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語文”觀念——魏書生教育教學思想探源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呂叔湘先生早在1986年就曾說過:“他不僅是個語文教育家,還可以把‘語文’二字去掉,說他是個教育家,他不光教書,還教人。他能使不愛學習的學生愛學習,使自甘暴棄的學生對前途充滿信心。”這正說中了魏書生語文教學成功的真諦。在魏書生的心目中語文教學從來就不是字、詞、句、篇的單純知識的傳授,它是一個極其廣闊的天地。所以,他可以讓整個社會都和語文課堂息息相通,可以把國民教育的整個目標都融入這小小的語文課堂。正因為如此,他才能站在時代制高點上,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以高瞻遠囑的大手筆,做好語文教學改革這篇大文章。正如魏書生自己所說的:“改革的關鍵,是教育思想的改革。倘此項不變,單學怎么上一節課,怎樣講一課書,怎樣留作業,怎樣批作文,這樣即使能奏效一時,但決不會持久。”魏書生正是抓住了教育思想更新的關鍵,建立了全新的“大語文”觀念,才真正科學地解決了教書與育人之間,主體與主導之間,知識與能力之間,課內與課外之間的種種矛盾,使學生學得主動、活潑、卓有成效;也使語文教學充滿了生機。
  魏書生的“大語文”觀念,首先表現在他的教學觀上。
  教學,教學,老師教,學生學。但老師教給學生什么?魏書生認為,首先是要“教會學生學習”。其實,這個觀點呂叔湘先生早就提過,他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的序言中這樣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只不過到了當今社會高速發展的時代,這個要求更為迫切罷了。
  魏書生認為,與其讓學生埋在一條又一條現成的真理中,莫如交給他們尋找真理的能力。于是,他迅速擺正了“知”與“能”的關系,在教學目標上,完成了從傳授知識到培養能力的轉變;對教學主體的認定上,完成了從教師向學生的轉變;在教學形式上,完成了從講到練的轉變。所以,他可以不給學生解說字、詞、句,不給學生翻譯文言文,甚至不給學生具體分析一篇課文。但是,他卻要不厭其煩地教給學生列生字、新詞表,進行習題歸類,寫整冊教材分析,畫知識樹和如何運用“四遍八步法”進行閱讀;他可以根據“民主”的原則當堂放棄對一篇課文的講解,或臨時調整預定的教學內容,但卻從不讓學生間斷每日一次的口頭作文,每日一篇的日記和每日一期的班級日記的采編。他讓學生自己留作業,自己批作業,自己出考試題。在這一系列的“自己”中,教師的系統化講解被削弱了,而學生的積極性卻被調動起來了;“知”的因素被淡化了,可學生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卻增強了。學生在這一系列的“自己”中,確實獲得了尋找真理的能力,這將使他們終生受益。這個效果,是把語文教學拘囿于知識層面的狹隘教學觀永遠達不到的。
  三個“轉變”為學生將來獨立地獲取更多、更新的知識提供了保證,也為他們將來能從容地面對社會的激烈競爭。不斷地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嶄新的教育觀,使教師本人也從字、詞、句、篇的狹小天地里解脫出來,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按照新時代的要求設計自己教書育人的藍圖,于是,教師在教與學的領域里獲得極大的主動權,從而使他們的語文教學活動步入一個良性循環的軌道。
  其次,魏書生的“大語文”觀念又體現在他的學生觀上。
  學生是什么?魏書生的回答明晰肯定又出人意料:學生是人,是全方位的人。魏書生并不把學生看成是單純的教育對象,他認為,學生是社會中的成員,時刻都在與自己周圍的人和事發生關系,并在不同的關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這就使他們有了多層次、多角度的喜怒哀樂和好惡心理,如果把學生這些復雜的情緒、心理一概看得與自己的語文教學毫不相干,那勢必會使語文教學活動孤立起來,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從事教學活動的人都懂得,任何教學活動都是師與生的雙邊交流,而交流又是以學生的期待和教師的滿足期待為前提的。如果看不到學生的“全方位”,把學生的期待僅僅理解為單純知識性的,語文教學就會進入封閉狀態。魏書生的不同就在于他充分注意了這種“全方位”,于是,他不僅看到了學生期待中的知識性因素,還看到了那些感情性的,品德與風范的,性格與氣質的種種因素。所以他的教學視野寬廣,他的教學思路開闊,他的教學內容豐富,他的教學方式靈活。他最終使語文教學沖破了字、詞、句、篇的局限,進入了一個廣闊的天地。
