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性教學與素質教育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主體性教學的理念
  教育系統的基本功能和根本任務是培育人,所以從學生接受教育獲得全面發展、提高素質的角度來考慮,學生應始終處于教學系統的核心地位,也即教學應以學生為根本出發點,最后再落實到學生本身。學生主體地位的本質是發展自身,教師主導作用的本質是轉化學生。因此,我們在學校教育中應該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轉化功能來落實學生主體的充分發展,培養其成為黨和國家的有用之才。
  1.對學生主體性特征的剖析
  第一,目的性。目的性是處于主體地位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它可隨著人的個性發展而變化,并體現著學生學習的動機等。當學生為崇高的目的而激勵的時候,便會迸發出前進的動力,從而鞏固其主體地位。
  第二,能動性。學生能夠主動地、自覺地、積極地去了解客觀世界,并在認識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完善自我。主體地位不是靠外部強制來實現的,而是由主體本身發自內心的欲望驅使,并化為積極行動來實現的。
  第三,獨立性。獨立性是指學生本人的主體地位,決不能由別人來代替。任何不經過充分、獨立的自我活動而獲得的認知結構都是不牢靠的,所以主體地位能否充分落實的根本標志在于學生能否獨立地進行觀察、思考、運用和評價、反思、調整等。
  第四,堅持性。每個學生都是具有特定個性的人,都有自己的發展目標。作為實在的主體,為了實現目標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沒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的學生最終會抹殺自身的主體性。因而教師要善于不斷地創造一種具有激發性的教學情境,去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并逐步引導他們把外部意識轉化為內部動力,把近期的欲求轉化為實現遠大目標的堅定意志和性格。
  第五,發展性。發展性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地位的歸宿。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只有學生的發展才是“硬道理”。這種全面發展表現在認知結構和生理、心理素質等方面的整體發展,是認知因素和情意因素的臻于完善與和諧統一。
  第六,創造性。學生所獲得的任何成果雖然一般不具有社會價值,但都具有創新的共同性質,其獲取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創造性越明顯,主體地位實現得就越好,并將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成為進一步創造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在這些主體性特征中。核心特征是獨立性,而獨立性的核心是思維的獨立性。另外,我們也可發現學生的思維與教師的主導作用息息相關,教師的精心誘導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促進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密切相關,兩者是相互滲透、彼此促進、協調一致的。當然,教師的作用只有當學生愿意接受時方可得以有效發揮。否則,如果沒有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創造性,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就難以生效。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積極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通過教師的“變教為誘”、“變教為導”,來實現學生的“變學為思”、“變學為悟”,從而使教學深入到“以誘達思”的美妙境界。
  2.對主體性教學的思考
  上述主體性特征若能被學生充分體現出來,那么學生就會在原來的基礎上,于知識、能力、品德上得到長足的進步與發展。但是,這些潛在的主體性特征必須處于教師的精心誘導下才能得以深刻挖掘。為此,我們認為開展主體性教學,需要在指導思想上注重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主體”不能成為一句毫無分量的口頭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否真正把學生當作主體對待,以及是否承認他們所處的特殊地位,這是問題的關鍵。教師對此若真心實意地持肯定態度,就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反之,則不然。例如,當學生對某一問題的解決觀點不同于教師的時,教師不可強行阻斷學生的思維之路,而應積極鼓勵、引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此外,學生本身也應尊重自己的主體地位,不能有自卑感和依賴性。
  其次,要落實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實質就是為了落實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學習不能一味地依賴教師的教,教師只能起旁敲側引的作用,“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也正是這個意思。因此,學生不可采取“守株待兔”式的消極措施,而應充分發揮主體性,主動努力去追求進步和發展,不斷向“完全之人物”邁進。
  再次,要激活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人生來就具有獲得某種道德、知識、能力的可能性,而教育的作用恰恰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把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性。因此,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促進其創新能力的提高,就需要通過教師的外部激發和學生的自我激發來喚醒其自身的潛能,從而有效地落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最張使其得到真正發展。
    二、素質教育中的幾個有關問題
  以上分析可見、學生是教學進步的真正動力所在。下面我們從“學生為主體”這個層面談談如何以思維為杠桿,通過激活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來開展以創新教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問題。
  1.努力營造實施素質教育的優良環境
  首先,應建構學校大環境中素質教育的整體氛圍。主要包括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的辦學指導思想、教育評價原則與方法以及校風等各種因素。這就要求領導本身要了解創新教育的內涵以及它在學生創造力和個性發展中所起的地位和作用。應大膽選拔有創新頭腦、業務能力強的年輕人才,調動廣大教職員工的積極性,讓整個校園和班集體充滿民主、活潑、積極向上的氣氛。
  第二,應創設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和諧環境。倘若教師不更新教育觀念,不堅持創新教育,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也就很難受到熏陶而迸發出創造潛能。因此,教師要善于吸收教育科學及本學科的最新成果,將其靈活運用于教學實踐,并努力營造民主氣氛,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千方百計地以自己的主導作用來促進學生主體性地位的具體實觀,構建平等、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進而通過“師生共鳴”和教學“和諧共振”為實施素質教育開辟肥沃的土壤。
  2.減輕不必要的學業負担,留給學生自主學習與發展的時空
