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現代教育哲學的發展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中國分類號:G40-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854(2000)03-0079-05
  從一般意義上說,中國教育哲學思想有著與其文明一樣久遠的歷史。然而,教育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出現,則是在我國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的確立之后。
  從1901年《教育世界》第9、10、11期連載了王國維翻譯的《教育學》(原作者是日本學者立花銑三郎)開始,20世紀前20年間,中國大地上教育學著作的積累,為教育哲學學科的問世準備了條件。此后,中國教育哲學頑強地發展著。然而,中國教育哲學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歷史,除了理論圈子少數人孤芳自賞外,又有多少普通教育工作者關注過她呢?
  新世紀的鐘聲已經敲響,新世紀中國教育哲學會走向何方?
  我國知名學者黃濟先生認為:“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學,就不能不研究中國傳統的教育哲學思想。”[1]中國傳統教育哲學思想是什么?這應該是建立新世紀中國教育哲學必須回答的一個問題,也是貫穿中國教育哲學始終的一個著力點。
  一、中國傳統教育哲學的基本精神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烏里奇(Robert Ulich)在其編著的《三千年教育智慧》(Three Thousand Years of Educational Wisdom)一書中,把孔、孟等人的教育思想作為人類教育思想的精品而收入該書。[2]在孔、孟等人那里,我們能夠尋找到答案。正如張岱年先生曾撰文所指出的:中國古代哲學是教育家的哲學。換言之,一定意義上講,中國古代哲學也就是中國古代教育哲學。但是,這些人的教育哲學思想并沒有得到后來者的認真研究和吸取。
  筆者認為,中國傳統教育哲學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和“知行合一”。
  回顧一下中國古代教育哲學思想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出,除春秋戰國時期的“百爭家鳴”外,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在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其中又以思孟學派占主導地位,在儒家思想的發展歷程中,曾與道家思想結合而出現魏晉玄學,與佛家思想結合而出現宋明理學,同近代西方哲學和科學思想結合而出現所謂新儒學。所以,中國傳統教育哲學以儒家為代表。
  “大體說來,中國傳統哲學是天人合一的哲學”[3]。中國哲學史上的“天人合一”說起于孟子,之后分為幾個類型。總的來說,“其中的‘天’是泛指世界萬物或自然萬物,而不只是指與地相對的天空,更不是指封建的義理之天,其中的‘合一’也不是說人與物或自然之間沒有任何差異,只是這種差異不像在主客二分式中那樣是作為認識者一方的主體與作為被認識對象一方的客體之間的差異。”[3](P.2)“天人合一”的基本含義是人物交融、主客渾一、人與自然融合。“天人合一”、物我交融所給我們的是胸懷曠達、高遠脫俗的境界。這也是古代教育家對其自身及其“門生”的要求。
  哲學總是指導人的實踐,因此,談哲學離不開“知”與“行”。“中國哲學傳統所講的知行問題主要地是倫理道德問題”[3](P.183),所以,許多古代的教育家們強調“明人倫”,中國哲學史上占主導地位的儒家大都有“知行合一”的思想,孔子反對“言過其行”,孟子主張“養”浩然之氣,將善端擴而充之,“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4],都含有知行合一之意。程伊川雖然主張“以知為本”,但認為“知之深則行之必至,無有知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淺”[3](P.184)。朱熹講知先行后,但仍認為知行不可分:“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3](P.184)。王陽明干脆認為知與行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3](P.184),明確提出“知行合一”說。
  “知行合一”與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有密切的關系,可以說,知行合一就是為了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知行合一是方法,是手段;天人合一是目標,是理想。
