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越是優秀的經典,越能夠給讀者留下廣闊的解讀空間。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有一篇膾炙人口的短文《賣油翁》,對這篇短文的解讀,傳統的闡釋長期囿于單一的定論:“文章通過賣油翁與陳堯咨的對話和酌油事例的描寫,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長處也沒有驕傲自滿的必要。”
筆者重讀此文,認為這還只是滑行于文字表面得出的結論,是孤立地解讀《賣油翁》得出的結論,是以現成社會價值觀念去套蘊含著豐富聯想空間的文本所得出的結論。孫紹振先生說:“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作品解讀,無效的自我愚弄比比皆是。……在方法上,習慣于從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在作品與現實的統一中團團轉,缺乏揭示矛盾進入分析層次的自覺,這在根本上背離了‘分析’的初衷。目前任務的嚴峻性在于把文化哲學的分析方法轉化為‘還原’、‘比較’這樣可操作的方法,從而把閱讀的鮮活體悟上升到理性的層次。”(孫紹振《名作細讀》)受水平所限,我還不能成熟地運用孫紹振先生所倡導的方法,但細讀《賣油翁》,我們至少可以發現這樣幾個矛盾。第一,作者使用稱謂與人物行為的矛盾。陳堯咨以射箭當世無雙而自矜,面對賣油翁的微頷旁觀主動發難,以致忿然質問,對這樣一個看似缺乏修養的無禮青年,歐陽修為什么會兩次稱其為對男子尊稱的“公”(“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第二,文中人物前后舉止行為的矛盾。我們抓住陳堯咨的言行說他是個驕橫無禮不可一世的人,這還只是抓住了局部的言行。這樣的一個看似不可救藥的人,在賣油翁表演了一番酌油的工夫之后,就能對賣油翁“笑而遣之”,這一巨大的感情變化顯然違背了性格發展的穩定性。第三,評價定性與評價對象之間的矛盾。賣油翁的邏輯錯誤在于類比說理的不恰當。面對自恃射技不錯驕橫不可一世的陳堯咨,賣油翁如果能取過陳堯咨手中的弓箭,神定氣閑,搭箭拉弓,百發百中,那么陳堯咨的心服口服自然不在話下。可事實是賣油翁用以制服陳堯咨的辦法竟然是完全從自我經驗出發的、與射箭不可同日而語的酌油技術!你賣油翁酌油能使油“自錢孔入,而錢不濕”是“惟手熟爾”,不能說明人家射術當世無雙的陳堯咨也是“惟手熟爾”;你賣油翁酌油的“巧”是靠“熟”生出來的,確實“無他”,可人家陳堯咨射箭還要靠過人的體力、堅強的意志和聰穎的悟性,絕不是一句“無他,惟手熟爾”就能夠打發了的。這些矛盾不是由作者的寫作失誤造成的,而是作者精心設置的閱讀障礙。從某種意義說,作品分析的意義就在于發現作者精心設置的矛盾,并通過化解矛盾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意趣。做到了這一步,也就跨越了閱讀障礙,也才能體驗到閱讀思考的快樂。要化解上述矛盾,就不能滿足于作品與表現對象的統一性,就要突破思維定勢,拋卻既有的觀點,還原生活的本來面目。經過這樣“去蔽”的分析,對陳康肅作出肯定、同情、贊賞的評價是完全可能的。這樣分析、閱讀《賣油翁》,我們至少還能得出下列啟示:1.要善待自己的優勢,不要被權威所嚇倒。2.人是豐富多彩的,任何人都可能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的優勢,不能以自己在這一方面的優勢評價別人在那一方面的劣勢。 3.自信可以以自夸的形式表現出來。4.面對否定評價不要失去自信。
如果肯定陳堯咨“自矜”的人生價值,那么對文中諸多細節也要作出顛覆性的理解。比如“公亦以此自矜”,這“自矜”就不能理解為“表現了陳堯咨的驕傲自大,不可一世”,而是說明陳堯咨充滿自信;賣油翁“釋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的“睨”就不僅僅是“表現了賣油翁的不在意和自信”,還可以理解為表現了賣油翁的城府頗深和不可一世;“康肅笑而遣之”的“笑”既然能理解為“表現了陳堯咨對賣油翁高超技藝的贊許,也是一種尷尬的笑”,為什么就不能理解為陳堯咨對賣油翁無理取鬧的寬厚?主題理解與細節描寫應該是雙向的關系:對細節的理解決定著對主題的理解,同時對主題的感受也影響著對細節意義的理解。
“謙遜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過于內斂也是滋生虛情假意的溫床。然而為人要謙遜的觀念早已滲透進我們每一個人的靈魂和基因。這種觀念引導人趨向平和、低沉、克己,而不是促使人激昂、豪勇和驕傲。賣油翁式的教育表面上可以使人顯得很有修養,但對我們的民族發展來說,這決不是好事情。”(《教師教學用書》)試想,如果沒有唯我獨尊、目空一切的霸氣和豪氣,張山能在巴塞羅那奧運會上取得雙向飛碟射擊項目的冠軍嗎?為了給她“培植”這種霸氣和豪氣,張山的心理老師劉淑慧教給她的心理暗示語不就是“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嗎?
