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語文教育再論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語文月刊》2000年第8期馬啟標先生的《大語文教育新解》一文,從更為宏觀的視野審視語文教育,給了我們不少新的啟迪。但是筆者仍覺意猶未盡。到目前為止,人們基本上還是從實施語文教育的環境、對象、方式的層面來認識大語文教育的,這一認識對于拓展語文教育新的空間、開辟語文教育多樣化渠道,無疑具有積極意義。但僅限于此遠遠不夠,大語文教育應有它更加豐富的內涵。
  大語文教育不是在某一靜態層面上的展開,而是語文教育多種維度的整合,即與其他學科教育相比,語文教育自有它的廣度、長度和深度,在此基礎上建構起來的語文教育,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價值功能。
  1.語文教育的廣度——全息兼容的涵攝性。語文是交際工具,介入人們生活、學習、工作各個層面;語文又是文化載體,融進人類文化交往的各個領域。可以說,人類的各種精神活動——交流情感、傳達信息、傳播文化等都能成為語文教育的大課堂。從實施語文教育的渠道看,可以從親友、師長、同學、伙伴交流中接受語文教育,可以憑借書籍報刊、聲像傳媒接受語文薰陶,可以從文史哲法等社會學科中豐富語文知識,可以從數理化生等自然學科中訓練語文思維;從實施語文教育的環境看,學校、家庭、社區、社會都是進行語文教育的場所。一個人的語言面貌、語文水平不僅取決于他在學校課堂所接受的語文教育的程度,還與他的家庭文化背景、社區文化狀況、校園文化生活相關,也與他的交往方式、范圍和活動興趣緊密相聯。因為一個人的所有社會性活動都在自覺不自覺地進行著語文實踐,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歷也就是有意無意的語文能力的歷練。因此,語文教育不僅是課堂教學的事,語文課堂教學也不可能担起語文教育的全部,事實上,語文課堂教學在一個人語文能力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是有限的。這并不是說語文課堂教學就無足輕重,恰恰相反,語文課堂教學是語文學習最為高效的途徑,是一個人語文能力形成的關鍵。如何把握住這個關鍵,不在于課堂上傳授多少語文知識,而在于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習慣:閱讀的興趣和習慣;觀察、思考的興趣和習慣;篩選、積累優美語言的興趣和習慣等,因為語文隨時隨地可以學習。只要養成了良好的興趣和習慣,語文學習便通向生活,通向社會活動;也只有這樣,語文學習才會呈現豐富多彩、姹紫嫣紅的生命活力。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道出了學語文的真諦。
  2.語文教育的長度——影響一生的終身性。學生對母語的學習既非從零開始,也永遠不會結束。從呱呱墜地、呀呀學語到黃昏誦晚、人生訣別,語文的學用與人的生命相始終,貫穿人生全過程。在人生長河中,語文學習伴隨生命成長波瀾起伏呈現出階段性和永續性的特點,即伴隨人在發育、成長中心理結構的變化而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語言感知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這種變化的心理結構和相應的語文水平又是語文再學習的前提和基礎。學校的語文教育——學生時代的語文學習,是人生發展和語文學習的黃金階段,是整個人生語文學習的柱石和橋梁,它既要接通學前期既有的語文學習經驗,又要為未來的人生發展、繼續學習奠基引路,這正是大語文教育題中之義且必須担負的使命。關于這一點,目前語文教學的理論和實踐還關注得不夠,有項調查表明,“多數教師的銜接意識不強”。(注:見沈波《對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問題的調查與思考》,《教學月刊》1998年7-8合期。)語文學習的階段性和永續性特點,要求語文教育必須做到瞻前顧后,奠基與引路并重。正如維果茨基指出,“我們不僅要考慮目前業已完成的發展過程、業已完成的發展周期、業已獲得的成熟過程,而且還要考慮到正在處于形成狀態的過程、剛剛開始成熟的、剛剛開始發展的過程”。(注:見鐘啟泉編譯《現代教學論發展》,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301頁。)
  3.語文教育的深度——化育人格的修身性。卡西爾認為,語言處于人類精神活動的焦點地位,甚至可以說本身就是一種精神實體,通過語言可以走向人類心靈所有的領域。(注:見胡經之、王岳川主編《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頁。)縱深考察語文教育對學習主體的作用,可以分為四個境域:一是初步感知、掌握和運用語言文字,以滿足生活、交際、交流的基本需要,隨著聽說讀寫能力不斷提高,這種交際、交流的層面也在不斷擴大;二是憑借語言文字進入人類文明殿堂,認知、攝取人類歷史經驗和科學文化成果,從而拓寬視野,增長智慧,獲得超越“自然力”和“人力”——“知識力”;三是在人類文明的殿堂里,在語言文化——歷史的、現實的——對話中,反省、審視以至把握自己的人生定位、生活價值和生存方式;四是在語言文化中潛泳吐納,讓人性充盈圓融,精神澄明化醇,靈魂自由徜徉,此時的語文學與用已成為精神享受、審美人生的一種狀態,“詩意棲居”的一種方式。前二者我們可稱之為“使用語文”,后二者可稱之為“享用語文”。我們通過“使用語文”來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通過“享用語文”來升華人性,并通過能力和人性的合金來建塑人格,這體現了語文教育“工具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也正是大語文教育的深層命意。
  大語文教育不僅是大語文的教育,更是語文的大教育。如果說大語文的教育展示著宏闊的教育視野,語文的大教育則要揭示出既有現實性又具超越性的教育價值功能。大語文教育所追求的教育價值功能應是生存教育、終身教育和人生教育。從生存教育看,學語文就是為了用語文,語文教育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生存。為此,就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面對學生語文實踐需要,針對現代社會和未來社會對人的語文能力的要求,切切實實培養學生語文基本能力和實用能力,而不是脫離生活的機械訓練,這便是對學生的生存負責。從終身教育看,語文教育就是要扎扎實實打好語文基礎,養成良好的學用語文的習慣,培養語文自學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由此獲得“自我發展力”。也就是說,語文教育要為學生永續學習、可持續發展和適應終身學習化社會提供基礎支撐和動力支持,而不是死盤硬磨的“智力榨取”,這才是對學生終身負責。從人生教育看,語文教育應發揮“文化載體”的“人文化成”功能,在語文教學中自覺地、有機地進行民族文化的薰陶,讓學生孕育民族優秀文化之精神,積淀民族文化之品格,實現“道德人生”和“審美人生”之境界——學好語文既是為了學生能夠在未來承担社會責任,滿足社會需要,也是為了讓學生在現實的幸福的人生體驗中憧憬美好未來,而不是“我拿青春賭明天”的苦不堪言的學習磨難,這才是對學生的人生負責。質言之,大語文教育追求的是“以能力為核心、以發展為主線、以人格為目標”的完人教育。
  最后有必要指出,大語文教育必須立足學校,放眼社會,教師和學生是實施大語文教育的主體和主要承担者。即便是讓學生到社會中學語文,到生活中學語文,也應由學校的語文教育來激發興趣,打好基礎,指導方法。如果把大語文教育看作是全社會來實施語文教育,未免是對這一命題的泛化,泛化離消解也就不遠了。
《語文月刊》廣州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黃偉20012001黃偉 安徽皖西學院教授 作者:《語文月刊》廣州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黃偉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0:50:45

[新一篇] 大話文藝的多重性格與大話一代的精神維度  ——從《大話西游》到《Q版語文》

[舊一篇] 大陸、港臺及國外語文課程標準中教學目標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