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求異思維能力的培養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求異思維又叫發散思維,它從一點出發沿著多方向達到思維目標。用圖表示,它就是從一點出發向知識網絡空間發出的一束射線,使之與兩個或多個知識點之間形成聯系。求異思維具有多向性、變通性、流暢性、獨特性的特點,即思考問題時注重多思路、多方案,解決問題時注重多途徑、多方式。語文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求異思維能力的培養,對開啟學生心扉,激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素質,造就創造性人才至關重要。
  下面就自己近幾年的探索實踐談幾點感受和做法。
  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敢問、勤問、善問
  教學中改變傳統的教師問、學生答的填鴨式的做法,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問題”中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品質。
  1.培養學生敢“問”精神。“問”是思維的開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敢“問”的精神。可利用名人故事教育學生提高對“問題”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問”的勇氣,消除學生自卑和緊張的心理。例如,向學生講述愛因斯坦發現牛頓所主張的時間與空間的絕對概念存在著局限性,于是采用相對概念,終于創立了“相對論”的故事,來闡明“問題”意識的重要性。同時,教師在課堂中要充分發揚民主精神,不管學生提出什么問題,問題如何幼稚或異想天開,都要予以接受,決不扼殺他們提問的勇氣和積極性。
  2.為學生創設“問”的空間。課堂上通過設疑形成“問”的空間,促使學生為“問題”而思,為“問題”而問,為“問題”而學,為“問題”而創。
  學習《小桔燈》這一課時,老師提出“課文通過對小姑娘的行動描寫,表現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同學們對小姑娘還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嗎”的問題。思考醞釀了一會兒,就有學生提出:“文中當‘我’將帶來的桔子拿出來放在床邊的小矮桌上時,小姑娘‘沒有作聲’,只伸手拿過來一個最大的桔子削起皮來,小姑娘怎么連聲‘謝謝’也不說?”這一下就像開了鍋,好些學生都提出了問題:“作者這樣描寫的意圖是什么?”“小姑娘沒有像我們一樣受過文明禮儀教育,這是不是當時小姑娘這樣的孩子的真實寫照?”……學生踴躍發言,各抒己見,有的說“小姑娘的媽媽病了,正需要桔子,也就不客氣了。”有的說:“在當時的情景下,小姑娘如顯得格外客氣反而不合實際,因為小姑娘雖然樂觀,但母親病了心中總會傷心難過的。”……學生就在這樣的狀態中學習,求異思維得以充分發展。一堂課快結束時,又進行了“最佳問題”“最佳提問人”的評選活動,來鼓勵學生的積極性。
  3.教給學生“問”的方法。學生問“問題”一般都有一個從“敢問”到“善問”的過程。教師要培養學生“敢問”的精神,更要培養學生“善問”的本領。
  學生問“問題”是從模仿開始的,所以教師要做好問“問題”的言傳身教。不僅要告訴學生問“問題”的方法,也要做問“問題”的示范,要站在學生角度去問“問題”。如學習《曹操煮酒論英雄》一文第一部分劉備行韜晦之計時,教師設計了問題系列:劉備為何要行韜晦之計?“韜晦之計”的具體內容是什么?為什么不將此事告訴結拜兄弟?這些細節描寫說明了劉備什么性格特征?這一部分對后文“論英雄”有何作用?等等。通過這樣的示范,今后學生就知道怎樣問“問題”了。
  二、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去認識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要經常設計一些開放型的問題讓學生去認識、去解答,逐漸拓展他們的思維領域。開放型問題,指的是教師提出的問題可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回答,有許多答案,并且這些答案都可以成立。
