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文學的當代境遇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I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5—8039(2006)03—0083—11
  一、對純文學的界定
  首先應該對“純文學”有一個界定。這個概念不令人滿意,用它來描述一部分文學作品也不夠準確,但如果叫成“高雅文學”或“嚴肅文學”,似乎也不妥當。好在我們可以通過慢慢討論,把它搞得比較清楚一些。這樣也就會大致理解什么是“純文學”,知道它究竟指了哪一部分創作。其實生活中有很多概念很多命名都是不確切的,只是因為約定俗成,才慢慢達成了共識。
  從學術和專業的角度看,“純文學”與通常意義上的文學當然有所區別。在專業人士那里,它或可稱為“詩性寫作”。它大致具有與流行的商業文化相對立的品質,仔細考察起來似乎有如下幾個特征。
  1.語言方面
  純文學是真正意義上的語言文字藝術。如果我們認真辨析一下,可以發現這個范疇之外的一些作品主要不是,或者并不特別依賴語言文字藝術的。比如一些通俗小說,主要是靠情節的曲折離奇來吸引讀者。而純文學寫作必須追求語言文字方面獨特高超的技巧,寫作者對語言和文字要有超乎一般的敏感性。這種語言可以說與時共舞,具有隨時代而生長、隨時代脈搏而跳動的鮮活性,要始終保持巨大的創造力和個性特征。
  一個好的讀者首先會被一部純文學作品的語言文字緊緊抓住,而其他的寫作就不具有這種特征。在閱讀中,我們盡管會被作品的思想、人物形象所打動,但首先進入的還是語言層面。最早撲入視野的是文字本身,其他則要一點一點深入領略。一個作者特有的言說方式,其表達的色彩與力量,必然成為一種巨大的能量散發出來。語言和文字首先征服了人,這就是語言文字藝術。
  對比一般的傳媒,包括大量的印刷文字制品,如報紙、文件、網絡,其文字也在表述自己的意思,但這時候的文字更多的卻是作為一種符號出現的,沒有也不必有太多的個性印記。它的功用就是盡可能地把意思表達清楚,簡練明晰是第一要求。通俗作品的語言也有近似的功能和目的,即盡可能快地進入一種規定情節,并能夠直接地、較為有效地把一些類型化人物介紹給讀者,這時候語言文字的“生動”和“個性”都是極為有限的,它通常不能一再地、放肆地溢出自己的文體邊界。
  但純文學作品中每一個字、每一個詞匯的使用,更不要說一句話了,都極其追求心靈的自由,作者必盡最大的努力突破一個時期語言的平均數,讓其深深地烙上創造的印跡。所以語言是作家最明顯的一個徽章,一旦把語言去掉,這個作家的主要區別特征也就消失了大半。一切從語言出發,一切依仗語言,一切通過語言。
  如果借一下比喻,那么純文學作品的語言不是一般的文字的顆粒,而是帶有粘稠度的、有溫度的生命的顆粒。它不是機械的組合之物,而是心靈滋生之物,有生命,會生長。寫作者的言說對應的是一個活潑的時代和生活,而不是一成不變的語言程式。寫作者的語言張力就來自這種對應。對比起來,一般的文字制成品的語言是沒有或很少有這種對應性的。而閱讀的快感在很大程度上也來自這種張力。
  2.情節方面
  如果用通俗小說做個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出,純文學作品相對來說沒有過于曲折的、非要吸引你一口氣讀完的情節故事。它沒有那種驚險陡峭的轉折和懸念,不作那樣的聲勢和鋪張。一般而言,純文學作品的情節都很自然很樸素,大多稱不上新奇,有的甚至只是一些“老故事”,一些并不十分令人注目的生活中的“小事”。
  但是這樣“平庸”的情節靠什么來吸引讀者呢?其情節因素既然淡弱,遠不夠強有力,又怎么會產生魅力?然而事實上并非如此,因為我們知道情節有兩種:一是大的故事脈絡,即事情是怎么發生發展、怎樣起承轉合以至結束;二是脈絡中的細部、它的很密致的組成部分,通常叫做細節。有時候我們越是閱讀經典文學作品,越是覺得難讀,就因為它大致的故事脈絡非常緩慢。所謂的“皮厚”,許久了還不知道它在講什么故事。而相對通俗的小說正好相反,其節奏很快,第一頁甚至第一行就可以把人吸引住。
  一般來說,外在節奏非常快的那種書大都屬于通俗文學作品,像武俠、言情、推理和社會問題小說,等等。一部作品中大的情節脈絡僅僅是一個外在的框架,是形式,真正的藝術質地究竟怎樣還要看更內部的東西。從藝術品質和寫作學的意義來看,外在的節奏快了并不難,難的是內節奏的加快。內節奏即細部、細節,如一個人機智的對話、眼神,更細小的故事套在里面,讓情節的脈搏跳動起來。內節奏對于修養極高的讀者總是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而外節奏非常快的作品,付出的代價往往就是對細部的匆忙掠過,這樣也就舍掉了許多的趣味和意緒,對人藝術刺激的密度不夠。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粗線條的東西、通俗作品。外節奏非常快,內節奏卻非常緩慢,讀了很久,沒有什么出乎意料的發展和變化,沒有很細膩的、很特別的意趣在里面,僅是一些慣常的見解和發現、一些平凡的表達。
  一些趣味高雅的讀者不太有性子閱讀那些通俗作品,其原因就是它的內節奏太慢,給人的藝術刺激不夠密致,讓人沉不住氣。所以純文學的特點就在于外節奏是慢的,而它的內節奏卻非常之快,有時候僅在百字千字、在方寸之地上經歷了起伏波瀾:各種或微妙或出人意料的發展和發現,非常綿密。一般來講,純文學作品在1千字的篇幅里大約不會少于四五處令人心神興奮的東西,它可以是來自語言本身的調度,也可以來自其他方面。而在通俗作品中,1萬字的篇幅中構成類似刺激力的也沒有幾處。
