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 顧振彪)
總體結構
一、這一冊和第五冊同屬于初中語文學習的第三階段。這套教科書在指導思想上重視語文和生活的關系:第一階段著重使學生認識學習語文和生活的關系,第二階段聯系生活培養學生記敘、說明和議論的能力,第三階段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實際運用語文的能力和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語文訓練是這套教科書的主體,三個階段體現著互相銜接、逐步遞進的訓練程序。第一階段,先指導學生從整體上學習和把握運用語文的能力;第二階段,進而分解為三種表達方式,使訓練得到提高和加深;到第三階段,更進一步進行三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訓練,落實到實際運用上。這樣,從綜合(初步)到分解到綜合,由簡及繁,由淺入深,符合學習的規律。
二、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文的能力,是這一冊教科書的訓練重點。主要是:第一,繼第五冊精選了消息、通訊、公文、序言、演講辭、廣播稿等實用文之后,這一冊安排了四個實用文單元,增選了回憶錄、傳記、文藝評論、調查報告、思想評論、政論、事理說明文、科學小品等實用文體。于是,生活中、工作中最主要的、使用頻率最高的常用文體,都包羅在教科書里頭了。學生能夠掌握這些文體的格式和特點,具備閱讀和寫作這些文體的能力,就標志著基本達到了教學大綱的要求,具備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語文能力了。第二,繼第五冊簡明、連貫、得體三篇語言實際運用的知識短文和實用性較強的語言練習之后,這一冊又配置了三次語言實際運用的綜合練習,旨在增強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這些訓練,側重于動態。呂叔湘先生在給華東師大召開的現代漢語語法研討會的賀信上說:“……關于語法研究,近幾年常有一種想法在我腦子里打轉:我們的語法研究是不是太偏重靜態研究,忽略了動態研究。我說的靜態研究指的是語句的分析,成分的歸類等等。我說的動態研究指的是句子內部各種成分之間的相互制約;一個句子可以怎樣不變內容(或基本不變)而改變形式;某一句式適用于哪種環境(上下文及其他),環境有某種變動的時候,句式要不要隨之變化,如此等等。靜態的研究當然重要,這是基礎,可是語言畢竟只在使用中存在,這方面的研究似乎更聯系實際。我覺得過去這方面的研究太不夠了……”簡明、連貫、得體的語言訓練力圖貫徹呂叔湘先生的主張,結合語言環境學習語言,聯系實際學習語言,切實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第三,編排了七次實用文體的寫作訓練,計有小傳、事理說明文、短評、調查報告、讀后感、總結和作文修改。多年來,社會上一直驚呼中學畢業生語文水平低下,其主要標志是寫不了實用文,不善于使用簡明、連貫、得體的語言。這一冊就繼第五冊訓練學生寫新聞報道、廣播稿、書信、讀后感之后,增強對實用文寫作的訓練。實際上,初中第一、二、三、四冊也訓練過寫作實用文,如讀后感、短評、書信、實體事物的說明文等。因此,第六冊完全可以在前五冊的基礎上,使學生的寫作實用文、運用實用語言的能力基本過關。
三、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初步能力,也是這一冊教科書的訓練重點。繼第五冊重點培養學生初步欣賞小說、詩歌、劇本的能力后,這一冊進一步重點培養學生初步欣賞小說的能力,安排了一個小說單元。其實,初中第一至四冊,學生已經學習了詩歌、散文、小說,有課文、有短文、有練習。第五、六冊是整套課本中學習文學欣賞的小結,并加以擴展深化。在教學內容上,第五冊側重比較閱讀,而第六冊則側重每篇課文后邊的有關資料的閱讀,包括作者介紹、作品時代背景和作品評論。要求學生利用有關資料閱讀作品,以提高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要說明一點,初中階段培養學生的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過去的教學大綱從未提出過,是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第一個提出。