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獨生子女教育的困惑及對策研究[*]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關鍵詞 獨生子女 教育 困惑 對策
  中國圖書資料分類法分類號 G40—01
  *           *          *
  從70年代我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獨生子女日益增多。獨生子女能否健康地成長,關系到下個世紀中華民族的興衰與存亡。因此,伴隨“獨生子女新生代”的出現,關于獨生子女“現象”及其教育的問題,正越來越引起家長和全社會的普遍關注。本文擬主要就獨生子女兒童教育的困惑及對策問題,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獨生子女教育問題的提出
  獨生子女在其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同樣要受遺傳、環境和教育三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但是,由于獨生子女的一個最大特點是“獨生”,因此,在他們的身心成長和發展方面,便又不可避免地會面臨種種特殊條件。比如,獨生子女的成長環境有其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如可得到父母的更多愛撫和關懷,有比較優裕的物質生活條件及豐富多樣的智力投資等等,這些都有利于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但是,由于社會交往與實踐是人的成長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而獨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可能形成某些不良的性格特點,如孤僻、任性、自負、唯我至尊等等。因此,教育工作怎樣針對獨生子女的這種特異性,而因材施教、揚長避短,便日益成為我國當前值得深入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正確看待獨生子女的特異性
  在獨生子女究竟有無特異性及如何看待這種“特異性”的問題上,人們的認識歷來不一致。如19世紀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斯坦列·霍爾認為“是獨生子女,僅這一客觀事實本身就是一種弊病”。[1]而且,從霍爾以來的許多西方教育學家與心理學家,都幾乎一致把獨生子女當“問題兒”看待。又如前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稱獨生子女是最困難的教育對象,“是社會的危險物。”[2]但與此相反,另一些學者又根本否認獨生子女存在特異性。因此,要擺脫獨生子女教育的困惑,首先必須對獨生子女的特異性問題有一個客觀、全面的認識。
  (一)對獨生子女是否存在特異性的問題應作科學的分析
  關于獨生子女兒童是否屬于“社會危險物”或“問題兒”,以及是否具有“特異性”的問題,都不可僅從其是“獨生”這一方面來判定。實踐證明:獨生子女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品學都不好,而非獨生子女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品學都好。盡管許多人覺得似乎獨生子女都可能因父母寵愛而變得孤獨、任性,但實際并不盡然。正如美國研究獨生子女問題專家戴迪摩爾在告誡那些憂心忡忡的父母們時所說:獨生子女同其他孩子比較,雖然可能性格內向的多,但卻往往表現得更有修養、更加成熟、更富有進取心,在才干、成就、興趣等方面往往高人一籌。許多研究表明:由于獨生子女的父母對他們的期望一般很高,再加上因沒有兄弟姐妹的爭寵而使他們與父母的關系比較密切,因此獨生子女一般都樂意接受大人指導,而便于對其施以高標準、嚴要求的教育,因而成才率較高。如在1980年前參加美國太空計劃的16名宇航員中,有14人都是獨生子女或長子(長子在一段時期內亦是獨子)。這表明絕不可籠統地認為所有獨生子女都是“問題兒”或“社會危險物。”
  與此同時,如果絕對否定獨生子女的特異性,也同樣是不妥的。教育科學研究表明,家庭早期教育對于兒童的個性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而每個家庭的環境因素和教養態度總是千差萬別的,尤其獨生子女更容易受到家長的寵愛。特別是在我國,由于歷史文化方面的原因和現實社會生活條件的限制(主要指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就更易如此。因此,這就意味著在獨生子女生長的環境中,至少可能存在某些產生獨生子女特異性的潛在因素。
  總起來講,獨生子女是否存在特異性并不在于獨生子女的本身,而是在于他們生活的家庭環境和教育。由于獨生子女易受家庭和父母的特別寵愛,因此,如果教育不得法的話,則其產生特異性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二)獨生子女特異性“問題行為”的表現及其形成原因
  以上分析的如何看待獨生子女的特異性,還僅屬于一般性命題;人們通常所最關心的是關于獨生子女的特異性中的“問題行為”及其形成原因。就當前我國獨生子女較易產生的“問題行為”方面而言,從整體上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任性。簡括一個字,可謂“犟”。雖然并不能說凡是獨生子女都會任性,但是獨生子女形成“任性”個性心理特征的可能性的確是存在的。那些任性、固執、脾氣犟的孩子常常表現為放任自己,而使家長幾乎對其失去必要的控制。造成任性原因,一是由于家長的溺愛;二是由于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缺乏相互教育的重要因素——兒童伙伴。
  2.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比較嚴重的甚至好吃、懶做。如一些獨生子女長期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寄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獨立奮斗的能力和戰勝困難的意志。隨著孩子的身體健康發育及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他們就會表現出一些獨立行動的傾向,而樂意獨立地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動。然而,在一些獨生子女家庭中,家長總是對孩子干什么都不放心,而不準孩子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無端地剝奪孩子在活動中得到實際鍛煉的機會。試想,這樣怎能不使孩子遇到困難就只得依賴父母呢?
