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目標是反映社會和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規格和要求的。當然,這種規格和要求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中,因不同的人文哲學觀和價值觀的差異,常常會得到不盡相同的詮釋和具體化。但是,進步的教育總是將目光緊緊盯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因而無論對社會的發展與教育之間有多少種解釋,我們教育總的價值取向就是我們生存的空間——社會的現實與未來。
當今社會已進入科學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知識的積累與變遷日益加快的信息時代。這樣,人們生存與發展必需的知識范圍被急劇擴大了,個體所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具有社會性、創造性和整合性。因而,現今的學校已不在局限于担負繼承人類科學文化遺產的使命,而是希望成為引起社會變革的一種力量,完成一種新文化的建構。
于是,學校首先要考慮的,已不再僅僅是將為個體提供哪些系統的人類科學文化的遺產,更要考慮的是個體將如何面對生存及其在可持續發展前提下來自社會的各種問題的挑戰。教育在這種情況下幾乎所能做的一切,就是設法為個體能夠解決無法預見的問題作準備,培養他們在飛速發展的社會變革中探索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兒童能力發展在個體社會化進程中三個主要領域:個人能力的成長;社會參與能力的成長;處理環境的各種要求和作用能力的成長的整合角度來看,我們教育的價值功能并不是使個體完成(也無法完成)全部的系統的人類文化遺產的積累,而是力圖使個體形成全面的和基礎的素質結構,以便將來能在社會的科學技術與政治情報的激流中不斷地自我擴充知識內容,調整科學文化結構,改變和提高自己的生存質量。
于是,我們的學科教育已經開始大大地超越了經驗與技能傳遞的范圍。學生在取得經驗認知的同時,探求社會發展的科學方法,形成社會認識的正確價值觀念,提高社會活動的參與意識與能力,獲得積極良好的情感體驗,業已成為社會對個體全面素質發展的基本要求。這樣,我們就有理由認為,小學的數學教育,其學習的認知對象(數學知識)不僅僅是目的——掌握這些事實并能運用,同時也是——發展科學地對社會探求的意識、價值、方法和情感的過程。這就是小學數學素質教育的全部本質內涵。
從這個本質出發,我們不難概括出小學數學學科的素質教育的四個基本特征,即:“注重社會實踐”、“培養科學精神”、“發展創造潛能”、“加強情感體驗”。
一、注重社會實踐
長期以來,我們的小學數學教育追求的是個體智力的優異性和學問的卓越性。因而教育的價值似乎就在于更快更多地完成人類科學文化遺產的積累。于是,我們自上而下地人為地從文化中編選主題、語言和材料,學生則被動地面對和自己生活相割裂的生疏的學術性文化——社會精英們諳熟的知識與經驗。學生通過教師的語言、技術和觀念地傳授,努力的將這些文化堆積起來。這樣,教育就成為一種游離于社會現實的封閉的自我積累與發展過程。學生只需要掌握這些知識并儲存起來,并不需要了解知識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了解知識對社會的發展和自我適應的價值。這種認知的積累好比在個體與社會之間砌一堵墻,知識磚塊疊砌越高,個體與社會的割裂似乎就越嚴重。學生即便有了豐富的知識,卻因為各知識都隨相應不同的傳遞通道而存入大腦不同的“儲蓄箱”中,而存儲的知識又是面對著教師人為編制的與“儲蓄箱”中相應的知識對應的各種特定的問題情景,因而無法在自我反思、探究、融合與重組中建構新的文化,也就難以面對來自復雜社會各種無法預見問題的挑戰。要知道,教育的價值在于使知識社會化、使個體社會化。“注重社會實踐”,就是要使小學數學教育成為開放的在對社會探求活動中自我積累的完善過程,讓學生在獲得必要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了解知識的發展與其社會的價值,認識知識探索的方法和途徑,提高在社會活動中進行決策和參與改造的基本能力。通常地看,在教育中它常表現出這樣幾個特征:
1.對學習對象賦以更多更強的社會性與現實性
