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藝術—第十四章 怎樣才能有“必勝感”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第十四章 怎樣才能有“必勝感”

你的自動創造機制是有目的性的,也就是說,它依據目標和最終結果來運行。一旦你為它確立一個要達到的目標,就可以依靠它的自動導向系統把你帶到目標,比“你”的意識思維要有效得多。“你”以考慮最終結果的方式來提供目標,你的自動機制就提供“所需要的手段”。如果你的肌肉要作某一動作以產生后果,你的自動機制將引導它們去完成,比你“動腦筋想”要準確得多和精巧得多。如果你需要有些想法,自動機制也會向你提供。

經常考慮可能性

但是,要達到這一步,你必須提供一個目標。而為了提供你的創造性機制有能力達到的目標,你必須根據現存的可能性去考慮最終結果。目標的可能性一定要非常明確,使它在你的大腦和神經系統中變為“真實”。事實上,它應該真實到使你產生目標已經達到時的那種感情。

這并不象表面上看去那樣困難和神秘,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做到。比如說,我們担心可能產生的不利后果時,往往伴隨著焦慮、不舒適或者是屈辱的感覺,這是怎么回事?從一切實際的目的出發,我們事先體驗到的感情與在我們已經失敗時會相應產生的感情完全相同。我們對自己描繪失敗,不是用含混和泛泛的語言,而是用生動和詳細的語言,我們對自己一次又一次地重復失敗的形象,我們追溯自己的記憶,挖掘過去失敗的記憶圖象。

請記住我們在前面所強調過的:我們的大腦和神經系統無法區分“真正”的體驗和生動地想象出來的體驗。我們的自動創造性機制總是根據環境和周圍情況作出相應的反應。它所能得到的唯一與環境或周圍情況有關的信息是你信以為真的那些信息。

神經系統不能分辨“真正的失敗”和想象的失敗

所以,如果我們對失敗耿耿于懷,不斷地以生動的細節向自己描繪失敗的圖象,使它在神經系統中變為“真實”,那么,我們會體驗到伴隨失敗而產生的感覺。

相反,如果我們心中銘記著積極的目標,生動地向自己描繪成功的圖像,使它變為“真實”,并且把它看作一個實現了的東西,那么,我們也會體驗到“勝利的感受”:自信、勇氣、深信結果一定會令人滿意。

我們無法窺視我們的創造性機制內部、無法看到它是向成功還是向失敗前進。但是,我們可以憑自己的感覺來決定它的目前“位置”。如果它是“位于成功方向”我們就能體驗到“勝利感”。

讓你的機制向著成功開動

如果說開動下意識創造性機制有什么簡單的秘訣的話,那就是:喚起、捕捉或激發成功的感受。你感到成功和自信的時候,你實際上往往也就成功了。如果這種感受十分強烈,你就完全不會犯錯誤。

“必勝信念”本身并不會使你成功地操作,但是它本質上勝過一種象征,表示我們正朝著成功前進。它更象是一個溫度計,不使房間產生熱量,而只是檢測這種熱量。不過,溫度計對我們有很大的實用價值。請記住:當你體驗到必勝的感覺時,你的內在機制已經對準了成功的方向。

過于努力和有意識地培養自發性等于摧毀自發性行為。更容易和更有效的方法是,只說明你的目標或最終結果,對你自動生動清晰地加以描繪,然后捕捉你在理想目標實現時所體驗的感覺,你就會作出自發的和創造性的反應,你就是在利用超意識的心理力量,你的內在機制就會向成功方向開動起來,指引你作出正確的肌肉動作和調整,向你提供創造性觀念,并且完成一切必要的任務以實現你的目標。