  3.嬌氣,即驕橫、撒野。這與艱苦樸素、吃苦耐勞、有禮貌,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個性心理品質。嬌氣重的孩子,適應能力差,意志脆弱,在困難面前往往畏難而退、半途而廢。獨生子女嬌氣重,主要是由于家長嬌生慣養的結果。許多獨生子女的家長往往是非不分地袒護孩子,對待孩子的要求和行為表現往往唯命是從,過分遷就,怎能不養成獨生子女的嬌氣呢?
  4.不合群。簡括一個字,可謂“孤”。獨生子女從小生活在沒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環境中,很容易形成不會處理自己和他人的關系、不善于和別的兒童友好相處、團結合作,而只關心自己等孤僻性格。形成獨生子女孤僻、自私的原因,往往主要是由于一些家長在怕這怕那心理的驅使下,過多地干涉、限制孩子的交往活動,而導致獨生幼兒陷入交往低能的困境。
  心理學家指出:兒童同伴在指導或訓練孩子掌握社會交往的技能方面,具有為成人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作為家長,應該放手地讓孩子出門去找“兄弟姐妹”,讓孩子把“獨”溶進“群”中,這樣可使孩子身上的“孤”克服許多。
      三、產生獨生子女教育困惑的基本原因
  如前所述,在獨生子女教育方面所存在的一些缺點及不健康的因素,并不是獨生子女先天就帶來的,而是他們生長的環境和所受教育等方面存在弊端所影響的結果。
  (一)“獨門獨戶”的生活環境對獨生子女造成的不利影響
  我們知道,1978年我國開始執行獨生子女政策之際,正是粉碎“四人幫”后城市居民住房開始大規模建造之時。這種獨門、獨戶的新樓房,客觀上容易造成獨生子女在三口之家中的中心地位。這雖僅是一種客觀巧合,與獨生子女并無必然聯系;但卻不可否認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造成(主要指城市地區)教育困惑的原因之一。
  1.關于“獨門”。隨著城市住宅越來越向高層化、單元化的方向發展,遂使兒童處于一種與原來的開放型平房、大雜院等很不相同的封閉型居住環境中,客觀上限制了獨生子女同齡伙伴之間在社區范圍內的接觸與交往空間,而使其大多數活動只能被局限在家庭范圍內進行。
  2.關于“獨戶”。近年來我國家庭中的成員數越來越少,除一部分核心家庭還贍養著老人(指住在一起)以外,大部分都是只有雙親加孩子的小家庭。這種“獨門”加“獨戶”的生活環境,不僅限制了獨生子女與家庭其他成員及鄰居之間的聯系,使生活空間大為縮小,而且還容易確立其在兩個大人之間的中心地位,這樣很不利于獨生子女在個性、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健康成長,使獨生子女教育困惑接踵而至。
  (二)畸形的家庭教育對獨生子女的不利影響
  畸形的家庭教育觀念、教養態度及教育方法,對于孩子尤其是對獨生子女的人格和個性等的形成,都會造成很不良的影響。例如:
  1.在溺愛型的家庭中,獨生子女處于家庭生活的中心地位,父母往往對孩子過分放縱、遷就,這樣久而久之遂使得孩子走上邪路。有關資料表明,近幾年來少年違法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與家長對孩子過度溺愛和教育不當直接相關。
  2.在與上述溺愛型相反的專制型家庭中,家長往往用體罚和心靈施暴的專制方式對待孩子,兒童的一舉一動,都要受到父母的嚴格控制,家長的權威主要是靠強制樹立起來的。在這種傳統管教方式影響下,一些孩子從小就形成了一種憎恨心理乃至越軌行為。此外,還有一種“看不見災難”的心靈施暴方式,也嚴重影響孩子身心的健全發展。如有些家庭不顧兒童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及個性愛好,強求孩子要絕對服從大人的意愿,對孩子的一舉一動往往不問情由地嚴加訓斥,致使這些自尊心遭受嚴重傷害的孩子,在智力和心理發展等方面,比經常遭受體罚的孩子更為低下。
  3.放任型。在這種類型的家庭中,父母或是由于缺乏管教孩子的興趣和條件,或是由于信奉“自然成材”、“教還不如不教”的教子觀,而往往以為教是對于孩子天性的一種殘酷扭曲或拔苗助長。這種教子觀雖然有利于兒童的天性在不受壓抑的情況下自然地發展。但是,這種放任自流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一旦走向極端就會適得其反。在孩子的生活環境中,總是會充斥著一些各種各樣的污穢語言和不良行為,而潛移默化地使其純潔的心靈遭到污染,父母若不及時加以正確指導和糾正,時間長了就將積重難返,使兒童的人格受損,甚至養成我行我素、肆無忌憚的不良行為。
  以上三種畸形的家庭教育,顯然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唯有在民主和諧的家庭中,孩子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發展。因為在這種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間是一種平等互助的關系,家長的權威是靠對孩子的愛和尊重為基礎,而通過經常向孩子耐心地解釋有關要求和期望建立起來的;家長對孩子嚴、愛相濟,言傳身教,既做老師又做朋友,不擺出“家道尊嚴”的面孔訓斥孩子,很容易得到孩子的真正理解和接受。
  因此,正確的家庭教育,應該是把民主科學的精神,自主競爭的意識,以及良好的應變能力與合作精神等融為一體,盡量給孩子創造一個和睦舒適、熱情溫暖、循循善誘、以理服人的成長環境。
  (三)傳統文化和社會變革對獨生子女教育產生的影響
  當前我國正處于由傳統文化向現代化“轉型”的特定歷史時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廣大家長既面臨著許多新的機遇,又面臨著不少新的挑戰。在這種新舊交替的形勢之下,便鑄就了部分家長在對待獨生子女教育方面的如下一些特有心態和價值觀念沖突。
