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經濟學的發展趨勢與經濟學教學改革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關于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我認為經濟學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既分化,又綜合。一方面,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及人們對社會經濟各個領域研究的深入,新思想、新方法不斷的涌現,并不斷地系統化,經濟學新學科將不斷地出現,愈分愈細;另一方面,在研究過程中人們會逐漸認識各種不同理論的相互關系,吸收他人的科學成果,建立起較為全面的反映事物整體聯系的理論體系,在經濟學基本理論方面,會走向綜合。
  關于經濟學必將分化與細化的原因,近年已有許多論述,經濟學新學科的不斷出現,已是最好的例證,本人不想贅述。在這篇文章中,本人重點想闡述的是為什么經濟學必將走向綜合,如何綜合,以及綜合的必要性。
  要闡述這些問題,我想首先從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談起。因為:1、各經濟學流派的分歧,除了立場、觀點、方法之外,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對經濟學研究對象認識不同。由于對經濟學研究對象認識不同,導致了研究成果不同,理論體系不同。2、如果我們對經濟學研究對象沒有正確的認識,就難以認識當今經濟學的缺陷,難以理解為什么要對經濟學進行新的綜合。
  經濟學是研究什么的?自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以來,古今中外的經濟學家們就各有各的觀點。但歸納起來,無非是兩種觀點:一是經濟學是研究社會經濟資源如何在各種不同的用途中進行配置,以最大限度的滿足人類的愿望和要求的一門科學[①]。二是經濟學是研究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
  第一種觀點,是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的觀點。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等人,把經濟學研究對象從流通領域轉向生產領域,形成了獨立的近代經濟科學。但古典學派由于受資產階級的立場、觀點、方法的局限,認為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財富,是物與物的關系。資產階級經濟學創始人亞當·斯密的經濟學著作《國富論》就是研究如何增加國民財富,找出促進或阻礙資產階級財富增長的原因,為資產階級反封建和重商主義提供理論武器的。在古典學派之后,資產階級經濟學分裂為許多流派,但真正能夠形成體系、占據主流學派地位的,只有新古典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現代微觀、宏觀經濟學,就是在這兩個流派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新古典主義和凱恩斯主義在經濟學研究對象方面,與古典學派沒有本質區別。如,資產階級經濟學集大成者、新古典學派的代表、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奠基人馬歇爾在他的《經濟學原理》第一篇中說:“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一般生活事務的學問;它研究個人和社會活動中與獲取和使用物質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關的那一部分。”[②]雖然他也說過:“經濟學是一門研究財富的學問,同時也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③]但是,他所研究的人并非社會生產過程中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而是人的心理、行為動機。當代西方經濟學主流學派代表人物給經濟學所下的定義,都是把經濟學研究對象確定為研究稀缺資源的配置問題。如英國經濟學家L·羅賓斯說:“經濟學是一門科學,它把人類行為作為目的與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資源之間的關系來研究。”[④]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遜說:“經濟學研究人和社會如何作出最終抉擇,在使用或不使用貨幣的情況下,來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產性資源來為現在或將來生產各種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給社會各個成員或集團以供消費之用。”[⑤]英國人哈維下的定義更簡煉:“經濟學是研究人們如何分配他們有限的資源來滿足人們的需要的科學。”[⑥]
