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33X(2001)03-0059-03
師生關系是學校中最基本的社會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校各項教育活動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證。因此,學校中的師生關系也就成了教育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大多數有關師生關系的論述常常流于表面化、形式化和絕對化,對實際工作中正確處理師生關系沒有多大的指導意義。近讀孫喜亭教授《也談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年第10期)一文,深受啟發,覺得確實有必要“從科學的意義上”來重新確定師生關系的“規定性”內涵,但文中的許多觀點筆者是不能茍同的。筆者作為一名普通教師,也來談談自己對師生關系的一些粗淺的認識,以求教于孫喜亭教授及廣大的教育理論工作者。
一、師生關系并非單一的“教”與“學”的關系,它有著更為深刻的內涵及復雜的結構,我們應當從教育的、心理的、社會的和文化的等多種角度對師生關系進行研究和探討。
師生關系,顧名思義就是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它可以從廣義和狹義的多重意義上來理解。廣義的師生關系是指社會上個體之間的相師相學的關系。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所說的師生關系,即是指廣義的師生關系。狹義的師生關系特指只有在學校教育機構中才存在的,通過各種教育活動形成和表現出來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本文所談的師生關系是就狹義的師生關系而言的。筆者之所以把師生關系限定在學校教育的范圍之內,是因為只有在學校教育結構中的師生關系才具有更多的與一般人際關系相區別的“規定性”內涵。
無庸置疑,師生關系是處在一定的教育結構中的特殊的社會關系,師生關系的確不同于一般的社會關系,是一種特定的社會角色關系。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教師和學生是處在特定的教育結構中的兩個不同的主體,教師和學生分別承担著不同的角色。教師的職責在于教書育人,學生的任務則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從而促進自身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和學生的關系無疑是一種工作關系,也可以說是一種特定的角色關系。這是師生關系最鮮明的表現形式,也是師生關系與一般的人際關系相區別的特殊性所在。
在承認師生關系具有特殊性的同時,我們還應當看到,由于教育的周期較長,客觀上使得教師和學生之間有較多交往的機會。如果我們撇開特定的教育結構來看,這種交往是一種正常的“人與人”的交往。在這一交往活動中,師生之間形成了一種自然的人際關系。這種自然的人際關系主要表現為師生之間心理上的親疏遠近關系,帶有明顯的情感色彩,是教師和學生通過大量的,以教學活動為中心的各種交往活動形成的。要形成良好的自然人際關系,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但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態度、教師的品德修養、知識水平、性格特征和興趣愛好等個性品質。這種關系一旦形成和定型之后,就會直接影響到教與學的工作關系,使全部的教育活動都感染上這種色彩。許多優秀教師之所以成功,與善于建立和利用這種自然的人際關系是有著緊密的聯系的。而有些教師的工作之所以失敗,也與忽視或濫用這種自然的人際關系不無關系。要把握這種自然的人際關系,需要我們運用心理學的知識來進行研究。
從學校教育活動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存在的種種沖突來看,是否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固然與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特別是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有著密切的聯系,但從總體上來說,師生關系的好壞并不全部取決于師生雙方的努力。因為在師生工作關系的背后,還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起作用。這只手就是學校所在的特定的社會,特定的歷史時期、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的帶有根本性質的社會關系。這是隱藏于教與學的工作關系背后的決定師生關系性質的更深層次的社會原因。我們知道,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師生關系的性質是不同的。其實,即使在同一社會中,由于某一階段社會上所普遍流行的教育觀念不同,師生關系也具有不同的特點。社會主義社會的師生關系不同于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師生關系,在素質教育思想指導下的師生關系,也不同于在應試教育思潮影響下的師生關系。另外,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師生關系也會由于該地區的文化傳統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因此,我們在研究師生關系時,還需要從社會的、文化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只有這樣,才能把握師生關系的一般特征。
筆者認為,把師生關系還原為一般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固然無法提示師生關系的特殊性,但否定師生之間一般的社會關系的存在,也難以揭示師生關系的一般性質,從而也就不可能真正把握師生關系的規定性含義。離開了特定社會關系和特定文化背景的抽象的師生關系是不存在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把學校中的師生關系定義為:“師生關系是在特定的教育結構中表現出來的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從縱向上來看,師生關系具有三個不同的層次,即特定的工作關系、自然的人際關系和深層的社會關系。這三者交互作用構成了現實的師生關系。
