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四個基本點”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那么課堂教學怎樣進行素質教育呢?筆者認為,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是通過學生的有意義學習來實現的,與有意義學習相對立的機械學習則只能阻礙學生素質的發展。變機械學習為有意義學習是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對課堂教學提出的根本要求。幾年來,我們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對有意義學習進行了探索,總結了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有意義學習的四個基本點,即認知停靠點、情感激發點、思維展開點和心靈交流點。下面分別加以闡述。
   一、認知停靠點
  有意義學習不是憑空產生的,正如奧蘇伯爾所說,有意義學習的第一個條件就是學習者頭腦中應具有可以用來同化新知識的適當觀念。如果我們把學習者頭腦比做一片港灣,新知識比做一條輪船,那么所謂的適當觀念就是固定和栓住輪船的“錨樁”,我們稱之為認知停靠點。認知停靠點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直觀停靠點
  奧蘇伯爾認為,學生在課堂里主要是學習前人積累起來的文化科學知識。什么叫知識?知識是人類從實踐活動中得來的,對實際事物及其運動和變化發展規律的反映。也就是說,知識本身是具有豐富生動的實際內容的,而表征它的語言文字(包括符號圖表)則是抽象和簡約的,學生所學的正是語言文字所匯集成的書本知識即教材。這就要求學生不論學習什么知識,都要透過語言文字、符號圖表把它們所代表的實際事物想清楚,以至想“活”起來,從而真正把兩者統一起來。這樣的學習就是有意義的學習。相反,如果學生只記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號,而沒有理解其中的實際內容,這樣的學習便是機械的學習。
  從有意義學習角度來說,“實際事物”就是“文字符號”的停靠點。從哲學角度講,這一停靠點解決的是形象與抽象、實際與理論的矛盾。教學中直觀停靠點主要包括實物直觀、圖象直觀、動作直觀。
  值得強調的是,教師在設置直觀停靠點時,一定要在“停靠”上做文章,要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直接為教學服務,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二)舊知停靠點
  學生在學校里所學的不是零散的、片面的知識,而是“提煉濃縮”又“易于消化”的系統的、整體的知識。任何知識都是整體網絡上的一個點或一個結,離開了網絡,也就喪失了生存的基礎。奧蘇伯爾所強烈反對把有意義的材料以機械的方式來教,就是出于這個原因。知識只有在整體聯系當中才能真正被理解、被掌握,從而體現其有意義的價值。這也就是說,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是以舊知識為基礎的,新知要么是在舊知的基礎上引申和發展起來的,要么是在舊知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內容,或由舊知重新組織或轉化而成的,所以舊知是學習新知最直接最常用的認知停靠點。
  創設舊知停靠點,第一要找準舊知,第二要溫故知新。
   (三)背景停靠點
  所謂背景知識是指與教材課文內容相聯系的知識的總稱。背景知識與新知的關系不如舊知與新知的關系那么密切、直接,它們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系,但背景知識同樣是學生學習和理解課文的一種重要的認知停靠點。比如,語文教學中,沒有必要的背景知識,閱讀思考往往是無法進行的,背景知識越豐富,閱讀理解水平就越高。
   (四)思想方法停靠點
  任何一門學科,作為人類的精神財富,不僅是一種知識,而且具有豐富的思想方法。思想方法基于知識,又高于知識,與知識具有不可分割的辯證統一性。學科知識反映和蘊載學科思想方法,學科思想方法又產生和發展學科知識。這便是設置思想方法停靠點的理論依據。由于思想方法高于知識,設置思想方法停靠點,就能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是自覺的、高層次的。
  上面四種停靠點,有的是屬于隱型的,有的是屬于顯型的;有的是屬于直接型的,有的是屬于間接型的。這里所要強調的是,沒有停靠點的學習只能是機械的學習,停靠點越多,就越能促進學生的有意義學習。
   二、情感激發點
  有意義學習的第二個條件是學生必須具備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在課堂教學中,有意義學習心向的激發和培養,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教師方面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得好: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而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能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總之,教師必須用自己的情感激勵、喚醒、鼓舞學生有意義學習的心向。
  教學中教師的情感,首先源于教師對學生真摯無私的神圣之愛。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從血管里流出來的是血,從泉眼里流出來的是水,從一位充滿愛心的教師的教學里,奔涌出來的是一股股極大的感染力。
  教師的情感還源于教師對所授學科的熱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學生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于教師對上課時所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
  教師的情感還源于教師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只有把教書育人工作當作事業來追求,而不僅僅當做職業來從事,教師才會全身心地投入于教學,就象演員全身心地進入角色一樣。
  總之,教師想教、愛教是學生想學、愛學的前提和關鍵。教師的情感是激發和培養學生有意義學習心向的最有力的因素。
   (二)教材方面
  教材——知識本身是激發和培養學生有意義學習心向的潛在因素,教師可通過以下兩種途徑把這種潛在因素轉化為現實因素:第一,把教材知識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即設置問題情境;第二,要致力于揭示教材知識的價值。