  3.內容方面
  純文學作品所表達的生活內容不是寫實的,而且絕不追求真實的再現。這些內容與生活的關系是奇特的,它表達的事物與現實生活隔了一層,這一層就是作者強烈的生命內容。對照現實,好像似是而非,夸張,變形;有時盡管逼真到了驚人的地步,可冷靜下來又覺得還是不一樣。無論是講敘熟悉的現實還是其它,作家都在帶領讀者做一次夢幻般的精神旅行。
  可如果讀一些社會問題小說,就沒有如上的奇異之感。寫生活,直接逼近,現實感極強,讓人不太置疑或根本無暇置疑。可見二者之間的質地不一樣。這中間的區別到底在哪里?原來純文學寫作即詩性寫作,作者使用的是人人都熟悉的社會材料,最后構筑起來的卻是一個極為個人化的世界。這世界因為完全屬于他自己,所以必然是個異數,故而才有魅力,才會撥動他人的好奇心。
  社會問題小說或一般的通俗作品,無論其故事多么驚人,從細部看也還是極力追求世俗意義的真實,也就是說盡可能地與大眾的個人見解和個人經驗達成一致。而純文學作品給人的是靈魂上的驚喜,其使用的材料似乎與別人是一樣的,但構筑的結果卻大大出人意料。人們常常所說的一部文學作品的真實與否,都是一般而言,并不具有專業語義。真正意義上的文學作品即純文學作品,如果真實了也就失敗了。他根本就回避或無意于抒寫生活的真實,而是讓其經過心靈過濾,釀造了滋生了,完全屬于他自己了。他的每一次創作活動,都是對于他個人的一次強調、一次不同角度的重復。
  有的教科書上一直在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實進入寫作學就要更復雜一些。也不是“比生活更集中更強烈”,因為從根本上而言這不是個強度的問題,不是個量化的問題。那樣講是把文學問題過分通俗化了。文學的個性不僅不是來自集中或強化,而且有時恰好相反,它是極為排斥普遍經驗的。對于純文學來說,這里顯然不是一個更強烈更集中的問題,而是怎樣更個人化的問題,即怎樣使其完完全全從屬于自己的生命。他自己會怎樣對生活重新組合、詮釋和把握,取決于是怎樣的一雙眼睛和怎樣的一顆心靈,所以不存在去概括別人的問題,不存在更集中更強烈的問題,不是程度問題,也不是高度問題。這是屬于個人的、永遠不被重復、永遠不會在生活中發生第二次的一個世界。
  4.主題方面
  我們看文學作品,看一篇文章,總會自覺不自覺地詢問:它通過什么表達了什么?作者透過這樣一篇文字提出了什么訴求?顯而易見,我們的許多文學評論很容易就進入這一類提問,進而急于搞明白作者通過什么表達了什么,以至于反對什么贊同什么,或者有什么厭惡和喜愛,以及情緒等等。評論者有時真正清楚地把握了這個作品,而且把握了作者的思維,這種情況是有的。但是這樣的作品往往不會屬于純文學作品。
  通過人物和故事來表達心中某種強烈的愿望,結果就是裸露的直接的表達,這種特征是社會性很強的文字才有的,如吁請和呼告,如一些社會譴責作品。純文學作品則要復雜得多,它表達的是生命的奧秘,是人性中曲折無測的部分,是深層的潛藏。通常這些部分是很不容易被觸摸到、被挖掘到的,它處于偏僻的個性角落。所以真正的文學作品的訴求會非常繁復,故而面對一部純文學作品,一味地分析是非常危險的,從中得出的結論也是非常不可靠的。所以作為一個讀者只能在欣賞和感悟、在陶醉的愉悅中慢慢地接近其核心。
  我們現在的某些文學評論,所謂的研究工作,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理解或不想理解作家作品。往往是沒有進入純文學作品的能力,卻又急于從學到的理論中求證作品,急于使用學到的新式武器,拿一個作品去解剖。這就糟了。實質上這些工作與作品本身沒有什么關系,因為沒有觸摸到作家作品的核心部分。這個過程只能是對作品的閹割,是幼稚化和簡單化。
  純文學作品的“主題”是極為隱匿以至于消散在全部文字之中的,而不會像一般的作品那樣表述。復雜的人性問題如果要得到充分的飽滿的表達,是極為困難的,所以作家就不得不借助于故事、比喻,使用形象生動的語言,運用諸多細節,當然還有議論,有忘情的訴說。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緩慢而周折地接近一些隱秘,把極復雜的東西呈現出來。這個過程也就是純文學的寫作。
  閱讀中的理解,實際上不可能把作家寫作時所經歷的過程完全省略掉。正因為作家有時苦于無法將一些極復雜的問題用1萬字或10萬字說清楚,所以才有了更長的篇幅。這樣的篇幅不僅不是浪費,反而是極大的節儉,是優秀作家所使用的最精煉的文字的結果。正因為如此,所以分析作品和結論作品時,要非常小心。
  有一個讀者問作家:您作品的主題是什么?作家回答:怎么說呢?我如果現在就能直接回答你,也就不用寫40萬字了。我也像您一樣急躁,所以在寫作時盡可能使用簡練的語言、而且還借助形象和情節來表達,結果還是耗費了40萬字。作家這樣說并不是一種詭辯,而是真正的實情。
  5.閱讀方面
  純文學的閱讀與一般文字制品的閱讀差異很大。前一段西方有一本專門講快速閱讀的書,風行一時。作者在描述快速閱讀的方法時十分得意,但即便是他,也還是講了一個注意事項:讀純文學作品時不能使用這種辦法。為什么?就因為文學作品是語言文字藝術,語言文字本身給予的快感是主要的,想讓語言的魅力來征服自己,那就得一個字一個字讀,不僅讀一句句話,還要讀詞、字和標點。它的細部更滲透著詩意、力量,潛伏了藝術的能量。這就是純文學作品和一般文字制品的區別。
  比如讀一本武俠小說,也要像讀純文學作品那樣一個字一個字看下來,大概既劃不來,也無必要。因為它很長,有時幾大卷幾百萬字。不僅是長,主要是它沒有綿密的細節,沒有語言本身的藝術刺激,大致還屬于曲藝的范疇,所以把它的情節搞明白也就可以了。一般來說武俠小說的語言是程式化的,沒能進入正在生長著的當代語言藝術。當然好的武俠小說也有情節、人物形象和語言方面的綜合成就,但比較起來,它畢竟還不是將語言作為第一指標。
