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素質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黎祥君 周義 新疆伊梨教育學院)
  近幾年來,針對現行的“應試教育”存在的種種弊端,根據國際教育改革的潮流和特點,教育理論界率先提出了素質教育這一新的教育觀點。素質教育一經提出立刻在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上至政府決策人士、教育理論界、下至廣大的教師、學生和關心教育的有識之士紛紛撰文加入討論,闡述素質教育的意義、內涵和特性,強調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也明確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所謂“素質教育即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性的教育”。①素質教育充分弘揚人的主體性,不是把被教育者看作物,而是把他們視做活的生命體;它重視開發學生的智慧潛能,而不是把學生視為知識的接受器。素質教育要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發現能力、學習能力、生活能力、發展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注重形成學生的獨立人格和精神風貌,注重發展學生的現代意識、科學意識和良好的公民意識,全面發展學生的生理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素質教育還是面向全體的教育,是一種使每個人都得到發展的教育,每個人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都在他天賦允許的范圍內充分發展。
  而“應試教育”是一種以升學為目的,以提高應試成績為教育目標,以知識灌輸為教學方法的教學體系,它在教育對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內容上的片面性,在教學過程上的表面性,在教學效果上的虛假性,在教學主體上的物化性,造成了學校偏重分數,學生追求分數,評估需要分數,家長喜愛分數的這種為考試而教育和學習的局面,使學生淪為考試的奴隸,教師倫為創造高分的工具,使教育的功能片面化、狹窄化,而教育產出的結果是淘汰了大批跟不上應考節奏的學生,而獲取高分的學生的其他能力和素質相對比較薄弱,使基礎教育走上了片面追求高分數和灌輸知識的軌道。
  因此,素質教育的提出是我國教育界的一個偉大進步,它既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也符合人的自身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大趨勢。從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來的二十一世紀,為增強我國綜合實力,提高國民素質的要求看,素質教育勢在必行。
  但是結合我國的國情,針對現存的教育體系和大環境,要想迅速全面地推行素質教育并取得滿意的效果,還存在許多問題和困難,有待進一步克服和解決。
      一、素質教育的理論還有待完善和統一
  盡管我國教育理論界和學術界對素質教育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和研究,但理論界對什么是素質及素質教育的定義如何界定還沒有統一的認識,對如何看待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還不一致,對如何開展和推廣素質教育還沒有制定出一個有效的方案和實施計劃,也就是說,素質教育還基本上處于理論研究和探索的階段。
  關于素質和素質教育的界定,一種觀點認為,教育中所講的素質是先天遺傳下來的,它既是人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也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礎。人們的知識能力,品質等的獲得,發展和形成有賴于素質的發展和提高,素質本身不是知識,素質可以發展,但素質不能教育,不能把素質與教育和訓練的結果——軍事素質、政治素質、技術素質、科學素質、道德素質等社會職業的素質混為一談。
  第二種觀點認為,素質盡管帶有先天遺傳的因素,譬如有的人在文學藝術上有很高的天賦,形象思維能力很強,有的人擅長邏輯推理,理性的成份比重很大,但素質作為原質是人們自身比較穩定的帶有原發狀態的東西,是知識和能力的基礎,基礎教育對它有直接的影響。正如一塊原鋼是可以鍛造的,可以通過后天的影響和教育,改造和發展他們的特長。比如在中小學,正是學生思想發育未定型的時期,一位優秀的教師有可能改變學生的一生,使學生喜愛這門課,從而發展這方面的能力,并且將來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因此人的各種能力是可以后天塑造和改變的,素質教育就是以人的身心發展為目的,提高人的獨立性、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等主體性品質,使人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的活動。
  第三種觀點是針對“應試教育”來理解和規定素質教育的,是針對目前基礎教育中的弊端提出的。根據這種觀點,素質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激活知識,它不是簡單地把學生當作認知體,而是作為生命體,它注重全體而不是部分,并以全面發展取代片面追求。
