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學地理教育的改革與實踐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前言
  長久以來,臺灣中學地理教育大致延續20世紀20年代張其昀建立的傳統,直到20世紀90年代前后,才有較大幅度的變革。變革的方向有四:一是中學地理課程的定位,由“民族精神教育科目”轉向“生活教育的通識課程”;二是中學地理教材的編寫,由教育部統一編撰改由民間自由編寫,經教育部審定通過后發行;三是廢除國民中學地理科課程,以“社會領域”代之,并取消教材綱要,改以“能力指針”作為編撰教材的依據;四是高級中學部分,減少區域地理的內容,增加系統地理和應用地理的分量。這些變革,固然有其理想性與前瞻性,但在實踐過程中,仍有許多問題有待克服。為了論述方便起見,本文分國中地理課程和高中地理課程兩部分討論。
  二、國中地理課程的變革
  國中地理課程的變革,可分為兩階段。其一是20世紀80年代末到20世紀90年代初,有關鄉土地理、臺灣地理分量的爭議以及分科與合科的論爭;其二是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的“九年一貫課程”的出現。
  1.鄉土、臺灣的爭議和分科合科的論爭
  20世紀80年代末期,為了解決臺灣初(國)中地理教育的問題:地理教育目標的敘寫籠統而不具體(施添福,1987),國中學生學習地理有困難 (師大教育系,1979;陳國川、姚翰玲, 1988),以及地理教材中缺乏“鄉土地理”的內容等(陳國川、翁國盈,1993;陳國川,1995),而在課時不變的情況下,提出三個改革方向:
  其一,采用分段敘寫的方式,明確指出國中地理教育目標的具體內涵,并增加地理技能的學習目標。
  其二,在教材內容方面,增加鄉土地理和臺灣地理的內容,使鄉土地理、臺灣地理、中國地理、世界地理的內容比例,分別占2/10、2/10、4/10、2/10。(修訂委員會,1989:未出版)
  其三,比例占1/5的鄉土地理,規定:①鄉土以縣、市為單位;②教材由各縣市地理科教學輔導團撰寫;③教材內容以各縣市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觀為媒介,復習小學應學而未學好的基本地理概念和基本地理技能。 (修訂委員會,1989:未出版)
  意外的是,此次的修訂草案,卻引發三方面的激烈爭論:①鄉土應以縣市為單位還是以臺灣為單位;②臺灣地理和鄉土地理的比例,是否需高占2/5;③地理、歷史和公民與社會應合并,另立“社會科”。(教育部,1991:6-7)爭論的結果是:“地理科”暫時得到保存,但取消鄉土地理和臺灣地理的名稱,改以“認識臺灣地理篇”代之,分量減為 2/10,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則增為 5/10和3/10。(教育部,1994)
  2.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地理教育
  2000年9月,教育部公布實施“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國教司,2000)此一新制至少有三項特色值得注意:其一,在課程結構上,廢除傳統的“學科制”,改以“學習領域”取代。其二,各學習領域的課程綱要中,廢除傳統“教材綱要”改以“分段能力指標”代之;各學習領域教材開放,民間依據“分段能力指標”編輯。其三,各學習領域的教學評量,參照“能力指標”命題。就地理教育而言,此三項特色的意義是:國中地理教育在形式上已經消失,在實質上也分量極微。
  在“九年一貫課程”中,與地理有關的教育內容,已和過去迥然不同。
  (1)地理教育目標
  雖然有不少論者認為,地理科只是被并到“社會領域”之中,并未被廢除,但從“社會領域”的課程目標來看,與地理科密切相關者僅占 1/5;就主要內涵而言,社會領域的內容包含歷史文化、地理環境、社會制度、道德規范、政治發展、經濟活動、人際互動、公民責任、鄉土教育、生活應用、愛護環境與實踐等十一部分,其中與地理密切相關者僅占 1/11。
  (2)地理課時
  九年一貫課程規定的第四階段 (國中)每周學習總課時為86節,其中“社會學習領域”占總學習節數之 10%~15%。如果從分段能力指針來看,社會領域所欲達成的分段能力指針中,與地理密切相關或者部分相關約只占1/5,就課時分配而言,以地理的分段能力指針占1/5計,地理科課時只占總課時的2至3,遠少于過去的5以上。
  (3)教材內容
  “九年一貫課程”規定,分段能力指針是編輯教科書的依據。分段能力指針的意義是:在某一學習階段完成時,學生必須精熟基本學習內容,以及能力表現方式與水準的指示。(陳新轉,2004:7)因此,能力指針的書寫本就比較含糊而不具體,直接用以作為編撰教材的依據,將導致地理教材無法兼顧知識體系的系統與邏輯,而使教材內容零碎化;教材編撰者、審查者、教學者和學習者,對指針的解釋不同,使用哪些情境或區域知識來達成指針的看法也莫衷一是,以致產生教材版本有別,內容有異(吳進喜,2006),以及國中、高中之間難以銜接的問題。 (陳國川,2005)
  (4)教材編撰
  “九年一貫課程”的教材開放民間編寫,由國立編譯館審查通過后使用。新課程實施四年以來,總共有五個出版單位延聘六組編輯群編輯出六種不同的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其內容編選、版面編排、印刷效果等,都有大幅度的改善。
  三、高中地理教育的改革
  相對于國中地理教育的變革,高中地理教育的改革比較穩定,改革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地理教育目標和教材內容方面。
  1.地理教育目標的改革