  第二種觀點,是傳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認為:“說到生產總是在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的生產。”[⑦]所謂生產的一般條件,不過是一切生產階段所共同的一般規定的抽象要素,“用這些要素不可能理解任何一個現實的歷史階段。”[⑧]因此,“政治經濟學所要研究的是財富的特殊社會形式,或者不如說是財富生產的特殊社會形式。”[⑨]而不是社會生產的一般規律和物與物的關系。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說到:他的著作所要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⑩]恩格斯也說到“經濟學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歸根到底是階級和階級之間的關系;可是這些關系總是同物結合著,并且作為物出現。”[①①]雖然他曾經說過:“政治經濟學,從最廣的意義上說,是研究人類社會中支配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交換規律的科學。”[①②]但是他認為:“政治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歷史的科學。……它首先研究生產和交換的每一個發展階段的特殊規律,而且只有在完成這種研究之后,它才能確立為數不多的,適合于一切生產和交換的,最普遍的規律。”[①③]政治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各種社會進行生產和交換并相應的進行產品分配的條件和形式的科學。”[①④]
  然而我們知道,社會經濟活動,一方面是人類利用可支配的資源,將其轉化為盡可能大的使用價值,以滿足人們需要的活動。這是經濟活動的最一般的物質內容,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如何利用現有的物質技術條件,將有限的資源合理地分配在各種不同的目的上,生產出各種使用價值的組合,最大可能地滿足人們的各種需要,是經濟學所要研究的第一個基本問題。另一方面,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總是在一定的社會交往中進行的,是人和人發生關系的過程,是一種社會活動。這種社會交往關系,即人們在資源占有中結成的所有制關系,以及以此為基礎在生產中所處的地位,相互交換其活動的方式,產品的分配關系等等,對物質生產活動本身和經濟效率有著制約和影響的作用。因此,一種經濟關系下為什么有較高或較低的經濟效益,個人追求各自經濟利益的活動和相互間的利益矛盾為什么能有利于社會或不利于社會,以及社會經濟關系如何隨著物質生產條件的發展而演變,如何調整社會經濟關系才能使之符合提高經濟效率的要求等等,便構成經濟學所要研究的第二個方面的問題。
  任何認為社會經濟活動只是人類利用可支配的資源,生產對人們有用的產品,是一種人和自然發生關系的過程,或者只是一種社會交往活動,是人和人發生關系的過程;經濟學只是研究稀缺資源的合理配置(人與物的關系),或者只是研究社會生產關系(人與人的關系)的觀點,都是片面的,有缺陷的。因為,誰也不能說,研究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不是經濟學,或者,研究社會經濟資源合理配置的學科不屬于經濟學。
  由于對經濟學研究對象認識不同,兩大經濟學理論體系研究的范圍,得出的成果也就不同。
  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只著重從社會關系方面考察經濟活動,即著重研究了經濟活動中人們相互間歷史地發生的社會關系及其發展演變的原因和規律。在整個研究中,雖然它指出了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一般物質內容和社會經濟關系的依存關系,但總的來說,是把經濟活動的這種物質內容作為社會關系的物質承担者和物質前提來加以確定的。而且一旦這樣確定下來后,便馬上將研究的重心,轉到對經濟活動的社會方面、經濟范疇的社會內涵上去,不再以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資源如何優化配置和配置機制、過程等等作為研究的重心。因此,雖然馬克思主義理論對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關系進行了深刻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并為經濟學如何從人與人關系出發研究各種經濟范疇和經濟變量的決定,提供了科學的方法和理論結構,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人與物的關系、物質生產與物質需要之間的關系在決定各種變量及其變動過程中的作用,從而使其某些具體理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地說明各種經濟現象。這種局限性主要表現在:價值——價格理論上,馬克思僅僅著重于對價值的社會形式進行分析,將使用價值僅僅視為價值的物質承担者,認為價格只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忽視了使用價值在價格決定中的作用。在剩余價值理論中,馬克思正確地指出了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的社會性質,指出了剩余價值體現著資本主義特殊的生產關系,同時也指出剩余價值率與勞動生產率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但是,馬克思將勞動者的必要生活資料也就是勞動力價值的決定僅僅歸結為歷史習慣和道德的因素,而忽視了社會勞動生產率這個因素在分配關系中,在工人階級與資本家階級的利益斗爭中,從而在勞動力價值決定中的作用,此外,馬克思雖然正確地批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三位一體”的收入分配公式(事實上也就是批判了現代的邊際生產力分配論),卻由于僅僅著重于從社會經濟關系的角度分析收入分配論,而忽視了生產技術和各種物質要素在生產使用價值過程中的貢獻與價值(總產值)在各階級之間進行分配的內在聯系。這樣,馬克思的某些具體理論便不能充分地說明資本主義經濟的一些具體現象。如果說馬克思當初為了特殊理論任務和理論目的而未能全面地分析某些問題,從而使理論存在一些片面性是難以避免的話,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卻未能糾正這些片面性。相反,在某種教條主義式的思維方式指導下,有的馬克思主義者還使這種片面性有所擴大。比如把物質生產和物質需要的關系、資源配置等問題完全排除于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之外,認為經濟學研究的僅僅是社會生產關系,甚至把經濟變量決定的某些問題也排斥出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于是,經濟學在有些馬克思主義者筆下變成了對社會經濟基本關系的空洞的描述和說教。