“必勝的感覺”贏得高爾夫球賽

C.米德爾科夫博士說過,“必勝的感覺”是高爾夫球賽中取勝的真正秘訣。“去年的名人賽中,我參加第一輪比賽的前四天產生了一種感覺,覺得這次比賽我一定會贏,”他說,“我覺得我振臂揮桿的每一個動作都使肌肉處于最佳狀態,擊球也極其準確。在擊球入洞時這種奇妙的感覺也一直伴隨著我。我知道自己并沒有變換姿勢,雙腳的位置也和平常一樣,但是我的感覺方式中有某種東西好象給我畫出了通往球洞的一條直線,這條線清晰的就象刻在我的大腦上一樣。有這種感覺之后,我要做的事只是揮動球桿、聽其自然了。

米德爾科夫博士又說,“必勝的感覺是每一個優秀高爾夫球手的秘訣;”你有這種感覺,連球都會聽你的話,甚至能控制那種被稱為“運氣”的不可捉摸的因素。

唐.拉爾森是世界棒球比賽中唯一一個在全場比賽中投球全部成功的投球手,他說在比賽前一天夜里產生了一種“瘋狂的感覺”,覺得第二天的投球會無懈可擊。

幾年前,全國各家報紙的體育專欄以醒目的標題報道了強尼.門格爾在一場保齡球賽上的動人的表演。“那天早晨我一起床,就覺得我那一天會賽出好成績,”門格爾說。

“必勝感”的科學解釋

控制論科學的發展使人們對“必勝感”的作用有了新的認識。我們前面提到過電子伺服機制如何利用存貯的數據(相當于人的記憶)來“記憶”成功的行動并加以重復。

技巧的學習大體上來說也就是一種試驗與錯誤之間的反復練習,直到一系列“擊中目標”或成功的行動記錄在我們腦海里。

控制論科學家制造了所謂的“電子鼠”,它能夠學會走出迷宮的方法。電子鼠在第一次嘗試,要犯很多錯誤,不停地撞到墻上或障礙物上。但每一次撞到障礙時,它就轉九十度的方向前進。如果又撞到墻上,它再轉九十度,繼續前進。最后,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錯誤、停頓和轉向,電子鼠終于走出迷宮的出口。不過,電子鼠能“記憶”成功的轉向法,下一次嘗試的時候,這些成功的動作就再現出來,使它能更迅速、更有效地走出迷宮。

實驗的目的在于創造重復的嘗試,不斷地糾正錯誤,直到“擊中”目標。一個成功的行為模式表現出來時,整個行為模式從始至終不僅會存貯在我們所說的意識記憶中,而且存貯在我們的神經和肌肉組織中。米德爾科夫博士所說的那某種存在于他感覺方式中的東西,“好象給我畫出了通往球洞的一條直線,這條線清晰得就象刻在我的大腦上一樣。”這話也許是不知不覺地、但非常確切地表述了最新的科學概念,它使我們了解到,在學習、記憶或幻想的時候,人的大腦中會有什么現象發生。

大腦如何記錄成功與失敗

大腦生理學方面的專家告訴我們,人的大腦皮層含有約一百億個中了,每一個中子帶有很多軸突(感覺器),它們形成中子與中子之間的觸聯(帶電聯結)。在我們思維、記憶或想象時,這些中子就釋放出可以測知的電流。在我們學習或體驗某種東西時,一些中子就在我們大腦組織中形成“鏈”(或者說在腦中刻下某種模式),這種“模式”本質上不是物理上的“溝痕”或“印記”,而是一種“電路”——不同中子之間的排列和帶電聯結,類似于錄音帶上記錄的磁性結構。這樣,同一個中子可能成為任何獨立存在的模式的一部分,使人的大腦有幾乎無窮無盡的學習和記憶的能力。

這些模式或痕記,在大腦組織中存貯起來,以備將來之用,只要我們記憶起一個過去的經驗,它們就會復活,或者“重新放出”。

簡單地說,科學已經證實,你的大腦中能“刻下”或銘記你過去所完成的任何一種成功的動作,如果你能“煥發才智”,給這種動作模式注入生命力,或者“重新放出”它們,它們就會自已發揮作用,而你就只需要“揮動球桿”,“聽其自然”。

