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現代西方哲學的反思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一
  現代西方哲學的指稱范圍是怎樣的呢?在這里,“現代”首先是一個時間概念,同時也是一個性質概念。西方哲學的現代性質是與它的時間相關聯的,因此我們研究現代西方哲學就必須確定它的時間跨度和性質。
  我們所稱的“現代”與西方學術界理解的modern是不同的。西方學術界的the modern philosophy包括我們所說的近代哲學和現代哲學,而西方學術界區分的是現代(modern))和當代(contemporary)。西方學術界所說的the modern philosophy,大體上是指從笛卡兒開始直到19世紀的哲學家的思想。現在仍然在世的哲學家的思想,或者雖然去世,但是其影響仍然強勁的20世紀的哲學家的思想,屬于the contemporary philosophy的范疇。
  在我國以及蘇聯、東歐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一般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之前的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稱為“近代西方哲學”,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之后的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和20世紀的contemporary philosophy通稱為“現代西方哲學”。這種區分方法,有意識形態方面的根據。在我們看來,資產階級奪得政權后,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后,作為先進生產關系組成要素的資產階級失去了它的革命性,資產階級成為維護自己既有利益和社會秩序的保守集團。因此,反映資產階級普遍意識的西方哲學也就失去了它的先進性,或者說;作為革命輿論工具的資產階級哲學終結了。在這種意義上,西方近代哲學真正具有進步性質的發展只存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之中,其他西方哲學只是在時間上伴隨馬克思主義哲學進入了現代,充其量也只是形式上的茍延殘喘。這就是說,西方資產階級的“現代性”具有了某種退化和墮落的意味。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近代古典哲學的真正繼承人,資產階級哲學失去了社會進步的理論先導地位。然而,我們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自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后,西方資產階級在哲學上的討論和探究已經沒有任何積極的內容和成果。歐美是現代文明的發源地,直到目前為止西方思想界都特別關注時代性的問題。作為現時代社會和文化的反映,現代西方哲學也會從某些側面體現著時代的特征和要求。現代西方哲學同以前的西方哲學一樣,都是人類思想寶庫的組成部分。
  因此,現代西方哲學的許多內容還是值得研究的。首先,伴隨著自然科學的迅速發展,現代數理邏輯、語言分析和思維科學取得許多新的成果,這些成果是與哲學思維的發展密不可分的;其次,作為知識分子的哲學家,由于他們的工作方式,即使在社會基礎上隸屬于資產階級,他們對社會問題的反思也會有部分的批判性,從而得出某些深刻的洞見;再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西方發達國家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給人們的理智活動以比以往更多的自由空間,許多學術探索得以深入開展。另外,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任何意識形態的存在都有其社會基礎。那就是說,即使這些哲學純粹是反動的、腐朽的,它們也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我們在研究社會發展的問題時不能脫離開與之相關和對立的東西。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現代西方哲學的價值。
  研究現代西方哲學,不僅可以吸取某些思想營養,同時也是發展自己的需要。因為哲學從來不是孤獨心靈的獨白,而是各種社會意識的交融與思想對話的結果。如果說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是在繼承歷史上所有哲學的思想精華,并且在同形形色色的非馬克思主義進行斗爭的基礎上,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話,那么,我們也只能在與形形色色的非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對話和斗爭的過程中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
  我們應該正確地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之后的西方資產階級哲學,但是,這并不是說我們原來關于“近代西方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的區分方法不能成立。實際上,西方學者也注意到,自黑格爾哲學遭到批評之后(或者按我們的說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之后),西方哲學在性質上發生了許多根本性的變化,哲學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出現了許多與過去的哲學非常不同的特征。正因如此,某些西方學者才說,在某種意義上說,全部現代西方哲學都是與黑格爾哲學的對話。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為什么?
