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和改進中學德育的幾個問題[1]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一、貫徹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精神,要特別重視加強德育
    工作
  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為今后15年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出了振奮人心的宏偉綱領,全國八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根據五中全會建議制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非常關鍵的發展階段。五中全會的一個重要精神,是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在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互相激蕩的條件下,能否搞好精神文明建設,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的興衰成敗,關系到把什么樣的中國帶入21世紀。建設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五中全會重申了精神文明建設的這一根本任務,并且明確指出,特別要把提高青少年素質作為工作重點。這就對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強學校德育工作,要特別重視加強和改進中學德育。它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的基礎工程和重要環節。
  近幾年來中學德育工作得到了加強,特別是在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實施行為規范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績,目前廣大中學生思想品德面貌的主流是好的。但是,在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下,中學德育工作面臨著不少新情況、新問題,還很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貫徹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切實改變這種狀況,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二、學校領導干部要講政治,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五中全會以來,江澤民同志多次強調,領導干部一定要講政治,這一指示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深遠的意義。講政治的核心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要緊密聯系實際,把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針、基本政治原則貫徹到各項工作中去,保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勝利進行。在我們教育工作中,就是要聯系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實際,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努力實現五中全會對學校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獻身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講政治,就要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擺在首位。學校德育的內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個性心理教育等方面。這幾方面的教育都不可缺少,都應該加強和改進,要根據青少年學生的特點,從“學做人”起,循序漸進,逐步提高。但也應明確認識,在德育工作中,第一位的,起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的是政治教育。“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這一條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那種把政治教育和其他幾方面教育對立起來,認為加強政治教育要求過高,甚至會影響和削弱其他幾方面教育的觀念是不對的,學校領導對此必須有全面的認識。要把對政治的不正確理解和實際工作中的缺點與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區別開來,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加強政治教育、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的堅定性。
  理論堅定是政治堅定的基礎。學校領導講政治,就必須堅持不懈地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發展,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的思想體系。要把《鄧小平文選》一至三卷當作一個整體來學習,貫通起來理解,注意從其內在的相互聯系上把握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神實質及其實踐意義。要避免重犯那種拘泥于馬克思主義個別詞句和個別言論的教條主義錯誤;避免重犯那種割裂、歪曲和踐踏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實用主義錯誤;避免重犯那種“簡單對號”和“立竿見影”的形式主義的錯誤。要堅持緊密聯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在一些重大原則問題上劃清是非界限。例如,馬克思主義同反馬克思主義的界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同搞私有化的界限;社會主義民主同西方議會民主的界限;辯證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界限;社會主義思想同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界限;學習西方先進東西同崇洋媚外的界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同消極頹廢生活方式的界限,等等。這些都是關系到堅持還是背離四項基本原則的問題,關系到改革開放成敗的問題。總之,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考察和分析社會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分析和處理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各種實際問題,采取正確的思想和行動,不斷提高政治理論素質和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水平,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教育理論解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種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對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進一步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提高德育的實效
  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原則,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優良學風。當前,在加強和改進中學德育工作中,強調進一步貫徹這條思想原則,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目前各方面普遍認為中學德育工作的效果不夠理想,這有多方面的原因。從中學德育工作的內部原因來看,不同程度地脫離實際恐怕是很重要的一條,既脫離社會實際,也脫離學生的思想實際。因此,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應當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花大力氣,下狠功夫。
  一是要加大思想政治課改革的力度。政治課教材要增加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內容,要把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溶入教材;必須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密切聯系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從中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心理特點出發安排教學內容;要實行“一綱多本”,使教材的具體內容能更好地照顧到地區發展不平衡的情況和多民族的特點。
  二是要把“灌輸”和啟發、引導結合起來。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知識需要“灌輸”,但這不等于空洞的說教,不是要學生死背教條,而必須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的思想實際,引導他們學習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觀察、分析他們所關心的社會生活現象,回答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解除思想上的困惑。
  三是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德育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自身活動中,經過內在的矛盾斗爭,形成正確的思想觀點和良好的道德品質的過程。如果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育,勢必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只有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和各種德育活動中,思維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德育的教學和活動才能與學生的思想實際息息相通,才能提高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收到實際效果。
