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教研室 吳心田)
* * *
一、問題的提出。
記得1978年我國著名語文教育大師之一呂叔湘先生曾尖銳地提出“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的問題,呼吁“這個問題是不是應該引起大家的重視?是不是應該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用較少的時間取得較好的成績?”(1978年3 月《當前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問題》)當時,呂先生提出的這一問題被稱為語文界的一聲驚雷。到了1991年7月,本人有幸聽了我國另一位語文教育大師張志公先生在全國中語會第五次年會上的錄音講話,他又一次尖銳地指出:“多年來,我們語文學科,自覺或不自覺的可以說變化不大,或者說沒有實質性的變動……學生大學畢業了,工作所需要的語文能力還是沒有。需要寫,寫不好;說呢,結結巴巴,說不好。就是大家經常說的要寫寫不來,要說說不來……今天的語文教學要考慮到七八年、十幾年以后需要什么樣的語文能力。現在社會發展很快……要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這是一。第二,做到學用兼顧,學以致用。學以致用,是句自古名言,可是我們在語文課上沒有做到。學語文,需要寫,就能寫;需要說,就能說。簡而言之,我們要在這兩個方面有突破性的辦法,一是在效率上有所突破,二是在致用上有所突破。”(1991年7 月《在全國中語會第五次年會上的講話》)本人認為呂先生和張先生的話說在了點子上,切中我們語文教學的時弊。本人經過大量的實際調查證明,呂老張老的看法完全符合語文教學的實際。1994年在北京召開的呂叔湘先生教育思想研討會上,大家一致認為1978年呂先生提出的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的問題,至今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由此全國中語會決定1995年全國中語會第六次年會的中心議題定為“努力提高教學效率,為培養跨世紀人才服務”。
近幾年來,本人一直思考一個問題,即為什么幾十年來我們的語文教學效率問題和學以致用問題這兩大問題一直解決不好呢?或者說為什么我們的廣大語文教師費了那么大的力氣而學生的語文能力總是達不到基本過關的要求呢?——想來想去,得出了兩個認識,一是這確實不是單方面的問題,它牽扯到整個教育思想觀念問題,牽扯到師資水平問題,牽扯到高等師范院校的辦學方向和教材教法課的指導思想問題,牽扯到學校教育管理問題、教材問題,等等。這些問題解決起來不是那么容易;第二點由張志公先生的講話想到,能不能在具體的教學領域找到一個突破口,帶動整個語文教學的改革,于是就想到在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上,沖破幾十年來“以教師講析為主”的模式,而代之以“以學生訓練為主”的模式。
基于上述第二點想法,從1995年6 月開始在山東省實行了大面積的改革課堂教學基本模式的教改實驗,實驗一開始就得到了廣大語文教師和各級領導的理解和支持,教改實驗點由80多處迅速發展為近300處,實驗點遍布全省各地,甚至波及其他有關學科。對這項教改實驗,山東省已召開兩次大型研討會,每次到會五六百人,部分兄弟省市代表也到會參加研討。現在這項改革正方興未艾,呈現出迅速發展的勢頭。
二、“以教師講析為主”課堂教學模式的主要弊端。
幾十年來,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是“以教師講析為主”,對此盡管不能全盤否定,但是,以現代先進的教育思想來權衡,它確實存在著若干弊端,這些弊端最直接地影響著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和整個語文教育事業的發展。
從當前的多數語文課來看,其基本的教學模式,仍然是“教師講學生聽”的“以教師講析為主”。近幾年來,雖然有些語文課增加了一些課堂練習,如課堂提問、課堂討論、書面解答、閱讀評點等等,這無疑是一大進步,然而可惜的是這只是表現為少數,而大多數仍然是教師講析占據課堂,上述這些“提問”“討論”“閱讀”只占少量時間,有些只是一種“形式”,或者說只是教師滔滔不絕講析的一種“點綴”,實際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仍是被教師的講析所占用。
這種“以教師講析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它違背了中學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和特點,背離了中學語文課應以訓練語文能力和語文學習習慣為主的基本目標。
本人認為,中學語文學科的性質、特點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例如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形象性、綜合性等多元的性質和特點,但是,其中總有一個是最主要最基本的,這就是它的工具性(不論稱之為基本工具,或基礎工具,或交際工具)。由此派生出來的中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也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而最主要最基本的目的任務,應該是使學生掌握語文這個工具,運用這個工具去寫,去說,去工作,去學習,去交際,具體說,即為初中語文教學大綱“教學目的”部分的前幾句話,即“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閱讀、寫作、聽話、說話的語文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把這作為基本的目的任務,符合學科本身的基本性質和特點,同時也不排除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審美教育,乃至視野的開拓、智力的開發,等等。