當你重新喚起過去成功的行為模式時,你也重新喚起了與之相伴隨的感情基調,即“必勝的感覺”。而且,如果你能重新捕捉到這種“必勝感”,你也就激發了與之相伴隨的一切“必勝行動”。

把成功模式注入大腦皮質

哈佛大學校長艾略特曾經發表過題為《成功的習慣》的演說。他認為,很多小學生功課不好,其原因在于他們一開始就沒有足夠的、可能使他們成功的功課可學,沒有機會培養“成功的氣氛”,或者我們所說的“必勝的感覺”。他說,從不在學校生活中體驗不到成功的學生,沒有機會培養“成功的習慣”,即從事新工作時習慣性的真誠和自信。他鼓勵教師們在低年級安排一些功課,確保學生們能體驗到成功。這種功課一定要不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同時還要激起學生的興趣和熱情。艾略特博士說,這些微小的成功給學生造成“成功的感覺”,對于他將來承担的工作有巨大的幫助。

我們是可以養成“成功習慣”的;遵循艾略特博士對教師們的忠告,我們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年齡把成功的模式和感覺注入我們的大腦皮質。如果我們習慣遭受失敗的折磨,我們很容易養成習慣性的“失敗感”,使我們一切新任務蒙上黯淡的色彩。但是,通過某種安排,我們可以在小事上獲得成功,建立起成功的氣氛,它將會“混擾”到新的工作中。我們可以逐漸承担更困難的任務,在取得成功之后,再立足于迎接更嚴峻的挑戰。成功完全是建立在成功感上的,有一句老話很有道理:“一事成功,萬事如意。”

循序漸進

舉重運動員以他們能夠舉起的重量為開端,經過一段時間后逐漸增加重量。內行的拳擊經理人首先給新手選擇容易對付的對手,逐漸讓他同更有經驗的拳手交鋒。我們可以在一切行為領域應用這一基本原則。這個原則就是,一開始從易于成功的“對象”入手,逐漸地承担越來越困難的任務。

在巴甫洛夫臨終前,有人請他提出最后的忠告,以幫助他的學生成功,他的回答是:“熱情和循序漸進。”即使是在我們已經掌握了熟練技巧的領域里,“后撤一點”,把我們的目光放低一點,帶著輕松的感覺去訓練,有時候還是有幫助的,特別是一個人在進展中達到“停滯點”、一切推進的努力都不再有效的時候。持續緊張地想克服“滯點”,很可能會養成你不希望出現的緊張、困難和費力等“感覺習慣”。在這種情況下,舉重運動員可以減輕杠鈴上的重量,稍微練習一會兒“輕舉”。拳擊手表現出技術停滯的跡象時,可以安排他和比較容易對付的人較量一番。多年保持打字速度世界冠軍的A.唐戈拉常常練習“慢打”——當他達到一定速度,再加快似乎很困難時,就用比正常速度慢一倍的方法來打字。我認識一位著名的推銷員,他在推銷量停滯時,也運用這一原則來擺脫困境。他不再去搞大宗推銷,也不再去找“難對付的顧客”,而是集中精神找那些“好說話”的顧客搞小筆推銷。

怎樣重現內在成功模式

任何人在過去都成功過,但不一定是什么偉大的成功。也許只是這樣的一些小事:在野蠻的同學面前沒有畏縮,甚至揍了他一頓;在學校的賽跑中得了第一名;在同事舉行的野餐會上贏了“負沙袋賽”(腿上綁著沙袋跑);戰勝了自己的不伙伴,得到一個姑娘的垂青,等等。你在什么事情上成功,

