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們先講默讀能力培養的第一項內容——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語言一經使用,便成了言語,便成了動態的語言,便成了處在環境中的言語,便與所處環境中的其他言語發生直接或間接的關系,便與其他言語構成了上下文的關系。由于詞的上下文的關系、一詞多義的現象、詞的同義和反義的關系以及修辭的運用,言語的意義往往是由語境確定的,受到語境的制約,并得到語境的補充。也就是說,只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在與上下文的聯系中,語言才能顯示其具體的意義,才能確定其特定的意義。語言環境為確切理解語意提供了基礎,還為語意提供補充信息。脫離語言環境,很多時候是無法理解具體言語的意思的。
比如《金色的草地》中的“蒲公英成了我們一種喜愛的花。它和我們一起睡覺,和我們一起起床”一句,如果不聯系上文講的蒲公英上午花開、傍晚花合的特點,這句話的意思是無法理解的。再如《秋天的雨》中的“秋天的雨,藏著很好聞的氣味。梨香香的,菠蘿甜甜的,還有蘋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氣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這兩句話中的后面的一句的意思是對第一句意思的具體化和補充。以上所舉之例說明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對于讀懂課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既是理解文章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解文章的基本能力;對訓練學生形象思維、邏輯思維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學生在這樣的理解中,還能悟出上下文之間的某些聯系,這無疑時學生的表達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課程標準在中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提出了“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的要求。何謂關鍵詞句,眼下對其尚無明確的界定,一般是指那些在體現全文的題旨或段落的主要意思時,能夠起到重要作用的詞句。有的關鍵詞句對文章內容的體現會起到重要的作用,有些詞句對文章的篇章結構會起到重要的作用,這樣的詞句應該算作關鍵詞句。可以說對文章的內容和形式能夠起到重要作用的詞句都應該算作關鍵詞句。比如《秋天的雨》共有5個自然段。前4段的第一句話分別是:“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秋天的雨,藏著非常好聞的氣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這四句話都概括了本自然段的意思,或者說體現了本段的主要意思,因此這幾句話是課文關鍵的句子。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是“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首豐收的歌,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顯然這一段的關鍵詞語是“豐收的歌”“歡樂的歌”。比如,《趙州橋》中的“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句話在課文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所以是關鍵句。
作為關鍵詞句,自然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就非同尋常。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就是體會這些詞句在課文中的某些重要的作用。這些關鍵詞句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1.直接或含蓄地體現文章主旨的詞句,對全文起到總結和概括的作用
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中的“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誘人。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這句話在課文的末尾。對全文起到了總結和概括的作用。
2.能起到概括段落主要意思的作用
如《花鐘》的“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不同的植物為什么開花的時間不同呢”這兩句話分別在兩個自然段的開頭,體現了兩個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深化主題的作用
如《掌聲》中的“幾年以后,我們上了不同的中學,英子給我來信說:‘我永遠不會忘記那掌聲……’”這是課文在講了掌聲的故事之后,又以信的方式,繼續講掌聲的特定含義。
4.對句意起到強調和突出的作用
《掌聲》一文的“課前,她總是早早地就來到教室,下課后,她又總是最后一個離開”一句,其中“早早”“總是”“最后”突出了英子與眾不同之處,原因是英子不愿意讓同學看到她跛腿走路的姿勢,從中也可以看到英子自卑、孤獨、苦悶的內心。
5.對所描寫的環境、氣氛起到烘托的作用
《翠鳥》中有“只有葦稈還在搖晃,水波還在蕩漾”這樣一句,通過對葦稈和水波的描寫,進一步襯托翠鳥飛行的速度極快。
6.使課文所表達的情感更加強烈,更富有感染力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中的“什么都沒有了——所有靠斧頭所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斧頭”一句,表達了對破壞環境的憤懣之情。含蓄的語言更富有感染力和沖擊力。