即在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就要通過一切可能,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社會性問題,滲透知識的價值及其與社會發展的聯系,并不失時機地融合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使學生能更全面地了解社會。
在這里,教育中抓住這么幾個變量似乎尤為重要:
第一,發展,即知識本身在社會發展中的軌跡,從發展中認識社會。
第二,價值,即知識本身在社會發展中所體現的價值,從價值中認識知識。
第三,方法,即從知識的發生與發展中探求知識,掌握認識的一般方法。
例如:我們在教學“圓的認識”這節課時,適時地將知識放在“為什么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物體是圓形的”這一實踐背景下,利用簡單的知識歷史歸納“圓”的物理特征和幾何特征甚至美學特征。這樣,學生不僅能獨立概括出“圓”的基本特征,而且了解了知識在社會生活中所體現的價值。
2.將認知過程與對社會的探求過程聯系起來
即在小學數學素質教育中,合理地運用材料的呈現方式,引起學生對社會的關注,提高他們關心社會的意識和參與社會的興趣。其價值的功能就在于在關注和參與中獲得更多的科學的價值、思想、方法與技術。
在這里,教育中抓住這么幾個變量似乎尤為重要:
第一,聯系,即加強學習內容與社會現實的聯系。
第二,關注,即關注知識本身內涵同時關注知識的社會性價值。
第三,技術,即將數學認識方法當作科學技術來認識與掌握。
例如:我們在教學四年級“負整數認識”這節課時(上海版),有意將學習材料放在“不能適應社會需要”這一背景下呈現給學生,以此作為探究知識的起點,因而不僅認識了知識的本質,而且強化了知識的社會性。
二、培養科學精神
作為一個現代社會成員所必須具有的科學教養,其核心就是必須具有科學精神,包括科學的意識態度,科學的價值規范,科學的行為方式等等。它是個體面對生存和適應社會所必備的素質之一。從這個角度來說,學生在數學教育中所面臨的已不再僅僅是一個個需要設法認知的事實,而更重要的是一個個需要設法解決的問題,即不僅是將學習看作是一個知識的認識過程(復制),更是看作一個科學的探索過程(創建)。對教師來說他們關注的將不再僅僅是如何將知識通過自己的觀念及恰當的方法演繹出來轉化為學生的認識結構,更為關注的是如何將知識合理的組織而轉化為學生需要探究的關乎他們生活的問題。通常地看,在教育中它常表現出這樣幾個特征:
1.在學習中滲透更多的科學意識
即在小學數學素質教育中,培養學生能自覺地將一個個知識當作一個個科學的問題來對待。因為意識是有目的行為的基礎,科學意識就是指個體在行為前能自覺地反映那些科學的態度、價值、規范和技術。
在這兒,教育中抓住這么幾個變量似乎尤為重要:
第一,目標,即在學習時能明確與學習對象相關的科學知識并滲透在學習目標之中。
第二,強化,即在學習時能不斷利用對學習對象的科學的探求來強化學生的科學意識。
例如:我們曾按邏輯與非邏輯兩大系列,從低年級開始,分階段分梯度地編制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目標體系,在學生對知識認知的過程中逐漸培養探索活動的科學意識。
2.將學習更多地看作是獲得問題的解決
即在小學數學素質教育中,將知識的認知掌握看作是問題的解決。因為科學的方法論是科學精神的核心,個體要能在這急劇變革的社會中獲得高質量的生存與發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改變這種“儲蓄式教育”被動的和單純的知識儲存,而是利用科學探究的態度與方法去認識,去發現,去創造,去改變。
在這兒,教育中抓住這么幾個變量似乎尤為重要:
第一,問題,即將學習對象看作是學生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不是需要掌握的事實。
第二,獨立,即將學習看作是學生獨立探索和解決的問題的過程,而不是再現教師思維并復制文化的過程。
第三,調控,即學習中教師調控由關注知識傳遞的速度及學生再現的可靠性程度向更多地關注學生探索的態度與方法及其過程轉化。
例如:我們在教學一年級“米尺認識”這節課時,就從“比較長短”開始,一直到“國際統一長度單位(米)”的認識,安排了一個符合學生實際的完整的事件情節,在其中設計了一整套的問題展現給學生,讓他們獨立地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去探究、去解決,并在不斷地自我嘗試與調整中獲得一些科學的認識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3.注重科學技術在數學學習中的滲透