二
拿《賣油翁》的故事來類比一下語文教育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實際上《賣油翁》所揭示的正是學習者與評價者的關系。
如果執教《賣油翁》,在規格較高的教研賽課上,教師引導學生細讀文本,通過揭示矛盾、化解矛盾,超越“熟能生巧”的單一解讀是能夠得到肯定和贊賞的。可是在常態課上,我相信絕大多數教師都不敢、不愿和不善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的深入解讀。因為評價高規格賽課的是能夠吃透《語文課程標準》精神并有著深厚學養和兼容并蓄胸懷的學者專家,而評價常態課的權威卻是階段性測評試卷所需要的保險答案。魯教版教材在《賣油翁》一課有這樣的導讀提示:
生動的故事,包含著豐富深刻的道理;短小精悍的文章,蘊藏著耐人尋味的含義。學習本文,一要注意揣摩作者用詞的準確,二要運用發散思維,認真品味文章多層面的內涵。
然而,傳統的價值觀念和定勢思維的慣性使教師對這樣體現課程新理念的提示視而不見。語文教學担負著發展學生思維的重要任務。深入到言語的內部和底層,引導學生養成揭示矛盾進入分析層次的自覺,對發展學生思維無疑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教學實際是,強調學生記住缺乏深度思維得來的結論,消解了思維訓練的過程和快感。我們也常說,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可這一觀念在語文教學一線被異化成了“升學考試這一結果最重要,因而過程性的小考也十分重要”。《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
而整個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幾乎是無一例外地以甄別和選拔作為評價教育質量的主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課程標準精神與課程實施者的矛盾,學術教研與常態教學之間的矛盾,語文學習的精彩紛呈、鮮活靈動與考試內容和方法單一機械之間的矛盾一再昭示:教學評價乃是語文教學的瓶頸。語文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語文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就在教學評價。
三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語文教學改革最活躍的因素應當是人,是一線教師。而據我了解,正是這最應該具有生機與活力的一群人中的絕大多數,在《語文課程標準》頒行六年來,仍然處于蒙昧和麻木狀態。“教育的本質必須根基于對‘人’的本質的理解之上才能得到說明。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始終被定位在工具層面進行思考,對‘人’的認識,也始終停留在國家機器的螺絲釘的水平上,停留在培養賣油翁式的熟練工人的水平上。培養了按圖施工的‘建設者’和按部就班的‘接班人’,卻消解了個體的自主意識、責任意識和自我選擇能力。所以,要恢復教育的本質,就是要從人本原點出發,對‘人’進行啟蒙。即通過教育的引導,使人自立、自強,自己創造自己的人生——這正是本真教育的內涵所在和絕對使命。”(李祖貴《魂兮歸來——試論當代語文教育的價值取向與教材建設》)所以,問題的嚴峻性在于,評價系統的建立首先在于對教師的啟蒙和喚醒。如果教師惰性十足,精神麻木,這樣的人是沒法担當引導人、啟迪人、開化人的重任的。孫紹振先生為什么轉行要將余生致力于經典文本的個案分析?王榮生博士為什么親自為中學教師設計“單元樣章”?原因就在于教師的專業素質不容樂觀。
四
對教材內容的獨立把握可以檢驗教師主體精神的自立程度。把握教材內容有很多材料可資借鑒。教材文本前有導讀提示,文本之后有“研討與練習”,教材之外還有《教師教學用書》,《教師教學用書》又包括“課文研討”、“練習說明”、“教學建議”、“有關資料”等參考材料。然而這些材料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分工攤派限時完工的產物。編者之間自說自話,互相抵牾在所難免。從積極的方面看,這是教材應有的彈性和開放性的呈現,而從消極的方面說,這樣也絕對能使缺乏獨立判斷意識的教師在莫衷一是、亂了陣腳的情形下而抱殘守缺對“老教參”的老結論情有獨鐘。許多教師在平時的教研評價課上,只愿執教老課文不愿執教新課文,原因就在于對新課文的解讀耗時費力,心中沒底。殊不知心里有底節時省力的老結論很多時候卻是滑行于文字表面的膚淺誤讀。如果能聯系同冊教材前面的《我打敗了男子漢》、《紀昌學射》等課文來學習,至少可以對賣油翁“惟手熟爾”的武斷結論產生懷疑。
聯系的方法,看似“小兒科”,可事實是不計其數的教師還不能、不敢、不善運用這些方法,對作品作出自己的評價。上述《賣油翁》的解讀資料,多先入為主,承襲舊說,這些足可說明教師的獨立自覺能力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這種挑戰,既來自于思維的惰性,更“來自傳統理論的浩大陣勢和人們對它不容置疑的信仰”(李海林《言語教學論》)。“研討與練習”提供的雖然是開放性的話題,但結論的預設提示,不可能使學生表達真正屬于自己的觀點。像“熟能生巧”、“不要驕傲”這樣的結論學生在課堂上不假思索就可脫口而出,根本不具備“研討”的價值。平心而論,“教學建議”中提供的《我怎么就不能驕傲》一文,在理解的深度與廣度上,都超出了傳統的解讀。遺憾的是,教學設計者只是將其作為得出定論之后的、外在于文本教學的氣氛點綴,而沒能通過聯系實際、揭示文本的內部矛盾以提升學生的認識和思維品質。