基于上述認識,本人認為,現在這種通行的“以教師講析”為主的教學模式,背離了中學語文教學學科本身工具性的性質,排除了實現教學任務的基本形式——訓練性。呂叔湘先生說得好:“如果要追問兩者(指講與練)之間的關系,恐怕只能說是講為練服務,而不是練為講服務。”(著重號是作者加的,1963年4 月《關于語文教學的兩點基本認識》)現在的教學模式是教師一味地“講”,基本上抹煞了學生的“練”,這樣教學怎么能使學生掌握語文這個工具呢?怎么能實現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這一總的目的任務呢?正因為如此,本人認為,幾十年來這種“以教師講析為主”的教學模式忽略了“訓練性”,實際上成為解決提高教學效率和學以致用問題的主要障礙。
(二)它抹煞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排除了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完全處于學習的被動位置。
現代先進的教育學認為,教育應該“以學生為本”,“教育的一切都是為了培養學生成為國家建設的人才”。現代國際上先進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魯納、贊可夫、巴班斯基、蘇霍姆林斯基等都主張“學生的活動(學習)是教學過程的特征之一”,“教師的重要任務在于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我國語文教育大師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三老”也一貫主張教師的教學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以教師講析為主”的教學模式是凱洛夫“以教師為中心”的舊教育思想的體現,從形式上看,一上課就是教師講析,教師幾乎是滔滔不絕地一直講到下課,從教學時間上看,有些課仍然是教師的講析貫滿堂,而多數課是教師講析占據五分之三或五分之四以上的時間,而學生讀、寫、說的時間僅占五分之一左右的時間。而且不少教師講析的內容并沒有“講在點子上”,有些是學生已經懂了或學生自己能夠弄懂的內容教師在講析,有些是教師講的內容脫離學生實際,正因為如此,不少的課是教師侃侃而講,學生昏昏欲睡,或者是教師講得天花亂墜,而學生聽得是二目圓睜而眼大無神,一堂課下來學生沒有多大收獲,語文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訓練。
三、實行“以訓練為主”課堂教學模式的依據。
(一)實行“以訓練為主”的教學模式是普通中學基礎教育的性質決定的。中學的語文教學與中專的、大學的語文教學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一面在于都是語文方面的學習,不同的一面在于中學是打基礎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除了學習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之外,還必須具有一定的或說基本的語文運用能力(或稱技能),而且要達到基本過關的要求,以便適應將來到高校學習或到社會上工作的需求,而這種語文運用能力的形成,單靠“講析”是絕對不行的,而必須借助于一定的訓練。呂叔湘先生說:“使用語文是一種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沒有什么不同的性質,不過語文活動的生理機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動更加復雜罷了。任何技能都必須具備兩個特點,一是正確,二是熟練。不正確就不能獲得所要求的效果,不成其為技能。不熟練,也就是說,有時候正確,有時候不正確,或者雖然正確,可是反應很慢,落后于時機,那就不成其為技能。”(1963年4 月《關于語文教學的兩點基本認識》)中學階段要打下一個基礎,要學會使用語文的基本技能,這個任務,只有通過“訓練”才能完成,才能達到“準確”“熟練”的程度。
(二)實行“以訓練為主”的教學模式是語文教學的學科性質、特點及目的任務所決定的。語文教學的基本性質、特點是“工具性”。語文教學的基本目的任務是使學生學會使用語文這個工具,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具有基本的閱讀、寫作、聽話、說話的語文能力,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要體現語文學科的性質,完成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單靠“講析”是不行的,必須通過適當的“訓練”才能達到。葉老說得很清楚:“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教師講;自能作文,不待教師改。教師之訓練必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717頁)“可否自始即不多講,而以提問與指點代替多講。 提問不能答,指點不開竅,然后暢講,印入更深。”(同上,720 頁)“要改進教學方法,必須廢除現在通行的逐句講解的方法。”(同上,83頁)呂叔湘先生也曾指出:“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使用語文的技能,所以一般稱為工具課……中學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什么?是教會學生使用現代語文。”(1963年4 月《關于語文教學的兩點基本認識》)張志公先生也曾指出:“語文是個工具,是進行思維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學習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的工具,是進行各項工作的工具……凡屬工具,最重要的是準確的操縱它,熟練的運用它,只有這樣,它才好好的為我們服務。”(1963年10月《說工具》)關于語文的學科性質和教學的目的任務,“三老”還有很多類似的論述,他們的觀點是一致的,也是一貫的,本人認為是完全正確的。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只有排除“以教師講析為主”,實現“以學生訓練為主”,才能正確地體現語文課的性質和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