  孟子認為人之善端乃“天之所與我者”,但必須擴而充之,“強恕求仁”,也就是必須通過修養之行,“反身而誠”,才能達到與天為一,與萬物為一的天人合一境界。
  程伊川強調“學者須是真知,才知得便是泰然行將去也”。“人既能知見,豈有不能行?”只要“循理而行”[3](P.186),就可以達到“與理合一”的天人合一之境界。
  朱熹講“知行常相須”,其所謂知,就是指“天理”,而其所謂“天理”或“太極”的主要內容是“仁”,也就是有道德意義的義理之天。他說:“義理不明,如何踐履?”[3](P.187)所以,朱子與伊川一樣,也認為循理而行可達“與理合一”的天人合一之境。
  王陽明所謂的知是指良知,所謂行主要是致良知。他認為,當人不為私欲所蔽時,人既能“自知”其良知,亦必能實行此良知,故“知行合一”之“本體”就是“天人合一”。可以說,“王陽明把中國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與知行合一的思想及二者間密切相關的思想都發展到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頂點。”[3](P.188)
  中國哲學史上占主導地位的儒家傳統的知行合一思想決定了中國哲學史上的哲學家一般都要求把自己的哲學觀點付諸實踐,使哲學與實際生活,包括教育生活,打成一片。他們不單是講哲學,而且要用哲學,身體力行。儒家哲人的這種特點不僅與知行合一思想直接相關,而且說到底還是他們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現。儒家的天人合一原本就是一種人生哲學,他們“按照自己的哲學信念生活”[5]。這些碩儒也是教育家,他們天人合一與知行合一的思想在其教育活動中得到相當充分的體現。所以,一言蔽之,中國傳統教育哲學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與知行合一。
  王陽明以后,天人合一與知行合一的思想逐漸衰退,西方傳統哲學中占主導地位的主客二分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逐漸抬頭,這也為中國現代教育哲學具有如今的歷程和格局埋下了伏筆。
  二、中國現代教育哲學研究存在的問題
  1、中國現代教育哲學的發展未能古今貫通和中西合璧
  我們通常所說的現代教育哲學發展的歷史,是指《奏定學堂章程》頒布,科舉被廢,現代學校教育崛起以后的歷史。
  筆者以為,中國現代教育哲學是很有些西方化色彩的。梁啟超《論科舉》加速了科舉考試的消亡,康有為有《日本政變考》倡導教育革新,從那時起,西方教育理論便悄然登上了中國的教育舞臺,漸漸充斥了中國的教育舞臺。域外之風為中國教育界帶來了新東西,也帶來了遺憾——漸漸拋棄了中國古代教育哲學思想,而把西方教育哲學作為模式,這從一開始就昭示著它的不穩定性與舉步維艱。
  1915年以后,隨著新文化運動的加強和深入,西化的風氣日盛,并且很明顯地表現出暈輪效應——片面地擴大了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這種做法對后來影響深遠。雖說那時的中國人有了自己的教育哲學著作,但很多都是對西方教育哲學的翻版。雖然也有少數著作能結合中國當時國情,但始終有著西方教育哲學思想的烙印。它的好處是,我們可以以此為參照,從西方教育的歷史演變中去思考,洋為中用。但更多的人卻以此為依托,仿佛這成了能托起中國教育哲學明天的巨膀。雖然,那時已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哲學流派,諸如:新康德主義的教育哲學、實用主義的教育哲學、宗教的教育哲學、三民主義的教育哲學等,但這些都是很西方化的。有趣的是,中國跳躍了資本主義階段。中國現代教育哲學思想的一個誤區便是脫離了傳統的教育哲學思想或者說是沒有與我國傳統的教育哲學思想結合起來。
  建國以后,共和國的學校教育很長一段時間是學習“蘇聯老大哥”的,甚至是沿用了“蘇聯模式”。事實證明,“蘇聯模式”在中國大地上表現出“水土不服”。
  改革開放以來,在部分師范院校教育系恢復開設教育哲學課程,一批教育哲學教材和專著問世,并成立了全國性的教育哲學委員會。在這種欣欣向榮的背后又使人們產生了新的困惑——教育哲學與教育學到底是怎樣的聯系。因為我們所見的教育哲學與教育學的書作似乎沒有多大區別,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哲學的很多內容是“非中國化”的。教育學和教育哲學應是既針對全人類,又立足于本國或本民族的。
  黑格爾曾認為,一個民族的精神總是體現在它的哲學中。羅素則宣稱,要了解一個民族,就必須了解它的哲學。我國傳統的哲學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反映著民族精神。遺憾的是,新文化運動之后出現了斷層,一直以西方教育哲學為模式的諸種片面的思維方式,導致了中國教育哲學發展步履艱難,幾乎快要忘卻中國教育哲學發展的正確道路。什么是中國教育哲學發展的正確道路?筆者認為,它應是古今貫通和中西合璧的,并非先天不足而是后天的偏見導致中國教育哲學發展的滯后。
  2、中國教育哲學研究存在著“五多五少”現象,也一定程度上減緩了中國教育哲學的發展速度