  所以說閱讀純文學作品,在閱讀速度上有個基本的要求。比如說一個作家送了一本厚厚的書給朋友,對方說自己一夜就讀完了,還說寫得真好!作家說那等于沒讀。朋友很委屈,說什么意思什么故事他都看完了記住了,并且要重復敘出來以資證明。作家不再說什么了。其實作家的意思是,這是一部純文學作品,誰一夜讀得完啊?無論讀多么快,眼睛總要有在文字上停留的時間,要有還原和想象的過程,要感悟它們,要把字和詞連綴成語言,再把語言連綴成情節,把情節連綴成一個意境、一個生活畫面,這樣才能還原到作者描繪的那個情境之中。這其中需要體會,需要悟想其中的暗喻、象征,因為里面有直說、反說,不動聲色的嘲諷,總之非常復雜,一夜當然讀不完。
  一般來說讀報紙、讀通俗小說之類。遠沒有那么復雜,讀者把意思搞明白也就可以了。文學閱讀接受的信息則要多得多,要調動感性,要感動,要沉醉,從而在這個過程中獲取特別的幸福。
  6.受眾方面
  不同的文字制品有不同的讀者,從哪一部分人閱讀的角度來判斷,也多少成為鑒別純文學的一個條件。但任何條件都不要絕對化,只是一般而言。比如短時間內幾十萬上百萬人爭讀的,可能不會是純文學作品,因為這些文字可以如此便當地滿足和吸引各種層次的人,更有可能是相對通俗的大眾讀物。我們平時看到的言情武俠演義,還有一些社會問題小說,都不能算作純文學作品。純文學作品的閱讀有一道門檻,它不是無條件進入的,而是有條件的,無條件地面對公眾,這是不太可能的。服務于民眾和無條件地進入民眾不是一回事。比如說一些尖端科學項目最終是服務于民眾的,但卻不能讓民眾直接理解。
  純文學作品是給哪一些人閱讀的?有人說是給受過大學本科以上教育的人。這并不確切,因為對于藝術的欣賞力,不完全是以受教育程度來決定的。它牽涉到人的趣味,心靈的性質,而這些又不完全是后天教育所能決定的。人的趣味和性質,其中只有一部分能夠受到后來的影響,而另一部分是天生的或很難改變的。比如說人的愛好是可以變化的,師長的教育,朋友的熏陶,都起相當大的作用;有時人的趣味又很難左右,所謂“趣味不爭論”,就是說不同的趣味無法相爭,爭也爭不明白。純文學作品也是一樣,一個人受過大學教育,讀了本科又做研究生,甚至是一個博士后,也不一定就能夠閱讀純文學作品,倒有可能整天抱著一本武俠小說樂此不疲。因為人還是有不同的趣味、有心靈的問題。一般來說能夠閱讀純文學作品的會是有較高文化素養的人,這不成問題;但許多沒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卻對純文學作品有極好的領悟力,極為敏感。比如有人天生就比較浪漫,對生活中的詩意和完美有一種頑強的追求力,所謂的非常敏感,多愁善感,有強大的領悟力和聯想力,能夠更容易地進入詩境。
  我們在生活中的確可以遇到這樣的人,他們對于詩意有一種天然的、不倦的、執著的追求,這種追求力與其說是后天培養教育而成,還不如說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特征和能力。所以說對于純文學的追求和向往,不僅是文化修養問題,而是一個靈魂的問題,生命性質的問題。純文學中的完美、幻想和幽深的詩境,對大多數人都有感召力,但卻不容易成為大家日常的習慣性讀物。它或許在一定的時間內只能屬于一部分人,而不是大眾,不是廣泛地滿足世俗社會的趣味需求的東西。所以有一種說法,說純文學作品是寫給“沉默的大多數”的。因為這一部分閱讀純文學作品的人通常是比較深沉的,并非是讀了以后因為特別興奮,就馬上發言議論,馬上寫文章,更不用說馬上奔走相告了。他們一般來說比較內向比較沉默,只會不斷地在心里回味咀嚼,獨自享受那種不可傳達不可言喻的美妙。這一部分人是人類當中比較特殊的一部分人,他們平時“沉默”,而一旦講出話來又別有深度、有見解,非常個性。
  7.作者方面
  作品的區別當然首先是因為作者的區別。哪一部分人在寫純文學作品?他們有什么特征?跟一般的作家相比有什么不同?這可能難以講清,但經過觀察和概括還是會發現一些不同。一般認為純文學作家相對來說比較安靜、也較為樸素,恰如我們所說的“在生活中比較低調”。一般來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她所擁有的真正意義上的純文學作家,一般都比較安靜。這可能既是工作的需要,也是心理素質,是一種心靈質地所規定的。安靜,這在許多時候不僅是性格特征,而且也是深刻的資源。
  他們對流行呼號的媒體,比如說電視網絡及通俗報章,一般來講會保持一定的距離。大致上,這些作家淳樸、本色,長期的關于藝術和思想的尋索使其保持了這些生命內容。像到處張揚和不夠實事求是的渲染,并過分利用現代傳播工具的習慣手法,在他們看來有失體面和風度。體面和風度之類關乎內容,而不僅是表面的形式,這即是問題的癥結。生命的品行和本質決定了的方式,也就不是做出的姿態了。
  純文學作家不太注重眾人的興趣,并且近乎本能地回避這些興趣的影響。他們在題材的選擇上也不太顧及大多數人的口味。一個時期的共同主題對他們而言并不存在。集體主義和團體利益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他們,不能讓其在左右逢迎中喪失生命的個性內容。這也是安靜的表現,就是說安穩如一,不為所動。
  文學的表達興趣一旦與群體和集團的興趣合而為一,也就開始蛻化變質了,成為非藝術。純文學作家是一些深諳其道者,他們因此才能從邊緣走向藝術的內部。這些人在和藹含蓄中往往有不少勇敢的舉動,在一些事情的關節上、歲月的關節上,能用作品或直接的言論,盡到自己作為人的一份責任。可見他們不是為藝術而藝術的人,他們不過是不愿意歪曲藝術。他們深深地愛著藝術。
