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以訓練為主的教學基本模式”教改實驗初探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在省教研室的倡導下,我們從95年下學期開始,以日照市實驗中學為實驗點,開展了“以訓練為主的教學基本模式”的教改實驗,力圖從課堂教學入手,徹底改變目前“以教師講析為主的教學基本模式”,探索出一條有序、省時、高效的語文教學途徑。經過一年多來的研究與實踐,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現將實驗過程中的一些構想、做法與體會簡述如下,以求就教于專家與同仁。
   一、實驗的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以訓練為主的教學基本模式”是建立在語文學科的工具性特點之上的。語文既然是一種工具,那么,語文教學的實質就應該是使用這種工具的技能訓練,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說:“學習語文不是學習一套知識,而是學習一種技能。”而技能的培養,單靠教師講是難以形成的,必須開展行之有效的訓練活動,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逐步形成,這就和教練員培養運動員一樣。為了突出語文教學應“以訓練為主”的指導思想,《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將語文訓練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并提出了48項能力訓練要求,人教版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也將課文的“學習重點”改稱為“訓練重點”,這都為我們實施“以訓練為主”的教學基本模式的教改實驗提供了依據。
   二、實驗的幾項基本要求
  1.制定系統化的訓練目標。訓練目標的制定,要以《大綱》為依據,聯系教材和學生實際,借鑒目標教學的有關理論,通盤考慮,做到整體化,系統化,具體化,可操作。它的關鍵是系統化。
  系統論的整體優化原理,特別強調對學習對象的整體感知,整體把握。整體性是系統最基本的屬性。因此,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來制定訓練目標,就要把整個初中階段學生所應掌握的知識和應達到的能力訓練要求,看作一個整體系統,并根據系統化的原則,將全部初中教材納入這個整體系統當中,從而確定每冊教材、每個單元、每篇課文在這個整體中所處的位置和所應起的作用,據以確定訓練目標,從而實現訓練目標的整體化,系統化,序列化。
  人教版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為我們制定系統化的訓練目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編排體系,基本上體現了系統化的原則:第一冊,著重培養一般的語文能力,如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的能力;劃分段落、歸納段意、總結中心思想、分析寫作特點的能力;熟練使用工具書,做批注、摘錄、卡片的能力等。第二冊,著重培養記敘的讀寫聽說能力。如記敘的要素,記敘的順序,記敘的詳略,記敘中的描寫、議論等。第三冊,著重培養說明的讀寫聽說能力。如說明對象的特征,說明的方法,說明的順序,說明的語言等。第四冊,著重培養議論的能力,兼及議論、記敘、說明的比較。如議論文的要素,議論在記敘文和說明文中的作用等。第五冊,著重培養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如語言的簡明、連貫、得體,讀書閱報的能力,比較閱讀的能力等。第六冊,著重培養實際運用語文的能力,如各種實用文體的閱讀與寫作等,并初步培養文學欣賞的能力。四年制的七、八冊,著重培養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都可以作為一個子系統,分解到各個單元中去。如說明文的讀寫聽說,主要安排在第三冊的一、二、五、六4 個單元中訓練,其中第一單元,著重于在比較閱讀中掌握說明文的特征;第二單元,著重于分析掌握說明的方法;第五單元,著重于合理安排說明的順序;第六單元,著重于理解體會說明文的語言。每個單元的訓練重點,又可以作為一個子系統,分解到各篇課文當中去,如第五單元說明順序的訓練,在該單元的四篇課文中便各有側重:《故宮博物院》——空間順序,《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時間順序,《萬紫千紅的花》——邏輯順序,《活板》——程序,時間順序的變式。
  一篇課文,要解決的問題很多,若面面俱到,必然面面不到,最終什么問題也解決不好。傳統教學的弊端就在于每篇課文都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的講一通,重復勞動太多。從系統化的觀點出發,就可以抓住重點,或以點帶面,以主帶次。如第一冊第七單元的《大自然的語言》,從系統的觀點出發,根據學生認知能力的實際,可把做讀書摘要為訓練目標,學生只要理清層次,抓住關鍵性詞語,寫出讀書摘要即可。訓練目標明確、具體,操作性強,學生很容易接受,目標也不難達到。