  魏書生要求自己走進學生的心靈中去,真正理解他們,讓他們做他們自己喜歡的事。課上講什么,怎樣講,他要和學生“商量商量”,課后留多少作業,怎樣檢查,他要和學生“商量商量”,要不要停止或恢復課上七嘴八舌的“說話”,甚至要不要考試,怎么考,他也要和學生“商量商量”。學生不同意,就可以不做。在他的課堂上,有人寫生字,有人做習題,有人劃重點句,有人列文學知識簡表,卻沒有人東張西望,無所事事。這種“各行其事”的結果卻是“條條大路通羅馬”,學生對知識接受得更快,掌握得更扎實,因為學生自己選擇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更適合自己的需要,在這里,因材施教的過程由學生自己完成了。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更重要的還在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進行了能力上的自我培養,他們在自主中學會了自治與自制,這恐怕是封閉式的語文教學永遠都難以企及的。既然是全方位的,就會有消極的一面。魏書生對學生的弱點同樣了如指掌。他要對他們因勢利導,化消極為積極,只不過“化”的方式依然以學生們樂于接受為原則。所以,伴隨著理解、尊重、民主精神的,還有科學的管理和嚴格的“法制”,伴隨著學生自學的,還有教師靈活生動的啟發引導,學生有惰性,他讓他們每天都統計自己“三閑”(閑話、閑思、閑事)的時間有多少,還要推選出“冠軍”,以此督促他們達到自我約束的目的。學生對抽象的概念不易接受,他就讓他們打開大腦的電視機,在想象的天地里邀游。魏書生給學生開辟了一個又一個屬于自己的活動天地,在這里,學生的特長得到發展,天賦得到發揮,個性得到解放,以“真我”的心態與精神面貌步入語文學習的天地,使他們的語文學習步入了一個良性循環的軌道。魏書生的“大語文”觀念還表現在他的哲學觀上。
  他自己曾說:“正確的哲學觀點,科學的思想方法,可以使人的眼界望到幾十年甚至更長一些時間,然后,再從那個角度上來看今天的一切,就能保持清醒的頭腦。”這大概就是魏書生的“大語文”觀念形成的思想基礎吧。他不僅可以站在跨世紀的高度和社會總體需求的高度來審視今天的人才培養方向,而且能站在語文知識總體構造的高度來審視每一冊書,每一篇語文和每一節課的教學活動。這樣,就保證了他的每一節課,每一個教學設計都能與整個初中語文知識體系緊密相連,以適應總體目標的要求。語文知識樹的形成,正是他的這種哲學觀點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結出的碩果。原先孤立的靜止的零亂的一個個知識點,一下子變得清晰了,相互連接了,井然有序了。不僅能迅速確定它們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位置,而且能準確找出它們與其他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種認識知識、掌握知識的角度和方法無疑是科學的,這種科學地認識事物的方式將從根本上開啟學生的心智,給他們提供一個正確認識世界的思想方法。使學生一生都受益無窮。
  教學中“知”與“能”的關系,長期因擾著一些語文教師,因為他們總是有意無意地把這二者對立起來,魏書生的成功就在于他不把“知”與“能”對立起來,而是把它們看成是一個事物中既相對獨立又相互統一的兩個側面,而“能”則是矛盾的主導方面,所以他敢于大量壓縮課堂講授的內容和時間,給學生創造自學的條件,他敢于沖出教材的限制,搞起什么報告文學日、 文學欣賞日,知識講授少了,學生所得卻多了,不能說這種以少勝多的教學效果與他的哲學觀念毫無聯系。
  魏書生說過,培養一個好的習慣需要時間,克服一個壞的習慣也需要時間,所以,他不急于求成,他總是用各種方式為學生的長期積累、循序漸進創造條件,以求達到最后的質的飛躍。就拿被他稱為“道德長跑”的日記來說吧,開始寫時學生不適應,要由老師命題、限定字數,逐漸地,學生可以自立了,再后來,就可以隨心所欲地自由發揮了。我手寫我心,我手寫我口,自省自勉,自得其樂。每日一篇,三年下來就是一千多篇。以每篇五百字計,就有五十萬字之多,一部自傳體的長篇巨著!這樣雄厚的積累,還愁寫不好文章?此外,每天五百字的作業,每天一次的口頭作文,每日一期輪流采寫的班級日報,等等。這種令人吃驚的量的積累,哪能不導致質的飛躍?魏書生總是強調要注意過程,淡化結果,其實,有了如此 大量的“過程”,結果早已不待言說。我們說魏書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正是他這種哲學家的氣質使然。他成功地處理了教學活動中種種矛盾關系,他將各種矛盾活動都置于一個有機的統一體中,他以宏觀的戰略眼光去處理微觀的問題,使他的語文教學步入了一個完全自由的境地。
  魏書生成功了,他成功于思想觀念的轉變,他的“大語文”的觀念把我們帶入了一個語文教學的全新境界,這個思想高度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的。然而,他更成功于長期以來堅持不懈的變革實踐。他把問題想清楚了,就立即果斷地去做,一點一滴地去開拓,去實施,去完善。他承受了初期人們的懷疑的目光,也承受了整個變革過程中無數的艱辛和痛苦。他的過人之處,不在于什么超乎常人的特異功能,而在于他那一顆誠摯的、拳拳的公仆之心。他始終把自己看做是學生的服務員,為塑造一個個完美的靈魂而盡心竭力。正是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才使他有膽有識,有智有恒。研究魏書生的“大語文”觀念,恐怕不能不顧及于此吧。
錦州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53~55G31中學語文教學穆麗媛19981998 作者:錦州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53~55G31中學語文教學穆麗媛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49:09

[新一篇] “大語文”與“小語文”

[舊一篇] “學生是人”——王筠《教童子法》語文教育思想的核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