  在這里,對話主要是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與清算,而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與清算,實際上就是對整個近代西方哲學的批判與清算。黑格爾哲學是笛卡兒以來西方近代哲學的集大成。近代哲學的矛盾,在黑格爾哲學中得到集中的暴露。對于黑格爾之后的哲學家來說,近代哲學確立的主客二分的認識論模式、心靈自省的心理學結構(主體性原則變成心理學原則)、抽象同一的啟蒙理性,都有些不太合適了。因此,許多哲學家都不約而同地開始批判和超越黑格爾。
  馬克思批判黑格爾的唯心主義,但繼承和改造地保留了黑格爾的辯證法。馬克思用革命的、實踐的唯物主義取代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思辨體系。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主客體之間的矛盾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理論關系,而首先是一種實踐關系。
  叔本華批評甚至厭惡黑格爾。在他看來,黑格爾把世界和全部的存在變成了一個自我推理、自我認識的理念,殊不知世界僅僅是意志的表象。叔本華認為,世界的本質并不是理性可以認識的絕對精神,而是神秘的生存意志。生存意志的沖動造成了全部世界表象,概念連同人們的精神都是意志的表象。概念不是絕對的,而是人類知識的產物;生存意志卻是無法概念化的。
  克爾凱郭爾也批評黑格爾。他認為,黑格爾的體系是漠然的客觀精神,忘記了人的主觀性。冷漠的理性是無法思考“存在,還是毀滅”(To be,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的問題。克爾凱郭爾指責黑格爾過分強調概念的普遍性,忘記了個人在倫理價值上的至上性。在他看來,社會沒有用來思考的大腦,沒有用來做事的雙手,真正的存在就是那獨一無二的個人。惟有個人才有生活,惟有個人才有活動,惟有個人才進行思考。
  孔德和穆勒也批評黑格爾。他們批評黑格爾只講行純粹的思辨,而不問其經驗基礎。在他們看來,真實的觀察領域是可以接受而且切合實際需要的所有知識學科的惟一可能的基礎。學者應該堅持的基本原則是:凡是不能嚴格還原為某個事實(特殊事實和普遍事實)簡單陳述的任何命題都不可能具有實在的清晰含義。
  如果說馬克思主義對黑格爾的批判是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危機的回答,從而真正繼承和發揚了黑格爾辯證法的革命精神,那么,其他形形色色的哲學流派則是資產階級各階層對自身意識形態或精神危機的解決方式。
  顯然,黑格爾是笛卡兒以來自我意識絕對化的集大成者。從“我思故我在”,自我意識作為解放的力量出現,到淹沒一切的“絕對精神”,人成為神秘的客觀精神的玩偶。在康德那里,是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可是,到黑格爾那里,自我意識的絕對化卻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理性似乎不再是人們的工具,反而成了為人類立法的統治者。人類與其說是自由的,不如說理性概念按邏輯順序展開的產物。
   二
  當然,反叛黑格爾并不是對自我意識的絕對拋棄,而是改變自我意識的分析方法。馬克思是用實踐活動替代了自我演繹的精神,叔本華、克爾凱郭爾也在尋找某種比心理的自我意識更根本的東西,并由此走向了非理性主義。實證主義的路線則強調以科學的、客觀的方式研究自我意識的表達和結構特征,從而引出了后來的“可檢驗性”以及20世紀哲學的“語言學轉向”。無論如何,在黑格爾之后,西方哲學確實發生了某些實質性的變化,各種哲學流派也因這些變化而帶有某些共同的特征。