  各種語文能力的訓練既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又是互為聯系,互為作用,相輔相成的。我們強調系統性,是從整體出發,通盤考慮,而進行合理的切分與組合,以便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在制定某一課的訓練目標時,既要突出重點,又要瞻前顧后,上承下接。譬如朗讀能力的訓練,安排在第一冊第一單元中進行,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要求達到朗讀的基本要求。但朗讀能力不可能在一個單元的訓練中形成。朗讀能力的提高與學生的閱讀理解、想象聯想等其他語文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朗讀訓練應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始終,不過在以后的訓練中,不再把它作為一個單元甚至一篇課文的訓練目標提出來,而是穿插到其他的能力訓練過程中,或作為其他能力訓練的一種手段來進行。另一方面,在集中進行朗讀訓練時,也不是單純地為朗讀而朗讀,也要求理解詞意、句意、文意,以便更好地朗讀。
  總之,系統化的訓練目標,可以使語文教學有序可依,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每個單元,每篇課文都是整體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從而避免了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減少了重復勞動,為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奠定了基礎。
  2.構建教學的基本模式。這里所說的“教學模式”主要指以閱讀教學為主、以一節課為單位的教學程序和教學結構的相對定型化。根據教學內容和時間的安排,一堂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定標提示。即確定訓練目標,教師作提示性講解。講解的內容由課文和訓練目標來決定,如解題,有關作者、時代背景、寫作背景的介紹,與訓練內容有關的語文知識講析,也可根據訓練要求,進行診斷性測試與補償。一般用10分鐘左右的時間。
  第二步:指導訓練。即在教師指導下,根據目標要求,學生開展各種訓練活動。一般占有25分鐘左右的時間,最少不應低于20分鐘。
  第三步:答疑小結。即在學生訓練的基礎上,教師對訓練過程中學生提出的有共性的疑難問題作出解答,也可由師生相互質疑,師生討論解答,或者由教師總結講析,以鞏固所學知識,強化訓練效果。一般占用時間10~15分鐘。
  “模式”不是絕對的,而應根據訓練目標、訓練內容、課文特點等靈活變通。三段式的基本模式,應以第二段為主,學生的訓練時間,應不少于一堂課的二分之一。
  3.把握模式的基本特點。該模式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以訓練為主”,因此,在實施過程中,應牢牢把握如下幾點:
  第一,緊緊圍繞目標,開展扎實有效的訓練活動,牢記“訓練”為主,要有時間保證。
  第二,訓練過程,一定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活動的主人必須是學生。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要著眼于學生的訓練活動,服務于學生的訓練活動。
  第三,必須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一個學生參與訓練的積極性。“訓練”為主,指的是全體學生,沒有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訓練就不全面,訓練目標將難以實現,這是該實驗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傳統教學也有一些訓練活動,但往往只局限于個別優生,大部分學生沒有參與的機會,因此,受益的僅是個別。一定要注意改變這種情況。
  就“以訓練為主”這一點來說,不妨借鑒音、體、美教學的方式方法。音、體、美也是技能訓練課,教師上課,幾乎不存在“滿堂灌”的現象,他們總是在確立了教學目標,布置了訓練任務后,就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這樣的教學,才是真正的“以訓練為主”。語文課既是以掌握語文這個工具為最終目的的技能訓練課,就應該像音、體、美教師那樣去“訓練”學生。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們語文教師應向音、體、美教師學習。
   三、實驗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1.提高思想認識,更新教學觀念,是搞好該實驗的前提條件。教師必須把語文課看作技能訓練課,把以傳授知識為主變為以培養能力為主;把以教師講析為主變為以學生訓練為主,變教師支配下的學生被動學習為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變隨意性教學為整體性系統化的目標教學,變優生優培式的應試教育,為面向全體的素質教育。觀念不轉變,認識不到位,舊人穿新衣,實驗將難以取得實際效果。
  2.切實掌握該模式的基本特點,強化訓練意識,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學生真正地“忙”起來,才能體現出“訓練為主”的特點。要徹底改變傳統教學“教師累得要命,學生閑得難受”的狀況,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訓練活動中去。
  3.精心設計訓練內容、方式、方法與程序,保證訓練的實效,防止圖熱鬧,大呼隆。訓練內容要體現語文的學科特點,揭示讀寫聽說的基本規律,強化能力培養的因素;訓練方式與方法的選擇,要有利激發語文興趣,形成語文技能,養成語文習慣,注意讀、寫、聽、說、思、議、辯等多種方式綜合運用;訓練程序要注意由淺入深,有梯度,有層次,有力度,防止走過場,搞形式,蜻蜓點水。
  4.正確處理好幾種關系。
  一是講與練的關系。“以練為主”要以練為中心,講為練服務。教師少講,要講到點子上,講在關鍵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針對性,有說服力,且能激發興趣,啟發思想。點到為止,不可包辦代替,限制學生的思維活動。