  “五多五少”指:[6](1)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教育哲學研究上,照搬經典作家已有的結論多,對經典作家的論著詮釋的多,而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根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少;(2)引進介紹國外的東西多而體現中國特色的少,結合我國傳統教育哲學思想和現階段教育發展的實際進行嚴肅的哲學思考更少;(3)在教育哲學研究的內容上,與通行的教育學教材所含內容重復的多,而體現教育哲學研究對象的獨特性,保持教育哲學內容獨立性的少;(4)在教育哲學思維方式上,處于經驗思維水平的總結概括多,而運用理性思維特別是批判思維進行深入分析探討的少,教育哲學缺少哲學味;(5)在教育哲學研究工作中,老一輩研究者多,年輕一代研究者少,而教育理論圈外關心教育哲學發展的人更少。這些勢必減緩中國教育哲學的發展速度。“五多五少”現象的根本在于對教育學和哲學缺乏深刻的認識,教育哲學是要么從教育研究哲學,要么從哲學研究教育,是教育與哲學間的深刻對話。
  由于上述兩方面的存在以及重視程度不夠,導致教育哲學普及的困難。
  3、教育哲學的理論困惑
  既然到目前為止,關于教育哲學的理論歸屬或學科性質,還是懸而未決的問題,那么對教育哲學的所謂研究,自然很多人停留于淺層次或蜻蜓點水似地進行,表現出的只能是教條式地襲用馬克思主義。而學術自由和百家爭鳴是需要有深厚的教育和哲學蘊涵的,絕不是信口開河。教育哲學的發展對中國傳統教育哲學之研究是否有效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教育實踐,而今卻是理論與實踐間有著相當大的距離。目前,教育哲學的方法論依然受著自然科學實證方法的影響,這是伽利略超越亞里士多德以后的革命結果。然而,把一切事物都掛上一頂“科學”的桂冠,堂而皇之地進行美化,也束縛了問題本身的研究。似乎說到“科學”就很正宗,而非“野孤禪”,這是不是對科學的迷信?所謂科學方法是重實證的,可惜的是,實證似乎成了唯一的方法,使教育哲學的研究也多了些困惑。殊不知,哲學往往帶有思辯色彩,是形而上的。因而所謂的成果,要么是經驗總結,要么有些空洞含糊。這也導致了教育哲學理論缺乏嚴密的邏輯性和高層次的抽象性。并且,值得注意的是:是教育哲學與其它教育學科相重復,還是其它的教育學科過多地引入了教育哲學?如果把教育研究分為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的話,那么,所謂教育理論則包括教育哲學和教育科學。教育科學是研究教育中存在的客觀規律以及人們在遵循規律的前提下從事教育工作的具體方式或手段,其“物質是‘技術性’與‘應用性’”[7]。教育哲學則是整個教育研究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一方面對教育科學發展成果進行整合、反思和概括,不斷更新自己的內容和形式;另一方面,它又以高層次的理論思維、高度普遍的命題形式,給教育的應用與發展研究提供方法論指導。
  三、新世紀中國教育哲學發展的基本思路
  1、確定研究方法論
  一定意義上,方法論問題是制約當代中國教育哲學進一步發展的瓶頸。該怎樣去研究教育哲學?它至少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從學科自我意識角度研究現存教育哲學方法論;二是教育哲學要研究教育科學方法論,確立其指導地位。而研究教育哲學,首先得明白新世紀中國教育哲學的學科特點;結構性;歷史性;時代性;綜合性;指導性。結構性是指教育哲學學科本身的系統結構,中國傳統教育哲學是這個系統的一部分;時代性是其發展性;綜合性也表現著模糊性,這里的模糊性是說教育哲學的發展滲入到很多學科里,不可能把它從其他一些學科里干凈地分離出來。指導性是方法論性質的。歷史性、時代性、綜合性屬于思維系統的性質,它應是開放的、動態的結構體系。
  2、找準教育價值觀
  教育價值是作為社會實踐主體的人的需要與作為客體的教育現象的屬性之間的一種特定的關系,對這種關系的認識和評價就構成了人們的教育價值觀。筆者認為,既然說價值是反映主客體間的需要與滿足的一種關系范疇,那么價值是不確定的,因為關系范疇是可變的。這么看來,教育價值是可變的,教育價值觀也是可變的,教育價值的可變性很明顯地與時代特征栓在一起。教育價值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滲透在人們的教育活動乃至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沒有價值觀導向的教育活動是不存在的。教育,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在價值理想的激勵下的價值追求、價值實現活動。歷史上,幾乎所有教育上的失敗都是價值觀的誤導。對于一個民族、國家而言,選擇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意味著步入正確的發展軌道;對于個人而言,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往往制約其發展方向甚至影響其發展的程度。從教育發展的角度看,人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面臨著許多重大的價值選擇。目前,在中國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知識經濟時代即將到來,教育又將面臨新的抉擇與挑戰。