  第一,現代西方哲學力圖揚棄伴隨近代哲學發展起來的啟蒙理性。叔本華、克爾凱郭爾、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等人認為,理性并非人的本質。他們都以非理性的東西——生存意志、權力意志、生命沖動、力比多、潛意識、存在,等等——取代了理性的東西,但是他們多少仍保留了某種在場的東西。因此,最近的所謂后現代主義哲學家認為,盡管這些非理性主義者反對理性的霸權,但是他們都沒有真正擺脫理性的操作。他們所提出的非理性的“本質”都是用理性的魔法變出來的。后現代主義者斷定,只有放棄任何在場本質的訴求,把思想及其概念看作“游戲”,人們才能真正擺脫普遍理性的纏繞。
  實證主義者對啟蒙理性也不滿意,在他們看來,啟蒙理性已經走向了空洞的思辨。他們要把理性限制在可觀察的事實上,語言表述出來就是經驗句子或可檢驗的命題。為此,孔德指出:“事實上形而上學也像神學那樣,主要試圖解釋存在物的深刻本質和萬事萬物的起源和使命,并解釋所有現象的基本產生方式。但形而上學并不運用真正的超自然因素,而是越來越以實體或人格化的抽象物代之,后者真正有特色的應用常常可以用本體論的名義稱之。……由于存在著熱衷于推論而不是熱衷于觀察的頑固傾向,思辨的成分一開始就被過分夸大”。現代西方哲學的“反形而上學”的傾向就是對理性的思辨性的反動。
  第二,現代哲學都不同程度地反對近代發展起來的主客二分的認識論模式,并且由此對思維與存在關系的思考轉向了對主體性本身或主體如何觀察、如何表達的研究。許多非理性主義者試圖研究人性的結構,因為本質是無法認識的,我們只能夠結構式地把握它的存在而已。即使是實證主義者,或自稱屬于理性主義范疇的哲學家,他們也越來越遠離了客體。在他們看來,觀察本身是最后的,經驗本身就是對象。經驗觀察之外是否存在什么東西,經驗現象背后有沒有自在之物?對不起,那是形而上學。因此,反對所謂超驗的“形而上學”成為現代哲學的一個明顯特征。
  當然,形而上學在西方哲學界從來沒有絕跡。仍然有些哲學家堅持某種形而上學的基礎,如“生命”、“存在”、“上帝”等等,有些人則以某種弱化了的方式提出了“本體論承諾”,如維特根斯坦的不可言說的“神秘的東西”。但是,我們不同意現代西方哲學出現了重建形而上學趨勢的看法,因為重建的東西只能在某種弱化的意義上才能被看作是形而上學。正如伊格爾頓所說的,在我們“這個時代里,形而上學的事物像某些騷動的幽靈一樣,既不能使自己復活,又不能高貴地死去”。從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出現,可以看出,形而上學的本質和實體仍然是哲學家們競相解構的對象。
  第三,現代西方哲學有一種被稱為語言學轉向的趨勢。現代西方哲學普遍重視對語言問題的研究:有的把一切哲學問題都歸結為語言問題,認為語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不能用語言述說的東西就不存在于這個世界之中;有的斷定許多爭論不休的哲學問題都是語言混亂的產物,只有通過語言分析才能澄清和解決哲學問題。
  不過,我們不能把語言哲學看作是純粹形式主義的分析,相反地,語言哲學強調語言與世界的關系:語言不能僅僅看作是外殼,語言就構成了我們的意義世界,語言是存在的家。因此,改變語言就是改變意義,語言的變化就是世界的變化。
  第四,現代西方哲學的主觀主義傾向日趨明顯,并把一切對客觀存在的研究貶斥為“形而上學”,認為人的觀念只具有文化約定或人為的性質,客觀認識和客觀真理只是人們的幻想。現代西方哲學形式繁多、派別林立,呈多樣性和多變性的樣式;就其理論內容而言,相對主義和多元論成為主流,人們不再相信普遍理念和絕對真理。
  第五,由于對形而上學的實體和本質的懷疑,多數哲學家有意識地拒絕把哲學看作“科學的科學”,自覺放棄創建無所不包的哲學體系。與以往的哲學相比,現代哲學研究的目標比較“謙遜”,不再追求為其他一切科學知識提供原則和基礎。雖然不同的流派依然相互滲透,但是它們更加敏感自己的特性,拒絕尋找可公約的東西,以便與其他派別爭峰。正像社會的多元化一樣,哲學也出現了碎化和斷裂的傾向。
  現代西方哲學的特征是一個大體上的概括,不能把這些特征簡單地套在紛紜復雜的各種哲學流派和哲學家頭上。現代哲學家更加重視自己思想的個性,喜歡標新立異,不愿意把自己與某個標簽聯系在一起。盡管如此,透過他們形形色色的陳述,我們仍然能夠把握他們的一些共同特征。當然,現代西方哲學的共同特征也在伴隨著歷史的步伐而經歷著演變。
   三