五
制約教師專業素質提高的因素在主觀上取決于主體精神的自立,在客觀上則取決于科學評價體系的有效引領。
首先,要健全綜合評價系統,把教師從應試高壓下解脫出來。
我們建議,對教師也要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在日前召開的“素質教育的實踐探索”研討會上,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坦言,應試競爭的壓力使得她在進行“做中學”科學教育實驗時不敢涉及初中教育。她表示,過去有一種說法,認為高校擴招了,素質教育就好開展了。事實上,擴招了以后,應試競爭反而愈演愈烈。她說她在四川調查時發現,課改后設置的科學課在初中已經全線潰退。因為家長們抱怨這門課考高中用不上,教師也沒有積極性,試點的48個學校最終都取消了科學課。面對這樣的壓力,她在進行“做科學”實驗時也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把實驗放在幼兒園和小學,她希望至少能把12歲以下的孩子保護下來,通過觀察、提問、設想、動手實驗、表達、交流等科學探究活動,讓孩子們建構基礎性的科學知識,獲得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為成為具有良好科學素養的未來公民打下基礎。不過她也担心,如果高考的壓力層層向下轉移,可能連幼兒園都不再是凈土。她談及的是整體的基礎教育,單就語文教育而言,同樣存在把學生壓呆、壓傻、壓壞而施壓者卻渾然不覺的隱患。無論是語文學習還是語文教學研究,都需要有平靜的心境。在應試競爭的大環境下,廣大教師為爭取生存的地位,抑制了投身課程改革的熱情,練就的是賣油翁滴油不漏式的應試技術,失去的卻是憑借閱讀、聯想和沉思以提高業務素質的機會和情趣。語文是“詩意的棲居”,練字可以審美,閱讀可以涵養感情,催生新的思想,作文可以表達個性,而所有這些語文活動所需要的保障環境都要具備“詩意地玩賞”的品質。但是,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向高三應試靠拢的試題模式和教學套路剝奪了學生的童年,剝奪了他們詩意的心境。
第二,改革考試內容與考試方法,引導教師進而引導學生遠離自我蒙蔽,樂于懷疑、發現和創造。
語文水平是最不能精確量化的,可選拔與甄別的社會功能決定了要以考試考查的方法,盡力實現語文水平的精確量化。這是永遠也無法盡善盡美解決的矛盾。但我們的評價從來也沒有停止過探索和努力。問題是這些探索和努力還不夠深入,很多時候囿于機械和形式。比如我們從西方引進的客觀選擇題樣式,還未及與中國語文的考查內容深度融合,就在一片批評聲中幾欲銷聲匿跡了。我們加大了作文的權重,似乎更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特點,可這樣做的結果是更加擴大了偶然性的幾率;為了盡可能實現客觀公正,我們又采取了三人閱卷取其平均的措施,結果是閱卷教師一律打“保險分”以避免返工,縮小了個性作文與平庸作文的差距,正如賣油翁遭遇了神射手。
第三,多為教師提供與作者、編者、文學評論家接觸、對話、交流、碰撞的機會,以先醒者喚醒沉睡者。
“從課程意義上講,閱讀是一種多維互動的交流活動。它追求的是作者文本、編者文本、教者文本、學者文本的四極碰撞和交融,看重的是閱讀過程中的結伴而行和相互提攜,它雖然同樣鼓勵各方的‘創造性開發’,但必須有利于‘課程和教學目標的達成’。現在,由于作者文本處于休眠狀態,編者文本和教者文本處于蒙蔽狀態,學者文本自然就處于誤會狀態了。”(李祖貴《魂兮歸來——試論當代語文教育的價值取向與教材建設》)所以,與作者、編者、文學評論家之間的對話,有助于教師自我反思,積極進取。
最后,教師要自我解放,自我反思,自我發現,自我開發,自我充電,做一個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充當訓練學生跨越應試封鎖線的熟練工,教師更應該成為牽引學生言語和精神和諧共進走向成熟與豐富的導師。前者只需要熟悉套路,熟能生巧,后者卻能在“苦役式的癡迷”中體驗到教研工作的艱辛與幸福。前者在“帶考能手”的評價面前只能夠像賣油翁一樣故作謙虛,后者面對“無他,惟手熟爾”的評價卻敢以笑了之,義無反顧,繼續自己的反思成長之路。
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太原13~15G311中學語文教與學(初中讀本)呂茂峰/孫學芹20072007
呂茂峰,山東高青縣實驗中學;256300
孫學芹,山東高青縣田鎮初中。256300
作者: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太原13~15G311中學語文教與學(初中讀本)呂茂峰/孫學芹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0: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