我們還記得北平的使館界與北寧路上國際列車,及天津的租界,在北京政府時代,是軍閥政客策動政變的大路通衢:成功由此,失敗亦由此,上臺由此,下野亦由此。至于大連豢養滿蒙的王公顯宦,津滬收容失意的軍閥官僚,使其俯首充作外人的傀儡,隨時供帝國主義利用,而恬不知恥。最可痛心的就是本為中國領土,而中國的國法不得行施,中國的軍隊不得通過。足見不平等條約之為害,不只是使我國將不國,而且使我民亦非民。真使我們中國人格喪盡,廉恥掃地。試問有這種不平等條約存在,中國政治如何能上軌道?中國經濟如何能夠建國?言念及此,能不痛憤!

 

  不平等條約且更進一步積極破壞我們中國的國防。清光緒初年,李鴻章籌辦海防,一方面訓練海軍,一方面在重要的港口建筑炮臺。甲午之戰,北洋海軍失敗了。辛丑條約更以明文規定,削平「大沽炮臺及有礙京師至通海路線之各炮臺」。于是首都的防衛,根本廢除,而國家自衛權,亦完全放棄了。

 

  〔第33頁〕

 

  外國與英美法日的天津條約,既許外國軍艦駛入中國任何港口,并在通商各口岸停泊,其它各國亦依「最惠國條款」享有這種特權。由此中國的領海與內河,任憑外國軍艦行駛停泊。而中國至此,真所謂「堂奧洞開」,而帝國主義者乃亦「行所無事」。他們集中的港口,都是經濟發達的都市,或為政治文化的區域。遇有交涉事件發生,外國的海軍可以卸下炮衣,威脅中國的官吏和商民,強制中國政府或地方官員承認他們要求的條件。在「炮艦政策」之下,中國只好聽他們予取予求。

 

  外國軍隊在中國領土上駐扎,有依條約,與不依條約的兩類。租借地駐兵,與辛丑條約所定使館界與北寧路沿線駐兵,是依條約的。其余外國駐兵都不是條約明文所規定。如中東路俄國駐兵,南滿路日本駐兵不獨駐兵不見條約的明文,即「鐵路附屬地」亦為曲解條約所造成的事實。租界駐兵更不見于條約,亦是由事實發展而成的。

 

  外國領事館警察及租界警察,同樣為條約明文所未定。因各國領事借口于領事裁判權的行使,必有警察執行判決,乃設置警察;而上海租界「會審公堂」的警察之外,竟還有「工部局」的「巡捕房」。

 

  軍警的配備更使「使館區」與「租界」成為中國「國家內的國家」。中國國家里面,從此發現了許多的國家,設立了許多的政權。而外國軍警的活動又不限于界址以內。軍警的數量與職務,更超過了領事法庭執行判決的需要。日寇在東北的軍警,尤肆橫行。如民國五年的鄭家屯事件,八年的長春事件,福州事件,九年的廟街事件,琿春事件,都是日寇駐扎中國領土上的軍警,任意行動,任意鎗殺中國人民,任意鎗擊中國軍隊的實例。此外,租界警察與外國軍隊威脅中國軍隊,鎗殺中國人民的事實,亦指〔第34頁〕不勝屈。例如民國四年的老西開事件,十四年上海公共租界的五卅事件,漢口租界的慘案及廣州沙基慘案,這尤其是國人熟悉深記的恥辱。

 

  在中國領土上面,帝國主義者的軍警,可以向中國軍警商民任意開鎗。而中國軍警睜目舉手不得還擊。否則中國軍警如有動作,帝國主義者就以戰爭相恫嚇。他們的軍隊立即出動,各國的炮艦同時升火;他們的強硬外交文件,乃至于「哀底美敦書」即相繼而來。中國政府與民眾相習于懼外,奸吏愚民復乘機活動;而豪家富戶的資財更要立即搬移到租界內,托庇于外國軍警保護之下,相沿既久,則中國的銀行、倉庫、貪吏、巨商,都以租界為安身立命之區。因而少數外國軍警,原不過帝國主義者的象征,而對于中國的社會政治,竟有搤吭扼喉的威力。故帝國主義者恫嚇與射擊之來,中國官兵不僅無還擊的勇氣,甚至無還擊的想念。國運的悲慘,竟到了這個地步!軍人精神受了不平等條約的壓,國家觀念亦因之消失無遺了。

