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地理教學改革的幾點體會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新的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較原來有了重大的創新和突破。我們將在實踐中驗證課程標準,進行新教材的實驗,優化教學過程,探索最佳的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開發和利用校本課程,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生評價體系。在這些內容的實驗中,教學過程的研究已成為學校實驗的重點,就此我進行了嘗試和探索,現就課程改革的模式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積極、開放、兼容的教師心態
  教師的思想觀念要轉變。教師創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創新能力的強弱,如果教師僅拘泥于“一支粉筆、一本書”的舊教學模式,就會扼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因此,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大膽創新、大膽探索,不斷豐富和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在掌握地理學科知識和常規地理教學方法、手段的基礎上,還要掌握與地理學科有關的學科知識以及現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常教常新”。地理教材涉及了許多新的科研成果和目前尚未定論的地理現象,在教學中要牢牢抓住這些問題,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培養學生創造性地學習。當然,這樣的創新無疑會給教師增添一些心理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創新行為。因此,我們要組織教師學習現代教育理論,結合實際問題進行討論。學習現代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前提。但更新教育觀念不僅是“知道是什么”和“知道為什么”的過程,還是一個體驗、領悟和形成理念的過程,也就是知道“怎么做才是最好的”過程。所以,學校領導要給教師接受新觀念的思考時間和空間,不能急于求成。教師要銳意進取,積極吸取新的知識養料,努力學習現代化教育科學技術,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才能適應知識經濟、創新經濟時代的要求,學校也只有著力挖掘教師的創造性,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的堅實陣地。
    二、激發興趣、滲透主題和創設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培養課堂注意力的催化劑。因而,教師要熟練地駕馭教材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把知識性與趣味性有機地結合起來,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我認為:地理教學中導語藝術至關重要,它是優化地理課堂教學結構、提高創新思維的關鍵一環。導語是一堂課的起點,就像樂曲中的“引子”、戲劇中的“序幕”一樣,起著醞釀情緒、激發興趣、滲透主題和創設情境的作用。精美得體、簡潔生動、風趣幽默的導語,會像磁石般緊緊吸引著學生的心,使其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易于師生共鳴,形成新課的教學高潮。同時,教師還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倡學生的參與精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探究新知識的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到成功的興奮和學習的樂趣,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變“苦學”為“樂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切忌教法呆板、單一。例如,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先給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先獨立思考而后相互探討,得出初步認識。之后再由學生歸納、總結說出正確答案,糾正錯誤,提高認識,加深印象。這種思考、討論、求證、解答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充分地動腦、動口、動手,既讓學生有效地獲取了知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如,教師在教學中使用“答記者問”的方式,讓學生課前依據課本內容設置相關疑難問題。上課時,由學生充當各“報紙”或“雜志”的記者對教師進行”采訪”,最后,由教師總結新課并對學生進行評講。這樣做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為了能主動表現自己,一個個踴躍提問,使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成為師生共同參與的“群言堂”。這樣做既活躍了課堂氣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最主要是增添了學生學習地理課的興趣,創造了愉快、和諧、主動的教學氛圍。