  以上從7個方面作了關于所謂的純文學特征的說明。其實它的特征遠不止7個。但這7個特征也足以把整個一大塊混沌的所謂的“文學”區分和沉淀一下了。對于一個民族來說,只有詩性的寫作才能建立文學的高峰,才能站在整個的思想力完美力等諸種條件綜合筑成的山巔之上。
  一般意義上的文學,純文學之外的部分,也自有其價值,但卻不以文學的價值著稱。比如說娛樂的價值、教育的價值、號召的價值,都不是文學的主要價值。
  二、純文學的現狀
  純文學的現狀如何?人們普遍認為現在文化藝術正處于一個非常混亂無序的狀態,純文學的境遇也許是幾十年來最坎坷的時期。比如說,真正的文學閱讀大幅度倒退,人們對于詩和詩意開始變得陌生、疏遠以至于惶惑。越來越多的人只為了從書中獲取低級樂趣,其內心情狀甚至更為糟糕。低俗的文字印刷品大面積覆蓋,性與暴力的描寫成為時尚被追逐。在藝術評判這一類極其嚴肅極其難以茍且通融的工作上,卻表現出最大的隨意性和嬉戲性,指鹿為馬或顛倒黑白已成常態,可以為微不足道的私利拋卻原則。
  比較起其他時段,純文學作品的確處于冷寂的陰影里。藝術的健康傳播渠道嚴重堵塞,惡俗的文字制品大面積播撒。性與暴力在許多時候已成為文學讀物最時髦最不可或缺的東西,并可以聽到專家們此起彼伏的喝彩。非常粗糙無聊的作品好像最有資格進入街道和家庭,以至于學院。種種征候都在做出一些可怕的提示,揭示出不祥,卻未能說明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這一切是怎樣演變堆積,以至于造成了積重難返的局面?這里提出下面幾個因素,也許可供我們參考。
  1.突然進入半商業社會
  我們還不是一個完全的商業社會,一切似乎都是在沒有更多的心理準備的情況下來臨的。從集體經濟計劃經濟到時下的狀態,沒有多少臺階就過來了。多種形態相嵌相摻,人的思維和行為規范都呈現出多種多樣的矛盾和交叉,許多時候表現為莫衷一是和荒唐透頂的集合體。我們沒有完備的規則,沒有標準和依據,摸著石頭過河的時間太久,河里的石頭又太多。
  自由的近乎無秩序無邊界的競爭,造成了聳人聽聞的兩極分化,另一方面卻又有計劃經濟的強大干預。社會正處于轉型期,許多方面卻怎么也轉不了。既沒有商業社會的運行規則,原來的秩序又打亂了,這一切必然影響文化和精神的秩序感。在這種混亂的狀態里,對文學藝術的發展就有雙重的影響。一本書為了快速獲得利潤,不得不進行各種各樣的商業包裝,而一部純文學作品要符合商業流通的要求是非常困難的。結果就是對作家和讀者的共同誤導,還有各種突然增加的商業的以及其他的誘惑,這一切都作為一個時期的精神砝碼,加在了與作者對立的另一端上。
  來自各個方面的力量對市場都有促動,這跟整個的計劃經濟是相搭配的,評獎、宣傳機制,這都是利益清晰的。而純文學作品的寫作卻要面對更多的也是更高闊的關懷。它的表達遠沒有那樣通俗和簡單,也沒有解釋的時間和空間,對作家本身來說更多的是沒有必要。于是市場上的惡性循環也就越演越烈。純文學寫作的原則是獨立精神,那么它既不從屬于一個集團和群體,那么在市場上也就沒一個強勢力量的推動和援助。
  整個精神文化領域遠沒有進入一種自由競爭的領域,當然,它或許永遠也不會存在永遠也不會出現。但這是一個在多大程度上接近的問題。進入秩序之后的情況往往會好轉,因為我們需要規則,有了規則才比較固定,大家都有依據,都好理解,合作起來也就方便了。現在的情形則是混亂,是無法面對的一個階段。
  2.知識分子的缺席
  我們沒有長期商業運作的經驗和過程,也沒有跟商業社會配套的一部分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是一種對應,一種平衡力量。這一部分人沒有機會成長起來,所以整個社會肌體還沒有產生抗體。商業主義和物質主義,都需要有一種非常頑強的批判的聲音去對抗,這就是知識分子的聲音。
  今天有誰來跟整個強大的商業主義,跟整個消費主義潮流對抗?沒有,于是我們就失去了平衡,會被它淹沒。消費主義和商業化對整個社會和民族造成了無可挽回的損失。我們沒有時間培育出這樣的一批知識分子,所以任憑潮流的沖刷而無可奈何。前一年來了“非典”,讓大家非常恐慌,為什么?就因為這種病毒剛剛出現,我們自身還沒有產生抗體。整個商業社會也是這樣,剛剛轉型,對其中的一些毒素沒有產生免疫能力。
  我們的知識分子從數量上看是非常微少的,從力量上看是非常弱小的。就像當年缺少工程師一樣,我們今天缺少知識分子。這一部分人是指有關懷力、有批判力的人士,不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接受了大學教育或更高教育的某些專家。不是這個概念。知識分子不是只知道為潮流唱贊歌的人,不是某些方針計劃的附庸和補充,而是對社會和人類的未來抱有良好愿望的挑剔者和發現者,更是提醒者。
  在商業社會,必須有人提示危機,有不那么令人愉快的警醒者。逆耳之言一旦絕聲,這個社會就將出現大問題。我們每年花了那么多錢搞教育,一代一代下來,理應培育出一大批以批判為己任的知識分子。可是十分可惜,各類專家雖然出了不少,但他們當中的極大一部分只是廉價的工具,在這個時代只知道“在商言商”。我們沒有聽到多少來自他們的警號,沒有什么人站出來揭破。惟利是圖的人不少,令人生疑的榮譽頭銜不少。
  純文學作家中的絕大部分當然具有知識分子的屬性,文學讓他們存在,有不同的聲音。獨立的精神,堅守的個性,這就是商業時代最重要的東西。但他們需要真正的呼應者和支持者,不可以勢單力薄。他們的聲音是藝術和詩,更多的是浸潤,也偶有激蕩,但總需要與另一些呼喊結合起來。藝術的能量其實也是良知的能量,它需要和整個社會的良知連接一體,對社會形成共振才行。