  關于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一種觀點是對立說,認為它們是對立的。所謂“應試教育”專門指那種單純按照高一級學校選拔要求,以應試為目的的教育訓練活動,教師在教學中著眼于知識的灌輸,以升學為目的,注重少數可以升學的學生的教育,是面向昨天的教育。而素質教育則面向全體學生,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追求的是一種理想人格的培育,使被教育者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生活,提倡開創精神,鼓勵個性發展,為提高全面素質打基礎,是面向未來的教育。
  另一種觀點是兼容說。他們認為把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對立起來,造成非此即彼,變此為彼是不科學的。“應試考試”也發展素質,問題是發展素質的效率和寬度、廣度。高分低能的說法不全面,應該說高分不一定高能,但高分者中高能居多;低分者不一定低能,特別是不一定一切能力都低,但低分者低能不少,特別是理論思維能力低能不少。改變“應試教育”應是提高素質發展的效率,重點是提高全面素質和能力,而不是徹底的摒棄。
  教育理論和實踐表明,學校整體教育改革如果沒有整體的統一的理論導向,不僅會是盲目的,而且很容易走進誤區,即使取得一些良好效果和經驗,也會由于教育過程理論意識淡薄而延緩學校整體改革深化的進程。
      二、現行的教育體系,社會環境對推行素質教育的制約
  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體系總是依附并服務于一定的政治、經濟體制,符合社會的需要,教育的本體功能始終居次要地位。文革期間政治以階級斗爭為綱,教育也相應地以突出政治為主,教育為政治服務,從而被嚴重地扭曲。文革以后的80年代,從計劃到畢業分配,從教學課程到課時安排,無不按中央各級政府統一計劃、統一管理、統一進行,學校按統一的模式、統一的課程、統一的教材,傳授統一的知識,造就統一的標準件。進入90年代,引進市場經濟,人才市場對全面型人才、專業化人才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與80年代的教育產出形成強烈的反差,于是政府、社會要求教育要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教育界圍繞這一需要展開熱烈的討論,諸如教育產業化、教學企業化、教育市場化等提法也紛紛出籠,教育仍然成為政治、經濟的附庸。那么教育的本體功能呢?
  應該說,與文革期間教育的強烈扭曲相比,教育的本體功能還是恢復和發展了許多,教學體制逐步納入到正常軌道上來,也培養了一批批知識型的人才。但由于教育思想的傳統化,課程設置的知識化(指偏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忽視應用性),教育模式的單一化、教學評估的簡單化,使得教育的本體功能局限于知識的傳授,教育的目標狹隘于應試的追求。當然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這十多年的改革關注的中心是教育內容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前者旨在使教育內容能反映時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新基礎和新成就,后者是為了保證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因此近十幾年的教改無論對時代的認識,還是對學生的認識,學校教育的認識都只側重于認知。
  從社會環境角度來看,“應試教育”之所以能持續到今天,有其歷史根源和現實的客觀條件。古往今來,中國一直尊崇孔孟的儒家理論文化和忠孝道德倫理觀念。在外要盡忠,得聽命于上級,在內要盡孝,得聽命于父母,這些觀念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獨創性的形成。“學而優則仕”便是學生們學習的原動力,于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成為一個好學生的楷模,這些傳統觀念和思想對現在的教師、家長、學生依然產生影響。從現實社會看,由于人口的急劇膨脹,失業現象嚴重,以及高考和分配制度和官本位現象,使得家長、學生、教師有一個共同的追求目標——考大學。考上了大學就有了鐵飯碗,就成為國家干部。因此升學率和高分就成為衡量一個學校好壞的唯一準繩。在這種社會需要的原動力的推動下,教育的整體功能不得不為“升學”這一第一需要所代替。
      三、教育投入嚴重不足也制約著素質教育的推廣
  目前我國基礎教育投資現狀十分令人担憂。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基礎教育長期處于營養不良狀態。1986年我國教育經費是人民幣183.3億元,不到50億美元,與國外1987年相比還不到前蘇聯的十分之一,美國的六十分之一,日本的九分之一。②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在校生人數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二十,而教育經費只有世界的百分之零點七,1983年美國人均教育經費為960美元,我國1985年只有8美元,不及美國的百分之一,與發展中國家相比也排在后面,就是最窮的非洲各國,人均教育投資也兩三倍于中國。
      1985年教育經費國際比較③
        教育經費占國民總產值)(%)   美元/人全世界         5.8          147發達國家        6.2          515發展中國家       4.1           27中國          2.9           8