 

  列強對于中國收回法權的運動,常以中國司法制度與監獄制度不良為口實而加以反對,或予以延宕。然百年來中國司法權不行于外國租界。所以租界竟成為犯罪者的淵藪,由此以破壞中國法律的威信與尊嚴,損害中國人民守法的習慣。而租界里面的法庭和監獄,對人命法律的輕,對訴訟程序的玩忽,比之中國的法院與監獄,其缺點更不勝枚舉。尤其是租界巡捕房對于華人的虐待,慘無人道,不忍卒述。華人被捕之后,即使經過公開的審判,受審之后亦不易獲得公平的判決。其富者可以重金交保,逍遙法外;其貧者則在刑訊與虐待之下,沉冤莫白。其慘酷黑暗,即在中國改良司法制度與監獄制度以前,〔第35頁〕亦所罕見。中國官員對于外國人的訴訟固無權過問,即對于租界捕房之內的中國人民,欲探問其冤枉拷剝,黑暗痛苦的情形,亦不可復得,更無法使中國人民受我本國法律的保護和制裁。由此可見不平等條約對于中國司法的影響,不獨損害中國人民的正義與人權,亦且破壞世界人類的公理與人道。所以收回法權與關稅自主運動就成為廢除不平等條約運動中的兩個基點。這是中國國民所一致要求的亦是中國國民革命最重要的目標。

 

 第二節 不平等條約對經濟的影響

 

  內容來源:卷四 專著

 

  隸屬章節:專著\中國之命運\第三章 不平等條約影響之深刻化

 

  版面原件:第35頁,第36頁,第37頁,第38頁

 

  〔第35頁〕

 

  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亦以外國租界與駐兵區域為根源。協議關稅與治外法權可以說是列強經濟侵略的兩翼。而內河航行權,沿海貿易權,口岸設廠權,鐵路建筑權,礦產開采權,以及銀行紙幣的發行權,更助長他們經濟侵略的影響,使中國經濟受莫大損失,乃至于整個國民經濟陷于畸形的狀態。

 

  國父指示我們說:「經濟力的壓迫,比較政治力的壓迫還要厲害。政治力的壓迫是看得見的,但是受經濟力的壓迫,普通都不易生感覺。」 國父首先指出海關受外人管理及關稅與外國協議的損失。自辛丑和約規定中國對列強的賠款,中國海關稅收就作為抵押。于是海關的管理權落在外人手里,就是關稅中償債所余的余款,所謂「關余」,也不免受外人的支配。其次海關稅則由列強協定,致使外貨進口,稅率極低,而中國的生產事業,不能受關稅的保護,以自維其生存和發展。其結果外國貨物充斥我國〔第36頁〕內市場,本國貨物反而不能推銷。于是固有的手工業從此衰落,新興的機制工業亦無法繁榮起來。所以在國際貿易上,入超的趨勢與年俱進,中國的經濟祇有枯竭了。海關之外,鹽務由外人稽核,鹽稅由外人支配,重要的鐵路由外人管理,重要的航業由外人經營,即全國的郵電亦由外人監督。凡于中國經濟與交通上重要的事業,無不掌握于外人之手。其結果中國不獨是民生凋敝,并且整個國民經濟都受帝國主義者的操縱。其次 國父指出外國銀行在中國發行紙幣,使中國又受一重大損失。然而本國人,中了外國經濟壓迫的毒,卻要信用他們外國的紙幣。于是外國銀行就用他們的紙幣,換取中國的物資。此外國父指出外國銀行的存款,更是中國所受最大的損失。中國人把錢存到租界里的外國銀行,外國銀行即以中國人的存款向中國投資,吸取利息和利潤。此外租界的賦稅、地租、地價、和投機事業,以及外國人在中國的營業,皆恃其不平等條約的特權,侵奪中國的利益。綜計各種的損失,使我們社會事業疲敝不堪,使我們人民生機日竭一日,游民盜匪因之日多,而國勢就亦從此日蹙了。