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總的精神是降低難度、減輕負担,卻偏偏新提出一條培養學生的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可見對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是多么重視。原因是,當今社會對人的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其中就包括文學素質。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人們除了大量接觸書本上的文學作品外,聲像文學作品也接觸得越來越多,這就要求每一個人至少具備初步的欣賞能力和審美能力,會辨別文學中的真善美與假惡丑,會從文學作品中受到思想教育,提高認識水平。因此,盡管第六冊只安排了一個文學單元,但在教學中,應從大綱的要求、從整套書的安排著眼,給以高度重視。
四、閱讀文言文,也是這一冊教科書的訓練重點。這一冊安排了兩個文言詩文單元,按照大綱要求,“讀文言課文,要了解內容,能順暢的閱讀,背誦一些基本課文”。課文后的練習,主要要求學生“了解內容”,“順暢的閱讀”和“背誦”“課文”。教師在教學中,切忌講解古代漢語語法,切忌搞字字落實,但是對學生不懂的字、詞、句還是要適當講解,力圖使學生弄明白。義務教育初中語文的文言教學,與過去相比,一是降低了難度,二是改變了教法,側重在培養學生對文言的感性認識,積累文言文的語言材料。就是說,讓學生把二三十篇文言文讀一讀,背一背,裝在腦子里,一輩子受用。
五、義務教育初中語文第六冊教學要求、內容一覽表:
(附圖
)
(附圖
)
綜上所述,第六冊在總體結構上還是分為三大塊:第一至第四單元為一塊,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文的能力;第五單元為一塊,培養學生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第六、七單元為一塊,培養學生讀讀背背文言文的能力。作文訓練和語言的實際運用是縱向的兩條線,貫串教科書的始終。
單元說明
第一單元
這個單元學習的都是傳記文:回憶錄、自傳和傳略。因為學習時間有限,除兩篇回憶錄是基本課文,作教讀外,一篇自傳作自讀,一篇傳略作參考閱讀。要求學生了解這些傳記文在內容和寫法上的特點:①所寫內容真實、典型;②語言簡明、平實;③在記敘中常插入對人物、事件的議論。回憶錄、自傳和傳略除具有這三個共性特點外,還有各自的特點。回憶錄是追記本人或他所熟悉的人物過去的生活經歷和社會活動;自傳是敘述自己生平、經歷和事略的文章;傳略是比較簡略的傳記,所記內容粗略,文字簡約、質樸。
對于這四篇課文的內容,當然都要求學生理解,但程度上可以有些不同。對兩篇回憶錄要求較高;一篇自傳花一課時讓學生讀讀,不懂的地方查工具書和教師指點一下就可以了;至于參考課文,讀后要求做一則筆記。后兩篇課文對于初中生來說,內容也許艱深了些,但對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有幫助,又是典型的自傳和傳略,因此選進了課本,希望指導學生下功夫讀。
第二單元
這個單元選的都是事理說明文:前兩篇是講語言的,第三篇是講生物的,第四篇是講氣候的。本來除一篇外其余三篇都是教讀課文,后來因為實行五天工作制,課時調整,《食物從何處來》改為自讀課文,《天氣陛下》改為課外自讀,《“深”和“淺”》改為參考閱讀。要求重點教讀《人類的語言》,兼顧其他三篇,可謂是舉一反三。教讀這些課文,首先要讓學生理解這些課文著重說明了事物哪些本質特點,分析了事物哪些因果關系,揭示了事物哪些發展規律;其次要讓學生理解這些課文是怎樣說明事物的本質特點、因果關系和發展規律的,借以提高閱讀和寫作事理說明文的特點。在說明方法的運用上,四篇課文同中有異,《人類的語言》側重于抓住本質,從多方面加以說明,并注重比較;《“深”和“淺”》著力于舉實例,從對例子的闡述中得出規律;《食物從何處來》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尤以分類別最為突出;《天氣陛下》以生動形象的說明,擬人化等等給人印象最深。對這些,教學中不要放過。
第三單元