  可就是這樣,作為我國教育經費來源主渠道的政府財政投入還在呈逐年下降趨勢:1991年3%,1992年是2.94%,1993年是2.75%,1994年降為2.66%,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的6.2%的平均水平,距發展中國家4.1%的平均水平也相差很遠。教育經費本來就嚴重短缺,可在教育系統內部還存在分配不合理、資源浪費的問題。1985年4美國三級教育生均經費比是1:1.39:4.36,日本是1:1.46:5.7,而我國學生數字比是80.2:16.57:1,生均經費比是1:2.72:52.36,這對步履維艱的基礎教育來說真是雪上加霜。其次學校布局散、亂、多,辦學效益差,師生比例不協調也造成了教育經費浪費的現象。
  由于教育經費的嚴重不足,造成教師待遇低,辦學條件差。1992年教育系統教職工平均工資為2731元,低于全國職工平均2930元的6.8個百分點,結果教師隊伍素質差,不穩定。1992年全國流失教師45萬人,1994年流失19.5萬小學教師,14.1萬初中教師。全國仍有75%的中學和90%的小學未按教學要求配齊儀器設備,1500多萬平方米的危房得不到修繕。不少學校場地不足,甚至連最起碼的活動場地——操場都沒有。如此低的教育經費,維持現行的簡單教學都困難。更談不上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了。
      四、教師的素質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為社會提供各種各樣有用的人才。教師是育人第一線的主要勞動者,教育方針和政策主要靠教師來貫徹執行,教育和教學的任務主要靠教師來實施完成,學生的成長主要靠教師來引導培養。教師的勞動特點決定了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素質和高尚的情操。
  目前我國的教師隊伍素質急待提高。據統計,全國目前約有48%的高中教師,36%的初中教師,18%的小學教師沒有達到《教師法》中規定的學歷標準。④教師的來源也比較復雜,相當部分人員是“文革”中大量補充的工農兵學員,招收的社會知青和待業青年,80年代一部分教師子女接班頂替,90年代又進入一批轉業軍人和單位倒閉人員。而一些發達國家一般說中小學教師都具有高等學校畢業的學歷,并受過教育專業的知識訓練,取得了教師資格證書。
  其次,教師隊伍的知識結構也不盡合理。教師素質包括思想品德素質、心理素質和文化知識素質等三個方面,其中文化知識素質是教師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最基本的素質,指教師所具備的科學文化知識及其掌握程度,包括各種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專業學科知識、教育科學和心理、生理科學知識。但教師在教育、心理和生理科學方面的知識及其在教學中的應用普遍不高。據對北京和浙江寧波兩地各科教師的抽樣調查,在學生心理發展的知識,教學的知識和學生成就評估知識這三方面的調查成績以60分為及格準則,則有一半以上的人沒有及格,且70分以上的人占的比例很少,說明所調查的中學教師對教育心理知識的運用掌握情況不夠令人滿意。⑤這三方面的知識是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條件性知識。以上的調查還是在發達地區和城市進行的,中小城市及廣大農村教師的知識現狀就更可想而知了。
  此外,教師的思想觀念陳舊,一方面教師的知識面陳舊老化,另一方面,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中,教師已形成了注重課堂知識灌輸的思維定勢,忽略其他能力培養。習慣于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對素質教育中許多的觀念和思想感到陌生和不適應。
      五、推行教育改革的困難
  長期以來,普通教育的改革一直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本世紀以來,美、英、法、日等發達國家都先后進行了一系列的教改,把教育改革提到了關系到國家前途命運的高度,具有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但這些改革雖然是在二次大戰以后已經經過多次改革的基礎之上,又經過了80年代的緊張努力,但至今仍然沒有取得什么良好的成果。英國的改革產生了新的問題,遇到了困難和抵制;美國的改革更是收效甚微,新的目標雖不斷提出,但很難落實;法國的改革也困難重重,步履維艱;日本的改革也遇到了許多批評,遇到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我國的教育改革面臨的困難更加嚴重,一是長期的歷史遺留問題,二是規模龐大,三是經費嚴重不足,四是各種師資短缺。五是發展極不平衡。從前面十幾年的改革看,雖然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仍只是局限于以認識領域,著眼于內容的更新,系統和教學方法的改進,忽視了教育本體功能的發展,至今仍在應試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窄。
      六、推廣素質教育的幾點建議
  從前面的分析我們看到,要推廣素質教育的確困難重重,但并非不可為之,只要我們能認真解決上述問題,素質教育就不再只是紙上談兵了。湖南省汨羅市的教學改革經驗就是全面推廣素質教育的典范。十幾年來,汨羅市自覺地摸索落實“兩全”的素質教育路子,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全面發展。經過十幾年的教學改革,加班加點給學生補課的現象已基本絕跡,甚至高中教師都很少給學生布置課外作業,減輕了學生的負担。音樂、體育、美術、勞技四門課的開課率早已穩居100%。德育始終有聲有色,12年來中小學犯罪率幾乎為零,教改尉然成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小學入學率100%。鞏固率99.98%、合格率98.5%,初中入學率96.3%、鞏固率97.5%,三年直升率89.5%,高中鞏固率96%、合格率99.5%,若按全市人口計算,1995年上大學人數的比例超過16/萬人。中等職業教育:職高與普高在校生比例達到6:4,學生鞏固率為97%,合格率100%,這些成績和數據表明,即使條件差、困難多,素質教育仍然是可以推廣的。⑥