 

  我們中國的經濟重心,在歷史上本有三期的演變,秦漢時期,經濟最發達的處所,是在黃河流域。自三國以至于隋唐,黃河流域的經濟,稍形衰落,長江流域的經濟發達起來。由宋到清,國家逐漸仰給于東南的財賦。元朝亡后,歐亞兩洲陸路的交通中斷,中國西部的都市日就衰。西葡荷英諸國海上通商的活動,直達我沿海的各區,東南的都市相繼趨于繁盛。所以千年來中國大一統的規模,大體上可以說是「以東南之富,養西北之兵」。然而我們立國的基礎,本是農業。全國的農業,除邊疆省區外,分布既不失均衡,故全國的人口,疏密亦相差不遠。政府對全國交通的計劃,平均周遍,世代相承。經濟的〔第37頁〕趨勢,雖起自河流而傾向海岸,然而建國的成規,并不見有什么偏枯的現象。自從不平等條約訂立以后,各埠的租界為新興工商業的中心,年復一年,成為我全國經濟精華所匯萃。鐵道航路,以通商口岸為起點,向內地伸張。我國固有的手工業破產,農業亦開始衰落下來了。在農村貧困之中,溝洫失修,堤防頹廢,災荒所至,邱里為墟,這都是受不平等條約的影響,真使我們「老弱轉死于溝壑,壯者散亡于四方」。然而租界里面,順利發達的,祇是推銷洋貨,經理原料的買辦商業。所以這些口,市場雖極繁榮,建筑雖稱富麗,人口雖漸集中,而生產事業不能發達,因亦不能容納農村散亡的人口。人口過剩的趨勢,造成土匪,造成流寇。兵災匪患,又驅使內地的游資,集中于這些口岸,尤其是租界的市場。生產事業既不能吸收游資,于是投機行為,風起云涌。這種行為,并沒有生產事業做基礎,以致盛極必衰,造成錢莊風潮,交易所風潮,信托銀行風潮,標金風潮、接踵而來的破產慘劇。

 

  國防經濟建設是國防建設的重要部門。國防經濟建設,須以國民經濟為基礎。在如此不平等條約的影響之下,國防經濟建設固無由?手進行;而國民經濟畸形的發展,與國家自衛的需要,亦不能適應。我們的工商業,以租界駐兵區為中心,最繁榮的租界駐兵區大抵在沿海的口岸。大連、天津、膠州、上海、廈門、廣州各都市,無一不在帝國主義者「炮艦政策」控制之下,尤易受日本帝國主義者的封鎖。重要的交通干線,即以這些易受封鎖的都市為據點,貫通內地各區。而我內地各區之間又缺少彼此往來的現代交通工具,甚至于內地各區彼此往來,還要經由國境以外的外國鐵路和航線。于是中國的國民經濟,割裂為幾個區域經濟,每一區域以一兩處租界駐兵區為中心,受其支配,恃為門戶,試想在這種經〔第38頁〕濟狀況之下,中國若與帝國主義者作戰,則帝國主義者封鎖我少數口岸,即足以停滯我全國經濟的命脈,阻塞我國內交通的血管。在這種經濟狀態之下,國防無從說起,這是最顯明的事實。

 

  我們中國的經濟受了不平等條約這種影響,所以造成了國不自保,而民不聊生的危機。

 

 第三節 不平等條約對社會的影響

 

  內容來源:卷四 專著

 

  隸屬章節:專著\中國之命運\第三章 不平等條約影響之深刻化

 

  版面原件:第38頁,第39頁,第40頁

 

  〔第38頁〕

 

  不平等條約對于中國社會的影響,可以從社會組織和社會風氣看得出來。現在先說社會組織所受不平等條約的影響。

 