  相反,新古典主義理論,則是將經濟活動的社會方面,即經濟關系、經濟制度等視為給定的背景條件,甚至完全抽象掉不予考察。著重從人與物的關系角度,研究如何配置物資資源、選擇生產技術,以滿足人們的各種物質需要。凱恩斯主義在具體研究對象方面與新古典主義有所不同,但在基本研究對象方面是共同的。因為,它的總量分析,本質上仍然是一種物量分析,它并不研究各種收入的特殊社會形式;它研究社會總的生產能力與人們的物質需要之間的關系,是為了解決如何充分利用現有資本生產能力和勞動人口以產生最大的社會福利的問題,社會經濟關系也是被抽象掉的。
  新古典主義這種片面強調經濟活動作為人類一般的滿足物質需要的活動的理論,將人的需要與資源配置、技術選擇的關系,作了詳盡和深入的分析,使這方面的理論發展到了相當嚴密的分析科學的水平。這不僅對物質生產活動本身的研究作出了貢獻,而且也為進一步研究社會經濟活動兩個方面的相互聯系提供了理論前提。凱恩斯主義盡管片面地將資本主義經濟的波動和危機僅僅歸因于心理預期的因素,但這一理論指出了信息不完全這個事實在受事前決策指導的經濟活動中的不可忽視的作用,推動了近幾十年來關于信息、預期的理論研究,深化了人們對于經濟活動之方面的認識。但是由于研究對象上的局限性,他們的理論不可避免地也存在著片面性。
  新古典主義的片面性表現在:它在著重分析物質生產的時候,把社會經濟活動作為物質活動的性質,當成了經濟活動的唯一性質,從而把作為理論前提假定下來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關系的形式,當成了經濟關系的永恒的、自然的規定。它從人與物的關系的角度研究了物質生產與物質需要的相互依存關系,研究了市場經濟使供求達到均衡、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和趨勢,卻把這種趨勢不適當地看成了市場經濟的唯一趨勢,而不能認識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人們的經濟行為目標的特殊社會性質和利益沖突所導致的內在不穩定性和內在在破壞均衡、造成資源利用效率損失的反均衡趨勢。當它從物質需要滿足的角度理解經濟利益或經濟行為目標,并由此論證了物品的交換過程能夠協調利益矛盾、產生資源最佳配置和普遍的最大限度滿足的時候,卻把市場機制的這種作用當成了它的唯一功能,而否定了交換機制使收入差距擴大、社會經濟利益矛盾進一步激化的另一方面的社會功能,它分析了人的使用價值需要偏好、生產技術(要素生產率)等在決定產品價格和要素價格等經濟變量中的作用,但卻錯誤地將它當成了決定經濟變量的唯一因素或全部因素,否定了社會經濟關系,特別是生產過程和分配環節上的利益矛盾對經濟變量的決定作用,等等。總之,新古典主義理論上的片面性,就在于將社會經濟活動的一般物質性,當成了它的唯一屬性,否定了經濟活動的特殊社會規定性和社會經濟關系在經濟運動過程中的重要的決定作用,從而把社會生產關系排除在經濟學研究范圍之外。
  凱恩斯主義由于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考察的角度與新古典主義有共同之處,因此,雖然它正確地認識到了信息、預期因素在經濟運動過程的重要作用,卻將經濟的不穩定性的根源,歸結為人們的主觀心理因素,歸結為人們的不確定的心理預期,而不能看到資本主義私人市場經濟關系本身所決定的生產無政府狀態與經濟循環和危機的內在聯系,不能看到資本家階級與工人階級矛盾在決定預期的資本邊際效率中的重要作用。在認識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根源在于投資需求的不足(后凱恩斯主義者還認識到了有效需求不足與資本主義分配關系之間的聯系)的同時,又把需求不足和經濟波動,看成為資本主義物質生產過程品因時間因素的作用,因事先決策與事后結果之間的差別而產生的一般情況,認為只要政府能出面進行總需求調節(一種物量調節),無需改變社會經濟關系,便可治愈經濟波動的富裕中的貧困,不能正確認識到資本主義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私有制,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不變的條件下,有效需求不足是沒有辦法從根本上解決的。
  由此可見,現有的兩大經濟學體系,不論它是為哪個階級利益服務的,它研究的出發點如何,畢竟它們都是有缺陷的,都是從一個角度,研究了經濟學一個方面的問題,因而都是片面的。經濟學發展到今天,必須進行一種理論上的綜合,“取長補短”,才能使之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說現有的經濟學必將走向綜合,還因為這種綜合事實上早已開始。在社會主義國家,吸收西方經濟學科學的思想成果,把經濟學研究對象擴展到社會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方面,把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納入自己的研究視野之內,早已有人做之。波蘭著名經濟學家蘭格、卡萊茨基,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內,就是這方面的代表。在中國,改革開放十幾年來,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問題,資源配置問題一直是經濟學研究的重點之一。