  針對上述種種問題和困難,結合汨羅的教改經驗,我們認為只要做好下述幾點,推廣素質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一)針對“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端,擺正教育的本體功能和社會功能的位置關系,參照素質化的教育目標,形成一個由文化素質教育、心理素質教育和身體素質教育三個系列復合構成的教育內容體系,界定素質教育的統一概念,并制定一個可以運作的素質教育操作系統。這樣我們可以從提高人的身心素質結構及其功能的需要出發,對現行的德、智、體、美、勞諸育進行有序化的構建。
  (二)改革和完善教育體制。教育體制包括管理體制、教學體制和投資體制。
  1.管理體制
  (1)認真貫徹落實分級管理制度,根據素質教育的各項指標,建立量化的目標管理體系,并落實到實處。
  (2)改革和完善基礎教育的評估標準和方式,特別要改變以分數成績或聽話與否劃分“好學生”與“壞學生”的簡單思維方式與做法,以及完全將升學率作為評估教師與學校的標準。
  (3)建立和完善督學制度。目前有些地方雖設立了督學機構,但仍下屬于各級教育部門,并且有名無實:人員配備不齊,職、責、權不明確。因此應建立相對獨立的教育督導機構,配備各級各科專職督學,“對下級人民政府的教育工作,下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工作進行監督、檢查、評估、指導,保證國家有關教育的方針政策、法規的貫徹執行和教育目標的實現”行使其監督、反饋的職能。
  2.教學體制
  (1)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用問題教學、發現教學、愉快教學、成功教學等模式取代過去的重教不重學、重知不重思、重灌不重趣的注入式教學模式,從讓學生“學會”轉到培養學生“會學”上來,從讓學生“學答”轉到培養學生“學問”上來,使學生從“要我學”轉到“我要學”上來。
  (2)改革現有的課程體系,從課程結構改革起步,按照學生身心素質的要素、結構、序列、比例、層次等,從整體上考察各門課程之間的聯系,以及各門課程對學生素質的整體效應,相應設計文化課程。合理安排課程設置,增加綜合學科,充實教學內容,補充和加強各種課外活動,使得課程計劃具有均衡性、創造性、靈活性和多樣性,改變過去崇尚書本課堂教學,書面作業的習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更大的選擇性和自主性。
  (3)教育投資體制
  《綱要》中明確提出,“要逐步建立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多方籌集資金辦學的體制”。政府應該繼續增加教育的投入,1993年我國全部教育投資為1059.55億元,其中輔助性渠道資金為415.16億元,占39.21%,該年政府投入的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2.75%,如果政府能真正使重視教育落到實處,把每年公款吃喝1000億元的一半拿出來投資辦教育,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就會上升到5.27%,接近全世界的平均水平,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問題就會得到解決。其次各界各方的教育投入金額應有一個明確的比例,以保障輔助渠道的資金到位。同時還應注意改善學校布局,提高投資效益,減少損耗。
  (三)逐步改善高考制度和人事分配制度、根除“應試教育”的原動力。
  (四)提高教師隊伍素質。首先應轉變現有教師隊伍的教學觀念、育人觀念和思想觀念,用全面的素質教育觀取代傳統的知識教育觀。其次提高現有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即要有良好的道德素養、心理素養和過硬的專業基礎知識,還必須具備其他各種能力素質,如加工能力、傳導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科研能力等;還應系統地了解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原理、了解學生身心活動和發展規律,確立正確的教育觀和方法論,掌握學科方法。同時提高教師待遇,吸引優秀的人才投身到教育事業中來,淘汰一些經培訓后仍不能勝任教師工作的部分人員,在素質教育的推廣中逐步提高教師的素質,逐步達到《教師資格條例》中規定的要求,為二十一世紀的偉大教育工程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楊銀付:《素質教育若干理論問題的探討》,《教育研究》1995年第12期。
  (2)(3)中國教育代表團在第40屆國際教育大會上提供的數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7年教育年鑒》
  (4)引自國家教委有關負責人就《教師資格條例》答記者問的講話。《人民教育》1996年2月
  (5)邱炳武等:《中學教師教育教學的條件性知識的掌握狀況調查》,《教育理論與實踐》1995年第6期。
  (6)唐仲揚等:《大面積推行素質教育的探索》,《人民教育》1996年第2期。
  
  
  
教育理論與實踐太原32-37G3中小學教育黎祥君/周義19961996 作者:教育理論與實踐太原32-37G3中小學教育黎祥君/周義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0:51:43

[新一篇] 探索小學作文教學的最佳途徑  ——談小學作文目標全程序列訓練的整體設計

[舊一篇] 提高“注冊視聽生”學習效果的對策與措施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