   (三)學生方面
  學生什么時候更具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呢?實踐證明,當學生感覺到學習不是外在強加的,而是自己選擇的結果時,他們就會更樂意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
  情感激發的目的在于為課堂教學提供一個良好的情緒背景,學生興致勃勃、興趣濃厚、甚至興高采烈,這是教學的最佳精神狀態。
   三、思維展開點
  新舊知識的相互同化、相互作用,只能是在學生的思維活動中才能實現。正因為如此,筆者認為,有意義學習是一種以思維為核心的理解性學習,沒有思維,就談不上理解。所以,課堂教學一定要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思維,這是實現有意義學習的關鍵所在。但是,應該承認,我們在以往的教學中對“思維展開”重視不夠,表現有二。一是以學生認識的特殊性為理由,抹煞知識形成的思維過程。讓學生走成功的捷徑,直接地消極接受現成的結論,這是導致學生機械學習的一大原因。二是片面夸大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把應由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的難點、疑點和關鍵點全部包辦代替了。這種課堂教學活動顯得順順當當,學生聽起來好像什么都明白,事后卻又說不清,一遇新問題,就必然昏昏懵懵,這是導致學生機械學習的另一大原因。
  教學中展開學生的思維,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引導學生通過展開充分的思維來獲得知識,了解結論的來龍去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條件和設置各種問題情境,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即參與到概念、判斷、推理的形成過程,法則、定律、性質的推導過程,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來。
  第二,暴露學生學習過程的困難、障礙、錯誤和疑問。一般說來,學生在獨立學習過程中必然要碰到各種各樣的疑難,這些疑難既是學習的障礙,又是學習的動力。但是,對于這些疑難的解答,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應該引導學生自己分析、自己解決。
  第三,尋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學生在展開充分的獨立的思考過程中,常常能提出許多創造性的見解,這些見解如能得到及時的贊揚和鼓勵,學生就會感覺到莫大的成功感和自豪感,這些積極情感反過來又會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心,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創造性。
  教學實踐證明,只有展開思維,學生才能獲得真知,從而實現知識與能力的同步發展。
   四、心靈交流點
  有意義學習過程是一個涉及教師和學生在理性和情緒兩方面的動態的人際過程,為此,教師不僅要在認識上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思維,而且要在情感上與學生進行不斷的心與心的交流。師生之間只有保持心靈上的交流,才能創設一個和諧、詳和、友愛和寬松的課堂氣氛,從而使學生處于無拘無束、心情舒暢、心情振奮的心理狀態之中。實際上,也只有在這種心理狀態中,學生的思維活動才能真正充分地、深刻地、創造性地展開。
  心理交流的前提是教師要理解學生。理解是架設在師生心靈之間的橋梁。教師要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精神世界和他特有的個人品質,關心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求,使教學能真正深入到兒童的心坎里去。
  語言是心靈交流的重要手段。不同的語言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教師應該善于用語言與學生進行心靈交流。如請學生回答問題時,應該用鼓勵性、期望性的語言;學生回答正確時,應該用肯定性、贊揚性的語言;學生回答不對時,應該用諒解性、引導性的語言。這樣的語言就比較容易產生心靈上的共鳴。
  “情動于中而形于外”。一個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有意無意地通過外部的表情動作而流露出來。教師應有意識地通過表情動作來表達自己對學生的情感,達到與學生心靈交流的目的。如贊許的點頭,會心的微笑,親切的撫摸,贊美的手勢等都可表達教師對學生的愛心,使學生有被重視感和被關懷感。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俗語說“眼睛會說話”,就是指不用有聲語言時,眼神也能傳遞情感和意向。從有意義學習的角度來說,課堂教學中的眼神交流要求教師要積極地關注班上的每個學生,教師講課時,眼睛應該與學生保持交流,使連坐在角落的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看見我了,老師在跟我點頭呢!”請同學起來回答時,教師更應全神貫注地、親切地注視著他。
  師生之間心靈交流的最高境界是“以心換心,以愛換愛”。
  從教學藝術的角度來說,思維展開點和心靈交流點的結合點便是課堂教學的高潮點,此時,學生的感知、想象、思維等心理過程異常活躍,并達到協調狀態,產生了一種既輕松自由、又深沉凝重的審美體驗。教學高潮帶來的愉悅,不是純粹視覺、聽覺等生理上的快感,而是精神上、智力上希望得到滿足的高層次的快樂,是自我實現的激動人心的時刻。
  總之,認知停靠點是要解決學會的問題;情感激發點是要解決想學的問題;思維展開點是要解決會學的問題;心靈交流點是要解決樂學的問題。可以說,有意義學習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徑,是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的有力措施。當然,這方面的探索還需進一步深化。
   〔作者系福建師范大學教育系副教授,福州市 350007〕*
  
  
  
教育研究京15-17G3中小學教育余文森19971997 作者:教育研究京15-17G3中小學教育余文森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53:55

[新一篇] 課堂教學中“無聲語言”的運用

[舊一篇] 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特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