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的人本思想及其思考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綜觀語文課程標準,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本的人本思想貫穿始終。
   一、課程標準的人本思想
  1.從課程的基本理念看 課程標準將語文學習定位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上,這是對語文學習的全新的理解。“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看似是概念的區別,實際上是對語文學習功能、目的、內涵的重新定位。“能力”能在短期內強化訓練中形成,具有非常強的功利性,是一種塑造。而素養只有在長期的熏陶感染中,匯集涓涓細流以成江河,是一種養成。這正如英國的一句諺語:一夜之間可以造就百萬富翁,培養一個紳士需要30年。“能力”與“素養”也就是“富翁”與“紳士”之別。一夜之間可以成為富翁,瞬間也可能成為乞丐。但是紳士永遠是紳士,即使在鐵達尼號沉沒、危及生命的關頭,在沒有關系到民族存亡、人格恥辱的情況下,紳士表現出來的還是臨危不懼、泰然自若、從容鎮定的風度。課程標準從人的發展角度出發,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人的素質、素養的養成上,為人的終身學習、可持續發展作準備。
  2.從學習內容看 課程標準“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認識中華民族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語文學習不再是單純狹義上的學習,而是在學習語文的基礎上,熏陶人的感情、性格、人格,培養人的同情心和正義感。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關注人類本身的發展,關注人類社會的存亡,關注自然的變化,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發展。在處理民族文化和外國文化的關系上,提倡理解和尊重,不是以我為尊,而是兼收并蓄,不是貼標簽,而是理解,不是排外,而是尊重。這些都體現了現代人類社會中的平等互尊的民主思想。
  3.從教學過程看 語文課程標準重視人的自主性、平等性、發展性、差異性。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習慣”,倡導自主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是平等的對話關系,不是師講生聽,也不是師導生演,更不是師尊生卑,而是互學、互動、合作、平等的關系。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而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程標準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一切教學活動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作準備。課程標準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個體差異”表現為學習能力的差異、興趣愛好的差異、個人體驗的差異等。課程標準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學習方法、學習策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探究學習。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不求劃一,崇尚自然。這些都體現了教學過程中以人為本的民主平等思想。
  4.從教學評價看 課程標準從促進學生發展的角度,提倡多元的、多角度的、動態的、過程化的評價體系。課程標準建議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幾方面進行評價;提倡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提倡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同時強調“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應以鼓勵、表揚為主”“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這些評價建議,體現了評價的激勵性原則,體現了課程標準尊重人的人本思想,較全面綜合地評價了人的語文素養。
   二、對課程標準的思考
  1.人本思想 課程標準體現的人本思想,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實現呢?我認為樹立師生民主平等的觀念至關重要。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教育,統治者為達到長治久安的政治目的,采取的是奴化的教育,什么“天地君親師”“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傳道授業解惑”“尊師重道”,無不把教師的權威絕對化,把教師神化為精神領袖。對出自老師之口的“道”,只能接受,這是在扼殺學生的個性、靈性、思維,熄滅學生的創造之火。幾千年的教育實踐,無不證明了這點。
  在新的歷史時期,在創新教育的歷史階段,作為教師,應清醒地認識到“教師和學生要建立一種新的關系,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從此不再是傳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去發現、組織和管理知識,引導他們而非塑造他們”(《教育——財富蘊藏其中》P136),樹立師生民主平等的觀念。
