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和素質教育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
  語文教學在提高民族素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語文教學以培養和提高人的語文素質為主要任務,而語文素質是人的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表面看,語文素質主要包括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屬于科學文化素質的范疇。但如果從本質上看,一個人的語文能力,至少還反映了他的思想水平、文化修養、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等。可見,語文素質是人的多種素質的綜合反映。
  其次,語文教學為人們接受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提供了一種最重要的工具和媒介。
  教育,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交際活動。這種活動當然可以借助各種工具、各種媒體來進行,但在所有的工具、媒體之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是語言。可以說,離開語言,教育活動幾乎就無法進行。實踐證明,學生對語言這個工具掌握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接受各種教育的效果。而語言這個工具的掌握,主要依賴于語文教學。
  第三,語文教學為人們認識世界、了解人生、豐富知識、開闊視野提供了豐富的內容。
  迄今為止,中小學的語文教材基本上是文選型的,即使將來變成別的什么型,典范的語言作品仍然應是教材的主體。既然語文教學以典范的語言作品作教材,那么,只要作品的思想是健康的,知識是準確的,語言是規范的,內容是適合學生閱讀的,就有資格被選入語文課本,包括各種文體、各種題材的作品在內。這就決定了語文教材的特殊性:其他學科的教材只能選跟本學科有關的內容,而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卻可以選講述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各種知識的文章。事實上,從目前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所涉及的范圍來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宏觀宇宙,小到微觀粒子,幾乎無所不包。因而,一部語文教材,幾乎可以說是一部微型小百科全書。當然,在語文課上教學這些作品,主要目的是借助這些作品引導學生學習語言,并不以傳授這些作品所講述的知識為著眼點;但根據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原理,人們對任何作品的理解都是一個理解語言和理解內容相統一的過程,撇開內容去單純地理解語言形式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這些作品,不僅可以發展學生的語言,同時對學生認識世界、了解人生、豐富知識、拓寬視野,對充實和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形成良好的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四,語文教學為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提供了有力的憑借。
  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占很大比重。這些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生動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諦,贊頌真善美,鞭韃假惡丑。它們往往以一種無法抗拒的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對學生人生觀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可以說,語文教學在教書和育人之間有一種天然的聯系。有人說:“教語文就是教做人,學語文就是學做人。”這實在是真知灼見。
  第五,語文教學的過程,既是一個發展學生語言的過程,也是一個發展學生思維的過程。
  語言和思維是密不可分的。思維的結果要借助語言表達。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的水平,跟他的思維能力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因此,真正的語文教學,必然是把發展語言和發展思維統一在一起的。在這個過程中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
  更新教育觀念,樹立素質教育思想,樹立文道統一的語言觀和“大語文”教育觀,是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思想基礎。
  素質教育思想,簡單地講,就是面向全體、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的思想。它的基本含義是:讓每一個學生在思想道德、科學文化、身體心理、實踐和動手能力以及個性等方面都得到主動地、健康地發展。“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是最近在我們教育界比較流行的一句話。我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誰,但它確實生動而深刻地揭示了素質教育思想的精髓。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面向全體不等于面向多數,全面發展不等于平均發展,主動發展不等于放任自流。
  文道統一的語文觀,是語文教學必須樹立的一個重要觀念。它的基本含義是:在語文教學中,語文訓練和思想教育應該而且能夠得到和諧的統一。語文教學的過程主要是一個語文訓練的過程,但語文訓練絕不是脫離思想內容的單純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而是一個內容與形式辯證運動的過程,是語言和思想相統一,語言和情感和諧交融的過程。聽和讀的訓練,實際上是在訓練學生怎樣借助語言文字去理解別人的思想。說和寫的訓練,實際上是在訓練學生怎樣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可見,在語文訓練中,內容和形式、語言和思想是不能截然分開的。教學實踐也告訴我們:二者統一,相得益彰;二者分離,兩敗俱傷。
  “大語文”教育觀,是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樹立的又一個重要觀念。“大語文”教育觀的基本含義是:發展學生的語言有著廣闊的天地,不能把發展語言的工作僅僅局限在課堂上。除課堂教學外,以課外閱讀、課外練筆為主要內容的語文課外活動,各門學科的教學和學校的以語言為工具的各種教育活動、日常生活、看電視聽廣播等,都可以發展學生的語言。因此,語文教學既要抓好課堂教學這個主體,又要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各種機會,去發展學生的語言。