這個單元選的都是常見的議論文:政治論文、雜文和短評。它們的共性是: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邏輯嚴密,語言精確。又有各自的個性:政治論文是從政治角度闡述和評論當前重大事件和社會問題,它針對事實,說理充分,語言概括性強,有巨大的邏輯力量;雜文是文藝性議論文,篇幅短小,形式靈活,筆法犀利,具體形象,文學色彩濃;短評一般論題較小,深入剖析,說清道理,本單元選的一篇思想短評和一篇文學短評都是如此。教學這些課文,必須讓學生理解這些課文的內容,掌握這些課文所體現的文體特點和寫作上的要求。在這里說明幾點:政論《中國人民尋求救國真理的道路》內容極為深廣,可引導學生結合歷史課學習,不必要求學生理解得透徹;《短文兩篇》的確都是雜文,但不是非常典型的雜文,“雜”得不夠,這一點在教學中稍加注意;《工作的大小》可以與學生中爭論的熱點,如“‘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句話對不對”,聯系起來教學,這樣使課上得生動活潑些;《怎樣丟掉學生腔》與學生的作文訓練聯系起來,可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第四單元
這是個調查報告單元。在實用文中,調查報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為一個合格的初中畢業生,必須掌握它。因此,特地在初中第六冊安排了這個單元。《〈農村調查〉序言》原是高中課文,現在抽下來放在這里,讓學生了解調查研究的重要性和調查研究的一些方法;《學習寫調查報告》是課本編者撰寫的參考閱讀課文,給學生提供寫作調查報告的具體方法;《中學生學習興趣的調查》則是給學生提供了調查報告的一個例子。最后落實到寫作調查報告上。為降低難度;對調查研究和寫作步驟都作了切實可行的提示。因為大綱沒有明確規定初中生一定要會寫調查報告,所以只要求學生分成小組,分頭執筆,推舉一人統稿,寫成調查報告。如果不愿寫課本提示的題目,還可以在那些任選題目中選一個寫,甚至可以另出題目。
第五單元
這是個小說單元,旨在培養學生初步欣賞小說的能力。教學這個單元,首先要樹立一個觀念,教學實用文體,是讓學生把語文的學習落實到實際運用上,教學文學作品、教學小說,也是讓學生把語文的學習與生活聯系起來。具體說來,閱讀、欣賞這個單元的小說,可以認識生活,可以學習如何運用語言生動的、形象的反映生活。閱讀《葫蘆僧判斷葫蘆案》,能使學生認識封建社會中貴族階級的權勢和封建官府的黑暗、腐朽;閱讀《競選州長》,能使學生認識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性與欺騙性;閱讀《我的叔叔于勒》,能使學生認識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與腐朽;閱讀《賣蟹》,能使學生認識勞動的美,勞動人民的美。上述這些,都增強了學生認識生活的能力。
這個單元與過去不同的是,都在課文后邊安排了有關資料,包括作者介紹、作品背景和作品評論等。對于文學作品,尤其是外國的、古典的,離學生思想、生活很遠的,如果不知道一點兒有關資料,很難欣賞。安排有關資料,就是培養學生利用資料去欣賞作品的能力,進而要求他們學會自己去搜集資料,這對他們今后的發展大有裨益。
第六單元
這個單元的四篇文言課文,讀來都瑯瑯上口,要繼續進行誦讀訓練以增強語感。誦讀時,字音要讀得準確(但不必強調一定要讀古音),音的停頓要恰當,力求表達出作者的意思。對文言字、詞、句,通過辨析和比較,了解它們的含義。能誦讀一些名篇名段,又能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匯,這無論對學習現代文或是進一步學習文言文都有好處。
《曹劌論戰》和《陳涉世家》都是史傳文學,注重塑造人物形象,但也有區別,前者側重于“記言”,目的是通過談論總結戰爭的經驗教訓,闡述軍事斗爭的策略;后者側重于抓住陳勝、吳廣的活動這條主線記敘陳勝起義的原因、經過和起義軍初期的發展形勢。《黃生借書說》是“說”,類似今天的雜文,就一件事發表議論,闡明觀點。《陌上桑》是樂府詩,課本上認為塑造了一個敢于反抗強暴的采桑少婦的形象。如果有不同看法,可以允許。
第七單元
這個單元的四篇文言詩文的教學方法,可以與第六單元一樣。要注意它們的體裁特點,有的是奏議,語言得體,情詞懇切;有的是雜文,筆鋒犀利,又有光彩;有的是游記,造語極工,富于情趣;有的詩、詞、曲,又各有特點。
這個單元與上一單元,由于課時有限,都是兩篇教讀、兩篇自讀。自讀課文或者是詩、詞、曲,或者是短小的文章,力求讓學生參照課文注釋、借助工具書能自己讀懂。要求學生多多誦讀,在誦讀中培養語感,積累語言材料,理解課文內容大意。
中學語文教學京6-9G31中學語文教學顧振彪19961996 作者:中學語文教學京6-9G31中學語文教學顧振彪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0: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