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課程資源:歷史教學的交互合作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背景介紹
  隨著教改的深入,教師角色和教學方式發生了極大改變,那種“先備教材,后教教材”的方式已不能適應時代要求。教材固然重要,但絕不是教學的惟一資源。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材是教學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為教師多渠道地開發課程資源提供了平臺。
  新教材的知識體系趨向于多元化、綜合化,為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載體,對教師的知識體系、教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課程理念中強調“重視各學習領域的合理配置,加強各學習領域及各科目間的聯系,注重科目內學科、活動、專題間的有機聯系以及模塊或主題間的有機聯系,促進學生形成合理的認知結構”。教師在不斷完善知識結構的同時,與相關學科教師合作,共同開展教育教學不失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一個好辦法。上海市二期課改推出了以文明史為主線、主題史為框架的全新歷史教材,打破了歷史的時空框架,以一個個的主題展開對歷史的敘述。一個個歷史專題像一塊塊“壓縮餅干”,各學科知識縱橫其中。于是,與各學科教師甚至是班主任老師合作,讓不同學科教師的合作成為一種新的課程資源,讓教育教學活動更加有效成為一個新的探索方向。
  二、實踐過程
  1.學科與學科互動,表征多元視角,凸現核心概念  歷史作為人文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與語文、政治、地理等學科的聯系極為緊密,與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又極具互補性,歷史新教材的文明史選題進一步加強了這一聯系與互補。在進行學科合作時,我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了不同的合作方式。
  (1)團隊企劃,總體設計,分頭講解。有些知識相關學科都會涉及, 為了在講解中各有側重,揚長避短,避免“同意反復”,我采用了與相關學科的教師集體備課、分頭講解的合作方法。
  [案例]近現代經濟制度
  歷史課與政治課都要講解“市場經濟”“國際經濟關系”等近現代經濟制度的內容,但歷史課側重于其形成、發展、演變的過程,政治課著力于經濟原理的探究。因此,我們兩個學科的教師就來了一次集體備課,在課時安排上,我們讓政治老師先上“市場經濟”,讓學生在掌握市場經濟概念的基礎上再在歷史課上探討其歷史脈絡。而“國際經濟關系”則由歷史教師先進行教學,這樣政治課介紹當代經濟全球化問題、區域集團化問題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這樣合作的另一個好處是避免重復講述,兩個學科的教師都了解了對方教學的側重點,自己的教學就更有的放矢了。
  (2)知識滲透,內在互動,先行奠基。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很需要相關學科知識的幫助,但由于學科學時設置的原因,不能分別利用各自的課堂完成教學合作。于是,我與其他學科的教師采用了把本學科知識先傳授給對方,既幫助對方更好地開展教學,又通過對方的講解來為自己的教學作鋪墊。
  [案例]社會生活與地域文化
  歷史課的“社會生活”主題與地理課的“地域文化”專題相輔相成,歷史教材主要探討人類衣、食、住、行的歷史軌跡,要理解這些歷史現象,就需要地理知識的幫助。而地理教材主要研究不同地域與不同文化特點的關系,這也要求學生對歷史文化有一定的熟悉度。地理課要到高二開設,于是我積極主動地與地理教師合作,讓地理教師先給我介紹幾類典型的地域,分析其與文化特征的關系,使我在上“社會生活”時對飲食、服飾、居住、交通等與地域的關系胸有成竹,把“地域文化”的部分內容先通過歷史課滲透給學生,既幫助學生理解歷史現象的成因,又為高二的地理學習打下歷史的基礎。
  (3)一科主打,多翼配合,合力烘托。在教學中,還經常會有這種情況, 某個教學環節雖然不是必需其他學科知識的幫助,但如果用相關學科的知識烘托一下,其教學效果會更好,而自己又不能勝任相關學科知識的演繹。這時,借助各種渠道來與其他學科教師合作,借助其他學科教師的幫助,讓其他學科教師的教學、活動成為你教學的背景和有利因素。
  [案例]大學發展的歷史進程
  在進行《高等教育》一課講解時,涉及牛津、劍橋大學。提到劍橋,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那首讓人回味無窮的《再別康橋》。歷史課沒有介紹《再別康橋》的教學任務,而且徐志摩詩中的精髓我也沒有信心把握好,要求語文教師必須在此前專門講解這首詩也不太現實。我想起了午會課的電視節目,其中有個“文化百草園”的欄目,屬語文、歷史、政治等學科共同承辦的,可以以它為載體與語文老師合作,把《再別康橋》巧妙地與《高等教育》一課的內容相結合。我把想法告訴語文老師,語文老師也很感興趣。語文老師剪輯了詩朗誦的錄像帶,并精心準備了講解稿,錄制了一檔“走近康橋,走近志摩”的節目,還在我的建議和合作下,講解中加入了一些劍橋大學的介紹。我把節目安排在上《高等教育》一課的教學周播放,效果相當好,當我講到“大學的興起”這一目時,一提劍橋大學,同學們就想起午會課剛播放過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在這一氛圍的烘托下,我的有關大學發展的歷史進程的介紹也詩情畫意起來。
  2.教育與教學互補,追蹤現實熱點,彰顯史學功能
  中學教師有一個共識:學生的眼界日漸開闊的同時,也出現了漠視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淡化民族歸屬意識等現象。在開展“樹魂立根”的民族精神教育方面,歷史教師有學科優勢,可以挖掘豐富多彩的文化題材開展教育。而班主任老師的優勢是熟悉每一位學生,也有每周一次的班會課可以作為陣地。因此,任課教師與班主任的合作可以優勢互補,達到學科、德育雙贏的效果。下面是我與班主任老師合作,嘗試著開展以“鄭和與哥倫布誰更偉大”為題的辯論式班會課的片斷。
  學生主持人:“在剛才的自由辯論中,雙方同學唇槍舌劍,甚是激烈。同學們隨著辯手們的話語來到了碧波萬里的海洋。在觀眾提問環節中,雙方同學都想方設法問倒對手,問題提得很是深刻。接下來我們不妨來聽聽正反雙方的總結陳述。”
  正方四辯:“慨然想見于風云叱咤的英豪,沒有一位航海家能像鄭和那樣善良、寬厚而博大,更何況是強盜般的哥倫布?