即在小學數學素質教育中,不斷地滲透科學技術及其價值與思想。因為教育要始終跟上日益發展與變革的科學技術是不可能的,而個體不掌握全新的科學技術就不能適應發展。因此,教育必須承担培養個體在充分認識科學技術的價值、思想、規范等基礎上獨立掌握并創造技術能力的使命。尤其是在當前學科教育內容的昔時性和分科性的前提下顯的更為重要。
在這里,教育中抓住這么幾個變量似乎尤為重要:
第一,了解,即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常常是跨學科的,綜合的和指向未來的。
第二,認識,即通過對數學知識的發展來認識科學與技術的價值。
第三,想象,即積極倡導對未來科學技術的預測和想象。
例如:我們在教學中歸納諸如"S=vt"這些數學關系時,不是簡單地將它當作一個數學模型直接呈現給學生,而是將它們置于科學與技術發展的背景下。這樣,學生不僅能認識并掌握這些數學模型,而且能適時地了解這些數學模型的建構對科學技術發展的價值。
三、發展創造潛能
社會離開了創造,單憑已有文化的傳遞與復制就根本談不上發展,而社會的創造最終就是人的創造。要開發個體內在的創造潛能,就必須抓住個體創造性的個性特征與色彩。因為不同的個體其創造的領域和程度都具有明顯的個體性。但創造對每個正常的人來說又都是可能的。這也是我們小學數學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策略之一。通常看,在教育中它常表現出這樣幾個特征:
1.在學習中讓學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
即在小學數學素質教育中,能盡量給學生造成一種寬容與理解的氣氛,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在探究未知過程中師生關系的平等性,自己所有學習行為都能得到教師的理解與尊重,自己所有的成就感都能獲得自我滿足。從而使學生各自的潛能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
在這里,教育中抓住這么幾個變量似乎尤為重要:
第一,尊重,即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學生矛盾的對立面只能是知識的未知而不是教師的已知。反對挑剔和諷刺。
第二,理解,即對學生在學習中一切想法和做法教師都要盡一切可能地幫助其理解,故倡導鼓勵式評價,避免消極式評價,杜絕譴責式評價。
例如:學習中我們要求學生進行回答問題或板演等行為時,其目的應由“暴露出缺陷與錯誤”向“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展現自己思想、方法的機會”轉變。這樣,在這種自由和寬容的氛圍中,學生展現思想和方法的時、空和容量都將大大地增加。
2.學習中倡導心理表達的自由和開放
個體能量的充分釋放就是心理表達的充分自由,在學習中,應能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想,表露自己情感,表達自己觀點,表現自己欲望等自由。因而在小學數學素質教育中必須倡導“三不注重”,即一不注重學生思維程序和教師思維程序的完滿一致性,允許學生思維暫時性地跳開或中斷;二不注重個別回答對全體認識的代表性,不以個體的回答代替全體的理解;三不注重個體行為相對課堂紀律的嚴肅性,容忍個別學生因一時的“頓悟”與“發現”而出現的短暫的“忘乎所以”。
在這里,教育中抓住這么幾個變量似乎尤為重要:
第一,寬容,即寬容學生為解決問題所取的一切想法和做法。
第二,充足,即將問題展現給學生時,給學生充足的思考、討論和回答的時間。
第三,自由,即鼓勵自由奔放和新穎的想象,允許暫時性的思考目標的轉移。
3.注重不同學習模式的目標價值
即在小學數學素質教育中,采用不同的學習模式,其目標價值不在于展現不同的學習過程,而是作為一種手段,在于展現不同的啟智學生獨創性地探索知識的過程。因為數學學習的最根本價值不僅僅在于掌握,更在于發現與創造。所以應從不同的學習模式表現不同的學習形式向不同的學習模式表現不同的探究過程的目標轉化。
在這里,教育中抓住這么幾個變量似乎尤為重要:
第一,探究,即任何材料的展現、演示實驗,都不僅僅是為了驗證事實,而是在于提供探究的途徑與方法。
第二,過程,即學習不僅僅是指向結果而獲得結論,更重要的是指向過程而獲得方法。
例如:我們在準備四年級“三角形內角和”這節課時,采用了這樣的學習程序:
A:教師提出要解決的問題——三角形的內角和有什么特征?