二、“民主平等”不是西方的師生關系特征,而是我國社會主義歷史時期師生關系的基本特征。
由于師生關系結構的復雜性和影響師生關系形成因素的多樣性,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國家的師生關系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基本特征。
我國社會主義歷史時期的師生關系與以往社會師生關系最顯著的區別在于師生之間首先是一種民主平等的人際關系,這是社會主義公民關系在學校教育中的集中反映。封建制度下的師生關系,一般帶有教師獨斷,學生盲從的特征,它同家長制的家庭內部關系一樣,帶有半人身依附的性質,師生之間的關系本質上是不平等的。以近代發達的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為背景的師生關系,滲透著商品經濟的氣息,師生關系具有明顯的雇傭關系的特征,因而也不可能是真正平等的。我國社會主義歷史時期的師生關系,是建立在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前提下的人與人之間的公民關系在學校教育中的具體表現,具有“民主平等”的基本特征。
當然,我們承認,就一般意義上而言,教師較之于學生,無論在知識、能力和品德上都應該高于學生,教師之所以為“師”,總有高于學生之處,而學生之所以為“生”,總有不如教師的地方。從工作關系上來說,教師居于領導地位,學生是被領導者,學生應該服從教師的領導;從學問和道德上來講,教師一般比學生知之在先和知之較多,教師是指導者,學生是被指導者,學生應該虛心接受教師的指導。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與學生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
所謂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首先是人格上的平等,教師和學生作為獨立的社會公民應該互相尊重對方的人格、信仰和愛好,尤其是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真正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次是在學問上的平等,雖然教師的知識和能力在一般情況下要強于學生,但在有些問題上,教師不一定就比學生強,正如唐代文人韓愈所說的“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也應該尊重學生的意見,與學生共同探討,共同進步,教學相長,做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當然,民主平等是師生雙方都應該遵循的基本準則,教師應該平等對待學生,學生也應該平等對待教師。在我國現實的師生關系中,除了極少數學生由于特殊家庭的不良教育或少數的頑劣兒童偶爾執弟子之禮不恭之外,一般不存在學生歧視教師的問題,關鍵在于教師能否平等地對待學生。在現實的師生關系中教師往往容易忽視學生的民主權利,使師生關系出現了不平等現象。
我贊成陳桂生教授的下列觀點:“教師是否平等地對待學生,不只是教師與某個、某些學生之間的個人關系問題,它牽涉到把學生訓練成順民還是國家與社會未來的主人問題。不管學校中的民主教育、法制教育如何進行,師生之間長年累月相處的關系本身,就是一種隱性課程。它或者是一種看不見的民主生活訓練,或者是一種捉摸不定的順民訓練。”
為了保證學生的合法權利,我國的許多法律中都有明確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罚、變相體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規定,教師應“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禁止有害于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害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
孫喜亭教授認為,把師生關系看成是“人與人”、“民主與平等”的關系,是“由于近來西方各種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傳播,特別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介入與推崇”造成的。我認為這種認識是缺乏充足的理由的。孫教授認為,民主平等的關系是公民關系,不是師生關系。難道師生關系能離開公民關系而獨立存在嗎?孫教授還指出,如果將師生關系確定為“人與人”、“民主平等”的關系,就會否定和淡化師生的特定關系,甚至會影響到教育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的健康成長。筆者認為這也僅是一種缺乏事實依據的推論而已。
三、教師在處理師生關系時,應該是“愛”字當頭,而不應該是“嚴”字當頭,“嚴師”未必能出高徒。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需要師生雙方共同的努力,但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因為學生如何對待教師往往取決于教師如何對待學生。在教師對待學生各種不同的態度中,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愛”是教師處理師生關系的基本準則,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教師對待學生應該是“嚴”字當頭。
筆者認為,最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態度是教師對學生的“愛”。也就是說,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前提條件。“愛生尊師”是民主平等的社會主義公民關系在師生關系中的具體體現。