  一個時期,當文學和文學家的能量只釋放出很少的時候,總是不祥的,做個比喻,就相當于干旱的季節,良知和精神這一類相當于云,只有它們才能醞釀氣候。任何時候都要講大氣候和小氣候,沒有云形成不了氣候。干旱的結果就是荒涼,是大地一片貧瘠。
  3.國際因素
  國際環境當然是一個大氣候,這不能視而不見。現在我們都在講“全球一體化”,化到哪里?整個國際上消費主義和商業主義還是占主導地位,是刺激消費,是商業運作的鐵律和規則,是爭奪資源和市場,是物質利益。我們一再講的藝術、文學、精神,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之下存活的,其狀況也就可想而知。
  許多人感不到幸福,找不到知音,就更多地舉一些外國的例子。實質上也僅僅是有個良好的愿望而已,并不能當成現實。有時從大的范圍里找到一點好的例子,大肆說去,也是好意,即把一種理想化的東西傳達過來,提提精神。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我們冷靜下來會發現一些問題,發現事物的真相,那就是國外的文化市場遠遠不像我們原來理解的那樣,遠沒有那么樂觀。真相是那里的叫賣聲更大。
  一個中國作家尋找國外的出路,比如翻譯了多少,出版了多少,在國際上造成多大影響,不能簡單否定其意義,但決定因素仍然是市場因素商業因素。黃色,暴力,同性戀,千奇百怪或齷齪想象,很快就會在市場上流通起來。國外賣得最好的,影響最大的,仍然是以娛樂為能事的通俗作家。
  當然,國際上也有極少數純文學作家的情況稍好一點,他們的地位非常高,有時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主導了整個社會的精神趣味,作為一個文化的內核,非常堅硬。一種物體,內核有時盡管并不彰顯,但它往哪里移動,整個物體就往哪里移動,其內在的規定性很強。但這只是偶然和特殊,在整個世界范圍里它是相當罕見的,更多的倒是寂寞,冷僻;從市場的角度看,影響不大,份額寥寥。這個現象從歐洲到美洲,沒有什么例外。
  我們國家介紹的大量國外作家曾經是很棒的,因為我們以前翻譯國外的作品,都是根據文學史來的,要看其在學術方面的地位、影響。我們的翻譯力量又集中在各個大學里,有這種文學史的教育和影響,所以我們國家在文學介紹方面做得比較好,介紹了大量的代表一個民族最高水準的純文學作家。但是隨著商業化浪潮席卷全球,情況正在改變,如果稍微注意一下這些年的翻譯作品,就會發現我們遠沒有過去翻譯得那么純粹了,文學質量在降低,不僅是譯筆粗糙,而且被翻譯的作家蕪雜不堪,泥沙俱下。許多亂七八糟的東西在國外根本就上不了臺面,我們卻一腔熱情地把他介紹過來了。為什么?就因為要賣,因為國內出版要和國外出版的商業運作對接起來。沒有辦法,要大賺一筆,就得牢牢盯住他們的暢銷書作家,比如說紐約暢銷書榜,一周暢銷書榜,一個月暢銷書榜,都得注意。
  可以想見,進入暢銷書榜的,還會有多少純文學作品?當過去我們還相對閉塞的時候,僅僅是退到十年以前,會發現我們介紹過來的作家都非常過硬。所以在大學里影響最大的,從美洲到歐亞,都是十分令人信任的作家。現在完全不是這樣。一些誨淫誨盜的東西被我們的一部分人當成了文學藝術的先鋒和先驅,真是無恥而荒謬。
  現在的藝術追求必須是流行的一部分,必須緊跟美國的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占主導的文化潮流。影片的藝術價值要統一到票房價值上,一些所謂的藝術家竟然以此為榮。只要賣得好,哪怕完全是一個空盒子,蒼白,概念機械,完全沒有內容也在所不惜。這樣的情形,不能不嚴重影響文化和文學的格局。這是一種人性的、欲望的產物,所以也會是歷史的必然。
  從歷史上看,凡是追求完美、更具浪漫情懷、更具詩性的民族,她在野蠻的商業競爭中都漸漸處于下游。像美國這樣一個新興的大陸無所顧忌,因而國力強大。這是人類社會中一個活生生的悲劇。像印度這個古老的民族,佛教的發源地,擁有那么燦爛的人類智慧結晶,怎么樣?生產落后,社會貧窮。再看希臘雅典。古文明發源地,卻處于商業競爭的下風。那個地方的精神和思想,已在他們的血液之中。我們這里見面的問候語是“吃了嗎?”說明我們最大的事是溫飽問題,最先考慮的還是吃飯。希臘人見面時問的是:“您對時局有何高見?”
  問候語表明了每個民族的關注點。在雅典即便是一些小會場,每個座椅上也會有一個麥克風,因為他們要保留每個人說話的同等機會和權利。這是交流的基礎,是辯論的態勢,是充分發揮每個人的思想智慧。這個以思想為榮,以想象為美的詩性民族,商業競爭力當然不可以和美國人相比。他們不會建設一個狂熱消費、一個物質主義占主導的社會。
  中國是一個儒學大國,儒學是非常入世的,孔子不停地走,就是到各個國家探討治理社會的辦法,與人交流思想。儒學主張思想為上而不是物質為上,甚至說“朝聞道,夕死可也”。如此地倚重思想,希臘人也不過這樣。可見歐洲的某些東西和儒家非常相似,好多思想是相通的,盡管東西方文明的資源都非常復雜。
  那種不管不顧的商業社會對于文化的打擊力和撞擊力是不可想象的,它對社會的改造力非常巨大。可以想見,一個知書達理的社會,崇尚詩性和浪漫的民族,那樣的生活多有規矩,整個社會形成了這樣的文明,這樣的格局,生活會有多么幸福。可惜這要沒有野蠻競爭才行。這正如大哲學家羅素所言。羅素在中國生活了一段時間以后,寫了一篇文章,說中國人的思想哲學是非常優雅的,這種文明非常好,但可惜有西方列強。這種文明在物質主義消費主義的侵犯之下,必會失敗和瓦解的。大哲學家一陣悲嘆。