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基礎上,采用西方經濟學觀點、方法進行分析的論文、專著比比皆是,僅三聯書店近年來出版的這方面的著作就不下十幾本。如潘振民、羅首初的《社會主義微觀經濟均衡論》、胡汝銀的《競爭與壟斷:社會主義微觀經濟分析》、樊綱的《公有制經濟理論大綱》、劉世錦的《經濟體制效率分析導論》,這些著作無一不是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經濟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的視野遠遠超出了傳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范圍。翻開近十年來的《經濟研究》,哪一期沒有采用或吸收西方經濟學觀點、方法的論文?另外,采用西方經濟學思想體系或研究方法編寫的經濟學教科書也層出不窮。如谷書堂主編的《社會主義經濟學通論》,厲以寧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蔣學模、王志華的《社會主義宏觀經濟學》,以及國家教委一九九三年組織二十多位專家教授編寫的《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部分)等等均屬此列。至于一九九二年以后出現的各種版本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更是幾乎無一不套用西方經濟學的思想體系和方法,將研究重點轉到到社會經濟資源配置問題。以致于今天講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已經不能說它只是研究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講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已不能說只有堅持傳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觀點和方法的學者,才是馬克思主義者。可以預料,由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由于馬克思主義者才具有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博大胸懷,對經濟學科學成果進行新的綜合,使之形成一個更為全面、科學的經濟學理論體系,必將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并且,這個任務將歷史地落在馬克思主義者身上,尤其是中國的經濟學家身上。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一定會在不遠的將來,創造出一個包容各種經濟學科學成果的新的經濟學體系。
  不同流派的經濟學說必將走向新的綜合,不僅是必要的,而且還是有依據的。
  首先,每門學科的發展,最終總會趨向于統一。在科學發展的較低級階段,總會有不同的、相互獨立、相互競爭的理論并存,自然科學是這樣,社會科學也是這樣,它們在不同的方面深化著認識。但這種局面不會無止境地存在下去,發展到后來,隨著知識的積累、方法的完善和眼界的開闊,人們將逐步地認清各種不同理論的相互關系,逐步發展起較為全面地反映事物整體聯系的理論體系。這個統一的、全面的理論體系可能還會被打破,理論重新分裂,但最終還會再趨于統一,形成新的、更高級、更全面的理論。盡管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其階級性帶來的“偏見”,將對這種由片面趨向全面的統一過程起到特別的阻礙作用,但人類科學知識的發展規律,遲早總會以其固有的必然性為自己開辟道路。從“大一統”的古典經濟學結束到現在,經濟學已經處于分裂狀態100多年了。盡管在科學編年史上,自然時間并不說明問題,但這個學科不會永遠處于這種狀態,卻是可以肯定的。
  其次,對不同經濟理論進行新的綜合,條件已基本具備。不同理論的有機綜合能否實現,條件可基本歸結為兩條:(1)各種理論本身的發展程度——它們各自所考察的理論是否已有足夠的思想材料。據我分析,這一條件目前已基本具備。因為前面所說的兩大經濟理論體系,相當長時期以來都已進入了“精雕細磨”的階段,已經很少有新的理論命題提出,也就是說,就它們各自所考察的問題來說,已經窮盡到了一定的極限。(2)是否有新的現實經濟問題出現,而且是原有各種理論在其各自范圍內都無法給予圓滿解答的新問題出現。在筆者看來,這一條件也已出現,這不僅表現為資本主義經濟學理論目前所面臨的危機,而且表現為社會主義經濟的現實運動向我們提出的課題(這一點熟悉經濟學理論的人都知道,在此就不再贅述)。
  再次,各種理論能否以科學的方式相互補充,能否真正做到有機的綜合,最關鍵的一步是能否科學地說明各種理論之間的真實的相互關系,不僅在總體上,而且在各種基本理論問題上,正確地說明它們各自的特點和相互聯系,把它們擺在正確的位置。這個條件目前雖不夠成熟,但也初步具備,例如我們前面所列舉的經濟學著作,不僅在各個具體領域提出具體理論,而且也形成了新的理論體系,為新的綜合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考材料。
  因此,我認為,經濟學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一方面,不斷分化出新的學科;另一方面,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會走向綜合。
   二、關于經濟學的教學改革
  經濟學教學是經濟學理論得以傳播和發展的手段,尤其高等學校經濟學理論教學,更是如此。但是,同經濟學理論的進步相比,我國的高等學校經濟學教學是落后的,這種落后性表現在:
  1、經濟學學科設置的落后。在我國的高等學校中,非經濟專業(包括財經、管理類專業)經濟學理論課程的設置只有政治經濟學(實際上是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這兩門課實際上講的都是西方經濟學)。近兩年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有的高校改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當代資本主義這樣兩門課。對于社會主義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盡管研究成果已經相當豐富,早已形成獨立的學科,但多數高校并不開設這些課程。至于把經濟學各種科學成果溶合在一起的進行新綜合了的經濟學原理課程,其開設更為鮮見。
  2、經濟學教學內容的落后。在政治經濟學這門課中,只講述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內容,或在傳統體系的框架內,加進一些新內容,如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和調節機制,但研究對象基本上還是限于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不研究或不系統研究社會經濟資源配置問題。在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這些課中,基本上都是介紹西方經濟學的內容,只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下的資源配置問題,不研究社會主義條件下的資源配置問題,更不研究社會的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至于最近兩年新開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大多數是照搬西方經濟學的微觀、宏觀經濟學內容和體系,基本上不反映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社會主義經濟運行和經濟資源配置的特點。因此,近年來關于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和資源配置研究的豐富成果,在這些課程中很少出現。
  3、經濟學教材的落后。第一類,基本上仍是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這類書的特點是:內容陳舊。凡在經典著作中沒有研究(或者沒有重點、系統研究)過的問題,在這些書中也難以得到系統的、正確的反映。如經濟體制問題,經濟運行機制問題,經營機制問題,這些概念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沒有,這類教科書也沒有,有的書后來補充了,但也只是在論述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問題時才涉及,在關于資本主義經濟分析中沒有。第二類,闡述西方經濟學說的教科書。這類書在具體編排上,有的是按一個個經濟學流派來介紹,有的是按經濟學理論問題一個個來介紹,更多的則是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系統地介紹新古典主義理論和凱恩斯主義理論。這類教科書的特點是:(1)把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確定為研究社會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2)新古典主義、凱恩斯主義的經濟理論具有什么缺陷,這類教科書也具有什么缺陷。第三類,研究對象、方法、內容、體系有新發展的經濟學教科書。這類書的特點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觀點的基礎上,不同程度地,批判地吸收西方經濟學的思想成果。不僅研究對象不同于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而且研究方法和體系結構也有重大變化,為各種經濟學說進行新的綜合提供了極有價值的思路和素材。但是,這類教材的缺陷畢竟還是很大的,這些缺陷主要表現在:(一)在內容方面,還不能對各種思想體系(或者說經濟學在研究經濟活動兩個方面的思想成果)作有機的綜合。這些教材,或者是把西方經濟學的概念、理論整塊放進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作“板塊結合”,或者是幾乎完全照搬西方經濟學來分析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不僅給人生搬硬套之感,而且有的我看會誤人子弟。比如最近出版的某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教科書,內容幾乎完全是西方經濟學微觀、宏觀經濟分析的翻版,根本看不到市場機制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是如何起作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什么特殊性等等。把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當作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規律。這樣的書,初學者看了不誤入歧途才怪。當然,有的人是還沒有足夠的時間使之成熟就不得不出版,而有的人則是趕時髦,急功近利,對經濟學研究沒有嚴謹的態度。(二)在闡述方法方面,還不夠科學、或者不夠統一,不夠完滿。例如,有的教材把經濟學原理分為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兩部分,在資本主義經濟部分中,采用的是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方法(即《資本論》和列寧《帝國主義論》的思想體系),從自由資本主義(生產、流通、分配)→壟斷資本主義。