  靜觀古時一次又一次的航海之行,亦沒有一支船隊能像鄭和的那支船隊一樣裝備精良而又氣勢恢弘,更何況是只有三艘小船的哥倫布?
  細細思忖于古人身后的歷史,更沒有一段史事可以像鄭和七下西洋那樣永彪青史,受到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共同而普遍的尊敬與愛戴,這更是以掠奪、殺戮、屠城、殖民而‘著稱’的哥倫布到達美洲所無可比擬的。
  我們的偉大祖先鄭和以其至善至真至美之心,至仁至義至理之情,成為古往今來一切愛好和平與友好的人們的光輝楷模。倘若在座的你,心存感激與良知,珍愛生命與自然,那么你一定會與我們產生共鳴:鄭和的偉大遠勝于哥倫布。”
  歷史老師:“在正方四辯的述說中,我們仿佛看到了600年前,我們的先人鄭和率領他的船隊七下西洋,在萬里碧波中開創一番偉業的情景。鄭和的偉業讓我們自豪,催我們奮進。希望同學們不負先人的偉業,做‘和平崛起’的一代。”
  反方四辯:“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舒適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惡劣的環境和苛刻的條件才更能反襯出一個人的偉大啊!
  年屆而立的哥倫布醞釀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計劃,然而從提出航海建議到獲得西班牙女王的支持和贊助花了整整8年光陰,但哥倫布一直沒有放棄,最終用木制的帆船,僅憑對風向和洋流的精心把握,就朝著茫茫大洋的未知前程勇敢地駛去。這樣的品質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再讓我們看看這兩位航海家的遠行對于之后的影響。哥倫布的遠航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新航路的開辟,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從那以后,西方終于走出了中世紀的黑暗,開始以不可阻擋之勢崛起于世界。在之后的幾個世紀中,一種全新的工業文明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而鄭和七下西洋的航海結束后,中國再也沒有航海大家出現,中國遠洋航海活動也就此卻步,甚至閉關禁海,徹底關上了通向世界的大門。這一切都揭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哥倫布比鄭和更偉大!”
  歷史老師:“聽了反方四辯的話,我們不由自主地被哥倫布頑強的毅力、堅忍不拔的品質所折服。大西洋中不畏驚濤駭浪,新大陸上勇敢披荊斬棘,這樣的品質,同學們是否也希望自己具備呢?”
  班主任老師:“通過這節班會課,我看到了同學們認真的學習態度,團結合作的精神面貌。在辯論的過程中,我和大家一樣,學到了很多知識,體驗了偉大的航海家鄭和與哥倫布的歷史航程。辯論是短暫的,但學習的過程遠沒有結束,相信同學們會以此為契機,永遠不停下學習的腳步。”
  3.活動與學科互聯,綜合交叉合作,升華主題內涵
  學校各類儀式教育、藝術活動、社會活動具有極佳的教育效果,這種集體活動,既為教師的合作提供了條件,也對教師的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學校每年在高一年級開展的南京生存訓練為例,在學生赴南京前,各學科教師要給學生開設相關的拓展課,共同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進行小課題研究。我在與語文、地理老師合作開展南京生存訓練學科知識拓展時,既突出了歷史學科的特點,又與語文、地理學科相呼應。下面是我的相關教學實錄中的一段。
  師:“南京贏得歷代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化名人的贊譽。諸葛亮曾贊嘆說:‘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同學們能不能結合上節地理課的知識,分析一下南京備受青睞的原因。”
  生:“地理老師介紹過,南京地處長江下游的寧鎮丘陵地區,東臨長江三角洲,西靠皖南丘陵,南連大湖水網,北接江淮平原。‘黃金水道’長江穿越境域,距入海口380公里,地理位置相當優越,被古代政治家視為‘帝王之宅’在情理之中。”
  師:“說得很專業。那么大家是否知道歷史上先后有哪些政權定都于‘帝王之宅’南京呢?”