  現代西方哲學所表現出的“現代性”特征,首先說明它們是對西方傳統哲學的背離。現代西方哲學家離開了傳統哲學尋求萬物本原和先驗認識理性的軌道:他們或者拋棄理性,以非理性的意志、生命、直覺和情感作為領悟世界和人生的惟一途徑;或者拒絕對世界本原進行形而上學的追問,只保留對經驗現象進行理智理解的要求。前者被稱為人本主義思潮,后者則被叫作科學主義思潮。二者的區分并不是嚴格的,雙方既相互區別,又相互滲透,并不時出現吸取和融合對方的嘗試。另外,在這兩大思潮之外,還存在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闡釋神學思想的哲學體系,它們表現為各種各樣的宗教哲學。
  任何哲學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除了社會和歷史的條件之外,先前存在的哲學就成為哲學思考的直接的思想材料。實際上,現代西方哲學是西方哲學史的繼續。古希臘哲學、中世紀基督教哲學、近代唯理論和經驗論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都是現代西方哲學賴以出發的思想材料,并仍然是現代哲學家獲取靈感的精神源泉。
  過去,在“左”的思想傾向影響下,我們形成了這樣的看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之后,西方哲學在整體上就沒有真正意義的發展和進步了,其性質反而是“蛻化”、“倒退”、“墮落”、“反動”等等。現在看來,這種認識是不符合實際的。19世紀中葉以來,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發生了許多變化。由于工人階級的斗爭和殖民主義剝削所出現的高額利潤,資本主義運行機制變得“溫和”了,資本主義從最初的原始積累階段的明顯的殘暴特征轉而出現了福利社會的所謂“文明”特征。20世紀下半葉,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有了進一步的繁榮發展,這些肯定會在哲學中得到反映。正像資本主義經濟繼續增長說明資本主義社會仍然存在進一步發展空間一樣,現代西方哲學當然也應該有其合理性內容以及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現代西方哲學的發展與變化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
  1.19世紀40年代至19世紀末為第一階段,這期間產生了對現當代哲學有奠基性影響的許多哲學流派,如唯意志論、實證主義、生命哲學、馬赫主義、新康德主義、新黑格爾主義等等。
  2.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這個階段,以實證主義和馬赫主義為基礎的科學主義思潮進入了分析的時代;而人本主義哲學也從對人的非理性本質的領悟轉到對人的超越性的把握上,此時的主要流派有新實在論、實用主義、人格主義、邏輯原子主義、邏輯實證主義、現象學和存在主義等等,
  3.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西方哲學,這時除了現象學和存在主義之外,分析哲學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并分成許多流派:科學哲學、語言哲學、結構主義、解釋學、社會批判理論、解構主義等思潮都先后產生了一定影響。最近一個時期的哲學進一步放棄了嚴格性和確定性的追求,這就是后現代主義的興起與流行,所謂后分析哲學、后結構主義、無政府主義認識論、后自由主義等等,都是這一趨勢的表現。目前,在西方哲學中,前綴加post的哲學學說盡管難以取得主流地位,但是仍然很時髦。
  任何分期都不是絕對的。每一個時期的思維似乎都有著某些特殊的角度和風格,但是不同時期的界限卻是比較模糊的。后邊的特征往往在前一個時期孕育,而前一個時期的風格也會流傳到后來的時期。在現實中,哲學思想的發展是連續的,但是在對哲學發展史進行反思時,卻可以邏輯地發現和表達哲學思維的差異與發展中的“中斷”。
   四
  在我們這樣的繁忙時代,冷靜的思考都是很難得的了,我們有沒有必要學習哲學?而且更進一步地說,作為中國人我們是否有必要學習現代西方哲學?換言之,研究現代西方哲學有什么意義呢?