  中國固有的社會組織,在血統方面,由身而家而族;在地域方面,由家族而保甲而鄉社。兩方面的系統都很分明,兩方面的訓練和教育,亦最為古來的賢哲所致力。由個人日常生活的箴規,推而至于家,則有家禮,有家訓;推而至于族,則有族譜,有族規。在保甲則有保約,在鄉社則有鄉約和社規。其自治的精神,可以舉修齊的實效,而不待法令的干涉。其互助的道德。可以謀公眾的福利,而不待政府的督促。言教育則有鄉校和社學。言賑濟則有義田和義莊。言積榖備荒則有社倉的儲。言防盜緝奸則有保甲的連坐。乃至堤防溝洫,道路河川,無不由鄉社的群力從事于修筑和疏浚。孟子所謂「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所謂「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義」,禮運所謂「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理想,常活躍于中國固有的實際社會之中,而表現其具體的成績。百年來中國在不平等條約壓迫之下,農村生活日趨于衰落,而都市生活復日趨于浮華。家族鄉社〔第39頁〕的組織,為之分解。自治的精神喪失,代之者為自利與自私。互助的道德淪亡,代之者為斗爭與傾軋。一切公共的設備,昔歸廢弛。一切公共的業務,無人過問。不獨社會喪失其自動自發興利除弊的能力,即國家亦喪失其嚴肅整齊施政立業的基礎。

 

  至于社會風氣,五千年來尤為我國先圣先賢所終身倡導和致力不倦的大業。他們知道社會風氣的轉移,足以影響國家的治亂與民族的存亡。所以他們盡心于「樹人」,致力于「種因」,以煦育忠厚篤實的人才,涵養溫和質樸的習尚。所以歷史上雖治亂相乘,興亡遞見;然而社會風氣仍能精誠篤實,勤勞儉樸,崇禮尚義,明廉知恥。我們中華民族所以能久存于世界,此實為其基本原因。但最近百年來中國在不平等條約壓迫之下,社會風氣日趨于敗壞。我們分別檢討社會上的習尚,立即可以看見一般國民無秩序的惡習,則表現其放蕩浪漫的現象;無條理的頹風,則表現其雜亂胡涂的現象。人人不篤實,事事不敏捷。處處皆見其輕浮虛偽,與疲玩怠惰的心理。因循茍且,徘徊瞻顧,喪失信念,不下決心。損人利己,重私輕公,不知社會國家為何物。禮義掃地,廉恥蕩然。民族道德之墮落,可以說莫此為甚!

 

  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每一個國民,必須在日常生活之中,檢點他的思思行為;去私尚公,盡己為人;事事以國家為前提,處處以民族為本位;質樸無華,誠實不欺;纔可以盡人生的意義,為社會國家謀幸福。更要知道:歷史上圣哲英雄,沒有一個不是有功于社會國家,然后受國人的崇敬的。他們的思想行為,就是社會上是非善惡的標準。所以我們要效法圣哲,要崇拜英雄,〔第40頁〕更要「尚友古人」,以培養自己的德性,砥礪自己的氣節。近百年來,中國在不平等條約壓迫之下,國民的日常生活,陷溺于頹風惡習之中。于是各人以其私利定是非,以其私欲定善惡。合于私利者為是,合于私欲者為善。于是刁玩者得勢于鄉里,狡獪者橫行于都市,以公共的安全與他人的幸福,供自己欲利的犧牲。學說政論,更從而加以文飾,或進而予以利用。文飾者以利欲為個人的自覺而頌揚之,利用者藉利欲為社會的斗爭而煽動之。效法圣哲,崇拜英雄,尚友古人的風氣,不獨趨于消,亦且受人鄙棄。更相率以歌頌外國的人物,敝屣祖國的歷史。共信淪亡,自信亦失其重心。民族因此成為一盤散沙。國家由是陷于分崩離析。殊不知民族國家瀕于危亡,則個人的生存即無所寄托。古人所謂「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言念前途,能不戰栗,能不慚愧!