  四是要加強實踐活動。通過組織學生參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訪問各條戰線的先進模范人物,進行社會調查等,使他們受到時代精神的熏陶感染。組織學生開展社會服務活動和社會公益勞動,培養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對在社會實踐中可能接觸到的一些消極現象,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提高鑒別力和免疫力。要重視對社會實踐活動的總結,幫助學生把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這是使活動收到實效的重要環節。
      四、全方位育人,把德育貫穿到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過程
    中
  德育處于學校教育工作的統帥地位。但不能把德育和智育、體育、美育、生產勞動教育分割開來。德育需要建立在提高科學文化水平、提高文化素質的基礎上。講政治,應落實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加強對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中學生在學校的時間大部分是在課堂學習,在各科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應當成為進行德育的重要渠道。教師要增強德育意識,將德育要求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同樣引入課堂教學的目標之中。學校要特別強調實行教勞結合,加強生產勞動教育。要讓學生在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中樹立勞動觀點、群眾觀點,增強與勞動人民的感情。在學校的全部活動過程中都應滲透德育工作。如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建立健康的育人環境,搞好生活服務等。要嚴格執行學生守則,抓好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總之要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
  培養“四有”社會主義新人是一項社會性的系統工程,必須把社會教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結合起來,全方位育人。五中全會確定把提高青少年素質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工作重點,這為中學德育實行全方位育人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我們應當把握這個機遇,拓寬思路,把中學德育放在整個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的大系統中研究,努力促使校內外各方面的教育全面地、協調地開展起來,形成一個知行統一的而不是脫離實際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結合的而不是單向灌輸的、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教育格局。建議黨委和政府把中學德育作為整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劃之中,對有關中學德育的領導體制、機構設置、基地建設、資源開發利用、為青少年教育辦實事、各有關方面支持學校德育等問題,作出明確的規定。要把全社會關心和支持學校德育,列為建成文明城市的一個標志;把開展青少年教育工作的情況,列為評選文明村鎮、文明單位的一項重要內容。
  學校要主動同家長及社會各方面配合,形成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的教育網絡,發揮其整體教育功能。要積極開展對家長的指導工作,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人才觀,把對子女的期望與國家培養青少年的要求結合起來,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教育子女。家長學校是指導家庭教育的有效的組織形式,應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加以推廣。建議教育部門將其列入教育工作計劃,促進這項工作的發展。社區是直接開展社會教育工作的基層單位,學校應當積極爭取社區組織對德育工作給予支持和幫助,同時積極參與社區的文明建設,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基地,雙方互相配合,共建精神文明,共育“四有”新人。
      五、加強對教師的繼續教育,這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學
    德育工作的關鍵
  教師的政治思想覺悟程度、道德修養水平和進行德育的能力如何,直接關系到學校德育工作能否開創新局面。因此,必須大力加強對廣大教師的繼續教育。當前,要從兩方面進行:
  一是按照五中全會提出的堅持不懈地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要求,組織教師進一步深入學習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高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自覺性;要聯系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實際,端正教育思想,提高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自覺性;聯系思想實際,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師掌握好理論武器,是教育好學生的先決條件。
  二是組織教師學習教育科學理論,開展群眾性的德育科學研究。要使教師通過學習,掌握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掌握德育的基本原則、方法,用馬克思主義的德育理論指導德育實踐。對德育工作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和熱點、難點問題,要組織教師開展群眾性教育科研,認真總結經驗,從中找出帶規律性的東西,指導德育實踐的進一步提高。通過這樣的學習和研究,逐步實現教師隊伍向研究型發展,把學校的德育工作建立在科學理論指導的基礎上。
      六、增強搞好德育工作的信心
  我們許多同志埋怨大環境造成的困惑,埋怨對外開放中西方消極影響的侵蝕,埋怨市場經濟產生的負面效應,因而說“6加1等于0”或“5加2出現負數”,對搞好德育工作有些信心不足。對這個問題應當有正確的認識,樹立我們完全有條件搞好德育工作的信心。
  目前德育問題已成為一個世界性課題。前年,聯合國在北京開了一個國際會議,主題是21世紀的挑戰與教育改革。來自24個國家的80多位專家分析了世界面臨的挑戰,他們提出的第一個挑戰是德育問題而不是新技術革命。發達國家科學技術發展了,而且掌握了先進科學技術的壟斷權,經濟發展了,人民生活富裕了,但是年輕一代的道德卻下降了。日本教育界一位頭面人物認為,日本在現代化過程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教訓,嚴重的教訓是在培養人才的時候,只注重培養知識、能力、創造才能,而沒有抓品德,以致青年一代的道德觀、倫理觀、價值觀全部變成西方的東西。他們提出不能拿西方的道德觀、倫理觀、價值觀教育日本孩子,要回到東方來。
  聯合國會議認為,世界第一位的挑戰是德育問題。那么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呢?當時會議上的意見是到東方到中國尋找答案。對此,我們當然要持科學分析的態度。資本主義社會的病態植根于資產階級私有制和以個人為中心的人生觀、價值觀。這些不從根本上加以改造,資本主義社會的病態是無法改變的。
  中國有搞好德育工作的特殊優勢和條件。我們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有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制度,有在基本路線指引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只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繼承和發揚我國優良文化傳統,我們完全有能力搞好德育工作。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搞好德育工作創造了條件。前些年,我到深圳了解中小學教育工作情況,深圳的同志在介紹德育工作經驗時,談到對學生進行中外對比教育很有效。我們概括了兩句話:“你們能辦到的,我們也能辦到;我們能辦到的,你們辦不到。”這兩句話有很深刻、很豐富、很具體的內涵。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科研室的同志參加國家科委關于“社會發展工程”課題的研究,到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進行調查研究,也概括出兩句話:“富裕了不等于文明,有了錢不等于幸福。”這兩句話也有深刻的、豐富的、具體的內涵,它說明人民要求過富裕、文明、幸福的生活。從發展經濟角度考慮,要創造新優勢更上一層樓,除搞好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外,也必須搞好精神文明建設。
  抓住“你們能辦到的,我們也能辦到;我們能辦到的,你們辦不到”,“富裕了不等于文明,有了錢不等于幸福”這四句話的深刻、豐富、具體的內涵,就可以對學生進行生動具體的教育,既具體地宣傳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也教育學生注意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各種消極影響,提高免疫力,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在改革開放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完全可以把德育工作搞好,我們應當努力。
  注釋:
  [1]本文是張承先同志在中國教育學會中學德育研究會1996年學術討論會上的講話
  
  
  
中國教育學刊京3-6G3中小學教育張承先19961996 作者:中國教育學刊京3-6G3中小學教育張承先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55:59

[新一篇] 功勛卓著一代楷模  ——紀念賀龍元帥誕辰一百周年

[舊一篇] 加強對當代漢民族的研究是人類學民族學跨世紀的重要課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