(三)實行“以訓練為主”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本”的新教育思想的體現。凱洛夫的舊教育思想是“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知識為中心”,贊可夫等的新教育思想是“學生為中心”“多渠道教學”“培養能力為重點”。新的教育思想主張一切教學活動都應是從學生出發,歸宿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盡管教師應起主導作用,但是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一堂課如果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只處于聽教師講析的位置,而不是積極主動地去閱讀,去討論,去動手練習,那么這堂課就好像演戲一樣,課堂這個舞臺全被教師的活動所占據,學生使用語文的技能是無論如何也難以培養起來的。關于“學生為本”的思想,葉老曾說:“怎樣啟發學生、使他們自覺地動腦筋,是老師備課極重要的項目。這個項目做到了,老師才真正起了主導作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492 頁)“如能令學生于上課之時主動求和,主動練習,不徒坐聽教師之講說,即為改進教學之一道。”(同上,733頁)“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 蓋在善于引導啟迪,俾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和,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受。……語文教師不是只給學生講書的,語文教師是引導學生看書讀書的。……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頓開,純熟之功彌深,乃善教者也……”(著重號是作者加的,同上,745頁)呂叔湘先生、 張志公先生關于“學生為本”的思想論述不一一引述。綜這些語文教育大師所述,教學中應當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些思想也是實行“以訓練為主”教學模式的重要依靠。
(四)兩年來大面積的改革實驗證明,“以訓練為主”的教學模式得到了廣大學生和教師的歡迎和認可,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對此這里不作贅述,另有若干教改實驗報告證實。
四、“以訓練為主”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特點。
(一)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教師的備課、組織教學、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用等等,完全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盡量使其動口、動手、動腦,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在教學時間的把握上,切實把教師的講析時間壓下來,把學生練習的時間增起來,教師所有的講析、提示、啟發、答題、擴展、總結等全部活動時間,盡量加以精練,壓縮在整課時間的1/2以下,而學生各種訓練活動(包括讀、寫、聽、說、思等)盡量增多,提高到整節課時間的1/2以上。
(三)訓練的內容精心選擇。包括語文知識的學習、語文能力和語文習慣的培養、思想品德教育、美育熏陶、智力開發等等,從中加以精選,恰當地確定訓練重點。
(四)訓練的方式從實效出發精心安排,多種多樣,生動活潑。包括閱讀、寫作、答問、解說、討論、辨析、鑒賞,等等,這些訓練可集中,可分散,可交叉,靈活和諧,不拘一格。
(五)訓練的基本模式有兩種:①“三段式”,即教師提示—指導學生練習—教師答題小結,其中“教師提示”包括說明教學目標、提示教學要點、簡介教材內容和有關知識、說明教學過程,等等,一般控制在十分鐘左右;“指導學生訓練”是教學的中心環節,教師可在學生訓練中啟發、誘導、答疑,一般控制在二十五分鐘左右;“教師小結”包括教師集中答題、知識梳理、加深擴展的講解等等,一般控制在十分鐘左右。②“講講,練練,講練結合,貫穿始終”,此模式不截然分成三段,但總計學生訓練時間不少于1/2。
五、實行“以訓練為主”課堂教學模式應注意的幾點。
(一)切實端正教育思想,樹立三個基本觀點:①樹立“學生為本”的觀點;②體現“以訓練為主”的觀點;③確立“重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觀點。
(二)不應誤解為全盤否定教師的講析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講析還是必要的,但要講得少而精,講在“點子”上。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認真備課、確定教學目標、科學地組織教學過程、精心確定訓練內容、精心設計訓練方式、恰當地啟發誘導、解答疑難問題、對當堂所學知識的疏理鞏固等等。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容忽視。
(三)除上述兩種模式外,還可有若干變式,例如單元教學,可以有的環節教師多講一些,有的環節學生多練一些;兩課時一篇課文的教學,可以一課時多講一些,另一課時多練一些;有的課可以集中訓練誦讀,有的課可以集中進行兩篇文章的比較,有的課也可以集中進行討論辯論的訓練,凡此等等,不拘一格。
(四)各項訓練均應扎扎實實,講求實效,切實防止“花架子”式的形式主義。其中關鍵在于精心選好訓練內容,精心設計好訓練形式。
(五)要體現“大語文教育”的思想,訓練要適當向課外延伸,以鞏固課內訓練的成果。*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西安20-22G31中學語文教學吳心田19971997 作者: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西安20-22G31中學語文教學吳心田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