    三、轉變舊的學習觀,激發獨立思考的熱情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相當一部分學生嚴重地受“以考試為中心”的學習觀念的支配。從素質教育的觀點看,中小學教育的基本方向應當是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使學生在今后急劇的社會變化和激烈的生存競爭中擁有較強的適應力:一是具備自己發現問題、自己學習、自己做出判斷和得出結論,高水平地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具備與他人合作協調的能力,共同參與,尋求發展。在教學中,教師應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轉變舊的學習觀念,將學習活動變成一種積極主動的探索過程,主動地運用原有的知識結構去擴展和建立新的知識結構,充分認識獨立思考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和價值。當學生具有了獨立思考的積極性時,教師應針對具體的地理問題啟發、指導、示范地理思維方法,為學生獨立思維鋪平道路、指出方向,以保持學生獨立思考的熱情,提高獨立思考的效率。例如,在課堂上開展地理想像作文演講,讓學生以新課內容為背景,適當補充資料,大膽想像、聯想,緊扣教材寫出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相結合的地理想像作文,教師提前批閱,選出優秀作文的作者上臺演講。這樣做打破了過去以課本為依據,以教室為講臺、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持人”、“指向標”的特點。它將少數人的活動變成了人人參與的活動,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也減輕了課堂教學的壓力,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熱情,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想像力、分析力、理解力和表達力,從而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四、引導觀察實踐,鼓勵探索發現
  當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地理思維方法之后,應當鼓勵學生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以獲取新的知識。在教學中,具體的教學認識過程和探索過程是有多種開端的,它既可以從獲得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開始,也可以從學習抽象的理論開始,有時還需要從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開始。這就需要教師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科知識的不同性質出發,選擇合理有效的方法。觀察是為獨立思考提供素材的重要環節,教師應指導學生用心觀察生活,主動地發現有價值的第一手材料。例如,地理教材中涉及到的“全球變暖”的現象,有人認為是因為人類活動而引起二氧化碳增多導致溫室效應加劇的結果,也有人認為是由于地球氣候周期變動所導致。這些問題具有較高的價值,可布置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材料,在課堂上進行討論或辯論,教師進行評價、概括和總結。這樣,不僅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更主要的是讓學生有發表自己獨到見解的機會,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目的。此外,教師自身在問題的發現與問題的探討上未必比學生更準確和更有深度。教師應該有一種開放兼容的思想,隨時準備并及時鼓勵學生那些意料之外的精彩發揮。如果學生的創新超過了教師的知識范圍,使教師在課堂上出現了尷尬情況時,我認為教師應該放下架子,從容地回答問題。例如:“對于這個問題的解答,老師現在也沒有明確的答案。等老師查閱資料后,再與同學們探討。”這樣,既不失去教師的威嚴,又給學生提供了探索、發現問題的機會。在探索發現問題上,當學生的回答出現知識性、概念性錯誤時,我也只是點到為止,故意設置懸念,使他們對將要探索、發現的問題總是產生某種期待,即使答案有錯誤也并不特別地去修正,而是給他們提出來啟發他們繼續探究。這樣既保護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又使他們覺得不滿足,激發了學生繼續探索、發現問題的興趣,進而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以及科學的鉆研精神。
    五、創新發散的地理教學情境
  地理知識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發散的系統,既有許多已知的相對真理,同時又有更多人類科技尚未能了解、尚無法知曉和解決的災害、環境、宇宙等問題。這種發散性、未知性的地理知識特點,正是地理課堂的獨特韻味所在。它能幫助學生進入超越時空的思維空間,特別有利于學生探索與創新意識的培育。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少用“定向思維”和慣常思路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地創設應用“發散性思維”的情境,鼓勵學生放眼世界、放眼社會生活,勇于開拓新的思維領域。這也正是中學地理學科的優勢所在。對地理教材中已有定論的問題也可采用逆向思維的方法進行教學。例如,假設地球自轉與公轉的方向相反而不是相同,四季將會如何變化?假設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東向西而不是自西向東,晝夜的變化又會如何?這樣教學既能教給學生地理知識,又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地理課還應該聯系生活,把具有發散和教育意義的問題引入課堂,如“大陸漂移說是空想呢,還是有科學依據的”,“城市里的汽車尾氣會對空氣造成污染,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等等。可以啟發學生進行探討分析,教師則多思考以便盡可能多地提出具有綜合思維與創新思維火花的問題。要鼓勵學生創新求異,并以小論文、小專題的形式,結合學校的選修課與第二課堂的活動,讓學生尋找資料,整理資料,撰寫小論文、小報告,然后在課堂作“專題報告”。這樣不但可以培養、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最終會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現才華的機會。
黑龍江教育哈爾濱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李彥虹20032003李彥虹 黑龍江寧安市第三中學 作者:黑龍江教育哈爾濱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李彥虹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0:52:24

[新一篇] 淺談圖式理論在高中英語閱讀課教學中的運用

[舊一篇] 淺談多媒體技術在高中英語教學實踐中的運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