教師對學生的“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表現在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上;二是表現在教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上。尊重學生是指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和對學生能力的信賴。嚴格要求是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對學生思想、行為和學業諸方面提出的建議和規范。尊重學生和嚴格要求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首先,尊重學生是嚴格要求的前提,離開了對學生的尊重,教師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越嚴格,對學生身心造成的危害就可能越大。其次,嚴格要求是尊重學生的具體表現,一個對學生的品行不聞不問,放任自流的教師,只能是一個不負責任的教師,是對學生的毒害,絕不會是對學生的真正的“愛”。
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強調“師道尊嚴”和“尊師重道”,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社會的倫理綱常制度。“尊師”的目的是為了“重道”,教師作為封建社會的代言人為了維護“道統”,對學生總是嚴加管理,并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被社會和家長所認同的懲治學生的辦法和制度。這是封建社會不平等的社會關系在師生關系中的具體體現。這種嚴格得幾近“嚴酷”的師生關系,在今天的學校教育中還有非常深刻的影響。主張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對待學生應以“嚴”字當頭的觀點,就是這種“嚴格主義”的思想在現實中的反映。孫喜亭教授認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處在“權威”的地位,所以,“他教的內容學生必須學會,他提的要求,學生必須做到,他發的指令,學生必須服從……”這可看作是“嚴格主義”的代表性觀點。
孫喜亭教授也承認:“當前,在教育活動中,不尊重學生獨立人格,蔑視學生主體的事實并不罕見,在教學活動中要求不當的情況經常發生。”但孫教授認為,這些現象的發生只是由于“教師要求不當之過”,言外之意是說比起那些“對學生不負責、不聞不問、放縱不管、不要求、任其自流”的教師來要好得多,是教師負責任的表現。這種觀點在社會上也有著非常廣泛的市場,大多數家長對教師過分的嚴格表示理解和支持,認為這都是為了孩子好。有許多家長和教師堅信“嚴師出高徒”的古訓,所以即使教師有時做得過頭一些也是可以諒解的。只有對那些道德敗壞、手段惡劣,嚴重摧殘和損害學生身心健康的教師,人們才會氣憤地加以譴責。
筆者認為,“嚴師出高徒”是傳統的不平等的師生關系在現實中的反映,是造成學校中師生關系諸多矛盾沖突的根源所在。事實上嚴師未必就能出高徒。我們承認,有少部分孩子的成才,可能與教師和家長的嚴格“管教”有關,但這只是在犧牲人的個性和犧牲大多數學生利益的前提下所換取的局部的成功,其成功率是很低的,而代價卻是很高的。
筆者主張,在處理師生關系時,教師應該也必須對學生嚴格要求,因為嚴格要求也是愛生的一種具體表現。但教師應該“嚴”而有“度”。只有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前提下,對學生嚴格要求才是真正負責任的教師。正如馬卡連柯所說的教師應該“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同時也要盡可能多地尊重他。”
《教育理論與實踐》太原59~61G1教育學范寅虎20012001在學校教育中,師生關系并非單一的教與學的關系,它有著復雜的結構,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民主平等是社會主義師生關系的基本特征。“愛生”是教師在處理師生關系時應有的基本態度。嚴師未必出高徒。師生關系/民主平等/愛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democracy and equality/loveMy Opin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Schooling——Discussed with Professor Sun XitingFAN Yin-hu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not a simple one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schooling.It has complex structure and chang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Democracy and equality is the basic character on the socialism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Loving students should be a teacher's basic attitude in dealing with it. A strict teacher doesn't mean that his students must be top students.范寅虎(1962- ),男,山西榆次人,山西省太谷師范學校教育學、心理學教師,高級講師,主要從事教育學、心理學教學工作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工作。 山西省太谷師范學校 山西 太谷 郵編 030800 作者:《教育理論與實踐》太原59~61G1教育學范寅虎20012001在學校教育中,師生關系并非單一的教與學的關系,它有著復雜的結構,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民主平等是社會主義師生關系的基本特征。“愛生”是教師在處理師生關系時應有的基本態度。嚴師未必出高徒。師生關系/民主平等/愛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democracy and equality/love
網載 2013-09-10 20: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