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教學中的“樂”與“放”  ——《語文課程標準》中寫作教學的新思路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俗話說,牽牛要牽牛鼻子。寫作教學改革中的“牛鼻子”是什么呢?學習了《語文課程標準》,我體會到這“牛鼻子”就是確立學生“自主寫作”的新理念。
  所謂“自主寫作”就是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周圍的世界,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周圍的世界,然后將自己的觀察感受所得形諸語言文字。總之,寫作應當是“自鳴天籟”,是個人情感、靈性的外化。古往今來,凡是膾炙人口、能夠感動人的作品,大多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而應酬之作、應試之作大抵平庸的居多,寫得好的極少。
  學生既然是寫作的主體,寫作教學自應以學生為本位,學生的寫作活動自應是自主性寫作。
  然而這些年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寫作教學卻被人為地扭曲了。寫作教學就是瞄準考試——尤其是升學考試。老師指導學生作文,就是講怎么猜題,怎么審題,怎么才能得高分;就是讓學生背《小學生優秀作文選》《考場優秀作文選》之類,以此作為模板,臨場套作。學生不再是寫作的主體,而是被異化成應試的工具、作文的奴隸。寫作不再是說自己的心里話,而是要投“考官”之所好,說假話、空話、漂亮話。
  《語文課程標準》廓清迷霧,正本清源,提出了寫作教學應以學生為本位的新思路——“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怎么才能做到這一點呢?仔細研讀《語文課程標準》,我們能從字里行間看到兩個字:一曰“樂”,一曰“放”。
  要真正實現學生的自主寫作,就得使寫作成為學生感到快樂的活動。學生的寫作興趣一旦被激發起來,感到“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他們的寫作熱情便會迸發出來,不可遏止。
  記得十幾年前,我到一個班聽課,發現這個班的學生對作文特感興趣。還沒到期中,學生的作文已寫了七八篇,一般每篇都有四五百字,多的到七八百字。其水準大大超出同年級的兒童。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來教這個班的語文老師在激發兒童寫作興趣上動了不少腦筋。如讓兒童編童話故事,環繞有趣的活動安排寫作,補圖作文,聽音響作文,等等。每次作文,她都請一些寫得好的學生把自己的作文讀給全班同學聽。不少學生寫作文入了迷,經常額外寫了作文請老師批閱。
  要真正實現學生的自主寫作,還得大膽放開,也就是說要“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真正的自主寫作應當是“情動而辭發”,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想寫啥就寫啥。一味命題作文,學生胸中有積蓄要寫,沒有積蓄也要寫,為了交差,只得像擠牙膏似地編造幾句,敷衍成篇,哪里還談得上自主寫作!
  這也使我憶起一件往事。一位同事讓我給她的孩子輔導一下作文。她把孩子的作文和日記都捧來給我看。我先是翻閱了作文,感到內容平平。再看日記,則截然相反。所記內容真是豐富多彩!有寫他跟小伙伴玩“抓特務”的,有寫他跟小朋友斗蟋蟀的,有寫他跟媽媽到鄉下捉螞蚱的,還有寫他怎么解剖一條小魚的……孩子的世界真是五彩繽紛,生動有趣,就連我這個成年人也被吸引住了。為什么出自一人之手的作文和日記,前者平淡無奇,后者卻豐富多彩呢?原因顯而易見——前者是應命作文,老師要求寫的學生胸中未必有這樣的積蓄,而學生想寫的老師又未必出這樣的題目。日記就不同了,日記是自主寫作,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
  要實現自主寫作,應從何入手呢?我以為在寫作教學中應努力做到“三多”“一少”。
  多一些趣味。
  要實現學生的自主寫作,就得讓學生對寫作感興趣。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寫他們喜歡的作文,要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引導他們寫作,“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
  如讓學生練習寫人,可讓他們先為同學、老師、家長或想象中的人物畫一張像,畫好了再寫一寫。除了寫外貌,還可以寫一寫他的性格、愛好。這樣把畫畫與習作結合起來,形式生動活潑,比較適合兒童的心理特點。