  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就要破除那種把語文教學跟語文課堂教學等同起來的觀念,構建一個以課堂教學為主體,以語文課外活動和良好的語文環境為兩翼的新的語文教學體系。這個新的體系要求溝通語文課堂教學同課外活動的聯系,溝通語文教學同社會生活的聯系,從而使封閉的小學語文教學變為開放的教學。
      三
  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明確語文教學素質教育的目標。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是在素質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制訂的,它所規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基本反映了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
  根據“大綱”的規定,語文教學素質教育的目標可概括為五個方面:(一)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目標;(二)思想道德教育目標;(三)審美教育目標;(四)智力發展目標;(五)意志品格和學習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發展目標。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上述幾個方面的目標都應在語言訓練的過程中完成。即同一個過程完成若干項任務,而不是有一個目標,就安排一個教學環節。
  按說,教學大綱關于教學目標的規定既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符合我國小學生的實際,只要認真學習了“大綱”,貫徹“大綱”的精神,就可以全面完成語文教學素質教育的目標。但是,由于語文教學的不少教學目標還沒有或難以規定得十分具體,不便于操作,加之各地的情況千差萬別,因此,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應以“大綱”為依據。從本地區、本學校的實際出發,構建一個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體系。
  構建素質教育目標體系,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注意目標體系的全面性,既有語文能力方面的目標,又有思想教育等方面的目標。第二,要注意目標體系的可操作性。這里所說的可操作性,主要指目標要明確、具體,便于操作。有一個地區,從農村的實際出發,要求小學畢業生在語言文字訓練方面達到如下目標:(一)識字2500個左右;(二)能寫一手好字;(三)課內外閱讀量達150萬字以上,背熟200篇好文章(包括片段);(四)能讀懂少年兒童讀物;(五)能寫400字以上的通順短文。這個目標基本上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又十分明確、具體,對于教學水平不是很高的農村學校教師來說,操作起來也不會有太大的困難。第三,要注意語文課的特點。語文教學目標,能夠量化的少,不能量化的多,勉強量化,追求所謂“科學性”,結果可能是更不科學。語文知識的掌握和語文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不能期望畢其功于一役。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指望一天兩天、一節兩節課在語文能力方面有明顯的提高是不可能的。以上這些特點,在制訂語文教學目標時要認真考慮。不顧這些特點,機械地套用其他學科“目標教學”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四
  改革課堂教學,是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體工程。
  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應該強化語文課外閱讀和其他課外活動,溝通語文教學同各科教學、學校各項教育活動的聯系,創設良好的語文環境,變語文教學的封閉式為開放式。我們之所以特別強調這些方面,是因為目前的語文教學基本上是課堂教學的一統天下,課外閱讀、課外活動基本上處于可有可無的地位,并沒有要削弱課堂教學的意思。恰恰相反,不管把課外閱讀及其他課外活動強調到何種程度,都絲毫不能動搖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
  要真正發揮課堂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必須以素質教育思想為指導改革課堂教學。近二十年來,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從大范圍來看,陳舊低效的課堂教學尚普遍存在。為此,必須構建一個可以在大范圍內推廣的高效的課堂教學體系,這個體系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在教學目標上,突出自學能力的培養。語文完全可以自學,語文這個工具也只有靠自學才能真正掌握。因此,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師指導學生自己學習的過程,自己進行聽說讀寫實踐活動的過程。要指導學生自己學習,教師的教就要著眼于學生的學,在教法中滲透學法,用教法指導學法。對目前比較流行的學法指導,既不應一概排斥,也不能盲目搬用。因為確有一些學法指導,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符合語文課的特點,當然應該學習、借鑒;但也有一些所謂學法指導,脫離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牽強附會地歸納幾條冠之以“學法”,不僅無益,而且可能有害,是應該取消的。應該認識到,學習是一種個體的智力活動,它固然要遵循一般規律,但每個人的學習又必然有自己的特點,因此,在教給學生一些科學的基本的學習方法的同時,還應鼓勵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內容上,要突出重點、難點、疑點。語文課最容易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語文課也最忌諱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面面俱到的思想根源在于,教師總認為學生學習任何一課書都是從零開始的,而且學習任何一課書里的任何內容都必須一次掌握;而事實上,任何一個學生學習任何一課書都不是從零開始的,學生真正掌握任何一項語文知識(比如一個字,一個詞或一種句式等)一般都不是在學習一篇課文中完成的。有些教師還有一種誤解:認為任何一項知識,只有教師教,學生才能弄懂;而事實上,不少知識,學生只要多讀幾遍課文就能理解,甚至理解得并不比教師差。因此,教語文課,一般無須逐段地分析,更不應逐句逐句地講解,只要抓住重點、難點、疑點指導學生讀懂課文,并在讀懂課文的過程中吸收必要的知識,掌握讀書方法就可以了。