  1995年,教育部修訂公布的高中課程標準中,透過地理教育目標明確指出學習地理的三個步驟:首先,在認知方面指出高中地理的學習內容,是地理學人地、空間和區域三大研究傳統所建構的地理知識。其次,明確指出高中學生必須學習的地理方法與地理技能。最后,指出高中學生學習地理的目的是培養其適應環境、愛國情操、科學素養和學習興趣。這個課程目標最重要的特色是: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術的學習是手段,重視學習過程,而不是知識的獲得;學習地理的最終目的,是培養適應環境、愛國情操等能力與情懷。
  2005年,高中地理教育目標再次修訂,除了進一步細分為通論地理和區域地理兩部分外,更明確指出這些目標將透過哪些核心能力來達成。此一教育目標還潛藏五項重要訊息:其一,傳統上,高中學生學習通論地理的目的,系作為學習區域地理的基礎,但2005年通論地理的教育目標,則具有解決全球或區域環境議題的潛在目的;其二,在區域地理的教育目標方面,從學習心理學的角度,明確指出由近而遠的學習程序;其三,區域地理教育目標指出的學習要點,揚棄從文化地理特色入手的傳統,而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其四,區域地理的學習目的,具有相當濃厚的“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區域可以或已經扮演何種角色”的色彩;其五,無論是必修地理還是選修地理,其教育目標中,“一般文化陶冶”的色彩已被淡化,代之而起的是“應用”和“為地理學而學習地理”的濃郁色彩。
  2。地理課時
  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高中地理教育改革,地理科的課時基本變動不大。在1983年至1994年,高中地理每周課時為必修8、選修8;1994年至2004年,則改為必修8、選修4; 2005年以后,仍保持必修8、選修4。
  3.地理教材內容的改變
  傳統上,高中必修地理教材均以區域地理為內容主體,(施添福, 1983;陳國川,1995)其比例占3/4。然而,2005年公布的地理課程標準中,教材內容中區域地理的比例減少為1/2。區域地理教材綱要的內容,一掃過去以生活方式所塑造的區域特色為重心,改以現代經濟發展為重點。
  4.教材編撰
  1995年以后,高中地理教科書的編撰,已開放由民間編寫,國立編譯館審查通過后發行。教科書廢除統一編撰的政策,使民間出版社不惜耗費巨資,延聘地理學家撰寫教科書,使教科書的品質大幅度提升。
  四、地理教育改革的反省
  近年地理教育的改革,至少有三項成果值得稱道。首先,地理教育目標已由過去含混籠統的敘寫方式,轉為具體明確的規定,使地理教師和學生更能掌握中學地理教育的重點,教師知道“為何而教”,學生了解“為何而學”,社會大眾也較能理解中學生需要學習地理的原因。其次,在教材內容方面,增加本土地理的內容,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經驗與生活經驗相結合,也符合從具體運思到形式運思的心智發展過程。第三,教科書開放民間編撰,民間出版商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莫不鉚足全勁在文字內容、圖表、照片、版面編排和印刷等方面,力求改進,使十余年來,臺灣中學地理教科書的品質大幅提升;不僅大幅超過新加坡、日本等亞洲國家的教科書,甚至比英、美優越。
  然而這些改革成果,并不能掩飾改革背后還有一些有待克服的問題:
  1.國中地理教育改革的問題
  “九年一貫課程”揚棄教材綱要而以“分段能力指針”作為編撰教科書的依據,結果導致教材無法兼顧知識體系的系統與邏輯,而使教材內容零碎化,以及國、高中之間難以銜接等問題。
  面對這種問題,教育部雖于2005年公布“七至九年級基本內容”,明確規定達成能力指針的區域和情境(教育部國教司,2006),但卻又使“社會領域”學科真正變成地理、歷史、公民三科拼湊的學科。另一方面,由于“分段能力指針”是各種考試的命題依據,各種民間出版的教科書,則因市場需求而莫不以能力指針為尚;過去“以考試領導教學”的弊病,將進一步惡化為“以考試引導教科書”。(陳國川, 2003)
  2.高中地理教育改革的問題
  高中地理教育的改革,雖然已取得不少成就,但也有一些需要反省或進一步克服的問題。
  (1)地理教育目標的“一般文化陶冶”色彩漸淡,“為地理學學習地理”和“應用”的色彩漸濃,這樣的教育目標,是否經得起考驗,尚需拭目以待。
  (2)地理教材中,通論地理的分量增多,區域地理的分量減少,由于在中學的學科結構中,區域地理是最難以被取代的部分,通論地理的分量增多,會不會導致未來高中地理課時縮減的后果,尚待觀察。
  (3)區域地理教材的內容重經濟現況而輕區域歷史厚度,組織順序缺乏空間層次,而以經濟發展高低的順序代之,這樣的安排,能不能在學校課程競爭中勝出,尚待驗證。
  3.教科書開放民間編撰的問題
  教科書開放民間編寫,固然因百家爭鳴而使教科書的品質大幅改善,但出版商為了博取地理教師的青睞以增加其市場占有率,莫不紛紛開發、編制所謂的“配套產品”分贈地理教師。這些“配套產品”中,含括了教學活動、教具、補充資料,甚至教學光盤。結果,使不少地理教師上課前,不必整理教材重點,不必設計教學活動,不必制作教具,不必搜集教學資料;上課時只要拿起“備課用書”照本宣科,甚至播放教學光盤;下課后,不必設計教學評量,無論是隨堂測驗或月考、段考、模擬考,試卷都是現成的。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功能消失,“經師、人師”的角色遭到斫傷。

地理教育重慶10~11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陳國川20072007
陳國川,臺灣師范大學地理系。
作者:地理教育重慶10~11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陳國川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0:50:31

[新一篇] 可持續發展與幼兒教育

[舊一篇] 合作學習法在中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