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沈士軍)
作為素質教育主體的語文素質教育,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語文素質的高低,決定并影響到人的整體素質。因此,推行語文素質教育,既要從人的全面發展的原則出發,又要從適應社會發展的原則出發,并以此來構建語文素質教育的理論框架,這些無疑是正確的。但是,推行語文素質教育還有一個必須尊重的客觀前提,就是中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對此的正確評價,有利于把握推行語文素質教育的起點;有利于轉變語文教學的觀念;有利于對素質教育和非素質教育最后界線的認定;更有利于語文素質教育沿著正確健康的軌道向前發展。然而,由于種種主客觀的原因,中學語文素質教育進展得并不令人滿意,究其原因,是當前推行語文素質教育的過程中,人們還未從諸多困惑中解脫出來。
一、推行語文素質教育的困惑。
困惑(一):語文的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界定。
這一困惑不僅僅是語文學科,可以說是普遍存在的問題。素質教育的提出,雖然有某些地區某些學校將應試教育絕對化或搞過頭的客觀背景,但并不能說,凡是有為升學而進行的教育行為都是非素質教育。若這樣推論,國家組織的極其嚴肅的高等入學考試該怎樣對待?是對應試能力的檢測,還是對素質水平的檢測?要回答是或不是,都可能帶來諸多的麻煩。盡管有不少對高考命題猛烈抨擊的言辭,但對其性質還是不敢妄下論斷。人們戲稱高考為“指揮棒”,雖說是不平之辭,但又無法否定其對中學教學的引導作用。凡事都得一分為二地看,假如我們退一步,從近幾年高考命題的變化中也許會受到某些啟發。近幾年高考命題的變化,已帶有明顯的對考生素質考查的印記,其命題意圖也越來越向語文的實際運用能力靠拢,盡管免不了讓師生望“題”興嘆,但對這種貼近生活實際,注重考查解決實際問題的語文能力的命題指導思想,還是受到了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首肯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高考命題在引導中學語文素質教育上是功不可沒的。所以,界定是何種性質的教育,不能僅以其外在的表現形式作為標準,而要從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是否主動全面發展這兩個標準來客觀評價。否則,動輒給頂“應試教育”的帽子,不僅不利于推行語文素質教育,而且會導致我們曾犯過的形而上學的錯誤,其后果不言自明。
困惑(二):語文素質教育與課程設置以及課型結構的矛盾。
推行語文素質教育,必須會對原語文課的課程設置和課型結構進行反思,這無疑是正確的。但在實際操作中,又不乏形式主義。各種類型的選修課、活動課猶如雨后春筍。但教與學還是照著老路子,只是換了內容和花樣。被學業重負圍困多年的學子,起初都感到新鮮,認為這是對沉重學業負担的一種解脫方式,他們的確為之歡呼雀躍。但星移斗轉之后,當教師還意興正濃時,學生早已逃之夭夭,又鉆到題海里去了。精心設計的“素質教育”落了空,只好又回到老路上來,最終的結果是,領導有決心,教師沒信心,學生不用心。花拳繡腿式的應景教育,終因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不得不偃旗息鼓,以致人們對素質教育越發困惑,不禁發問:素質教育,路在何方?
困惑(三):語文素質教育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意向的確定性和教學操作的可調控性的矛盾。
推行素質教育,旨在發展全體學生的全面的語文能力和培養健全的人格。這種教學目標比較容易確定,實施目標的課型也比較容易設計,例如不同形式的選修課、講座和各種語文活動等。但教學活動的能否被調控的矛盾比較突出。例如舉辦講座這種形式的選修課,教師的教學意向性可以十分明確,但學生的接受和能力發展狀況無法檢測與調控,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大都只能處于自我調控狀態。本想面向全體學生的整體能力的提高,但由于缺乏學生的必要的參與量,結果常常有違初衷。這種主客體脫節的教育方法,也常常因其效果不佳,受到師生的冷落,于是素質教育又陷入困境。
困惑(四):語文素質教育的教學評估和教學效果量化測定間的矛盾。
由于素質教育這一概念自身的模糊性,決定了語文素質教育的構成要素也只能呈模糊狀態。然而語文素質教育的推進,正是在這個模糊狀態下進行的。可以斷言,即使是若干年后,語文素質教育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種模糊性也很難有根本性改變。原因之一,是社會對素質的要求是一個變量,而不是常量。這往往是模糊概念和精確概念賴以區分的前提。所以,語文的素質教育的評估只能是一個趨向性的模糊值。近些年,隨著教育行政管理的加強,量化管理成為對教學過程進行調控的主要手段。因此,對教學效果往往采用量化測定的手段。從教學質量的量化評價結果看,很難對是否推進了語文素質教育做出客觀的評價,人們往往只能在量化評價的結果上,做出無關痛癢的描述性評價(即軟評估)。在目前教育還無法擺脫功利驅使的特定背景下,即便是有些教師愿意為語文素質教育付出自己辛勤的汗水,但在與素質教育評估標準并非同一的量化評價標準面前,大家也只好沿“格”前進。其結果,“素質教育”倒成了追求時髦的代名詞。
當然推行語文素質教育的困惑還不止上述幾種,但為什么會有這諸多困惑?除了對語文素質教育的構成要素沒有完全把握,除了沒有從根本上認清這是中國教育面臨的必然歷史選擇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語文素質教育的起點是什么,以及語文素質教育在當前應著力解決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推行語文素質教育,既要面對現實,又要面對未來,最根本的是從現實語文素質教育的薄弱環節抓起。
(一)回顧歷史,面對現實,明確語文素質教育的方向。
