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關注學生“怎樣學”  ——關于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的思考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教學策略是建立在學習理論基礎上,為實現某一教學目標而制定的教學實施總體方案。它包括合理選擇教學方法、組織學習材料、確定教學活動的順序等。跟教學方法相比,教學策略比較宏觀,理論背景更加明晰。拿一堂課來說,具體教學方法可以有很多,這是因為教學方法比較靈活,可隨著時間、地點、教學對象的不同而變化,但可供選擇的教學策略是有限的,教學策略比較穩定。
  長期以來,我們對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研究得較多,而對教學策略思考得很少。這是因為以往我們比較注重于教師是“怎樣教”的。當我們更多地關注學生是“怎樣學”的時候,就必然要探討建立在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策略。教師備課要制訂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而教學過程的設計,首先要根據教學目標和現實條件來確定教學策略。策略制約方法,方法體現策略。只有確定了教學策略的總體構思,才能更好地選擇教學方法、組織學習材料、安排師生雙邊活動的順序。教學策略對教學過程設計起著統領作用。對教學策略的思考和探索,有助于提高廣大小學語文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際教學水平。
  教學策略的理論基礎是學習理論。與課堂教學關系密切的學習理論有3個流派:行為主義理論、認知理論和綜合理論。小學語文教學內容豐富多樣,如識字、閱讀、作文、聽說,其中既有知識的傳授也有能力的培養,所以不可能采用單一的教學策略。從我國當代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來看,可以采用以下4種教學策略:
      一、“講授——練習——強化”策略
  這種策略是建立在行為主義理論基礎上的,主張教師要講清知識和操作方法,學生在反復練習中鞏固知識、形成技能。小學語文的一些最基礎的知識,如漢語拼音中聲韻母的發音,漢字的筆畫、筆順、偏旁、結構,寫字的基本要領等可以采用這種教學策略。這是一種以教師教為主的策略。采取這種策略時,教師的講授應盡可能要言不煩,抓住要領,適合兒童的理解水平;練習設計要有層次,循序漸進,努力減少同一層面上的機械重復,多采取一些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鞏固;加強反饋矯正,盡量多肯定,多鼓勵,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這種策略如果使用得當,可以讓學生較快地獲得前人積累的知識,設計精當的練習能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落到實處。采用這種策略進行教學,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學習主動性不易發揮,反復的練習又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造成課業負担過重,因而這種策略常常受到批評和責難。但是不得不看到,小學語文某些內容的教學,還是得采用這種策略。
      二、“示范——模仿——遷移”策略
  這種策略也是以行為主義理論為基礎的,但它已經注意到學習者內部作用。因為“遷移”這個環節需要學習者較多地運用自己的智力去適應新的情境,具有積極主動發展的因素。小學語文教學中有些著重于能力培養的訓練項目,如字形的分析、朗讀能力的培養、閱讀分析和作文能力的培養,可以采用這種策略。拿指導低年級學生朗讀來說,靠教師講該怎么讀往往收效甚微,而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幾乎“立竿見影”。再如小學生剛開始學習寫作,總有模仿的成分,而課文則提供了范例。采用這種教學策略,教師的示范要力求規范,如朗讀要語音正確,情感處理得當,并安排充分的時間讓學生練習、模仿。在通過模仿,基本掌握某種技能的基礎上,教師要創造條件促成知識或技能的遷移。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遷移有兩個重要條件,一是學習材料之間具有某些共同要素,共同要素越多,遷移越容易實現;二是要進行概括,越具體的知識越不易遷移,概括成普遍原理后才有助于遷移。教師要努力設計有助于遷移的情境,如在一組寫法相似的課文中采用舉一反三的方法,讓學生把一篇課文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遷移到本組的其他幾篇課文中去。在學生模仿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教師要對知識或學習方法作概括性的小結。如在學生接觸了一批形聲字以后指出“聲旁幫著讀字音,形旁幫著辨字義”,有助于學生識記別的形聲字。
  “示范——模仿——遷移”策略因其形象直觀,適合小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收效比較明顯,因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被大量采用。但我們也要看到,采用這種策略教學,學生的創造性較難發揮,長期采用這種策略教學,會造成學生思維的定勢,使他們只會亦步亦趨,不敢大膽創新突破。
      三、“操作——領悟——運用”策略
  這種策略是建立在認知理論特別是發現學習的基礎上,它不是把學習的過程看作一個人類已有知識的傳授過程,而是讓學生自己經歷一個探索、發現的過程,從而獲取知識,形成技能。這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策略。在學生掌握了最基本的語文知識后,一些后續內容的教學都可以采用這種策略。如有位教師以《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第一段為例,訓練學生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他讓學生每人試寫(獨立操作),然后選擇有代表性的幾種寫法,讓學生分析哪種寫得好,哪種有什么問題。
