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素質教育的基本策略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語文素質教育應有自己的可操作系統,才能使這種教育思想具體化。筆者在實踐中大膽采用如下改革措施:
      一、改革語文課程結構
  初中語文課時分配,依大綱的要求,初中一、二、三年級分別是6課時、5課時、6課時。事實上,可以改革為"4+2"或"4+1"的課時結構,其中初一、初三可以用四課時完成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一課時補充微型課程,將《美學趣談》(5課時)、《人腦科學》(3課時)、《思維科學》(5課時)、《生活心理學》(7課時)等作為選修教材,分散穿插到每周的語文教學中,然后拿一課時舉行緊扣大綱的課堂語文活動。筆者構建的語文素質教育的課程結構是“三維立體課程”。
  三維課程結構中,學科課程教學力求高標準、嚴要求完成大綱任務;活動課程是學科課程教學的延伸,其作用是擴大視野、拓展思維、發展個性等;而潛在課程的主要功能在于從氣質、風度、學術、人格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科課程、活動課程、潛在課程以最佳的比例組合,其整體功能遠大于傳統語文學科課程教學。三維立體型課程結構,使學生的語文素質得到全方位的和諧發展,從而更加有力地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
      二、創立“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的語文教學模式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有其相應的模式。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創立“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其可能性、可行性、有效性如下:
  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一直認為學生的思維存在著“反向運動”的規律:如果教師為遷就學生而放慢節奏,那么學生的思維節奏可能更慢,最終陷入“疲軟”的狀態,形成“少、慢、差、廢”的格局。這正是筆者提出“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的語文教學模式的原始依據。
  附圖G318j05.JPG
  事實上,人腦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通過“大容量、快節奏”的操作,在有限的時間里,實現“高效率”是可能的。
  心理學家Pyotr Anokhin教授指出,決定智力的不是腦細胞的數目,而是細胞與細胞的相互聯系,智力的高低,決定于這些細胞聯系的有效性。據他計算,腦細胞之間的聯系是一個大得令人難以置信的數字。
  Anokhin教授說,古往今來均沒有人充分利用腦子,即使是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巨星,大腦細胞間聯系使用率也不過在10%左右。這意味著,人的大腦潛力是巨大的。也說明,在相同的時間內,通過改革教學方法,改善學習方法,優化學習過程,取得比通常狀態下好得多的成績,完全是可能的。推行“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是完全可能的。
  實施“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的語文教學模式具體操作如下:
  1.加快閱讀速度。閱讀一篇2000字的文章,留下5-10個思考題,是30分鐘的效果好,還是5分鐘的效果好呢?實驗表明,更多的時候,5分鐘的閱讀效果更好。也就是說,閱讀所費的時間與閱讀效果之間并不一定總是成正比例的。
  限時閱讀,往往能將學生的閱讀心理調控到最佳狀態。信心十足、注意力集中、反應速度快的5分鐘,比疲疲遢遢、注意力分散的30分鐘閱讀效果更好。心理科學研究成果表明:在一定范圍內,閱讀速度越快,思維也就越敏捷。
  2.提高寫作速度。作文教學中,存在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給1小時做篇作文,完成率80%-90%;給2小時,完成率75%;給一天時間,作文的完成率大致會降低到50%-60%。也就是說并不是給的時間越多,作文做得越快,文章寫得越精彩。因為作文作為一種創造活動,它遵循的是創造思維的法則,大腦興奮期內思維保持連續狀態,可以一氣呵成。相反,如果每次不超過1小時,作文的質和量都會有所提高,堅持下去則會發現作文質量明顯提高,作文速度明顯加快。初二實驗班限時作文競賽中,60%的同學40分鐘內可以完成600-800字的文章,速度最快者17分鐘寫完1000字的文章。
  實際操作中,筆者還常常將快速閱讀和快速作文結合起來。1996年11月,筆者曾在一次全市教學改革觀摩課中,用1小時的時間,完成了《藤野先生》的閱讀和作文兩項教學任務(通常狀況下要上3-5課時),效果很好。
  3.改革教學手段。首先,盡可能運用投影儀反映教學教程,可以省去大量的板書時間。按常規設計,《藤野先生》的板書時間約需25分鐘左右,使用投影儀后,僅用1分鐘板書課題和三部分的提要;《我的叔叔于勒》的板書,反映三個主要人物的性格,共用詞匯11個(自私、冷酷、庸俗、貪婪、精明、潑辣、怯弱、愚蠢、天真、淳樸、善良)耗時30秒鐘;大量的內容,均可通過投影儀來展示。
