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素質觀:一流大學教師隊伍建設的理念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418(2003)01-0103-03
  美國排名前10名的大學應該說是一流大學,探討一流大學不能不看美國的情況。《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兩年一次連續推出了最有影響的“大學排行榜”。從1983年始至最近一次排名,其評價指標體系和權重系數雖略有變化,但“師資力量”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且權重系數保持在0.20或以上。可見,教師隊伍在一流大學中的重要性。
    一、建設一流的教師隊伍需把握整體素質觀的內涵
  個體是有素質的,同樣,教師隊伍的整體也是有素質的。我們探討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不僅僅指隊伍的結構要素,也涵括教師個體的素質。個體素質是基礎,整體素質是表征,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如高學歷結構必然體現著有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干,由此而形成一個個學術梯隊。一所大學的教師隊伍就是由—個個學術梯隊有機地結合起來的。所以,我們建設教師隊伍,必須確立大師、學者、學術梯隊及其效應相互協調的整體素質觀。
  (一)學術大師是教師隊伍的領頭雁
  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認為:“一所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在于有沒有好教授。孟子說‘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我現在可以仿照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1]。大師是一所大學的象征,大師所在的學科是這所大學的品牌。一個優秀的學科,是因為有一流的大師,否則就像一群無頭的雁,漫無目的地亂撞。總之,大師是大學里的學科帶頭人,而學科的發展水平,是一所大學在國內外地位的主要標志。世界一流大學,首先是因為擁有一流的學科。例如,美國1999年大學評估中,加州理工學院排在第一,超過了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主要原因之一是他的實驗物理和航空技術成為世界頂尖的學科。田長霖先生在解釋這所大學發展時認為:“加州理工學院為什么會變成這么著名的大學?它的騰飛就是靠兩位教授,一個是密立根,物理諾貝爾獎獲得者,他使這個學科的實驗物理邁進了世界一流;然后是馮·卡門,錢學森先生的老師,他把美國的航空技術帶起來了。有了這兩位大師,加州理工學院就世界知名了。”[2]大師不僅僅是因學術而著名,他在長期的學術生涯中,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周圍的學者,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呈現出代代連續遺傳的特征,就是“大師效應”的結果。
  (二)合理的結構觀是整體素質觀的核心
  教師隊伍的結構包括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團粒結構、學緣結構等。合理的結構觀是對以上結構內容的比較恰當的認識和觀點。就年齡結構而言,不能說哪個年齡段的人越多越好,不是年老的越多越好,也不能說年輕的越多越好,大體上是一個勻稱的結構。一般情況下,年齡結構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我們說各年齡段人員大致比較勻稱,關鍵在于不斷有年輕有為的杰出人才補充進來,涌現出來。
  學歷結構是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重要指標。因為現代大學的基本標志是學術具有特殊的地位。一般來說,具有較高學歷的人,一般師從高水平的導師,能較快地被引導到學術最前沿。在培養質量得到保證的情況下,博士有了獨立研究的能力,亦有一定的創造能力,將他們不斷地補充進大學教師隊伍就是學歷結構合理化的體現。當然,從海外歸來的博士更有利于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改觀。
  職稱結構與學歷結構有很大的相關性。職稱結構到底處于什么合適呢?不同的國度、不同的學歷狀況很不一致,一流大學其職稱結構一般來說,教授的比例是較大的。如:在哈佛大學的2000多名教師中,僅正教授就有800多名,占教師總數的1/3強。我國大學的職稱結構也正不斷趨于合理。到2000年底,全國普通高等學校46.28萬專任教師中,教授4.37萬人,副教授13.88萬人。從1995年到2000年,教授、副教授占教師總數的比重分別從7.76%和26.58%增長到9.44%和30.00%[3]。
  團粒結構是從學科的角度來考察的。學科建設除需要大師作領頭人外,其梯隊成員的群集相當重要。如某一所大學其高級職稱人數雖多,但比較分散,缺少學科的內聚力,形不成學科優勢,顯然,這不能稱是一個很好的結構,從而影響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當然,一所大學不是所有的學科都能聚集到很強的力量,但是作為一流大學,則需要有若干個學科有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這些就需要教師隊伍有好的團粒結構。
  學緣結構是指一所學校全體教師最終學歷學校的構成狀態。最值得說明的是,世界一流大學其教師隊伍的學緣結構比我國要好得多,來源呈多樣化。這些大學一般不留本校的畢業生,如哈佛大學的教師中,來源于斯坦福大學的最多,占16.9%;英國劍橋大學的教師中,牛津大學的最多,占10.8%;德國柏林大學的教師中,來源于慕尼黑大學的最多,占11.2%。并且,教師來源廣泛。比如劍橋大學競達1000多個學校和科研機構[4]。據統計,我國1000多所大學的專職教師中,幾乎每所大學50%左右的教師是本校畢業的[5],特別是一些部委院校,由于其部門性、專業性強,從外校補充師資更加困難,“近親繁殖”現象較嚴重。合理的學緣結構應是從外校,尤其是名校來的優秀畢業生居多。
  (三)“大師-學科-學術”的良性循環效應