  我國正處在快速發展和轉型時期,在這樣的歷史階段,傳統與變革的交替、新與舊的過渡、本土化與外來文化的沖擊,都呼喚哲學的介入。在社會轉型階段,原有的東西遭到質疑,新的東西還沒有定型,此時人們最感到無所適從。哲學是最具條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維活動,它可以幫助我們整理紛亂的思緒,尋覓萌芽中的未來希望。
  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我們需要研究現代西方哲學。由于現代性問題最初在西方出現,而且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目前仍然處于強勢地位,它們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具有比較強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因此我們更應該加強對現代西方哲學的研究。盡管我們與歐美在制度上不同,但是我們不能因制度的對立而毒化自己的理智,喪失從對手那里學習長處的能力。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與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是不同的,但是,從世界范圍來看,兩種生產關系目前都與基本同樣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聯系。社會主義不能在真空中發展,它與資本主義同處一個地球上。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二者面對的是同一個生活世界,它們是對當今世界發展道路的兩種不同的選擇。從這個意義上說,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某些形式有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而且,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已經有了幾個世紀的發展,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積累了許多經驗,西方哲學就是這些經驗結晶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有善于從中學習對我們有用的東西,我們的哲學思維才可能成熟起來,并得到迅速提高。
  研究現代西方哲學,可以提高我們的分析批判能力,幫助我們總結和吸取理論思維的經驗教訓。既然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現代西方哲學就應該包含某些合理的因素,也有一些數理邏輯和具體科學的思維成果。對其進行研究和分析,有利于我們對西方的社會現狀和科學技術水平作出正確的估計。另外,只有認清現代西方哲學陷入片面的原因和過程,我們才能少走彎路;即使反馬克思主義的學說,我們也不能充耳不聞,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分析和批判功能只有在同各種對手交鋒中才能得到發揮和磨礪,只有善于吸收對方長處的理論才是最有前途的理論。
  至于具體的學習方法,應該提倡讀原著,在閱讀中我們才能接受思想的熏陶,理解哲學概念的意義。但是,我們應該以分析和挑剔的眼光讀書。在某種意義上說,讀書就是與哲學家進行的思想對話,在思想的交鋒中,才能磨礪我們的思維,激發我們的智慧。同學習其他哲學一樣,學習現代西方哲學也要求獨立思考。獨立思考不是脫離開別人的思想進行天馬行空式的隨意評點,而是對已有思想材料是否合乎邏輯、是否合理的嚴肅分析和思索。為了實現連貫和邏輯的思考,我們提倡把自己的思考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來。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說過,談話使人敏捷,寫作使人深刻。平常的思考和談話是一種歷時性的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邏輯的矛盾往往被遺忘所掩蓋,我們當下所想或說出的東西可能與我們在前邊所想或說出的東西有矛盾,但是我們自己很難發現這些不合邏輯的地方。可是,寫作把思想平面化了,歷時性的思考被文字同時展示出來。這樣,我們就容易發現自己思考的漏洞和問題。對這些漏洞和問題的解決,就能夠深化思考和認識。練習用文字表述自己的思想,能夠幫助我們形成有條理地連貫思維和深入分析的習慣。
教學與研究京G382中學政治及其它各科教與學韓震20022002韓震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 作者:教學與研究京G382中學政治及其它各科教與學韓震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0:42:33

[新一篇] 關于現代西方哲學的“主體間性轉向”

[舊一篇] 關于現代計量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