  羅素的困惑和痛苦其實也屬于全人類,并將貫穿人類的整個生存史。現在看來,我們整個的社會就處于這樣一個十字路口。我們面對的是這樣一種世界力量世界潮流,即無節制地掠奪資源,盡可能地揮發欲望。我們最理想的倫理社會必將摧毀。所以我們的改革開放也是處在兩難狀態,一方面提出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又要走在世界經濟發展的前列。其實二者只可擇其一。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得到保護,一切都有序發展,商業的物質的競爭就會敗落。這只是我們的良好愿望,無法抵擋世界上那個不管不顧的盡情煽欲,整個世界由此主導,這就是冷酷的現實。
  4.電視的出現
  電視的出現作為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其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了原子彈的發明。它幾乎徹底改變了世界,而且毫不留情。電視對于人類生活的良性推動力,在這里不講了。電視是一種超級武器,那么快速、直接、方便地進入千家萬戶。它覆蓋了這個世界,無可回避。從娛樂和消遣來講,各種曲藝、各種新聞都可以通過電視傳播,大量爭奪自己的觀眾。它的視角,它的方式,它擁有的一切,人類似乎還遠遠沒有做好準備。比如說,我們人類的眼睛是經過了上萬年甚至更長時間才適應了一種反射光,我們看文字、看周圍的這個物質世界,都是借助一種反射光。我們在這種光色下非常舒服。但電視不是反射光,它直接射入我們的眼睛。
  我們人類突然大面積地、長時間地面對著直射光,受到很大刺激。電視使我們空前愉悅和新奇之后,卻產生了越來越大的不安。我們發現自己正出現了從未有過的浮躁,還有不滿,對整個人生和整個物質世界的極大不滿。因為電視比現實的色彩更濃烈、更明亮,經過剪輯改造,配上音樂,對感官的刺激是空前強烈的。它制造出來的場景不僅強烈,而且直射視界。這種不真實的彩色光束對我們是一種灼傷。經驗的灼傷,感觀的灼傷,從此讓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坐立不安。它射入我們眼內的一切,自覺不自覺地變成了現實生活的參照,這就糟糕透頂。
  電視里邊的東西,人和物,包括聲音、目光,都是現實中沒有的,它由一種直射光打入眼內,你等于被擊中。所以你離開了這個虛擬世界以后,再看生活中的任何東西,都不再滿意不再滿足,產生了空前的懸浮感,像是染上了永難痊愈的病癥。人類對現實生活的這種強烈的不滿足感、不信任感,不可避免地催生出一種生命的厭煩。人類的惶惶不安,即是生存遭到破壞之后的恐懼。而且這一切一旦形成,人類就再無幸福可言了。就像染上了毒癮一樣,今天的人類正與電視相守,難解難分,真正是變得人生苦短了。人類永遠都在一個塑料框子里生活,在冰冷的屏幕上生活。
  電視掠奪了我們的空間,并使我們失去了尊嚴。我們的審美是建立在嚴格的現實基礎之上的,而電視虛擬了一個世界。堅實而持久的詩性失掉了,更廣大的生活被一種魔法隔離了。我們整個生存的真實質地發生了改變,這多么可怕。從此人們將無法理解文學,無法理解美,甚至對瑰麗的大自然也熟視無睹。伴隨我們的是一種惶惶不可終日的習慣,一種如坐針氈的心理,哪里還會有美好的閱讀。
  曾經有一個人問作家,說出了心里的一個困惑:今天為什么還要讀文學作品?理由就是有了電視之類。怎么回答他?因為首先要回答的是為什么還要寫作?誰能告訴他?是的,不要說電視,即便隨手拿一張報紙,上面有多少信息,什么拐賣婦女、暗殺、官場爭斗,這些遠比小說曲折得多復雜得多,當然也刺激得多。電視更是五光十色,狂舞,大片,搖滾,這一切足以吸引人了,為什么還要看文學作品?
  可是文學作品仍然沒有消亡。但我們知道它只對一部分人有魅力,我們現在回答的應該是魅力何來,是這個問題。對于一部分人來說,文學的執拗存在既然是一個事實,那就肯定是有原因,肯定是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那么到底為什么?原來電視之類仍然讓一部分人有一種深深的不滿足感,而且還產生了深刻的厭倦。它們最終還是無法取代閱讀。古往今來的那些杰出的文學作品,即由文字編織的美妙之物,的確有另一種魅力。一本好書帶來的美妙享受簡直無法言說,由語言文字引起的特殊快感,它給予的聯想,它所開辟的巨大無邊的想象空間,絕非電視所能擁有。電視特有的優勢不必說了,可是電視的閃爍不定,直白浮淺的品質,正好為語言文字藝術所克制。我們或許也有這樣的經驗:一本厚厚的好書看到一半的時候會有不安,會想那一半看完了怎么辦?有時真的有一種懼怕,所以看得很慢很慢。這種閱讀的經歷是難忘的,一連多少天都在巨大的幸福和陶醉里面,只要這本書沒有看完,那么這種美妙就不會完。追求一種特異的美妙感,就是追求好書。這樣的日子,是活在書的世界里。當然,這樣的書并非是經常可以遇到的。
  這樣的陶醉感幸福感,何曾是電視所能給予的。這就說明生命對于語言藝術,對于它的癡迷,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要求,這種要求可能是最終也難以被取代的,就是說,只要人類存在一天,這種要求就會存在一天。當然,由于一些特別的原因,這種要求也會短時間內沉睡過去,不過一旦被驚醒,就會重新獲得,就會無數次地去重溫那種奇異的感受。有一些好書會被人十次二十次地閱讀,當一個人覺得生命最稚弱、最痛苦、最無聊的時候,看電視也難以解脫。對人最大的安慰還是存在他心中的那本書。他把那本書找出來,然后打開,于是就有了會心的微笑。一種內心深處敏感的撩撥拯救了他。書籍包容了巨大的智慧,而不是一般的智慧。書籍對于人性最偏僻的角落的挖掘,簡直無以言表。所以說真正的純文學作品永遠存在于人的生命當中,存在于生命的旅程當中,它是人類永遠的需要。