 

 第四節 不平等條約對倫理的影響

 

  內容來源:卷四 專著

 

  隸屬章節:專著\中國之命運\第三章 不平等條約影響之深刻化

 

  版面原件:第40頁,第41頁,第42頁

 

  〔第40頁〕

 

  租界與領事裁判權對于中國的倫理,更有無窮的惡影響。我們知道南京條約訂立于「鴉片戰爭」結束的時候。鴉片戰爭的起因,是由于湖廣總督林則徐禁止鴉片輸入廣州。當時鴉片進口每年值銀二千余萬兩至三千余萬兩,真有如黃爵滋所說:「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憂」。林則徐又痛心的說道:「煙不禁絕,國日貧、民日弱。數十年后,豈惟無可籌之餉,抑且無可用之兵」。中國失敗于鴉片戰爭之后,海關對于鴉片與其它毒物的進口,既無法制,而租界與領事裁判權更為其運輸與儲積的掩護。即令國家法令嚴禁吸食,而租界為國法所不及,吸食仍可以公開。且自〔第41頁〕日俄戰爭以后,日本帝國主義者,對我國領土的野心,以毒化政策為其實施的手段之一種。這種毒辣陰狠的手段,因為有不平等條約的掩護,中國政府事前無以預防,事后亦無法加以裁制。其毒化的方法,愈趨于簡單,毒化的程度,亦愈趨于深重。鴉片之害不及紅丸,紅丸之害又不及白面。在東北與河北山東,若干區域,幾至于全鎮全村,沒有不吸食白面的人。即在沿海與長江流域。日人販毒。亦深入于川鄂。日寇更驅策朝鮮人橫行天津,臺灣人橫行福建,各以販毒為專業,以毒害我國民,非使我國亡種絕而不至。

 

  租界不獨為毒化的策源,亦且為娼賭盜匪的淵藪。以言娼妓,則由于農村生活衰敝,內地經濟蕭條,人口向都市集中,而都市仍難尋職業,以致流民賣兒鬻女,淪于魔窟,奸淫誘拐,習以為常。于是百年以來,凡是繁華的市場,即成糜亂的地獄。以言賭博,則為害不止于豪富,亦普及于貧民。豪富固蕩產傾家,貧民亦喪身沽禍。賭風所被,社會秩序蕩然無存。馴至于國民的心理麻痹,倫理滅絕,而賭風的扇揚更不以賭場為止境。由彩票以至于市場上各種投機行為,舉凡不依于生產交易的法則,徼幸于不確定的條件,以求意外的贏余者,無不是賭博的風習。租界為游資所匯聚,租界復無充分正常的產業以運用游資。于是人無論富貧,皆相率而活動于賭博,浪費于妓館,麻醉于毒物。破產傾家之后,流為盜匪,仍復以租界為淵藪,肆意橫行。中國五千年來,重勤勞,尚儉樸,布衣蔬食,女織男耕的風氣,在煙賭娼妓盜匪的租界流風之下,乃洗掃凈盡。

 

  我們中國古來的倫理哲學,對于人類社會相系相維之道,有詳密精深的研究。社會的組織雖有不斷〔第42頁〕的演進,而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道,上下尊卑,男女長幼之序,乃至鄰里相恤,疾病相助,實為社會生活不變的常理。百年來,租界流風之所至,一般人士對于這些常理,不但忽略,亦且鄙棄。于是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尊卑長幼之間,鄰里鄉黨之際,不復有相親相愛之心,更失其互助合群之誼。遇事惟物質的利益是圖,隨處無道德的標準自律。義之所在則推諉,利之所在則交征。上下相蒙,左右相欺。老弱無所顧恤,貧病無所 濟。視骨肉如路人,視同胞如敵寇。甚至于認賊作父,靦顏事仇,逆倫反常,而不自知其非。舉中華崇禮尚義之邦,使化為寡廉鮮恥之域。不平等條約的影響中毒之深,一至于此,是可忍孰不可忍?