其實還不如隨著成功而產生的成功感更重要。我們所需要的是你成功地完成了你要干的事以后的某種體驗,你達到目的后的體驗,再有就是給你帶來滿足感的東西。

搜尋你的記憶,使那些成功的體驗恢復活力,在你的想象中盡可能詳盡地重現整個畫面。在你心靈的眼睛中,不僅要“看到”主要情節,還要注意到伴隨成功的那一切細節。當時有什么聲音?周圍的環境如何?同時還發生了什么事情?在場的還有什么東西?是什么季節?你當時是冷還是熱?等等。回憶得越仔細越好。如果你能充分詳細地回憶起過去某個時間內取得成功的情景,你就會發現現在的感受和當時的感受一樣。特別要回憶你當時的感受。如果你能記住過去的感受,它們就能在現在重新產生活力。你會發現自己感到自信,因為自信是建立在過去成功的記憶上的。

在喚起這種“普遍的成功感受”之后,把思路轉向重要的交易、會談、演說、貿易、球賽,以及你現在希望獲得成功的其他活動上,運用你的創造想象,使自己體會到已經成功時的行為和感受。

積極和建設性的顧慮

在心理上一開始要接觸完全和必然的成功觀念,不要強迫自己,也不要壓制自己的心理。不要用努力或意志力來造成你所希望的信念。只要是有所顧慮就行,但這種“顧慮”只是針對一個積極的目標和一個希望的結果,而不是針對一個消極的目標和一個不希望的結果。

一開始不要強迫自己對希望的成功有絕對的信心,這是你的心理一開始所吃不消的。運用“循序漸進”的方法。開始時只考慮你希望的結果,就象你對將來有所顧慮時一樣。有

所顧慮時不要使自己認為后果是不利的;相反,你應當慢慢來。開始時一般用“假設”,你在心里說,“假設某某事要發生”,然后不斷地對自己重復這個想法,琢磨這個想法。接著再引進“可能”這個觀念,你對自己說,“不管怎樣,你種事是可能的”,它能發生。接著就是心里的想象:假如你一開始想象各種否定的可能性,自己反復“把玩”這些想象的畫面,添加一些小的細節。等到這個畫面對于你越來越“真實”的時候,相應的感覺自然就會產生,就像想象的結果真的出現了一樣。恐懼和焦慮就是這樣培養起來的。

如何培養信心和勇氣

信心和勇氣也完全按照同樣的方法產生,只不過你的目標有所不同。如果你打算把時間花在顧慮上,為什么不是建設性的顧慮呢?你一開始應該自己概括和規劃最希望出現的結果,并提出你的“假設”;“假如最可能出現的結果真的出現了呢?”然后提醒你自己,這畢竟是可能出現的事。到此為止,還不是將要出現,只是可能而已。提醒你自己:好的和你所希望的結果確實是可能的。

你可以在心理上接受和消化這些“劑量”逐漸增大的信心和樂觀主義。把這個希望的結果理解成明確的“可能性”之后,開始想象希望的結果會是什么樣子,不斷給自己展現這些畫面,描繪它的每一個細節和微妙之處,反復“把玩”它們。等你的心理圖象經過多次重復而變得十分詳細后,你會發現相應的感覺再一次自行產生了,就象有利的后果已經出現一樣。這一次,相應的感情將是信心、自信、勇氣等等——合并在一起就是“必勝的感覺”。

不要與恐懼妥協

喬治.巴頓將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著名將領。有人曾問他在戰斗之前是否感到過恐懼。他回答說,是的,在重大戰役之前或者在某次戰斗中,他常常感到恐懼,但是他又說,“我從來不與恐懼妥協。”

如果你在承担一項重要任務之前,也和別人一樣體驗到消極失敗的感情——恐懼和憂慮,不要把它當作你失敗的“有力象征”。關鍵要看你對這些感情的反應和對它們采取的態度。如果你聽從它們,屈服于它們,同它們“達成妥協”,你的表現很可能不佳。但這不是絕對的。首先,理解這種失敗感——恐懼、憂慮、缺乏自信——是很重要的,它們不是神的意旨,不是注定的命運,也不是天使的約言。它們起源于你的內心,只代表著你內心的態度——而不是與你對立的外在事物。它們只意味著你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夸大了你所面臨的困難的性質,說明你調動的不是過去成功的記憶、而是失敗的記憶。失敗感的全部意義不過如此而已,它們不代表與未來事件有關的真理,只代表你對將來事件的心理態度。