  一流的學科是一流教師隊伍成長的土壤。大學教師一般以學科為依托形成一個個學術團體即學術梯隊。事實證明,一流的學科才能培養出一流的學者。顯然,一流的學科起初還是靠學科帶頭人與其梯隊建立起來的。一旦學科冒尖,其良性循環就成為必然。在英國劍橋大學的卡文迪什實驗室,在那里學習或工作過的諾貝爾獎得主達21人。我國許多大學院士的成長,就遵循了“大師—學科—學術”的良性循環效應。吉林大學的院士主要產生于化學學科,華中科技大學的院士主要產生于機械學科,中南大學的院士主要產生于材料學科等。這些都具有“團粒結構”的效應。這種效應也表現在近幾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的評選中。每年評選出的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大多產生在國家重點學科。因為一流的學科有大師舉旗,在高層次的研究與碰撞中,學者們耳濡目染,學術水平自然能夠得到較快的提升。更因為學術是學者的生命,沒有學術就沒有學者,更沒有大師。而且,一流的學科,會不斷吸引一流的學者。然而,有的單位不惜重金,聘到了一兩個水平較高的教授,滿以為其學科的水平就會很不錯了。但由于其學科整體水平不高,最終也難留住人才。因為學術隊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設起來的,它是一所大學長期積淀的文化代表。一個學科,秉承自己特有的語言、工作習慣和生活方式,形成了自己的學科文化。這種學科文化對人的發展起著定向、涵育和規范作用。所以,不同學科特色的大學文化,所培養出來的人會烙上其大學的性格。大學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也是恒久的。
    二、用整體素質觀指導教師隊伍建設須確立的觀念
  (一)確立“教師為本”的辦學觀
  大學是“環境與遺傳的產物”。大學在其較長的發展過程中已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辦學傳統。同時,也確立了大學教師在大學發展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蔡元培先生自1917年1月就任北大校長,提出了大學的性質為“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北大校務,以教授為中心”,“以專門學者為本校主體”,其采用的“教授治議”之體制無疑確保了教師的主體地位和中心作用。每一位教師都有了主人翁的使命感,才能感到學校是大家的,每個人都有一份兒。大學領導者就是要讓教師具有學校意識、自主意識,煥發每一位工作人員的參與精神,盡心盡力為學校發展服務,這是首先應該努力做到的。為此,大學應以制度為保障來堅定教師的主體地位,通過健全和完善教師參與學校管理的各種制度,充分發揮廣大教師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積極性。
  (二)確立“海納百川”的師聘觀
  “海納百川”的教師聘用觀,同樣值得我們提倡。大學的師資管理需要有“海納百川”的觀念作指導,盤活校內現有的師資,廣延國內外名師。為此,一方面,我們要按照相對穩定、合理流動、專兼結合、資源共享的原則,改革教師的編制管理模式,促進教師資源的合理配置,充分開發和有效利用現有的師資力量;另一方面,改革教師用人制度,逐步實行真正意義上的教師聘任制,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機制。總之,要動員全社會選賢納才,讓有經驗、有學識的人都來當教師或兼職教師,也要竭力創造寬松、民主而優越的環境,吸引外國的高科技人才和我們的出國留學生,共同把最先進的科技成果、最新的實踐經驗,不失時機地傳授給我們的下一代。
  運用“海納百川”的師聘觀,中南大學在這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她利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和“芙蓉學者計劃”特聘教授制度,從國內外吸引和遴選20名左右能夠領導學科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優秀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由此帶動一批重點學科在其前沿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為學校學科建設作貢獻。同時,還通過以“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工程”為契機,啟動“升華人才資助計劃”,實施“521人才工程”,即培養50名左右在國內外有較高知名度的中青年專家學者,帶動一批學科達到或保持國際先進、國內一流水平,并使其中的杰出者,成為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學術大師、教學名師、臨床名醫;對一批有發展潛力的青年教師進行重點扶持,跟蹤培養,以培養出200名左右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中青年專家、學者,并使其中的優秀者成長為杰出的學科帶頭人;培養1000余名年輕骨干教師,并使優秀者成長為教學、科研、臨床工作成績卓越的學術骨干。
  (三)確立“中西交融”的師培觀
  現代大學管理應確立“中西交融”的師資培養觀。培養工作重點和運行機制要實行兩個轉變:一是從基礎性培訓和學歷培訓逐步轉變為著眼于更新知識、提高能力、全面提升教師素質的繼續教育,使教師實現由愛好到專長、由專家到教育家的轉變;二是從主要依靠政府行為逐步轉變為政府行為、學校行為和教師個人行為三者相結合。同時,還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鼓勵教師自覺進行終身學習。
  總之,在整體素質觀的指導下,我們應始終堅持“以師為本”的辦學觀,發揚“海納百川”的師聘觀和“中西交融”的師培觀,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培養和造就一支數量充足、大師領銜、結構合理、效應明顯,有執著追求精神、良好心理品質、獨到的專業素養、獨特的教學風格的教師隊伍,為社會和經濟發展培養一流的人才。
江蘇高教南京103~105G4高等教育胡弼成/雷冬玉/康玉唐20032003世界一流大學辦學經驗啟示我們,建設教師隊伍需確立整體素質觀。它的內涵包括:學術大師是教師隊伍的領頭雁,合理的結構觀是其核心,具有“大師-學科-學術”的良性循環效應。以整體素質觀建設教師隊伍需樹立“教師為本”的辦學觀,“海納百川”的師聘觀和“中西交融”的師培觀。一流大學/整體素質觀/教師隊伍/理念胡弼成,中南大學高教所副所長、副研究員、廈門大學高教所博士生;雷冬玉,中南大學高教所講師;康玉唐,中南大學高教所副所長、研究員。湖南 長沙 410083 作者:江蘇高教南京103~105G4高等教育胡弼成/雷冬玉/康玉唐20032003世界一流大學辦學經驗啟示我們,建設教師隊伍需確立整體素質觀。它的內涵包括:學術大師是教師隊伍的領頭雁,合理的結構觀是其核心,具有“大師-學科-學術”的良性循環效應。以整體素質觀建設教師隊伍需樹立“教師為本”的辦學觀,“海納百川”的師聘觀和“中西交融”的師培觀。一流大學/整體素質觀/教師隊伍/理念

網載 2013-09-10 20:52:02

[新一篇] 敬畏語文

[舊一篇] 整合課為什么叫好不叫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