 

  國民道德日就于衰敗,且更影響于國民的體格,使其日就于萎弱。都市里面無數的失業民眾,體力固易于耗竭,即一般的商民,沈溺于浮華頹廢的生活里面,其身心的健康,也只有衰退下來。最迫切的危機,則為一般學校青年健康,不易保持。學校的體育,既不能遍施于全校的學生,學校的德育,復久已為校長教師所忽略,校外浮華頹廢的生活,引誘學校青年,使其陷溺;刺激學校青年,使其頹靡。而都市傳染病花柳病又從而襲擊其生理的組織。身心頹敗的青年,出校以后,如何能夠昌明學術,改造民風,使之担當國家的任務,振興社會的事業?國家的敗亡,民族的衰落,誠不知其所止。

 

 第五節 不平等條約對心理的影響

 

  內容來源:卷四 專著

 

  隸屬章節:專著\中國之命運\第三章 不平等條約影響之深刻化

 

  版面原件:第42頁,第43頁,第44頁,第45頁,第46頁

 

  〔第42頁〕

 

  不平等條約對中國國民心理的影響,是與政治經濟軍事的影響一樣的創巨痛深。有些人列舉外國人 〔第43頁〕在中國各地傳教興學的事實,以為這就是文化侵略。又有一些人看見外國人在中國設立的學校,有許多辦得很好,對于社會民眾未始無益,便以為我們中國并沒有受所謂文化侵略。我以為這兩種說法,都沒有明了近百年來中國思想與文化問題的焦點。

 

  從歷史的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民族德性,是自尊而不自大,自謙而不自卑的。所謂「高而不亢,謙而不卑」,正是我們民族德性的正確說明。我們中華民族對于外來的宗教和學術,即根據這種德性來定其趨向和態度。

 

  就宗教來說:中國固有的人生哲學,經孔子的創導,孟子的闡揚,漢儒的訓釋,自成為崇高的體系,比之于世界上任何派別的哲學實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中華民族仍虛心接受外來的宗,且能夠擷取外來宗教精深的哲理,使其與中國固有的人生哲學互相發。因此,魏晉以后,印度和西域的佛教輸入中國;宋元時代,伊斯蘭教輸入中國;明末清初,基督教輸入中國,皆有裨益于中國的學術思想。中華民族能夠如此,所以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歐洲中古時代那樣的宗教戰爭。近百年來,基督教在中國,對于科學知識的灌輸,與社會風氣的改革,都有良好的影響。太平天國的革命,以基督教義為思想的根本。即國民革命的潮流,基督教理也多播其種而植其因。然而近百年來,基督教的教會,因為他有不平等條約的憑借,享有特殊的權利,而且不注意中國國民的民族精神,所以一部分人士視外人傳教為文化侵略,致其疑慮,甚至加以仇視和反對。這是基督教會受不平等條約的舊影響,以致教義受了莫大的損失。所以我嘗說,不平等條約對于基督教會,只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44頁〕

 

  若以中國固有的學術而論,中華民族的智能,在歷史上著有偉大的奇跡。如河淮江漢的疏導,遠源于大禹。長城宏偉的建筑,成就于秦朝。運河的開浚,完成于隋代。其它如指南針、火藥、武器、印刷文物,尤其是律數音樂醫藥以及各種機巧的工藝發明,只要翻閱我歷代的史實,就可以看出我們中國學術的興盛和悠久,當非現代西洋任何強國的歷史所能比擬。雖然如此,但是中華民族對于外來的文化和學術,仍能盡量的吸收和接受以求進益。惟其能夠如此融會各種的文化,所以他的文化愈能博大。惟其能夠如此吸收各種的學術,所以他的學術乃能日新。然而中國文化與學術自有其固有的系統。中國能夠吸收各種的文化和學術而融會貫通,就是以這個固有的系統為中心的。中國能夠以這個固有的系統為中心,融會貫通各種的文化,所以外來的文化移植于中國,即成為中國的國計民生的一部分。亦惟外國的文化能成為中國國計民生的一部分,而后可以長存于中國文化之中,近百年來,西洋的科學對于中國文化,實有很大的裨益,這是不能不承認的。自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以為外國之所以富強,在于鎗炮輪船,就去學習外國的鎗炮輪船制造的技術。甲午之戰以后,中國人又考察外國的社會政治制度。西洋的社會科學名著,始有中文的譯本。西洋社會政治學說的介紹,亦始見于雜志和報章。自此以后,幾十年間,中國的應用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在介紹傳習比較觀摩之中,都有進步。有些部門,且有偉大的發明,以貢獻于世界學術之林。科學的權威,且能屹立于中國的學術思想界中。