  其次,是多用錄音,這一點似乎與“快節奏”沾不上邊,然而卻與高效率掛上鉤。學生經過預習,僅僅憑課堂看幾分鐘是不能深刻領會課文內容的。如果將每一篇課文預先錄音,配好樂,課堂上讓學生聽聲情并茂的朗讀,可使學生很快進入最佳精神狀態,同時又調動了多種感官,科學地驅動左右腦,其結果往往是一遍勝五遍、十遍。
  4.培養自信心。快速閱讀、快速思考、快速作文等“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的操作方法,是以學生充分自信為前提的。學生最初并不相信40分鐘能寫一篇文章,這一點需要教師給予科學的系統指導,樹立學生“快速”學習的信心。筆者在實驗班內有意識地講人腦科學(壓縮為3課時的微型課程),似乎與語文教學風馬牛不相及,實際上是為了增強學生的信心。
  5.訓練口頭作文。語文學習對“速度”的要求之高,莫過于口頭作文了,尤其是限時口頭作文。得到題目后,1分鐘內就得開口。60秒鐘,調整角色,醞釀情緒,結構整篇,直至出口成章。難度可謂大矣,速度可謂快矣。然而,這種訓練正是提高學生快速思考、快速作文的最重要、最高效的訓練模式。筆者的實踐證明,“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的語文教學模式,不僅在理論上可能,操作上可行,而且實踐上十分有效。
  一個學期的全方位試驗,學生語文學習的“軟、懶、散、慢”的現象得到了徹底根治,閱讀、作文、審題的速度明顯提高。一次60分鐘題為《我渴望……》的限時作文競賽中,優秀率達70%,完成率達100%。實驗班學生,一年內發表或被刊用作品達40余篇。就98屆初中畢業班而言,實驗班的成績高出普通班10分以上。
  推行“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的語文教學模式,不單可以提高單位時間的效率,高效培養學生語文能力,還可以將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參加各種語文學習活動,發展個性,提高語文綜合素質。
      三、改教本為學本,變講堂為練堂
  素質教育特別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語文素質教育必須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活動,知識的激活與內化,離不開主體的實踐。因此,語文素質教育在教材建設上,必須改“教本”為“學本”;在課堂教學的操作模式上,必須變“講堂”為“練堂”。
  (一)讓“講讀課”名不符實
  這是教材處理的一種策略,許多同行認為“講讀課”就應當大講特講,就要慢咽細嚼,其實沒有必要講得太多。因為教材中大部分文章的新信息量(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能力結構中沒有)不超過20%,一般均在10%左右。既然如此,就應當充分利用學生舊有信息量,設計適量的新穎有趣的問題讓學生操作,在實踐中“溫故而知新”,實現知識的順利遷移,然后稍加點撥和講解,學生會學得活潑,學得有效。必要時,教師才幫助做些歸納和總結之類的工作。
  (二)讓“自讀課”名符其實
  許多同行出于良好的愿望,把自讀課也作講讀課處理,有的甚至每一課用2課時去精講多練,筆者認為此法不當。縱觀1-6冊的自讀課,難度大大低于講讀課,新信息量大大低于講讀課,所以筆者的做法是結合學生語文實際,根據單元要求,或組一套思考題,讓學生當堂作答,或提出幾個問題,供學生讀讀議議,一堂課解決問題。這種處理方法,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自學能力,還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担。讓“自讀課”名符其實,是語文素質教育處理教材的又一種策略。
  (三)讓“講師”成“導師”
  河南新鄉一中的姚竹青先生曾提出“莫做文章‘講師’,要當讀寫‘教練’”的語文教學改革主張,這對于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無疑是一種飛躍。但用“教練”來比喻語文教師的角色,有可能導致把學生當作“訓練”機器的可能。況且語文教材的人文色彩重,文化信息量豐富,很多地方只須欣賞、鑒賞就可以消化、吸收、內化,并不一定要練。筆者認為,語文素質教育,教師應當實現由“講師”到“導師”的角色變換。導師的作用,是我導你學,你不懂我點撥,我示范你練習,有時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共同討論、共同研究。“導師”只宜引導,指導,相機授予,相機點撥,不能包辦代替。應當讓學習主體多活動,在活動中積累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
智力開發廣州20~22G31中學語文教學曾小蘭/柳恩銘19981998趙陽      曾小蘭 柳恩銘 作者單位:廣州市教委教學研究室、廣州市第四十七中學 作者:智力開發廣州20~22G31中學語文教學曾小蘭/柳恩銘19981998趙陽      

網載 2013-09-10 20:50:26

[新一篇] 初中語文教材存在的一些問題

[舊一篇] 功利主義大眾教育思想及其對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影響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