  二是指導與訓練的關系。學生的訓練活動一定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標、有秩序、有針對性的進行,不能放任,更不能胡練。教師的指導要面向全體,起定向、引路的作用,保證每一個學生都有效地投入訓練程序,有事可做,做有收獲。目前有一種“滿堂問”的現象,似乎也是“以練為主”,但這種訓練仍然是一種教師支配下的被動學習,學生沒有自主權,課堂氣氛似很活躍,但學生得不到應有的訓練。因此,教師不能把指導變成支配。
  三是知識與能力的關系。能力的形成是以知識的傳授為前提的,沒有知識就談不上能力,有了能力可以獲取更多的知識。因此,培養能力要以傳授知識為基礎,傳授知識要著眼于培養能力,遵循“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則,為能力培養服務。
   四、實驗的初步效果
  1.促進了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過去教師備課,主要考慮講什么,怎么講,很少考慮學生練什么,怎么練。“以訓練為主的教學模式”,迫使教師改變備課的思路與方式。這種備課方式的轉變,必然帶來教學觀念的轉變:由講為主到練為主的轉變,由師為主到生為主的轉變,由傳授知識為主到培養能力為主的轉變。
  2.充分體現了“三為主”的教學思想。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我們喊了十多年,但未能真正落實到廣大語文教師的教學行為中。“以訓練為主的教學模式”,“以訓練為主”自不待言,要達到“訓練”的目的,“練”的主人當然是學生而不是老師,“練”為“主”,課堂活動的主體自然是學生。可見,實施“以訓練為主”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語文教學積習,充分體現了“三為主”的教學思想。
  3.有效地調動起了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傳統語文教學雖然也強調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受教學方式的制約,著眼點往往有意無意地放在了部分優生身上,更多的學生只是當陪坐、陪聽、陪練,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難以發揮。“以訓練為主的教學模式”要求至少把課堂上二分之一的時間交給學生支配,這就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每個學生都有“接受訓練”的機會和享受自主學習的樂趣。
  4.真正體現了語文課的學科特點。語文作為“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要熟練使用之,必須具備一定的技能;而技能非訓練不能掌握之。所以,以練為主,開展扎實、有效的訓練活動,讓學生在訓練活動中形成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以訓練為主的教學模式”正是語文學科自身特點的真正體現。
  5.有利于創設民主、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以訓練為主的教學模式”使教師的“一言堂”地位和“權威”形象受到了削弱,而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增強了他們主人公意識。在訓練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優生與差生之間,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在民主的氣氛下,以平等的身份交流思想,發表意見,甚至爭鳴論辯。這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融洽了師生感情,和諧了人際關系,而且促進了學生開拓、創新、求異、發散等多種思維能力的發展,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無疑也有著積極的影響。
  6.促進了教師自身素質的進一步提高。“以訓練為主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主動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把教師置于一種“被動”的位置,要隨時準確應付各類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這就迫使教師不僅要深入鉆研教材,而且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素質與語文能力,確實做到技高一籌,居高臨下,方能指導有方,指揮有度,使學生學有方向,練有套路。這一模式克服了某些教師的墮性,促進了教師素質的自我提高。
  “以訓練為主的教學基本模式”的教改實驗僅僅起步,希望更多的教師能夠投入到教改實驗中來,為深化語文教學改革,全面提高語文教學質量而積極探索。*
  
  
  
語文函授曲阜36-39G31中學語文教學相河昌19971997 作者:語文函授曲阜36-39G31中學語文教學相河昌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50:25

[新一篇]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呈現方式初探

[舊一篇] 初中語文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與培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