 

  然在另一方面,近百年來,中國的文化,竟發生了絕大的弊竇。就是因為在不平等條約壓迫之下,中國國民對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絕而屈服;對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轉為篤信,極其所至, 〔第45頁〕自認為某一外國學說的忠實信徒。自卑轉為自艾,極其所至,忍心侮蔑我們中國固有文化的遺產。要知道我們中國自鴉片戰爭,經甲午,歷庚子,以至于辛亥革命,國民一致的要求,是雪恥圖強,國民一致的努力,是富國強兵。質言之,我們當初要學西洋的文化,是不甘于做奴隸。所以我們對于西洋的文化,應為中國的獨立自強而學,亦當為中國的獨立自強而用。最不幸的就是辛亥以后,一般國人雪恥圖強的志氣,亦隨革命的失敗而消沉,而不平等條約的影響,更隨我革命的失敗而加深。國民于不知不覺之中,養成了舍己耘人,重外輕內,倚賴盲從的風氣。于是中國人本為不甘心做奴隸而學西洋的文化,然而結果卻因學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覺之中做了外國文化的奴隸了。

 

  五四以后,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的思想,流行國內。他們對于中國文化,都是只求其變而不知其常的。他們對于西洋文化,都是只仿其形跡,而不求其精義以裨益中國的國計民生的。致使一般文人學子,喪失了自尊與自信。其流風之所在,一般人以為西洋的一切都是的,而中國的一切都不是的。他們崇拜外國是一樣的,其所以各成派別,是由于外國不止于一國,外國的學說也不止一派。他們各仿一國,各宗一派,因而各立門戶,入主出奴。各國的學說,既不斷的變遷,所以他們無論那一派的學說,也是不得不隨之不斷的變化的。他們的思想,也能流行一時,他們的主張,也能鼓動民眾。但是他們的思想和主張,在客觀上是與我民族的心理和性情,根本不能相應的;而在主觀上更并無什么根,不過是人云亦云,所以不能不跟?他人的尾巴隨時搖擺,隨時變化,而其所變化的又都是不能自圓其說的東西。所以他們領導的各種學說和運動,只能暫而不能久,而且沒有不是自誤誤人,潦倒一生的。試回想辛亥 〔第46頁〕革命以來,流行一時的學說和政論,沒有一派不是因襲外國的成說的。民國二年國會制、內閣制、總統制之爭,只是英國、法國、美國中央政制之爭。民國九年單一國與聯邦國之爭,也只是法國與美國地方制度之爭。袁世凱的帝制,惟一的依據是美國人的一篇論文。曹錕的賄選憲法,又何嘗不以德國的「威瑪憲法」為藍本?至于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之爭,則不外英美思想與蘇俄思想的對立。這些學說和政論,不僅不切于中國的國計民生,違反了中國固有的文化精神,而且根本上忘記了他是一個中國人,失去了要為中國而學亦要為中國而用的立場。其結果他們的效用,不過使中國的文化陷溺于支離破碎的風氣。在這種風氣之下,帝國主義者文化侵略纔易于實施。于是中國的學系政,或明目張膽,或旁敲側擊,或有意,或無意,以帝國主義者的立場為立場,以帝國主義者的利益為利益,幾乎忘其所本,亦不知其所學何為和所為何事。甚至對社會作宣傳如此,對國民施教育亦如此,而使國民把帝國主義者不平等條約對我國的侵略和壓迫,視若固然,漠然無動于。這真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機,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隱患。我們國民應該及時覺察,徹底改革,方得救國自救,以造成一個獨立平等的中國和自立自強的國民。


蔣中正 2013-08-26 15:22:22

[新一篇] 中國之命運 第二章 國恥的由來與革命的起源

[舊一篇] 中國之命運 第四章 由北伐到抗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