  3、認識素質論
  人的革命,其實是對人的歷史的反思和對未來提出新目標的詮釋與實現。固然,提高國民素質是歷史的必然和聚集點,但從目前教育界的實情來看,素質教育取代不了應試教育,因為目前的學校教育仍然是身份文化教育。雖然這反映出了教育的負向功能(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個體的健康全面發展,相應來說也破壞了社會的協調發展),但應試教育卻是當前學校教育的調節劑,是目前選人的很有權威的參照指標。況且,難道應試教育沒有提高人們的素質嗎?據筆者的觀察,關于素質與素質教育問題,教育理論界的探索多數集中在對“素質”、“人的素質”、“素質教育”等基本概念和具體教育措施上,[8]并且取得了許多共識,然而,從教育哲學角度揭示實施素質教育的歷史必然性,素質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素質教育與人的自身解放的關系,似不多見,這樣,很難將素質教育的討論引向深入。
  4、弘揚主體性
  從哲學角度分析,主體性是相對客體性而言的,是指人在認識、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的能動性、自主性、自為性。主體性是人性的精華,已涉及到人的本質東西了,但目前仍然是淺嘗輒止。一言而蔽之,人類社會最終要解決的是——人的主體性問題,關注的是人類的生命哲學。這似乎與教育哲學風馬牛不相及,其實不然,人類最終要解決的是生命的問題,這是哲學最終要回答的問題和研究的形式。生命本質問題的解決,一切問題當迎刃而解,那時人們自然達到自由無礙的境界。這恰恰又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相映照,人類的整個發展過程只能是漸悟的,無法頓悟,所以,盡管人類發展能跳躍式進行,但仍表現出一步一趨的格調。
  既然人類的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那么對教育哲學問題的認識也遵循著這個規律。目前看來,素質教育和主體教育是努力的方向,但應試教育仍有市場,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對立統一與揚棄。主體教育強調人要自立、能動地認識、改造客觀世界達到自由,是否也意味著對舊的教育哲學的改造呢?肯定是的!改革意味著對落后的否定和對傳統的超越。
  當然,弘揚主體性不能片面夸大主體教育論的理論價值,把主體性教育推至終極真理,更不能用庸俗的辯證法來有意無意地貶低甚至否定主體教育論研究。弘揚主體性并不排斥對“天人合一”與“知行合一”的接納與兼融,“理想的人格應該是二者的結合”[5](P.6)。
  時代精神是新世紀教育哲學的一個支撐點。所謂時代精神應是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共同理想、共同意志的結晶,它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強烈的感召力。它必須從歷史的角度反思,從現實中提煉,從未來著眼。最能反映時代精神的是哲學,因為“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9],同時“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造世界”[9](P.19)。通俗地講,哲學既是社會實踐理性精神的濃縮,又是變革現實,改造客觀世界的思想武器。現代教育應該站在時代的前列,知識經濟時代的即將到來將使現代教育的這一性格更加淋漓盡致地表露出來(知識經濟的核心問題是創新),現代教育哲學應該指導現代教育。現代的時代精神至少是中西合璧和古今貫通的,表現出信息性、合作性和創新性等特點。我們正面臨著,正探索著,也必須回答它。這個問題的解決,我們便找到了撬起新世紀教育哲學的支點,杠桿則是我們的思想,是主體性。
  新世紀教育哲學發展的希望寄托在腳踏實地、孜孜不倦的追求者和探索者身上。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所以,她既是一面鏡子,更是強大的思想武器。
  收稿日期:1999-01-12