  例如,對學生進行材料作文訓練時,其中我給了學生這樣一個材料:歷史上“一舉成名”的事不少,但韓愈卻一舉未成名,再舉方得中。頭一次,主考官是陸贄,試題是《不遷怒,不貳過論》。韓愈精心構思,自信考得不錯,豈料陸贄看不中,韓愈于是落第。過了兩年,韓愈再次應試,主考官還是陸贄,試題也跟上一次一樣,韓愈不假思索,按照上次做的重抄一次交卷。陸贄又仔細看了,這才發現文章的妙處,同時發現了韓愈,并且取他為頭一名。
  我要求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去審題立意。如果從材料涉及的兩個對象——韓愈和陸贄著手,對其言或行進行分析,便得出不同的立意。(1)從韓愈的角度,第一次應試時“精心構思”“自信考得不錯”結果未中;第二次應試見到同題,韓愈“不假思索”“重抄一次交卷”結果一舉成名,這說明韓愈對自己的答卷胸有成竹,有穩操勝券的自信和坦然。據此可以確立這樣的立意:A、可貴的自信心;B、不惜功名;C、正確的就要堅持;D、自信與實力——事業成功的基石。(2)從陸贄的角度分析,陸贄是主考官,同一份試卷,同一個考生,第一次看后認為文章寫得不好,沒有錄取;第二次“又仔細看了”“這才發現文章的妙處”,終于錄取了他。這表現了陸贄認真負責、敢于糾錯、勇于改過的精神,這樣可立意為: A、可貴的實事求是精神;B、勇于糾正失誤的膽識;C、知錯必改。如果從材料中相關之事的對比中著手,這則材料寫出一件事的兩個不同結果。同一試題,同一答案,同一考官,同一人考試,第一次未中,第二次成名,這本身就構成了對比。這一比較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呢?有的同學認為這是主考官第一次沒有認真閱讀。其實不然,材料中的“又”就暗示主考官陸贄第一次閱卷也是非常認真的。那么既然兩次都非常認真,為什么沒有看出文章的妙處呢?這就說明了一個道理:一個正確的認識需要不斷反復的過程。
  三、發揮學生思維的新奇性,用新角度、新觀點去分析問題
  龜兔賽跑的故事,傳統的分析都是兔子因驕傲而失敗,烏龜不氣餒堅持到底取得勝利。但我們何不引導學生從新角度、新觀點大膽質疑:“兔子值得跟烏龜賽跑嗎?”“兔子睡覺的原因僅是驕傲嗎?”“烏龜盡管如何不氣餒堅持到底,但跟兔子再比一次的話還會取得勝利嗎?”……
  在教《談骨氣》時,就有學生大膽提出:“窮人不食嗟來之食,這是有骨氣的表現。但從求生存角度來講,都快要餓死了,何妨先吃了嗟來之食,更何況大丈夫男子漢能屈能伸呢?”許多同學針對這種看法談了自己的觀點。有同學找出了課文依據:“從‘不吃嗟來之食這個故事很有名,傳說了千百年,是有其積極意義的。’這句中‘是有其積極意義的’,說明了作者也不排除其消極意義。”也有同學指出:“下文提到當時土地私有,窮人沒有就業機會,哪有‘伸’的機會。吃了嗟來之食后,就要替他辦事,真是生不如死,選擇寧可餓死還保留了骨氣。”這樣使學生既深刻理解了課文內容,又發展了思維能力。
  當然,學生分析問題時的“新奇”,有時不一定正確,我們教師也要對他們進行鼓勵,因為要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就要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去嘗試錯誤,發現真理。
  四、幫助學生多途徑、多方式解決問題
  條條道路通羅馬,問題解決的途徑、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課堂里要建立寬容理解、民主和諧、團結協作、友好向上的人際關系,為打開求異思維提供自由的心理空間。教師要鼓勵學生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與眾不同的想法和意見,主動發現問題,多途徑、多方式獨立解決問題。例如,(1)要求學生續寫《皇帝的新裝》,根據已有的情節寫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皇帝游畢回宮后》。(2)給學生一個基本意思:老師批評不守紀律的小明。要求學生寫出幾種不同形式的句子: A、不守紀律的小明被老師批評了。B、老師把不守紀律的小明批評了。C、小明被老師批評是因為不守紀律等等。經常進行這種多途徑、多方式解決問題的訓練,能激活學生的求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成才之路哈爾濱彩K~彩LG311中學語文教與學(初中讀本)謝積善20072007
謝積善,瑞安市飛云鎮中學。
作者:成才之路哈爾濱彩K~彩LG311中學語文教與學(初中讀本)謝積善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0:52:23

[新一篇] 淺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舊一篇] 淺談歷史教學怎樣反思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