B:學生對問題按自己已有的價值、經驗、技能等展開自主的探究操作;
C:學生表述自己的發現過程和結論;
D:教師討論式的操作演示;
E:學生嘗試其他發現方法,調整自己的認識過程;
F:師生討論,評價過程、方法與結論。
這樣,學生不僅能獲得所要學習的知識,而且同時獲得了認知的一般方法。
四、加強情感體驗
良好的情感品質是個體素質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個體的情感素質則是個體在社會中獲得成功的基本要素。個體在學習中能否獲得積極良好的情感體驗,不僅僅是能否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而使學習目標獲得最大可能實現的問題,更是關系到個體能否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從而影響個體人格健康發展的問題,尤其是數學學習面對的是枯燥的、抽象的不帶有任何物質的和能量特征的符號,學習很容易成為一種“外加指令”的、“完成任務”的和“強記死背”的被動性信號輸入活動。因此,我們不僅要將小學數學教育看作是科學知識的教育,同時也應看作是人格發展的教育。這就是和非素質教育下的小學數學教育的本質區別之一。通常地看,在教育中它常表現出這樣幾個特征:
1.注重學生在探究學習活動中積極良好的情感體驗
即在小學數學素質教育中,特別關注學生被激發起的求知沖動以及平衡這種沖動的欲望滿足的成功體驗。于是,我們小學數學學習就不能簡單地被封閉在“知”與“不知”的動態平衡上,而應開放到整個個體充分活動的“問題”與“解決”的空間上,使他們在一次一次的問題解決過程中獲得一次次的良好的情感體驗。而刺激則來自于個體探究對好奇性的滿足;操作對動手欲的滿足;發現對求知欲的滿足;解決對表現欲的滿足,也包括合作對個體融合與歡快情緒的刺激;成功對個體喜悅與輕松心境的刺激;如此等等,從而表現出對學習熱情的關注,強烈的興趣,積極的態度,持久的探索等良好的情感素質。在這里,抓住這么幾個變量似乎尤為重要:
第一,體驗,即盡可能的將每一次的學習設計成學生能獲得積極良好情感體驗的活動過程;
第二,個性,即盡可能的設計不同的活動而使不同個體的價值都能在獲得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得到體現。
第三,滿足,即在學習中尊重學生在獲得問題解決過程中的一切可能的滿足。
例如:學習中可以經常采用“合作型”的組織結構與“聚合型”的學習模式。前者指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可以是聚塊狀的,抑或是平面輻射狀的等等,目的是加強學習中的合作與互動。而后者指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可以是信息傳遞與交流的模式的,抑或是獨立探究與操作模式的等等,目的是使個體能在真正自我特征基礎上進行探究而獲得屬于自己的成功與滿足。
2.關注學生學習中的興趣情緒狀態
即在小學數學素質教育中,教師尤為關注的是怎樣使學習成為學生在情緒狀態下興趣的刺激源,并能有意識地不斷地強化這些刺激,使之成為有行為傾向的興趣。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學習中盡可能地滿足學生在群體中受到贊揚與尊重的欲望,從而避免因在群體中受到多次的失敗與譴責而產生焦慮情緒,甚至采用某種防御機制而回避真實情感,引起人格混亂。在這里,教育中抓住這么幾個變量似乎尤為重要:
第一,特征,即在學習中盡可能地針對不同的個體特征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對象,并采用個性特征為參照的發展性的描述性的評價方式,使所有個體都能感受到成功。
第二,展現,即盡可能地將學生不同的學習過程與方法充分地展現給群體,滿足個體期望的在群體中獲得尊重的欲望。
例如:學習中教師對學生行為的巡視與檢查,其目的應由過去的“發現學生的典型錯誤”向“發現學生的不同思路”轉化,使每一個學生都有可能獲得在群體中展現自己的機會。
將兒童的所有良好的潛能保留在一個廣闊的結構之中,并通過教師不斷的提供釋放的時空而得到健康的發展,這就是素質教育的全部價值功能。
中小學數學:小學版京1~4G39小學各科教學楊慶余19981998上海師范大學小學教育研究所 楊慶余 作者:中小學數學:小學版京1~4G39小學各科教學楊慶余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