  快樂的寫作永遠伴隨著無窮的創造。黑格爾說,人有一種在“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內心生活的烙印”從而“實現他自己的沖動”。“例如一個男孩把石頭拋在河水里,以驚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現的圓圈,覺得這是一個作品”。寫作活動時時伴隨著創造。如讓學生擺動物玩具編童話故事,學生就得根據動物的性格特點——如獅子兇猛,狐貍狡猾,豺狼兇殘,小鹿溫順等編排故事情節。顯然這是一個充滿創造性的復雜心智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走進了童話世界,跟小動物們同喜同憂,會感到興味盎然,其樂無窮。
  當然也不能一味講“樂”,還要輔之以良好寫作習慣的培養。對于那些單憑興趣、不知勤奮的學生,只有幫助他們形成勤于寫作的習慣,才能真正實現自主寫作,主動寫作。誠如王爾德所說:“起初是我們造成習慣,后來是習慣造成我們。”如寫日記,就要堅持天天寫。形成習慣以后,如果哪天沒有寫,就覺得有什么重要的事沒有做,會感到心里不自在。
  多一些實踐。
  經常參與日常生活中的語文實踐活動,有助于形成學生的自主性寫作。這是因為生活中與別人的交往,是“我”要寫,而不是習作課中的要“我”寫。比如,學生寫信邀請外地的親戚來家里做客,而這個親戚又從來沒有到過他家,他在信中就會盡可能寫明白他家的地址,以及如何乘公交車、下了車向哪個方向走、他家門前有什么標志,等等。這是實實在在的言語交際活動,在這樣的過程中,不但實現了跟別人的交往,而且動了筆,歷練了自己的寫作能力。
  過去指導學生寫作比較重視寫作知識的教學,似乎學生掌握了寫作知識,就能提高寫作水平。其實這是一個誤區。當然這不是說不要寫作知識的教學,而是說寫作知識的教學要“力求精要有用”,“應抓住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
  有句話說得好,“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綜合性學習和綜合性實踐活動中有許多動筆機會,我們要指導學生處處留心,抓住機會,自覺地歷練自己的寫作能力。
  多一些探究。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方式,要求學生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來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結合探究性學習練習寫作,有助于形成學生的自主性寫作。如:小芳吃飯的時候用左手拿筷子,爸爸說:“女孩兒家是個左撇子,多不雅觀!”媽媽說:“左撇子有什么不好?左撇子大都是聰明的孩子。”究竟誰的說法對?不妨讓學生自己去進行研究,尋求答案。可以上網查詢,可以查找有關書籍,也可以去請教專家,然后以《用左手拿筷子好不好》為題寫一篇小論文。這種實踐,把知識探究與寫作有機結合在一起,培養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
    少一些束縛。
  “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有時可以只規定一個內容范圍,讓學生根據寫作內容自己加一個題目。培養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如寫生活日記、觀察日記等,自己想寫什么就寫什么,題材不限,長短不拘。
  改進命題作文。有時可以提前將題目布置給學生,讓學生根據題目的要求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逐步有所積蓄,然后再來寫作。也可以在命題時給學生留有選擇的余地。如要求學生寫一種自己喜歡的昆蟲,便可以出這樣的題——《我眼中的××》。題目中的××可以是蝴蝶、螞蟻、螳螂、蜻蜒等。要求學生先將題目補充完整,再從外形、生活習性等方面作介紹。
小學語文教師滬G39小學各科教與學張慶20032003張慶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編輯部 作者:小學語文教師滬G39小學各科教與學張慶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0:50:18

[新一篇] 寫作教學不應只屬于語文課  ——談《語文課程標準》的缺憾

[舊一篇] 寫作的機制和寫作教學的機制  ——兼論新課程寫作教學的有關問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