  (1)從思想上把學生當作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性的大寫的“人”,而不是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更不能把學生當作“知識收購站”。新一代的學生,他們有敏銳的觀察力,活躍的思想,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對世界有自己獨特的判斷,有自己的選擇。因此,他們的思想、做法,有時往往與教師的觀點、想法相左右。此時,我們應該容忍他們的存在,應該為他們的想法而高興,應該鼓勵他們個體的體驗。因為,有了這些與世俗不同的想法,有了個體體驗,那他們離創新也就不遙遠了。
  (2)從地位上把學生當作朋友式平等的合作關系,用心傾聽學生的觀點、見解,而不是唯我獨尊的師道尊嚴。教學過程是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教師要尊重學生,蹲下來傾聽,與學生對話,與學生一起研討學習,讓學生自由表達觀點,暢談體驗,展現個性。只有在一種真正的民主、朋友式的和諧環境中,才有可能言創新,任何一種唯我獨尊、專制式的教學環境,都不利于創新精神的培養。甚至可以說,和諧是創新的保證。
  (3)從學術上把學生當作研究者,而不只是接受者。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習、研究的過程。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一種學習,都是學習者對學習對象的接受、判斷、篩選、組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根據自己的需要,吸收新知識,將新知識納入原知識結構,構成新的知識結構,又用新的知識結構對前學習對象進行新的分析、判斷、綜合、組合,形成新的觀點。所以,學習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時,也在進行研究,是個研究者。教師是個研究者,學生也是研究者,從這個角度說,師生是平等的。只有將學生當成是研究者,才會在課堂上出現其樂融融的學習氛圍,才會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尊重學生的研究成果,才會真正將教學的重心從“教”轉移到“學”上來。
  2.評價體系 課程標準的理念與當前考試制度、評價制度形成了矛盾。矛盾不解決,課程標準的理念很難在教學中實施,課程改革也就舉步維艱,或者是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裝舊酒,還是一個樣。科學的評價體系的建立是實現課程標準理念的保證。教育行政部門如何評價學校,學校領導如何評價老師,老師如何評價學生,考試制度如何改革,是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否則,一個完全按照課程改革理念教學的老師,很可能在短視的領導面前,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同時直接評價學生的試題,也要跟舊的命題思想徹底決裂,要脫胎換骨,要體現價值取向,體現學生的語文素養,要靈活、創新、開放,體現課程改革的思想,體現學科的精神。不然,以課程標準理念指導教學的老師與用傳統教學方法教學的老師,在考試面前,可能會出現新不如舊的尷尬局面,最終導致走回頭路。
  3.教師素質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開展各類活動”“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要實現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完成課程標準的教學內容,教師的高素質至關重要。沒有一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課程改革將成為空談。
  在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教師一般要具備以下的素質:
  廣博的知識。語文教師不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通曉學科發展的歷史、現狀,了解學科的研究成果,而且要了解相關學科的知識,如歷史學、地理學、美學、音樂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識。知識面狹窄,專業知識沒有深度,相關知識沒有廣度的老師,將在課程標準面前無所適從,手足無措。
  知識整合的能力。語文教師要具有把不同內容的知識整合起來,特別在綜合性學習中,跨學科的知識較多,如何利用、整合跨學科的知識,為綜合性學習提供充分的知識背景,為研究學習拓展研究空間,知識整合能力將決定著指導學生綜合學習的成敗。
  研究開發能力。課程標準為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選擇的空間,開發什么,如何開發,研究什么,如何研究,是每位老師必將碰到的問題,也是每位老師必須解決的問題。
  計算機知識和操作能力。當今資訊科技突飛猛進,教學手段由單媒體向多媒體發展,多媒體網絡在教學中的運用已顯露了它的優勢,并且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優勢將更明顯。多媒體教學使教學進入一個寬廣的天地。一個沒有多媒體知識,不懂操作多媒體,不懂從互聯網上獲取知識和智慧、與人交流信息、拓寬學習渠道,必將如瞎子一樣,寸步難行,越來越孤陋寡聞,必將被飛馳的時代列車拋棄。
  新時代需要的是研究型的老師,不是教書匠。面對洶涌而來的改革浪潮,或者被淹沒,消失于茫茫的大海,或者做時代的弄潮兒,在課改的大潮里暢游。而要在洶涌澎湃的改革大潮中自由游弋,就必須拋開塵世的喧囂,拋開世俗的煩惱,耐住寂寞,靜下心來,潛心研究。以學習為舟,以研究為槳,以人格為帆,駛向教育成功的彼岸。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西安G31中學語文教與學詹火濫20022002 作者: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西安G31中學語文教與學詹火濫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0:53:51

[新一篇] 語文課程標準與語文教師

[舊一篇] 語文課程標準編制的歷史經驗與教訓  ——1956年語文教學大綱述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