  (1)董存瑞為什么要去炸暗堡。
    ——采用問句形式,看的人仍然不知道這一段講什么。
  (2)解放隆化的戰斗打響了。
    ——概括不完整,內容有重大遺漏。
  (3)在解放隆化的戰斗中,戰士們沖向敵軍司令部。一座橋上噴出6條火舌,沖鋒的部隊被壓在小土坡下面,不能前進。
    ——文字太長,不簡潔。
  (4)敵人的暗堡封鎖了我軍前進的道路。
    ——既抓住主要內容,文字又簡練。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說說概括段落大意應注意什么(領悟規律),再讓學生試寫以下各段的段落大意(運用實踐)。
  實施這種教學策略,學生的操作、實踐活動在前,領悟規律在后。從認識論的角度看,是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然后再用于實踐。從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作用看,操作、領悟、運用都以學生自己的活動為主,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作用只是定向、扶持、點撥。十分明顯,這種“發現”的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1972年的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已經指出:“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近20年過去了,世界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證明了這一論斷的預見性。如果我們仍然采用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策略,學生沒有獨立學習能力,勢必在人才競爭中落伍。因此,采用這種教學策略,意義是十分深遠的。
  采用這種教學策略,首先需要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從相信自己到相信學生,相信學生具有學習的潛力,相信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有了這樣的觀念,即使是最基礎的知識,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嘗試、發現和領悟。如寫字指導,要領不是由教師講,而是讓學生揣摩范字,自己試寫,再在與范字的對照中琢磨怎樣把某一類字寫得勻稱、美觀。又如朗讀,在聽了教師的范讀后讓學生研究這樣讀好不好,為什么要這么讀,能不能讀得再好點兒,然后讓學生試讀。
  由于采用這種教學策略費時太多,教師必須精選教學內容。需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領悟”的是語言文字的規律,學生一旦掌握了規律,就能舉一反三。所以,課堂教學中要選取那些有規律性的語言現象讓學生研究。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在對學習材料的精心選擇和組織上。
      四、“質疑——研討——小結”策略
  這種策略也是基于認知理論,它更進一步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自己探究研討,得出結論。兒童天生好奇,求知欲望旺盛,如果不是加以壓抑,他們是可以提出許多問題來的。采用這種教學策略,首先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問,然后逐步引導他們善于提問。操作上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自己研討,提出假設,進行驗證,然后作出結論。結論可以由教師來作,更應提倡由學生來作,至少要先由學生討論,后由教師總結。
  質疑策略在閱讀教學中用處較多,但實際教學中卻很少有教師堅持使用。從培養創造型、開拓型人才角度來看,這種教學策略需要大力提倡。要告訴學生,發現了問題隨時可以提出來與老師、同學探討,使質疑和探討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實施這種策略,關鍵是教師要有教學民主的意識,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主人。
  當我們比較客觀地剖析了各種教學策略的理論背景和利弊后,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
  (1)各種教學策略都有其長處和短處,有其適用的范圍。在教學不同的內容,為著實現不同的教學目標時,要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
  (2)為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學生的學習應從被動的接受性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索性學習,為此,以認知理論為基礎的后兩種教學策略需要大力提倡,把小學語文教學策略轉移到讓學生發現、探究為主的軌道上來。
  (3)實施后兩種策略,仍要注意知識的落實和技能的熟練,因此要以前兩種策略作為輔助性策略。
上海教育42~43G39小學各科教學張玉琴19981998南匯縣教師進修學校 張玉琴 作者:上海教育42~43G39小學各科教學張玉琴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1:21

[新一篇] 莊周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比較

[舊一篇] 應加強對實施素質教育相關政策的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