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目標教學觀中建構素質教育教學目標新理念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目標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有效教學模式,因為它可以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引導學生主動獲取和探索知識,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然而,目標教學觀立足于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學習強化理論,片面強調了教學目標對學習者學習行為的剛性控制功能,片面強調了評價目標對學習者學習結果的程序性評價功能,導致課堂教學在“為目標而教,為目標而學”的集體無意識中,喪失了學習者的主體價值和人的發展的真正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特別明顯的不足和缺陷:(1)過于注重知識、技術、技能的傳授,忽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所培養出的學生實際操作能力較差,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2)對于學生創造力、想像力、潛在力的目標難以具體化,忽視學生態度、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培養,致使學生難以全面發展。(3)過于注重社會價值,忽視個體價值,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也不易激發優秀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因此,素質教育教學目標理念的創新,應當在反思目標教學觀中揚棄和超越。
  一、教學目標應具有可操作性與導向性,是內化和綜合化的目標結構
  我國教育方針規定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以及我國對公民素質與人才的總要求。讓學生“全體發展、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個性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要求,可以說是教育方針在素質教育理論中的體現。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更是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這說明,對教育教學目標的認識,正從強調基礎知識到重視智力開發與能力培養再到重視創造力、個性和主體性的不斷深化的過程中。
  教學目標是教育價值理念在教學中的具體體現。因此,教學目標必須自覺地指向教育中人的培養目標,使其成為教育目標的一個步驟。教學目標的設計應更加注重學習者社會生存能力和社會發展能力的變化,教學目標的分析一方面要注重邏輯性和網絡結構,另一方面還要包括“如何學習”、“如何與他人共事”等新的要求,從而建構起由知識、能力、個性品質交互作用和互動同構的教學目標新理念。
  (一)“知識”的概念是廣義的,包括兩大類
  一類是陳述性知識,即“知什么”;另一類是程序性知識,即“知如何”,它包括理智技能和認知策略,此外還包括動作技能中的認知成分:即“知道怎么做”的知識。人類知識本身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任何一門學科的知識學習,都應該放在人類文化廣闊的知識背景之中,使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種學習更多地是為了掌握認識的手段,而不是獲得經過分類的系統化的知識。因此,把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分為“記憶、理解、運用、綜合”四級不同的水平層次,應充分與知識的延伸結合起來。
  (二)“能力”則是表現在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動態上,可以理解為知識的實踐特征
  教學應該切入并豐富學生的經驗系統,實現知識向智慧、能力的轉化。根據“多元智能”理論,人至少都具備7項智能,而且大多數人的智能在一定的條件下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拓寬教學方法,使學生一些被容易忽視的智能得到發展,未發展的智能得到激發,已發展的智能得到完善。
  (三)“個性品質”則是一個人的人格特征,包括人的思維品質、情感品質和意志品質等內容
  我們的教學以人的培養為目標,只有學生感受到一種個性成長的需要和心靈成長的力量,我們的教學才真正找到了教學過程得以深化和拓展的強大動力。
  知識、能力、個性品質,這三者就是一個內化和綜合化的過程。離開了知識和能力、個性就成了空洞之物;知識只有以能力為中介內化為個性品質才能實現教學目標的真正價值。
  二、課堂教學應從“為目標而教、為目標而學”轉變為“以目標為指導”的增強課堂生命力的教學過程
  目標教學在課堂教學改革方面的成效是顯著的,“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練為主線”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實現了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但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我們認識到目標教學在課堂教學改革中也存在著很多不足,最突出的兩個方面是:第一,課堂教學過于模式化,不利于優生的發展,也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第二,以教師為目標而教所帶動的學生為目標而學,從另一個方面大大削弱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發展性。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教學目標只能是課堂教學的指揮棒,但不能成為教師和學生的“緊箍咒”,要把“為目標而教、為目標而學”轉變為“以目標為指導”的增強課堂生命力的教學過程。
  (一)目標教學設計應與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相統一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是教學目標順利完成的根本保障。因此,目標設計除考慮目標自身的結構外,還應充分考慮課堂中的其他時空結構。主要是:時間結構——將時間合理分配到一堂課的各個教學環節上。時間結構的優化應側重三點,即是否明確一節課的主攻方向,以培養學生的何種能力為主;是否擺正教與學、講與練、重點與一般的關系;是否符合學科特點和教學實際,認知結構——教學過程的設計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認知結構的優化應側重三點,即教學內容和方法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的思路與學生的思路是否合拍;教師能否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認知條件。信息結構——處理好教師、學生、教材三大信息源的關系。教學活動實際上是教與學雙方圍繞一定的目標而進行的信息獲取、處理、輸出的流動過程,教學中必須采取適當的反饋措施,控制信息活動的方向與范圍,使信息傳遞迅速,反饋及時,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訓練結構——利用好訓練這一鞏固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途徑。訓練結構的優化應側重三點,即訓練的針對性,課堂訓練內容是否圍繞目標展開,有的放矢地練習;訓練的靈活性,訓練步驟是否科學,能根據學生實際調整訓練內容;訓練的有效性,訓練結果是否有利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主動發展。