而對社會主義經濟進行分析時,用的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或基本特征)→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或微觀、宏觀經濟運行)這樣的體系。前后使用的分析方法不統一,這不僅要為新出現的概念作許多解釋,而且還會引起人們誤會(如資本主義有沒有經濟運行問題?)。還有的教材,把經濟學原理按照社會經濟運動的過程: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從一般到特殊來進行闡述。這種思想體系對社會生產的各個環節的分析是系統了,并且節省了許多不必要的重復,但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規律就難以進行闡述了,而且某一社會經濟形態下社會經濟關系和活動的特殊規律也缺少系統的反映。
  經濟學教學這些方面的缺陷,是跟不上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的。當今的中國,一方面是經濟建設的發展,要求我們研究有限的經濟資源如何配置才能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是社會經濟體制改革,要求我們研究采用什么樣的經濟體制,建立什么樣的所有制關系、分配關系及運行機制,才能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不僅需要懂得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經濟學家,而且需要懂得社會經濟資源如何配置才能取得更大經濟效益的經濟學家。可以預料,在下一個世紀,只懂得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只了解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而不懂得社會經濟資源優化配置,不懂得市場經濟運行規律,或者只懂得用數學方法分析經濟變量,尋找資源配置最佳方案,而不懂得社會生產關系對經濟效率提高的制約作用,不懂得生產關系發展規律的經濟學家和各類經濟管理人才,是不能適應社會需要的。因此,經濟學教學必須改革。就象今天的物理學不能只講經典物理學,化學不能停留在道爾頓的原子論上一樣,今天的經濟學也不能停留在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或西方經濟學上面,經濟學教學必須把當代經濟學已有的、科學的思想成果反映進來,跟上經濟學前進的步伐。
  未來的經濟學應該包括什么內容,用什么方法進行研究,采用什么思想體系進行闡述呢?或者說,應該怎樣進行經濟學理論新的綜合呢?
  根據前面分析,我認為,首先,在研究對象方面,新的經濟學研究對象應包括經濟學兩方面的內容。既要分析一定社會條件下人與物的關系,研究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也要分析社會經濟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研究社會經濟制度的具體形式以及它們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在內容上,既要有經濟學關于人們怎樣利用有限的資源取得最大經濟效益方面的思想成果,也要有經濟學在研究人與人的關系過程中,對人們采用什么樣的社會形式,結成什么樣的生產關系才能符合物質生產的要求,促進經濟效益提高方面所取得的思想成果;既要有反映任何社會條件下都存在的一般經濟規律,也要有在商品經濟條件下才存在的特殊規律(商品經濟的一般共性),在特殊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如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特殊規律;既要有對社會經濟制度本質及發展規律的分析,也要有對經濟體制的具體形式、對經濟運行機制和運行過程的分析;既要有個量(微觀層次)的分析,也要有對總量(宏觀層次)的分析,盡可能充分反映經濟學的最新成果。
  其次,在理論體系上,各種經濟理論的綜合,應該建立在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基礎之上。新古典主義和凱恩斯主義,在理論結構上是一個封閉的體系,也就是在假定各種經濟背景條件(即物質技術條件、社會關系和主觀信息知識條件)為一定的前提下,研究各種變量之間的關系。一般來說,一個封閉的理論體系較容易進行嚴格、精密的分析,西方主流經濟學也因此使其理論在精密程度上達到較高的水平。但是,把經濟的幾乎所有基本因素假定為不變的背景條件,在一定意義上不過是宣告對這些最重要的東西無可奉告。因此,新古典主義和凱恩斯主義雖然看上去洋洋大觀,其容量實際是相當狹窄的。相對于馬克思主義體系來說,它實際顯得不過是一個被暫時封閉的,因而在分析較為成熟的局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結構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它的開放性:它不僅分析了各種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分析了背景條件的變化和變化規律等等,同時也包括了對經濟變量和背景條件變化之間關系的分析,具有將各種理論包容進來的巨大容量。(1)它對每一經濟過程和每一基本經濟范疇,都指出了它們的二重性,即物質關系的規定性和社會關系的規定性,指出了這兩個方面的基本關系,我們只要適當的將物質關系引入,進行綜合,便較容易產生更全面、精確的理論(在這方面,新古典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由于完全忽視社會關系的分析和意義,制度因素完全是外生的,因而很難將社會經濟關系的分析植入其內部結構)。(2)它建立了社會經濟關系分析與經濟運行機制、經濟變量分析之間的橋梁,將新古典主義等理論對經濟現象的分析經過適當加工而置于馬克思主義這個地基上,遠比在較為強調現象形態分析的西方經濟學理論上挖一個地基更容易些。因此,本人認為,未來的經濟學理論的新綜合,應該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基礎上,可稱之為“馬克思主義新綜合”。