  曾看過一個報道,它讓人深思和感動:在一個發達國家的某所小學里,正在搞畢業典禮,許多家長都被請去了。有個孩子的父母在遠方不能參加,老祖母就代他們去了。當校長忘情地贊嘆電視時代孩子過得怎樣幸福時,老祖母就忍不住說話了,她說:不,不是這樣,我們今天如果沒有電視,孩子們會生活得更幸福。會場上的人愣了一下,接著是一片熱烈掌聲。這是心底的共鳴。
  5.網絡問題
  現在正普及網絡。如同電視的出現改造了世界一樣,網絡正使這場改造走得更遠更快。它也像電視那樣,兼具天使和魔鬼的雙重角色,人們發明了它,卻無力降服它的魔性。從此它與電視小報電臺等等結合起來,形成了無可比擬的威力和效率。它使一切都傳播得更迅速更便捷,而且可以讓人更方便地參與。比起電視,它不僅更具有速度性和傳播廣度,而且傳播方式特異。比起報紙和電臺電視,網絡可以容納無數的匿名者,他們將完全不負責任地發布信息,隨心所欲地制造各種文字和圖片。這種超級的信息場和垃圾場會使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秩序世界徹底崩潰。人類為自己的言論和行為負責,人類才走到了今天,并且也將擁有明天;人類如果進入了匿名時代,各種可怕的敗壞也就開始了。
  信息對人的欺騙和包圍會形成更為嚴重的后果。一個人失去了跟真實的世界打交道的機會和欲望,只滿足于一個又小又冷的屏幕。孩子失去的太多,如跟動物打交道、跟天氣跟樹木跟自然界無限復雜的活生生的物質和生命打交道的機會,他們變得沒有了能力,也沒有了興趣和時間。看起來他們懂得很多,實際上更加無知。人的整個心靈世界變得非常狹窄和單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見識和見解,更沒有個性,因為大家的信息都來自一些同樣的地方,來自虛擬的網絡世界。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不得了,什么都懂,說他們由于網絡的出現,智力已經被大大提前地開發了。這是多大的誤解。這種認識的誤區,在于沒有兼顧一些最基本的事實。從小在網絡上生存的人會有強大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嗎?會擁有真正而堅實的知識?他們只能是蕪雜的集合體,是思想的畸形兒,是無法與現實經驗對接的一代。網絡使他們失去了童年,他們的童年被網絡淹沒了,提前消失了。真實的思維材料他不懂,草、樹、動物,一概都來自網絡和其他傳媒。一個人面對真實所必要給出的概念和定義、還有必然做出的表述、產生的感慨,在他來說全都消失了,因為不存在這些機會。
  網絡人仿佛懂的很多,實際上懂得極少。所以有人開始苦惱,問寫作怎么才能沒有報紙腔學生腔,怎么才能寫出自己?有個辦法雖然簡單可也很難做到:即盡可能地把電視和網絡之類回避掉,要讓自己親自出門觀察,到農村到大自然到人群當中,去看一看真實。你要使自己看到生活中的一棵樹,遇到一棵新的樹,你要想法怎樣準確真實地表達這棵樹,因為這次你看到的是一棵具體的樹,要使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離開網絡之類,你遇到的一切,土地、人、建筑,所有的這些都變得非常具體,也非常堅實,從此你的思索和表述也就有了強大的根據。
  網絡跟電視不一樣,因為它有更大的虛擬性,它還是匿名者的空間,是信息娛樂視聽等等各個方面綜合而成的超級武器。
  6.文化問題
  每個民族都需要捍衛自己文化的獨特性,因為這是生存的必需。我們是一個儒家社會,我們有自己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價值觀和人生信念。我們力圖綜合其他文化,在廣泛的交流中學習,但這并不意味著丟棄自己的文化。任何丟掉了自己文化的民族,使自己的文化崩潰的民族,都沒有好的下場。文化是民族的基因。
  可是我們不能說現在的中國仍然是一個儒學社會。我們不太自信這一點了。因為儒學在社會生活里缺乏過去那種深入的影響,仁義理智信不再被提倡,也不再致力于營造一個知書達理的社會。報紙上講東南亞儒家文化圈之類,其實非常籠統,聊以自慰而已。現在,老一代的還好一點,年輕一代哪有什么儒學的影響。他們接受的是“五四”以后慢慢的形成的一種綜合文化,“孔家店”打倒了,半通不通的西方文化進來了,從此文化的怪胎在中國生殖繁衍。這種影響多么可怕。儒家文化最美好的部分被歪曲被利用,最后又是連根拔掉。既然如此,一個民族又將怎樣生存?
  更年輕的一代中,有的嚼漢堡包,喝可口可樂,聽搖滾,跳迪斯科,看無厘頭電影,翻文字垃圾,成為最淺薄最庸俗的一撥。這些人沒有是非,只有利益,是一種文化崩潰之后的濺渣和泡沫。美好的文化對人的影響,如我們的傳統文化熏陶下的人的成長,只能是秩序的組成部分。現在有歐洲的基督教文化,有改革開放之后以美國文化為主導的那種商業主義消費主義文化,還有一部分殘存的儒學、道家和佛教;還有蘇俄社會主義的公社文化。但這幾種文化在今天已經無法綜和,因為最強勢的是美國的消費文化對人的影響,它已經覆蓋了一切。
  到今天為止,許多人認為我們的文明,即儒家文化已經在崩潰。任何一個民族,當她的文化崩潰時,總是要出現很多問題,比如說倫理問題、各種目不暇接的社會問題。各個方面都開始了零亂無序,精神上沒有指標沒有向度,處于不上不下不左不右、沒有立場的極困難極尷尬的時期。任何時期的文學既是整個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其最大的綜合與表征,所以文學要在一種文化的母體上生長,文化既然如此,文學又將如何?