建國以來,雖然語文教學的改革進行了多次,但總是或多或少的與社會和經濟發展有著相關的聯系。這種聯系,一方面體現了語文作為人文科學自身的特點;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不同時期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的變化。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作為社會文件載體傳播和延續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語文教學,由于受這種經濟體制的影響,比較注重的是群體文化行為,最能作為受這種經濟體制影響的證據,就是文革前的高考作文,無一例外的命題作文形式(也許有人會認為這一現象是有歷史或別的原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之路,人們的觀念、交流和交際的方式也隨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于是,人們開始注意這樣一個問題,在這樣一個開放的和高速發展、多元價值取向和信息化了的時代,以往的群體文化行為已被多元化的文化行為所代替。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要與各種群體或個體打交道,為了生存和發展,要經常采集有關的各種信息,同時也通過傳播自己的信息,為自己開拓更廣闊的生活空間。這樣,原來的語文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方法必然面臨著新的挑戰,必然要用自己的改革,來適應這個正在發生著深刻變革的社會。只有把語文素質教育的著眼點投向這個正在發生著深刻變革的時代,才可能明確語文素質教育的方向,才可能把語文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二)觀照中學語文教學的實際,選準推行素質教育的突破口。
眾所周知,對中學語文教學的實際狀況,無論是局內人還是局外人都深表不滿。僅從學生中學畢業以后的情況看,社會對學生語文素質最不滿意的首先是書寫了草、錯字連篇、辭不達意、文不成體;其次是交際能力、道德情操以及審美價值取向。客觀地說,前者的責任的確在中學語文教學,后者盡管責任不全在中學語文教學,但還是有一部分無論怎樣推卸都無法推卸的責任。造成上述語文素質低下的具體原因是什么呢?這當然只能從中學語文教學的現狀中找原因了。從中學語文教學的現狀看,重識記、輕理解;重分數,輕習慣;重知識,輕技能;重讀寫,輕聽說;重結論,輕過程;重語言分析,輕語言操作;重理念灌輸,輕情感陶冶,諸如此類的種種弊端,正是造成如是后果的原因。因此,推行語文素質教育必須在存在的弊端上找突破口,而不是另尋門徑。只有將不該倒置的輕重再倒置過來,將應該重視但還沒有重視的問題抓起來,這樣語文素質教育才會落到實處,抓出實效。
(三)客觀認識現狀,正確對待薄弱環節。
對語文教學的現狀要一分為二的對待,不要一邊倒。這些年來,在注重知識教育、注重讀寫訓練和培養審美情操上應該說是有成效的,在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塑造學生健全人格上,應該說是下了些功夫的,成績也是顯著的。千萬不要因提出了素質教育,就認為過去都不正確。但也確實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重讀寫、輕聽說之類,則應該在語文教學中給予加強。就拿輕聽說這一問題為例,它根子并不完全在應試教育上,把它歸罪于應試教育也很不公平。現行的語文教材尤其高中教材,就本質來說是“讀寫”本,強調的是書面表達,這是歷史的原因造成的。中國從古至今用的都是文選式的課本,曾也有不少人對此有過微辭。當然在信息相對閉塞的時代,這種文選本應該是合宜且有歷史功績的,“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嘛。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社會對“聽說”能力的要求明顯優于“讀寫”能力,這時,人們才發現聽說能力亟需提高,于是便有了“重讀寫,輕聽說”的微辭。從這一事例的變化過程看,目前語文教學的薄弱環節不完全是自身的缺陷,有不少是因不適于社會的發展而暴露出來的弊端。因此,正確地認識語文素質教育的薄弱環節及其產生的原因,有助于確定語文素質教育實施的著力點。
(四)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自主學習,在學習中培養能力。
依照素質教育的自主性原則,教師的教學行為,一定要轉移到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這不僅僅只是教學指導思想中以誰為中心的問題,而是關系到學生是否能將學會生存和學會發展的教育目標變為教育行為的問題。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有一種“重本輕人”的傾向,即重知識的講授或灌輸,輕學生的參與或主動,把學生當做聽眾看客,這種教學方法已不適應當前大力推進的素質教育。學生不主動參與學習,便無法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進行操作。無語言操作訓練的語文學習,無論怎樣高明的教法,都不能獲得語文能力,當然更無語文素質可言。葉圣陶先生對語文能力的獲得,分析得十分中肯,他說:“語文方面許多項目都要經過不斷練習,鍥而不舍,養成習慣,才能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葉老所說的“東西”即語文能力,也是語文素質構成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因此,離開了訓練和習慣便不能產生能力,離開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更無法落實訓練和培養習慣,前文所談及的學生畢業后的各種問題,也都是語文習慣不正確和語文訓練不到位造成的。所以,語文素質教育離開了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只能是空中樓閣或紙上談兵。
語文素質教育,盡管還應更廣泛更深入地去探討它的本質或模式,但任何探討的起點都不能離開面對語文教學現狀和尊重主體、注重全面發展的原則,因為它是推進語文素質教育的起點,也是它的歸宿。*
語文教學之友廊坊1-3G31中學語文教學沈士軍19971997 作者:語文教學之友廊坊1-3G31中學語文教學沈士軍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