  當前,教育界大力倡導要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担,改革課程、教材、教法和考試制度。我們要以此為契機,徹底拋棄那種阻礙學生發展的“題海戰術”,積極探索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當然,這并不是說學生不必做習題。就學習來說,應該而且必須做一些合適的習題、作業。如果解題過程中要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多維聯想,學生就可能在知識、方法的學習上有較深刻的體會,以便發展自己的想象力、洞察力和創造力。況且,教學中訓練的內容及形式應該是豐富多樣的,除做常規習題外還包括做研究性課題、小論文、小發明、小制作、小實驗等。總之,應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學習的奴隸,要留給學生自主學習與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3.加強科學方法的教育,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發展
  科學的研究方法是通向成功的橋梁,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活化教材內容,善于引導、啟迪,使學生自奮其力;學生更要充分調動自身的能動性,探索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方法,大力開拓創造性學習的思維空間。為此,教師應在誘導學生思維方面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指導比較學習,促進正向遷移。就學科知識的學習而言,重要的是從整體上把握所學知識間的聯系,充分理解各知識探究點間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增加知識的有序性,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趨系統化和條理化。于是知識就容易被理解、提取和再現,易向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及在新知識學習中實現正向遷移,學生的科學素質便自然得以提高。我國古代學者荀子曰:“天下有二,非察是,是察非”,意即強調只有通過正反比較分析才能辨明是非。在理解認識階段,比較是分析、綜合的必由之路,又是抽象概括的必要前提,有比較才有鑒別。通過比較,才能在相異中找出共性,以掌握事物間的關聯;才能在相似中尋得個性,便于區分事物間的差別;才能溫故知新,促進正向遷移的發生、發展,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誘導探究式學習,培養創新精神。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較多地側重于求同思維的訓練。在日常教學中,許多理科教師常習慣于先開門見山地介紹定理、定律,再以此為依據講解實例。語文、英語教師在講解語法時,也大多先把結構或法則列出,再舉例說明,這些都有益于訓練求同思維能力。然而,隨著學習心理學的研究強調創造能力的培養,求異思維的訓練就日益受到教師們的重視。吉爾福特說得好:正是在發散性思維中,我們看到了創造性思維的最明顯的標志。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急于向學生提供所謂的標準結論,而應研究誘導思維的策略,進行相機誘導并鼓勵學生的獨立思考、自行探索,讓學生沿著科學家奮斗的足跡,理解重大成果背后的艱辛探索與研究思想,使課堂教學由結論性教學向過程性教學變革,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注重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認識論、方法論思想,使教與學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知識獲取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上,從被動的接受式學習轉向主動的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的知識獲取和能力的培養過程更有利于思維的訓練和發展。學生經過這樣的探究式學習,所獲得的就遠非知識本身,而更重要的是經受了科學方法的教育。
  第三,鼓勵質疑、解疑,發展思維能力。“疑”是學習的需要,是思維的開端,是創新的源泉與基礎。人類的發展就是對“疑問”的追尋探索和實踐創新的結果。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育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創造力的核心是創造性思維,它的培養決不是由知識的簡單積累就能獲得有效地進展的,而更多的表現為一種對卓越的追求意識。顯然,學生要形成思維的發展性、深刻性、變通性等思維品質,就必須從不同的角度、方向進行各種層次的思考和假設,多觸角、全方位地從不同側面多問幾個為什么,勤于質疑、解疑,訓練創造性思維能力。對于疑問的探索解決,首先要由學生本人搜集信息,進行觀察、思考、實踐加以解決,必要時應與教師或其他同學討論來解決。當然,在疑問解決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另外更多的疑問,但這是好事。應鼓勵、誘導學生決不氣餒,繼續解決新疑問,促進思維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4.重視對學生情意因素的激勵和培養
  情意因素是相對于認知因素或智力因素而言的,主要包括動機、興趣、意志、情感、性格、態度、價值觀等,學習應是一種能動的建構過程,它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地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融會理解,以不斷完善自身的認知結構,為創新功能的發揮提供條件。這就要求教學中注重情意因素的培養,塑造學生具有和諧人格和全面發展的完整個人,同時形成良好的教學情意場,從而使學生產生良好的情感心理體驗,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活動。實際上,教師創設教學情境就是創設一種學習的誘因,去激發學生的情意,調控學習的動力激勵機制。
  情意因素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來說具有動力的功能。例如,學生在愉快、興奮、能得到教師的肯定或愛的積極情緒體驗下,就會表現出很強的學習活力,反之則相反。動機、意志等情意因素的動力功能能有力地促進創新功能的發揮。創造活動是一種求新求異的探索過程,其中不可避免地要面臨挫折或失敗。因此,要進行創造活動就不僅需要良好地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及操作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參與,同樣也需要發揮情意因素的積極作用。
  綜上討論可知,為了有效地在學校教育中,推進以創新教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我們就必須在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課堂教學中,實施現代啟發式教學和主體性教學。教師要切實當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誘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研究,想方設法通過教師的主導作用來突出、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和合作學習的機制,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展,并為他們今后的終身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學科教育京G39小學各科教與學吳永熙/張德啟20022002吳永熙 張德啟 蘇州大學物理教育科學研究所 作者:學科教育京G39小學各科教與學吳永熙/張德啟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0:49:42

[新一篇] 為《語文課程標準》進一言

[舊一篇] 主成分與因子分析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