7.能起到使文章重點更為突出的作用
《花鐘》中有這樣一句:“不同的植物為什么開花的時間不同呢?原來,植物開花的時間,與溫度、濕度、光照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句話簡單地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的時間、不同的原因,其中如“溫度、濕度、光照”這些直接體現原因的詞語可為關鍵詞語外,副詞“原來”也可以作為一個關鍵詞語,它在這里對原因起到了強調的作用。
8.使文章表達的順序更加清晰、更有條理
《美麗的小興安嶺》中的“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作者在描寫小興安嶺四季景色的每一個自然段的開頭,分別用上了這樣的詞語,使文章的層次非常清楚。
先說到這里。關鍵詞句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遠不止這些。不同題材、不同體裁的文章,其關鍵詞及其作用雖有相同之處,但也有著很大的差別。如議論文和小說,議論文中表達論點的句子自然是關鍵的句子,小說中對人物形象刻畫的某些言語,則有可能成為關鍵詞句,其作用也就不盡相同。中年級的課文多屬記敘文,上面所講的關鍵詞句的作用大體如此。
體會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是語文在閱讀教學方面的獨特要求。它對理解語言的要求既有內容層面的,又有形式層面的;它既要求理解作者寫了什么,還要求理解作者為什么這樣寫,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這樣的理解,就不僅是讀的問題了,還涉及到寫、涉及到表達的問題,這樣的理解融入了寫作的訓練,即引導學生從讀中學寫,從體會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中領悟一些基本的表達方法。當然,它肯定還會使學生不自覺地產生對語言的審美體驗,但這不是中年級的教學要求,故不多談。
上面所談的是指在默讀訓練中對理解課文中具體言語的理解的目標要求。下面要說的是閱讀要在理解文章具體的言語的基礎上,完成對全文內容的把握。這也就是課程標準在閱讀教學方面所提出的又一項重要的目標: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讀懂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要求。中年級提出這樣的要求是適時的,因為此時的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在這轉折的當口,如果提出適度的要求,采取適當的方法,既不急于求成,也不遲緩滯后,學生就有可能比較順利地完成這樣的過渡。
但是,也應冷靜地看到,此時學生的思維雖然是從形象向抽象過渡,但是形象思維依然占主要成分,抽象思維的能力還非常弱,他們不可能獨立地對事物進行抽象的概括,只能對簡單的事物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和綜合,對事物整體性的關注僅僅是開始。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和指點。
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其內容涉及的僅是課文本身內容,而不直接體現讀者對內容的感受、體驗和評價。比如《荷花》一文的第二自然段,對其內容有著不同層次的概括:(1)介紹了荷葉、荷花的顏色、形狀,生長密集以及蘊含在荷花內部蓬勃旺盛的生命力。(2)講了荷花池里的荷葉很多、很大,荷葉的形狀和顏色;還說了才開的、全開的、還沒開的荷花的形狀和顏色。
顯然。第一種概括要高于第二種概括。中年級要的是第二種概括。第二種概括還帶有更多的具體性,但是已經能從“挨挨擠擠”“碧綠”“圓盤”等具體形象的意義中概括出“多”“顏色”“形狀”的抽象意義了,對荷花的概括亦是如此。能對課文內容概括到如此地步,對中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足夠了。甚至概括得再具體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對中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的訓練僅是初步的。雖然是初步的,卻是小學生在思維上的一次飛躍、一次質變、一次重大的轉折。
初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又是中年級閱讀教學的一個重點。
閱讀教學在培育學生美好情感方面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得天獨厚的條件。理解語言離不開情感的參與,語言雖然是抽象的符號,卻也是有情之物。情感屬于文章內容的范疇,因此,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就成為理解語言和理解文章內容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在理解語言的過程中體會情感,可以達到一箭“幾”雕的目的:一是培養了學生健康積極、美好向上、豐富細膩的情感;二是由于情感的參與,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更為敏銳、更為準確、更為豐富、更為深刻;三是在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過程中,學習了表達思想和抒發情感的方法;四是在體會情感的過程中,增強對語言關的感受和體驗。中年級小學生的情感同樣正在發生著轉折性的變化,由比較低級的、簡單的向比較高級的、復雜的情感體驗過渡和發展。