  生(你一言我一語):“東吳、明朝、民國、太平天國、南朝四個政權,好像汪精衛的偽政權也在南京……”
  師:“既然有這么多的政權定都南京,又為什么稱南京為六朝古都呢?”
  生(相互搖頭):“不知道。”
  師:“東晉及被稱為‘南朝’的宋、齊、梁、陳是年代相繼的5個王朝,它們的都城是在東吳建業的基礎上擴大而成的,改名叫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所以后人以這六個朝代為由,稱南京為六朝古都。”
  生(頻頻點頭):“原來如此。”
  師:“上周拓展課語文老師介紹的《登金陵鳳凰臺》中有‘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的詩句,還有《江南春》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結合南京的歷史,你能理解詩人的感懷嗎?”
  生:“唐朝定都長安,昔日繁華的六朝都城金陵勝景不再,了解了南京的王朝更替史,我們進一步理解了古詩中的情感。”
  ……
  三、小結反思
  學科教師的教學合作、學科教師與班主任工作的合作、學科教師在學校各類活動中的合作,都可以成為我們的課程資源。在不同學科教師的合作中用多種形式拓寬學生學科學習的渠道,把各學科的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真正結合起來,可以促進學生形成合理的認知結構。
  不同學科教師合作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收效是較為明顯的,以我和班主任合作進行班會課教學為例,同學們在班會課活動中突破了歷史課堂的知識體系,在準備與開展辯論的過程中進行了兩次學習的過程,充分了解了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這兩段歷史,豐富了歷史知識,激發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培養了開拓進取、不畏艱險、勇于開拓、敢于創新的品格。同時,在這次活動中,同學們改變了對班會課枯燥、無趣的看法,針鋒相對的歷史辯題,新穎有趣的辯論形式吸引著同學們積極參與其中,不僅興趣盎然,而且相互將雙方的知識“據為己有”。此外,通過這樣的團體合作的辯論過程,培養了同學們互相合作的精神,加強了班級凝聚力。
  在教師合作開展教育教學時,為了確保教育教學的有效,一定要注意以下三點。
  1.合作的內容要具有可行性和可溶性。我和班主任老師為何會選擇鄭和與哥倫布為班會課主題呢?一是恰逢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學校要求班主任老師在班級中以此為載體開展民族精神教育;二是因為在歷史新教材“文明空間的展拓”主題中,介紹了新航路開辟,但對新航路開辟的過程及幾位航海家未作介紹,更為遺憾的是該主題中未介紹鄭和下西洋這一15世紀中國的航海壯舉,而這些內容恰恰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最好題材。于是,通過班會課來展示偉大航海家鄭和與哥倫布的風采,讓同學們從兩位航海家身上學習堅忍不拔的意志品格、百折不撓的精神面貌,同時為古代中國對世界做出的偉大貢獻自發地產生民族自豪感就具有可行性了。
  2.合作的創意要具有新穎性和獨創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學方式、方法是合作成功的重要保證。我和班主任老師選擇辯論賽的方式進行班會課,就是為了讓全班同學都參與進來,改變只有幾個同學發言,其他同學毫無興趣的傳統班會課弊病。班主任老師根據學生的特長進行了具體的分工,同學們有的担任主持人,有的担任辯手,有的專門負責查找資料,有的組成智囊團和后援團,專門負責設計問題難住對方。我則對學生進行了具體歷史知識和歷史認識的引導,使準備辯論的過程成為一次學習的過程。我們還設置了“觀眾10分鐘問答”環節,來提高學生的興趣與參與度,并用班費購買了小獎品,提高學生們的積極性。
  3.合作的操作要具有生本性和思辨性。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在辯論賽中,新創設的“觀眾10分鐘問答”效果明顯,同學們參與的積極性極高,雙方同學都想方設法問倒對手,問題提得很是深刻。正方拋出的問題是:“哥倫布等人對美洲人民的血腥屠殺,難道不是一種歷史的倒退嗎?世界真的需要這種白骨堆砌出來的發展嗎?”反方的同學們馬上回答,充分利用5分鐘的時間回答對方的質疑,陳述自己的看法;你一言、我一語,真可謂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反方同學在回答后反問:“以明朝的航海目的和動機而言,就算有時間,鄭和真的能帶著他的龐大船隊環游世界嗎?”正方一下子站起來三個同學準備回答,場面極其活躍。觀眾問答時間過得特別快,在主持人的一再叫停下,同學們還冒著違規的危險爭分奪秒地回答,伴隨著爭論、辯駁,掌聲、笑聲一陣陣響起,我們兩位老師也相視而笑。
  以上的教學實踐,只是一個開始,一個初步的嘗試。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西安19~21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劉瓊敏/李惠軍20062006
劉瓊敏/李惠軍,指導教師
  劉瓊敏,上海市曹楊二中,200062/李惠軍,上海市晉元高級中學,200333。
作者: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西安19~21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劉瓊敏/李惠軍20062006

網載 2013-09-10 20:50:30

[新一篇] 發展兒童智力需要把握時機  ——談兒童的素質教育(5)

[舊一篇] 可持續發展與幼兒教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