  最后,經濟學新綜合將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和體系來闡述呢?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歷史與邏輯的統一、理論與現實的統一。按照生產→流通→分配,簡單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個別資本→社會資本,這樣的順序,從簡單到復雜,從抽象到具體,從個別到一般來進行分析。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有實證分析、規范分析、個量分析、總量分析、均衡分析與非均衡分析等等。當代西方經濟學教科書,一般都是按照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這樣兩部分來闡述西方經濟學的觀點。這些分析方法和體系結構各有優點,也各有缺陷。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和體系結構,符合歷史發展和邏輯發展的順序,因而有利于人們分析和認識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各種經濟關系及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規律,有利于容納其他學派的思想成果。但是,它沒有關于微觀經濟運行、宏觀經濟運行的系統分析,在傳統體系的框架內,難以裝下人們對經濟運行機制的系統認識。西方經濟學把社會經濟活動分為微觀、宏觀兩個層次,分別進行分析,有利于人們從這兩個層次上來認識社會經濟活動的具體運行規律。另外,他們重視社會經濟活動的數量關系,重視實證分析,使經濟理論對日常經濟活動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但是,如前所述,他們的體系是封閉的,盡管他們采用數量分析方法使之變得精細,但思想容量很小,無法分析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規律。因此,本人認為,在建立新的思想體系時,在研究方法和體系結構方面,應取長補短,兼收并蓄。
  1、可以采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從簡單到復雜,從抽象到具體,把社會經濟規律按照:社會經濟一般——商品經濟一般——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主義主義經濟這樣的順序來進行分析,以便使新的體系有更大的包容量,既能充分反映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規律,又能分析它的每個具體細節。
  2、可以采用當代西方經濟學中系統分析的方法,把每一具體經濟形態下的經濟關系和經濟運行分為微觀、宏觀兩個層次進行分析,使新的理論體系能充分反映經濟學關于不同社會形態下微觀、宏觀經濟運行的分析,使經濟學變得更為精細。
  3、可以采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際相統一的方法,按照社會經濟活動過程的順序,即: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從微觀、宏觀兩個層次上分別闡述社會經濟活動的過程、形式、關系和規律。
  注釋:①《微觀經濟學:理論與應用》、(美)埃德溫·曼斯菲爾德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第1頁;② ③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上卷)第1頁;④L·羅賓斯:《論經濟學的性質和定義》,麥克米蘭公司,1964年第16頁;⑤薩繆爾遜:《經濟學》(上冊),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5頁;⑥哈維:《現代經濟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第4頁;⑦ ⑧馬克思:《導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頁;第25頁;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年—1858年草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83頁;⑩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頁;①①恩格斯:《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33頁;①② ①③恩格斯:《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60頁,161頁;①④同上書,第163頁。
   (作者單位:廣西工學院 責任編輯:丁寧)*
  
  
  
廣西社會科學南寧10-15,60F11理論經濟學盧小珠19971997 作者:廣西社會科學南寧10-15,60F11理論經濟學盧小珠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53:31

[新一篇] 試論終身教育思想對我國成人教育的影響

[舊一篇] 試論語文信息化教學的基本模式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