了解了這一點,你就可以不受約束地接受或拒絕這些消極失敗的感覺;或者是服從、妥協,或者是忽視和拋棄它們繼續前進。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立足于利用它為你服務。

把消極感情作為一種挑戰

如果我們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對消極的感情作出反應,它就會變成一種挑戰,自動地激發起我們內心更多的能量和才華。困難、威脅和恐嚇的觀念,如果得到的是進取的而不是被動的反應,就會激起我們內心額外的力量。我們在上一章看到,一定程度的“興奮”,如果得到正確的解釋和應用,可以有助于(而不是有害于)人的表現。

這完全取決于個人及其采取的態度:是把它當作資產還是當作債務。在這一方面很有影響力的例子是杜克大學心理實驗室主任J.B.萊恩所作的實驗。萊恩博士說,旁觀者否定的暗示,不在意和不相信的表現,在一般情況下,會對一個“猜測”某一疊紙牌順序的應試者或考驗其遙測能力的應試者產生決定性的不利影響。稱贊、鼓勵或“附和”被實驗者,差不多總能提高他的成績。打擊和消極的暗示則往往使考試成績迅速地、戲劇性地下降。然而,有時候被實驗者也會把這種否定暗示作為一種“挑戰”,比過去表現得更出色。例如有個叫皮爾夫的被實驗者,在這種情況下比平常的無干擾猜測所得分要高得多。

應付自己的消極暗示

誰都知道,有這樣一些人,只要聽到別人說一句“你干不了”,就可能灰心喪氣,甚至遭到失敗;相反,有些人在同樣的場合卻能夠奮起,成功的決心比以往更強烈。享利.J.凱瑟爾的一位助手說,“如果你不希望享利干一件事,千萬不要跟他說那件事辦不到或者他不能干,因為那樣一來,他辦不到就絕不罷休。”

對我們自己的感情提出的“否定建議”,我們應當作出進取的和積極的反應,就象對待別人的否定建議一樣,這不僅是可以辦到的,而且是非常實用的。

用美好來戰勝邪惡

感情不可能直接由意志力來控制,不可能自愿地服從命令,或者象水龍頭一樣開關自如。然而,它不接受命令,卻可以接受勸誘;如果不能由意志的直接行為來控制,可以間接地加以控制。

一種“惡劣”的情感不會被有意識的努力或者“意志力”驅除。不過,它卻可以被另一種感情驅除。正面攻擊如果無法趕走消極感情,可能用積極的感情取而代之。要記住,感情是隨想象產生的。感情是同我們的神經系統接受的“真實”或“真實環境”相一致、相吻合的。只要我們發現自己體驗到不希望的感情基調,就不應該集中注意這種不希望的感情,甚至應把它清除出去。相反,我們應當立即把注意力集中在積極的意象上——使我們的心里充滿完全的、積極的、令人向往的想象和記憶。如果我們能這樣做的話,否定的感情就會自己消滅掉,我們就會培養適應于新意象的新的感情基調。

相反,如果我們僅僅注意“驅除”或攻擊憂慮的思想,我們就必須把精力放在消極的東西上。這樣,即使我們成功地趕走了一種憂慮,另一種或幾種更嚴重的憂慮可能會乘虛而入,因為此時一般的心理氣氛仍然是消極的。

決定要靠你自己來做

你的內心是積蓄過去的經驗和情感的巨大心理倉庫,里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經驗。就象錄音帶上錄下的東西一樣,這些經驗和情感也記錄在大腦皮質的神經印象中,其中有結局快樂的故事,也有悲劇結局的歷史,每一個都是真