  三、對未來的展望
  展望一下未來,我們的純文學將走向一個什么方向,呈現什么態勢,也許不是多余的。從更廣大的意義上看,純文學的發展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文學問題,而可視為生命的延進狀態,是生命如何發展和表達的問題。文學問題從來關涉到人類的生存現狀,體現著人類能否對美和善一直向往和追求的恒久決心,以及這個決心能否持續下去。世界從誕生的那時起就出現了兩種力量,一種是生存的力量,一種是垂死的力量。后一種力量不顧后果,只講當世,那是一種瘋狂攫取和消耗的欲望。生存的力量是不斷創造的信心和恒念,目光長遠,試圖使生命得到延續,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可持續性發展”。
  這兩種力量是基本的。還有另外一些力量,它們復雜地綜合,決定著人類的發展。但最重要的還是那兩種力量。我們現在講的人類追求善和美,追求完美的那種永不悔疚的固執,就源于生存下去的力量。純文學所要表達的就是這樣的一種生命力。只要人類存在,純文學就會存在,只要人類發展,純文學就會發展。它的前景如果是樂觀的話,那么起碼會有四個理由:
  1.作家群中有少數茁壯成長者
  代表一個民族的豐碑式的作家,只會是少數。有時候我們講到一個作家團體的令人絕望,或近距離地考察當代文學所引起的不快和沮喪,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我們不能對一個團體寄予過高的期望,“作家”兩個字也不是職業意義,它雖然是崇高偉岸的,但不能保證跟具體的作家打交道會引起類似的感覺。品質、儀表,直到言談舉止,整個的素養也許非常令人失望。再看具體的協會或類似的藝術團體,你甚至會覺得平庸甚至骯臟到不堪入目。這也正常,實際上非常自然。
  因為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個時期,真正意義上的作家和藝術家是很少的。他們是人類當中很特殊的一部分人、一種靈魂。但是既然要成立一個團體,就要有一定的量,你就不得不把那些相對有一些愛好和要求的、具有一定表達能力的人全都收羅起來。剩下的問題就只能留給時間了。因為都在路上,眼前取代不了未來,盡管眼前也有慧眼。一個民族、一個時期只能產生極少數獨特的人,而我們當代人的尷尬是要把它當成一個職業,這樣一劃分必然要混進一些騙子、懶漢,甚至是流氓。
  所以考察一個時期的文學,完全不必失望。每個時期肯定能夠產生出自己的作家,時下也是一樣。因為整個精神背景的混亂,整個物質環境的干擾,整個的無序,這一切都會作為一種背景意義,去支持真正的作家。他們正在目擊體驗,讓時代化為養料,加以消化,使其成長為精神之樹。一個混亂的時期,從另一個角度看又是一個最好的時期,如果還是處在文革或建國初期那種精神一律、輿論一律,處在非常刻板的環境中,作家就完全失去了真實的自由的創造,更不能把個體生命的巨大創造力煥發出來。
  同樣的道理,我們一直指責西方的混亂,指責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可是他們卻產生了自己的頂尖作家,在整個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文學家、科學家非常多。就因為整個社會腐殖土很厚,爛掉的東西很多,有腐殖土才能長出旺盛的植物。現在中國的這種社會現狀,其實很利于精神的生長。
  2.純文學仍然左右精神趣味
  雖然目前的通俗娛樂制品、電視網絡等對人的吸引力十分強大,牽引著大眾興趣,但最終發展下去,它將因為無力自我更新和發展,不會走向自身的深刻,沒有更強大的力量潛在母體里,而只會是一味的重復,是量的增加,呈現一種蛻化式繁殖過程。隨著遺留下的垃圾越來越多,人們的感觀刺激將走入深度厭煩期。當然另一些娛樂方式還在花樣翻新地產生,但總體上看仍然是在同一種浮淺層次上的延續。
  真正有魔力的仍然是精確深刻的文字,是它居高臨下的照射。而文字最不可思議的結晶就是純文學作品。由此看,左右一個時期的精神趣味的,成為藝術和風尚內核的,依然是那些占領了精神和藝術制高點的純文學寫作。因為只有這些寫作才始終具有思想的嚴謹性和藝術的獨特性,以及不可復制、不可重復的意義。真正的詩人和小說家會像哲學家思想家一樣,存在并居于民族精神的中心位置。
  3.漢語是大語種
  純文學作家的生存除了精神的基礎,還要有物質的基礎。比如說在一個小語種里,做一個純文學作家可能更其困難,因為生存困難。作家首先要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而小語種包容純文學的能力就差一些,可以說十分吃力。一個13億人口的國度,純文學的輝煌不能輕言,但生存并不困難。一個純文學作家應該找到自己的讀者。
  一種語言的支持力會讓一個作家在堅持中感受到。這種感受是重要的嗎?當然。這種支持力是以一定范圍內的不間斷的閱讀來表現的。所以語種的大小在這里也就成了一個不言而喻的問題。有人也許會對這個條件表示不以為然的態度,其實在具體的寫作者那里是非常之重要的。他的文字如果失去了閱讀,僅靠所謂的極度的超然和高闊,靠這些一直走下來,恐怕是很難令人信服的。我們所說的物質決定意義,不僅是現實生存層面上的,也還有一個思想的生存問題。
  尋找讀者和尋找作家是一回事。有多少語言的密度,就有多少語言的藝術創造密度。人的心靈在語言中顯現。既然我們不能忽略人本身,也就無法忽略一個語種的覆蓋率。象形文字不僅使用廣泛,而且更有一種聯想的特質。比起拼音文字,它當少一些數字時代的氣味,少一些光纖的氣味。漢語是天然的詩的語言,漢字可以在數字時代中不解風情地獨自存在下去。
  剩下的事情還是那句老話,即堅持自己的道路,走下去,順著時間推延。真正的純文學就不會時過境遷,而是與時俱進。讀者的營養和支持,由此而帶來的力量,是難以估計的。
  4.中國是儒教文化的發源地
  中國曾經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東方的文化、儒教,一度是物質主義最強有力的對立面。傳統很難一夜消失。所以說東方的文學,以中國文學為代表的文學,很可能產生出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作家、最成功的作家,他們會走得很遠,最終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成為這個時代世界上最好的、最優美的、最深刻的文學。
  在一種文化的源頭上,有一些神秘的規定性。這里是極為執拗的精神王國,這里不是物質的王國。儒教的偉大性,就表現了她強大的倫理意義。儒教當然有自己的完整體系,可是這并不妨礙她在未來的自己的土地上,發生一些內部的演變和痛苦。這種痛苦將首先是倫理方面的,這就是文學藝術的最強大的助力。一種千變萬化的可能性盡在其中。
  比較起儒學,在與物質主義的對立方面,其他的思想哲學體系并不見得更為有力。這是一種感受,但這是與反省和痛苦連接一起的東西。儒學社會在西方物質主義的進擊下怎樣處于邊緣,其整個過程就是對一種精神的最好注腳。這種精神會死亡嗎?它既有自己的土壤,于是就會有一種很自然的生長。
  在物質主義成為最強大的聲音時,精神必會與之對應。在這個時代,在東方,還有什么精神比儒教的精神更持久更強大?中國既是一個儒教的發源地,那么這里就先自具備了一種優越的條件。中國的文學在這樣的土壤之上生長,就有了希望。
  從如上四個方面來講,樂觀主義也就產生了。純文學將有廣闊的天地,無限的發展空間,最終還會是生氣勃勃,茁壯成長。
  收稿日期:2006—04—10
魯東大學學報:哲社版煙臺83~93J1文藝理論張煒20072007
純文學/消費主義文化/儒家文化
文章從語言、情節、內容、主題、閱讀、受眾、作者等七個方面對純文學進行了界定,分析了純文學在當代遭遇冷寂的種種原因,并對其發展前景做了充滿樂觀的展望。
作者:魯東大學學報:哲社版煙臺83~93J1文藝理論張煒20072007
純文學/消費主義文化/儒家文化

網載 2013-09-10 20:43:44

[新一篇] 紀念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成立20周年學術討論會綜述

[舊一篇] 維果茨基對現代西方心理學的影響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