  1.特有的心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長期熏陶下,許多作父母的望子成龍心切;而當前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所帶來的一系列劇變,又使得眾多家長驚喜地意識到,只有具備真才實學和一技之長的人,才能立足于社會。在這種特定的社會背景下,部分家長便往往忽視對子女的個性品德培養而重智輕德,在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方面陷入迷惘、困頓之中。
  2.價值觀念的沖突。開放與封閉、競爭與中庸、獨立與依賴、創造與保守、民主與特權等等方面的價值觀念沖突,在當前社會變革時期反映在獨生子女教育方面的困惑也十分突出。如在道德觀方面的誠實、正直與投機取巧;先人后己與先己后人;既希望孩子光明磊落,但又怕孩子吃虧;以及既渴望孩子上大學,但又怕畢業分配不在父母身邊等等矛盾沖突,嚴重地困擾著不少家長。
  3.新舊教育觀念與教育方法的沖突。這主要表現在舊的教育觀念根深蒂固,而新的教育觀念還似是而非。如既要孩子循規蹈距,而又希望孩子敢想敢干;既認為“三歲看老”,而又認為需要從小抓緊培養等等矛盾的家教觀念,目前還嚴重地影響著對獨生子女的教育。
  此外,還有被扭曲了的“早期教育”思想也對獨生子女教育有一定的影響。有關研究證明應當重視幼兒的早期教育,但是,當中國父母“望子成龍”的舊觀念與這種剛從西方傳入國門的兒童“早期教育”思想相結合以后,便形成了許多家長對獨生子女教育偏重于智力培養的畸形格局,即許多父母把“早期教育”片面地理解為一種單純的知識灌輸或機械的技能、技巧訓練,從而更加重了獨生子女教育的困惑狀況。
      四、解決獨生子女教育困惑的對策
  (一)重視塑造兒童的健康人格
  兒童的人格可塑性很強,應十分重視引導他們從小就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如果沒有健康的人格,即使有了聰慧的頭腦和豐富的知識,將來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一旦遭受挫折,也仍會由于承受不了心理和精神上的重負而喪失對生活的信心,無所作為的。
  父母的育兒觀與孩子的人格塑造有著直接關系。作父母的應當遵循教育規律,對孩子的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協調發展全面負責,這樣才能培養出孩子的健康人格。還要注意正確引導兒童的童心、童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的許多想法,往往在成人看來似乎不合情理甚至近乎“荒唐”,但它卻是兒童健康人格形成的沃土,應當加以扶持、愛護和正確引導。
  (二)加強獨生子女“自立”、“自主”能力的培養
  加強獨生子女自立、自主能力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孩子們在家可以靠父母,出門可以靠組織、靠單位,有“鐵飯碗”端;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越來越重視人的獨立自強能力。因此,必須注意培養兒童少年能夠自己照料自己,自己選定人生目標并努力為之奮斗,勇于承担自己應負的責任,以及具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等等。
  此外,獨生子女能否健康地成長,家庭、學校和社會都肩負著重大的責任,這三方面應通力合作、協調一致,共同努力為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環境。
  (三)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是解決獨生子女教育困惑的一個必要條件
  社會保障制度,不但對于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條件和權利、實現社會公平是很必要的,而且也是能否解決獨生子女教育困惑的一個關鍵。我國目前控制人口增長的難度較大,盡管其中有多方面原因,但最主要的是由于占總人口80%的農村人口還基本沒有社會保障,特別是還缺乏老年社會保險的原因所致。
  注:
  [1][2]黃人頌主編:《學前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月版。
  [3]轉引自《吉林師院學報》,1988年第2期,第92頁。
  [4]《人才開發》,1994年第3期,第35頁。
  [5]轉引自《教育時報》,1992年第11期,第10頁。
                      責任編輯 曹莉
  [*]本文是作者在導師謝麟先生指導下撰寫的碩士畢業論文,受篇幅所限,作了大量刪節。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重慶35~38G52家庭教育熊鷹19961996 作者: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重慶35~38G52家庭教育熊鷹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0:51:36

[新一篇] 我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發展歷程的回顧與前瞻

[舊一篇] 我國的語文課為什么幾乎沒有寫作教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