實而清楚的。選擇哪一個來重放要取決于你自己。

關于這種“神經印象”還有另一項有趣的科學發現,那就是,它可以改變或者修正,就象錄音帶可以附錄上額外的東西,或者用新錄的內容把舊的內容抹去一樣。

科學家告訴我們,人腦中的這些印象每一次被“重放”的時候,都會有輕微的變化,它們會沾染上我們目前對它的情緒、想法和態度的基調和特征。而且,每一個中子都可能變成上而個獨立存在的模式的一部分,就象果園里的每一棵樹都可以成為某個正文形、矩形、三角形或更大的多邊形的一部分。在原來的印象中的中子本是這一印象的一部分,現在又染上另一印象的特征,變成后者的一部分,這樣一來,使原來的印象也有了一定的改變。這種現象不僅有趣,而且能鼓舞人心。它使我們有理由相信,童年時代不幸的經歷和“創傷”等等,并不象從前的心理學家主張的那樣是永久的和致命的。我們現在知道,不僅過去影響現在,現在也能強烈的影響過去;換句話說,過去既不能使我們受詛咒,也不能注定我們的現在和將來。我們童年的不幸遭遇和創傷雖然留下了痕跡,卻絕不意味著我們現在要聽命于這些痕跡,也不意味著我們的行為模式已經定型,不可改變。我們目前的想法,或者說我們目前的心理習慣,我們對過去經歷的態度和對將來的態度,全都對舊的記憶痕跡產生影響。舊的思想可以被現在的思想改變、修正或者取代。

舊的記錄可以改變

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既定的印象活動或“重放”得越多,它就越有潛力。科學家告訴我們,印象的永久性取決于觸聯效能,這種效能應用得多則可以提高,應用得少就會降

低。這樣,我們又有了科學根據來忘掉和忽略來自過去的不幸經歷,把精力集中在幸福和快樂上。這種作法可以使我們加強與成功和快樂有關的印象,削弱與失敗和痛苦有關的印象。

這些觀念決不是毫無根據的推斷,而是根據對大腦生理的可靠科學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它們是可以觀測到的事實和現象、而不是以想象的理論為依據的。它的方向是恢復人作為上帝之子的尊嚴,使人能夠面對過去和計劃將來、而不再是一個過去經驗的犧牲者、一個絕望的形象——在這一方面,它的確是邁進了一大步。

不過,這種新的觀念還是帶有責任感的,我們再也不能把自己目前的處境歸咎于父母、社會、早期經歷或者“他人”的不公平對待,并以此來敷衍自己、寬慰自己。這樣東西可以而且也應該幫助我們了解現存狀況的原因。因為過去的錯誤而譴責別人甚至譴責自己是無濟于事的,也不可能改變我們的現在和未來。譴責自己毫無益處可言。你的過去只能解釋現在,而將來如何是你自己的責任。選擇權在你自己手里。象一部破舊的唱機一樣,你可以繼續播放那張破舊的“老唱片”,喚醒過去的不公平,也過去的錯誤自責自憐;所有這一切只會重現過去失敗的模式和失敗的感情,使你的現在和將來蒙受影響。

假如你選擇的話,你也可能放上一張新唱片,重現成功的模式和“必勝的感覺”,幫助你在現在行動得更好,向你展示一個更快樂的未來。

當唱機播放你不喜歡的音樂時,你不會硬逼著它放的音樂好聽一些,不會運用努力或意志力達到目的,也不會把唱機扔到一邊,更不想改變音樂本身,只要把正在播放的唱片

一換,音樂自然就改變了。把這種技巧應用在從你的內在機器中發出的音樂上吧,不要把“意志”強加于“音樂”。只要同一種心理意象(原因)占據了你的注意力,任何努力也改變不了音樂(結果)。換上一張新唱片,改變了你的心理意象,感情自然也就改變了。


獨眼易龍編輯整理 2013-08-28 13:03:31

[新一篇] 人性藝術—第十三章 將危機轉變為有所創造的機會

[舊一篇] 人性藝術—第十五章 永葆青春活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