  (二)課堂教學操作應由“知識為本”轉向“發展為本”
  注重和改變課堂教學操作是新課改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實現課堂教學“民主化”、“科學化”、“工藝化”和“高效化”的重要途徑。“以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操作要求”提出了“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使學生成為既全面發展又具有獨特個性的合格人才的總目標”。這樣,就使由“知識為本”轉向“發展為本”的新的課程改革思想和教學思想落實到了實處。課堂教學操作應充分注意到有序性、導向性和高效性,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目標導向到位、情感激勵到位、反饋矯正到位、主體參與到位、自主創新到位,從而把教學目標系統、動力系統、操作系統有機結合在一起,使課堂教學煥發出勃勃生機。
  (三)課堂教學過程應處處體現學生主動發展的原則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學生的主動發展,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第一原則,尤其是創造性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應作為教學目標中新的增長點。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目標的達成形式,盡量增加聯想、探索、創設、探求、構建、討論、比較、臆想等過程以完成目標,甚至這些過程本身就可作為訓練目標,其宗旨是引導學生主動發展,開拓思維,發展能力,從而激活教學過程。體現學生主動發展還要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的主動精神,開發學生智慧潛能,形成學生的精神力量,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成長,幫助學生樹立自信謙愛和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教學,培養獨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這是素質教育思想的靈魂。
  三、對目標教學結果的評價,應從單一、封閉式轉變為多維、開放式
  從對新課程理念的認識到對傳統教學目標的反思,發現學習興趣和能力的培養比知識的掌握更重要。因為,知識的學習本身并不是目的,學會運用它,并用它來啟迪智慧、塑造性格、培養能力,是知識學習更重要的方面。如果僅僅是為了學習知識而學習知識,僅強調對知識本身的理解和貯存,就會導致知識本位傾向。因此,在教學目標中應該突出強調的是“態度(興趣)”、“習慣”、“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以及“經驗”的重要性,對目標教學結果的評價,也應從單一、封閉式的評價轉變為多維、開放式的評價。
  (一)在評價體系上分為課堂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兩個維度進行建構
  一個好的教學過程應該體現“知識”、“能力”和“個性品質”目的的實現。我們對課堂教學過程評價的思考邏輯是:一堂好課首先應體現為學生主體活動的主動、充分、有序和有效;而教學設計的質量,包括目標、方法的設計是學生主體活動質量的保證;教師的主導活動技能是教學設計順利實施的保證。因此,對教學過程的評價應主要從師生行為狀態和效果去推斷教學的目標達成度,從而判斷教學行為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對教學結果的評價,主要看目標達成度。學習活動的主動、充分和有序是學生知識積累、能力提高和個性發展的基礎,而有效性則體現在結合教材內容的適當、科學的目標達成狀態上。教學設計水平和教學實施水平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兩大因素。是我們對教學效果進行歸因分析的依據。
  (二)在評價內容上建立起知識、能力和個性品質三個維度的有機統一
  教學結果評價應該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教學結果評價的基本內容就應該是知識、能力和個性品質三個維度的有機統一。包括:第一,知識的發現能力和組合能力;第二,問題意識,實驗和操作能力,信息獲得與處理能力;第三,獨立人格,積極的心理承受能力,自尊自信,堅韌不拔的性格。
  (三)在評價方法上把考試評價、過程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有機結合
  目標教學把教育評價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三大類,評價的主要功能是為了取得反饋信息,以便調整教育教學過程。同時評價的過程始終是動態的,是對整個教學過程的評價,而不是只對結果的評價。因此,我們在評價手段方式上,還要研究如何把考試評價、過程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有機結合,從封閉走向開放,從注重知識走向注重能力的檢測,從注重單項能力水平轉向注重綜合實踐運用能力水平,能夠容許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充分展現,從而探索出一套綜合性的評價方法。
新課程研究武漢3~5G1教育學20072007
目標教學/反思/素質教育
目標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有效教學模式。然而,目標教學觀立足于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學習強化理論,片面強調了教學目標對學習者學習行為的剛性控制功能,片面強調了評價目標對學習者學習結果的程序性評價功能,導致課堂教學在“為目標而教,為目標而學”的集體無意識中喪失了學習者的主體價值和人的發展的真正目標。因此,素質教育教學目標理念的創新,應當在反思目標教學觀中揚棄和超越。
作者:新課程研究武漢3~5G1教育學20072007
目標教學/反思/素質教育

網載 2013-09-10 20:50:35

[新一篇] 在歷史活動中體驗 在歷史活動中發展  ——人教版義務教育歷史課標實驗教材七年級“活動課”設計說明

[舊一篇] 在嘗試中實施“嘗試成功”課堂教學模式改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