抓住這樣一個重要的、關鍵的過渡期,將理解語言和培育感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肯定會對學生從更高層次理解語言和使用語言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是中年級閱讀教學發展和繼續,是通過中年級的過渡,并以中年級所形成的某些初步的閱讀能力為基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使之形成比較強的獨立閱讀能力。高年級的閱讀教學與中年級閱讀教學的區別和聯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默讀能力的培養。中年級要求學生具有初步的默讀能力,高年級要求默讀要有一定的速度。所謂默讀要有一定的速度,并非單指默讀的快慢。快慢僅是現象,默讀速度的快慢往往體現的是默讀能力的強弱。默讀速度的快應是以理解言語深刻為基礎的,絕非是不求甚解、不知所云的走馬觀花、囫圇吞棗。理解能力強了,理解有一定的深度了,自然也就有了一定的速度。高年級的課文篇幅顯然長多了,內容復雜多了,語言的形式也豐富多了,文章的體裁和表達方法也多種多樣。如果此時依然停留在出聲或無聲的短時間思考的閱讀訓練中,學生則無法面對和承受高年級的閱讀學習的任務。此時的小學生已經進入無聲語言開始占優勢的階段,如果不加大默讀能力培養的力度,就會出現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滯后于學生語言發展的現象,就會錯過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大好時機,就會對學生的語言發展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二是課程標準在高年級學段提出了體會詞句表達效果的目標。
什么是言語的表達效果?一般是指言語的生動性、形象性、深刻性、有力性等。表達效果好的言語必定是那些內容和形式結合得比較完美的言語。僅內容好,形式不好;或僅形式好,內容不好的言語都談不上表達效果好。體會言語的表達效果,自然就要顧及到言語的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僅從內容上或僅從形式去體會都是片面的。
課程標準在閱讀教學中提出體會言語表達效果的目標,應該說是一大進步。因為在以往的語文教學大綱里,對語言,強調的是在意義、內容層面的理解。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講思想教育、講人文內涵、講道德熏陶、講對詞語和句子意義的理解、講分段、講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講體會課文的感情等方面很多,就是不講或很少涉及言語的表達特點和表達方式,不講或很少涉及文章的表達特點和表達方式。句子、詞語的意思,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文章的情感都屬于內容的范疇,除了內容之外,文章、言語還有形式呢!語文閱讀教學只局限于理解言語表達的意思,只講文章的內容,全面嗎?過去的閱讀教學,無論是從教學的指導思想還是教學的實踐,無論是教學目標還是教學的評價,無論是所花費的精力還是所占用的教學時間,在引導理解內容方面,都占有絕對的比重。把理解課文的內容當作閱讀教學的頭等大事和第一要務,甚至當作閱讀教學的全部,這在語文教材的編寫者和語文教師的意識里,已經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從寫作角度講,內容決定形式,內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是第二位的;從一般意義的閱讀看,文章的內容對讀者來說是第一位的,是最重要的,形式則可以忽略,可以不去顧及。但是,從學語言角度講,內容和形式,孰輕孰重,孰為伯仲,或是旗鼓相當,就需要研究了。如果閱讀教學永遠停留在理解內容的層面上,學生就可能永遠也理解不了語言的三味。
體會言語的表達效果,是中年級體會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的繼續和提高。言語的表達效果和言語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從本質上來說基本上是一致的,無太大的區別。只是中年級限定在關鍵詞句之內。另外,在高年級學段提出體會言語的表達效果的目標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高年級課文中言語的意義和形式比低中年級的要復雜、豐富得多。低年級課文中言語語意簡單,句型單純,這是為了適應低年級小學生初學書面語言的需要和他們接受能力的可能·。但是小學生的語言訓練不能永遠停留在這樣的簡單的訓練之中,隨著年級的升高,訓練也要逐步登上新的臺階。因此,體會言語的表達效果,正是適應高年級小學生理解那些形象、生動、富有藝術性、富有感染力、富有感情色彩、富有美感的言語需要而提出的。
表達效果雖然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尚屬第一次提出,但并非什么創新的概念。言語的表達效果在修辭學中已被研究了幾十年。可見表達效果和修辭有著密切的關系。有人說,邏輯管言語的內容對不對,語法管用詞造句通不通,修辭管言語表達得好不好。可以說修辭是言語的美容師、化妝師。修辭可以使言語更富有魅力。修辭是提高和加強言語表達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修辭可以成為研究如何引導學生體會言語表達效果的重要依據。(未完待續)
本刊責任編輯注:《小學語文教學三段論(上)》轉載于本刊2007年第5期,《小學語文教學三段論(下)》將載于本刊第8期。
小學教學參考:語文版南寧4~6G39小學各科教與學孟令全20072007
孟令全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100009
作者:小學教學參考:語文版南寧4~6G39小學各科教與學孟令全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0: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