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據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發展變化的規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習,在認識與實踐的有機結合與轉化中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內化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獲得數學經驗、思想和觀念,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中的熱點和重點。本文試圖從課堂教學的設計談些個人的見解。
一、調整備課的重點,由備教師如何教,轉向備學生如何學
讓學生自己在嘗試的情境中加以探索、思考、理解,把教學要求轉化成學生自己的學習目標,幫助學生學會學習,這是教師必須具有的課堂教學理念。教師在備課時要對教材和學生進行綜合的分析,把學生在學習中可能產生哪些問題,指導什么,怎樣指導列為備課的重點,改變傳統的“先講什么,再講什么,怎樣講”的備課思想模式。例如,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不退位的減法。原來的備課,總是考慮它與10以內的減法、兩位數減整十數的減法有關,因此從10以內的減法和兩位數減整十數的口算練習開始,進行復習鋪墊,接著通過羽毛球直觀圖揭示算式,運用直觀圖講清“兩位數減一位數,只要個位上的數相減”的道理,掌握口算方法。而現在,則先考慮,如果讓學生自己學,會產生哪些問題,如果會口算不會講方法怎么辦,如果不會算怎么辦。因此,設計時可考慮讓學生自己先算一算,主動地聯系有關的知識。當原有知識和適應新知識學習的情況反映出來以后,再有目的地進行指導。這樣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遇到新問題,就能自覺地去思考已經學過的知識,從已有的知識系統中尋找可以聯系的內容。這比一遇到新問題就等待老師講,或者先由教師設計針對性的復習題,讓學生沿著教師鋪墊好的路子去理解新知識,具有更大的發展性。
二、主動駕馭教材,從整體著眼,優化教學內容,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條件
具有一定關系和聯系的知識系統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而課堂教學的設計在于喚醒學生自己頭腦中的知識經驗系統,與新知識產生聯系,激起學生探索規律的心向,進而安排主動學習的機會,提供獨立學習的材料,以培養能力、促進發展。因此,要在調整思路的基礎上,從處理教材著手,幫助學生學會學習。
例如“工程應用題”的教學,例題是:“砌完一道墻,甲獨做六天完成,乙獨做十天完成,兩人合做幾天完成?”要求是讓學生理解并掌握解決這類實際問題的方法。這類應用題和以前學過的整數應用題有相同的基本數量關系,即: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關鍵(或難點)在于這類應用題的工作總量要用單位"1"表示。應用題的已知條件沒有直接出現,但學生如果能聯系已學的分數的意義進行學習,教師就用不著按部就班地教。可以先讓學生自己獨立解答嘗試。如學生有問題,設計這樣的題目:“運完三百六十塊磚,甲獨運六次運完,乙獨運十二次運完,兩人合運幾次運完?”進行鋪墊,在計算的基礎上與“工程問題應用題”進行比較,便于學生找出異同,建構數學模型,抓住解題的關鍵,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保證。
再如,連減的簡便算法,原來的教學設計一般先是準備練習,進行湊整百、整千的口算及一個數減去整百、整千的口算。接著揭示課題,出示例1:“育民小學圖書室新買來一百三十本圖書。其中故事書四十六本,科技書三十四本,其余的是連環畫。買來連環畫多少本?”讀題分析數量關系,將學生口述的兩種算法口算出結果,讓學生比較兩種算法,得出結果是相同的。再比較哪種方法簡便。然后出示例2:295-128-72,觀察兩個減數有什么特點?怎樣算簡便?讓學生理解掌握知識,并通過一對一的對口練習加以鞏固。顯然這些準備練習、過程的展開,學生均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沒有思考的機會。筆者在教這一內容時,曾這樣設計過:先讓學生實際計算一些連減題,看一看題的特點,說一說計算的順序,再讓他們思考:一個數連續減去幾個數,只能按從左到右的一種方法計算嗎?可不可以用別的方法計算呢?在充分議論的基礎上,讓學生舉例說一說。接著出示例題,學生獨立操作計算,反饋討論,歸納知識。再從剛才的練習里選擇一兩道題,用第二種方法試一試,說明學生得出的結論是正確的,并通過練習知道要注意的地方(加上或去掉括號,改變運算符號)。然后讓學生掌握加、減法的簡便計算。通過計算215-126-47及215-126-74等,讓學生發現有幾道題的計算變簡便了,再比較左右兩邊的算式有什么區別。從中得出當連減的幾個數,它們的和是整十、整百、整千……數時,用先加后減的方法,可以使計算簡便。接著安排選擇方法、合理計算的練習。得出運用a-(b+c)=a-b-c的知識和方法進行計算,可以使有些計算簡便,但并不是所有的連減改變順序后都可以使計算簡便。因此,計算時先要認真審題,根據特點,選擇合理的方法。
三、以學生的操作為主線設計教學活動,確保學生參與的主體性
學生的學習是從手、眼、腦協調活動開始的,操作可以使認識的對象與學生之間縮短距離,進行直接的認識活動。
如學習相差關系應用題時,讓學生先“拿出五個紅顏色的小圓片,要求比黃色的小圓片多拿兩個,黃色的小圓片該拿幾個”的獨立操作,幫助學生理解“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是幾”的數量關系,掌握這類應用題的解題方法。
進行類似的實際操作,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操作所要解決的問題,對提供的教具或學具展開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其次,讓學生進行探索性的獨立操作,必須與機械的指令性操作區別開來。教師對學生的實際操作不應作事前的各種規定,如:先怎么樣,再怎么樣,然后怎么樣;怎么擺,怎么看,怎么想等。教師過多地強調自己的思路,讓學生按教師設計好的程序進行操作,本身就是不允許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表現,對學生的發展是一種限制。第三,要重視在實際操作中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和反思能力。操作不能流于表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及時抽象和概括。
四、注重學生實際,調整課堂教學結構
一定的課堂教學結構決定了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教會與學會、知識與能力的關系。傳統的課堂教學以組織教學、復習檢查、講授新課、鞏固練習、布置作業為基本結構,教師的“講”束縛了學生的學。在嘗試的基礎上,我認為,教學生學會學習的課堂教學,應由以下幾個基本環節構成:
(一)學習準備。教師要創設讓學生主動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建立解決問題的目標意識,形成學習的意向。
(二)學習實踐。這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即讓學生針對遇到的問題,攝取已有經驗中可以利用的部分進行思考和實際操作,提出個人的見解和疑難。
(三)學習反饋。讓學生根據對問題的不同理解得出的不同結果、不同見解進行再學習。引導他們找出不同結果、不同見解的關鍵問題,調整思路,進行新的探索和評價。
(四)學習反思。讓學生反思自己在一節課里進行了什么樣的活動,是用什么方式活動的,活動過程中自己是否具備良好的條件等。這是數學內化的需要,也是學生了解、認識自己獲得數學學習經驗、思想、方法的需要。認識、控制、調整自己的數學學習活動,是形成主體意識的重要內容,是學習能力的具體表現。
綜上所述,以學生為主體設計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就是要遵循學生的情感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以學生的認知規律和一般的學習方法為依據,確定教學目標,處理學習材料,選擇教學方法和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不僅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需要,也是小學數學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發展的需要。
教學月刊·小學版杭州G39小學各科教與學駱玲芳20022002駱玲芳 杭州市安吉路實驗學校 特級教師 作者:教學月刊·小學版杭州G39小學各科教與學駱玲芳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0: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