襄樊學院學報79~83G1教育學楊豪良20002000中國現代教育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出現,是在中國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確立之后。中國傳統教育哲學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和“知行合一”。中國現代教育哲學的研究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問題:1、中國現代教育哲學的發展未能古今貫通和中西合壁;2、中國教育哲學研究存在著“五多五少”現象,也一定程度上減緩了中國教育哲學的發展速度;3、教育哲學的理論困惑。促使新世紀中國教育哲學更好地發展,可以從四方面把握:1、確定研究方法論;2、找準教育價值觀;3、認識素質論;4、弘揚主體性。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中國現代教育哲學Unity of Heaven and person/Unity of Knowing and Doing/Chinesemodern educational philosophy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al PhilosophyYANG Hao-liang(Communist Youth League Committee,Xiangfan University,Xiangfan441053,China)It was not until the Chinese modern educational system was founded that themoder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emerged as a studysubject in China.The principal belief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educational philosophy is the Unity of Heaven and person and the Unity of Knowing and Doing.The Chinese modern educationalphilosophy sees itself in three aspects devoid and insufficient:Lack of running thorough knowledge connection between both thetraditional and modern,and between the Western and Chinese;moreor less inaccuracies in its scientific research which,to someextent,slowdown its development;Some difficulties in theoreticalresearch.To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in the new millenium,thescientific study o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can be conducted inrelation to four aspects that is,a feasible methodology in itsresearch,a welcome sense of educational value,an objectiverecognition on people's quality and a favorable understandingon subjectivity.楊豪良(1968- ),男,湖北宜城人,襄樊學院團委助理研究員。 襄樊學院 團委,湖北 襄樊 441053 作者:襄樊學院學報79~83G1教育學楊豪良20002000中國現代教育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出現,是在中國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確立之后。中國傳統教育哲學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和“知行合一”。中國現代教育哲學的研究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問題:1、中國現代教育哲學的發展未能古今貫通和中西合壁;2、中國教育哲學研究存在著“五多五少”現象,也一定程度上減緩了中國教育哲學的發展速度;3、教育哲學的理論困惑。促使新世紀中國教育哲學更好地發展,可以從四方面把握:1、確定研究方法論;2、找準教育價值觀;3、認識素質論;4、弘揚主體性。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中國現代教育哲學Unity of Heaven and person/Unity of Knowing and Doing/Chinesemoder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網載 2013-09-10 20:52:38

[新一篇] 略論《語文課程標準》的閱讀教學理論基礎

[舊一篇] 略論成人教育的社區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