  在教學設計上,要突出語言文字的訓練。語文教學的過程,本來應該是一個訓練學生聽說讀寫,并在聽說讀寫訓練中滲透思想教育、發展思維的過程。但目前的課堂教學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在了課文內容和情節的繁瑣的分析和問答中。提出加強語言文字訓練主要是針對這種傾向而言的。加強語言文字訓練要明確以下幾點:第一,語言文字訓練指的是字詞句段篇和聽說讀寫的訓練,其中重點是讀和寫的訓練。第二,語言文字訓練包括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和訓練語言,對小學生來說,要重在積累。語言文字訓練當然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欣賞遣詞造句的準確、鮮明、生動,但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自己掌握那些用詞準確、鮮明、生動的句子、段落、篇章。積累的主要手段是朗讀、熟讀、背誦、抄寫、默寫等。第三,語言文字訓練是憑借課文進行的,離開課文,去搞一些零碎的、繁瑣的字詞句的習題,讓學生翻來覆去地做,是違背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初衷的。
  在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啟發誘導。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啟發誘導的基本要求是:要把教的過程變為一個“導”的過程,要把教學過程變成一個在教師引導、指導下,學生自行探索、自己發現的過程,而不要只給學生一個現成的結論。
  在教學指導思想上,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由教學過程的本質決定的。教學,歸根結底是為了學生的學。學是內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過學才能起作用。沒有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毫無意義。我國的教育改革發展到今天,已有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使人的主體性在教育中得到充分發展,應該是現代教育的一大主題。有人認為,使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是素質教育的核心。這種認識是很深刻的。因為,無論是面向全體,還是全面發展,離開學生的主動性,只能是一句空話。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真正發揮出來。
      五
  改革教學評估辦法,建立科學的評估體系,是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改革最大的阻力是什么?只要是對近二十年來的語文教學改革比較關注的人恐怕會做出一致的回答:是考試。多少比較符合語文教學規律、從長遠看有利于語文素質提高的改革方案,只是由于在短時間內過不了考試這一關而夭折在襁褓之中。當然,問題不在于考試這種手段本身,而在于考什么,怎么考,以及把考試的結果放在什么位置上。目前比較普遍的現象是:把考試當做教學評估的唯一手段,把考試分數當做獎懲教師和學生的唯一依據。而從語文考試來看,考試的內容和方法又很難全面反映出學生的語文水平,更不可能反映出語文教學在全面育人方面的效果。顯然,這樣的考試對教師的教學必然產生嚴重的誤導。
  建立一套符合語文教學特點的、科學的評估體系,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程,需要深入研究,反復論證,并進行必要的實驗。在短時間內要提出一個成熟的方案是不可能的。從當前的實際來看,在改革教學評估辦法方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堅決摒棄以一兩次書面考試的分數作為評價教學水平從而決定對師生獎懲的唯一或主要依據的做法。把教師的主要精力從應付考試、追求分數的方向轉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軌道上來。
  第二,對學生的成績考核,要重在平時的考查。平時課堂上的朗讀、背誦、回答問題、練習、作文等,應作為評定學生語文成績的主要依據。
  第三,減少考試的次數。頻繁的考試、檢測只能把教師和學生的精力集中在應付考試上,無助于教師按教學規律改進教學,也無助于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學習。柳斌同志說得好:“素質不是考出來的。”一般來說,一學期舉行一次比較全面的考試就足夠了,不宜搞得再多。
  第四,無論是平時的考查還是期末考試,都要力求比較全面地了解學生語言積累的狀況和語文能力提高的程度。朗讀、背誦、聽話、說話等均應列入考核的范圍。為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對課外閱讀較好的同學可采取加分的辦法。
  第五,目前在一部分地區和學校試行的用等級制代替百分制的辦法值得推廣。就學生語文能力的差異來說,百分制反映得似乎十分精確,但這個“精確”往往并不完全符合實際情況,因此往往更不科學。事物的辯證法就是這樣:能精確的東西越精確越好,不能精確,只能模糊的東西,你要追求精確,往往適得其反。
  第六,對學生成績的評價要重在鼓勵。這里所說的重在鼓勵,當然不是要混淆是非界限,把錯的說成對的,把差的說成好的。而是說,要看到學生的進步,看到蘊藏在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看到每個孩子內心深處希望當一個好孩子的強烈愿望。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習評價對學生的激勵作用。
      六
  素質教育為語文教學按照客觀規律進行改革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對語文教學的客觀規律,不能說我們已經認識得十分深刻,因此仍有繼續探索的必要;但也不能說認識得還十分浮淺,毫無規律可尋。就以《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來說吧,它對語文教學客觀規律的揭示已經達到了相當的程度。對尚未揭示出的客觀規律,在實踐中陷入盲目性,是情有可原的;但問題在于,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違背的恰恰是那些已經經過實踐反復檢驗證明為正確的客觀規律。比如,我們明明知道學習和掌握語文這個工具的基本途徑是學生的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可我們偏偏要占用大部分時間大講特講許多無用或用處不大的語文知識,從而侵占了學生聽說讀寫實踐的時間;我們明明知道,學生的課外閱讀以及其他課外活動,對激發學生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擴展學生視野、發展學生的語言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可我們都偏偏只抱住課本,把大量的時間用在讓學生做那些無用或用處不大的習題上,把課外閱讀視為可有可無……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也很復雜,但根本的原因在于,不這樣做就無法應付考試,而考試的結果無論對學生還是對教師都有著決定對他們獎懲甚至命運的意義。
  可見,在語文教學中,違背教學規律的現象主要來源于應試教育的思想和機制。一旦掙脫了應試教育的思想桎梏,讓素質教育思想占據語文教學的陣地,語文教學改革就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局面。
小學語文教學太原3~7G39小學各科教學丁培忠19981998丁培忠 內蒙古教研室 作者:小學語文教學太原3~7G39小學各科教學丁培忠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3:40

[新一篇] 語文教學和漢語規范化

[舊一篇] 語文教學和語言文字規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