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語言文字訓練課堂操作模式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小學閱讀教學主要的課型是精讀指導。這種課的任務,是使學生學會理解祖國語言文字,積累大量語言材料,知道怎樣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并從中得到情的感染和理的啟迪。目前,小學閱讀教學中的精讀指導課正在兩方面出現明顯的變化:從以內容分析為重點轉向以語言文字訓練為主線,從課堂上以教師講、教師問的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為適應這種變化,我們要探索新的閱讀教學模式。
  縱觀當今世界教學模式的研究,可以發現以下趨勢:重能力培養;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心理學化,即建立在心理學成果的基礎上;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構建我國的小學閱讀教學課堂操作模式時,應充分考慮到以下因素:
  ——體現語文學科的基本特征,以語言文字訓練為主線,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
  ——保證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作用是“引導”而不是“帶領”;
  ——體現小學生年齡心理特點,以感性積累為主、為先,同時注意在適當的時候上升到理性認識;
  ——既適用于采用常規媒體的課堂教學,也適用于計算機輔助教學;
  ——簡單明了,便于操作,可以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作出靈活處理。
  課文是閱讀課的基本教材。精讀指導課可以從課文中精選幾個訓練“點”,在每個訓練點上組織有層次的一系列聽說讀寫訓練,成為一個訓練板塊。一節課便由幾個這樣的訓練板塊構成。
  下面介紹的是精讀指導課一個訓練板塊的教學模式:
  附圖G398d02.JPG
  現對這種模式的操作要點作進一步的說明:
      材料呈現
  課文中以某個“點”來進行訓練,必須清晰地把語言材料呈現在學生眼前。這種材料一般是一句話或一個段落,是一種有具體語境的語言現象。有時可以小到一個詞,但這個詞應當在句、段的語言環境中來理解它的意思、情味和用法。在進行分段、歸納文章主要內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全文記敘順序等項訓練時,把整篇課文看成一個訓練“點”,則需要呈現全文。
  語言材料的呈現以課本為主,也就是說讓學生看課文的某一片斷。也可以用黑板、投影、錄音、電子計算機來呈現,但使用它們的目的只在引起學生注意,增強呈現效果,材料呈現的基本做法還是讓學生看課本。
  材料呈現可以由教師提出,如說“請看第三自然段”,更應提倡由學生來“發現”和提出。質疑問難,就是一種做法。學生可以提出來,某個句子或某段話寫得非常好,我們是不是來細細讀,研究一下。這就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
      多讀積累
  一個語言片斷被確定為訓練點,呈現在學生面前,那是因為意思不易明白需要細加研究,或是寫法對學生有可借鑒之處值得反復品味。無論哪一種情況,都需要多讀。掌握閱讀方法,積累語言材料,陶冶思想情操,三者的交匯點便是讀,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讀。
  蘇霍姆林斯基批評前蘇聯的閱讀教學,“學生在課堂上讀得很少,而關于閱讀的談話卻很多。”我國的閱讀教學又何嘗不是如此?比如教學《養花》,為什么不讓學生多品味老舍作品的原汁原味,而要用一連串乏味的問題干擾學生體會原作的佳妙呢?適當地提幾個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課文是必要的,但那種無休無止、窮追不舍的提問只會導致閱讀教學效益的降低。“多讀書,少提問”,是提高閱讀課效益的基本措施。
  多讀,盡可能采用自由讀的形式,讓每個學生按照自己的速度去讀,通過反復誦讀,逐步做到讀得流利,讀出感情。精彩的句段,可以背下來,還可以采用聽寫、默寫等手段加以強化。教師應多鼓勵學生:“作者寫得這樣有感情,我們應盡可能把它讀得感人。”“這樣好的段落,我們是不是把它背下來?”再通過檢查,進行反饋和矯正,看學生是不是把課文讀通讀熟了。
      領悟規律
  小學生學習語文,最重要的是形成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性認識。但感性認識積累到一定階段,也要讓他們上升為理性認識,也就是領悟語言文字的規律。
  我們知道,一篇篇的文章是學不完的,語言文字的積累也是沒有底的,而語言文字的規律卻是有限的。歌德說:“只有規律才能給人自由。”學科教學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的應該是該學科的基本規律,而不是無窮無盡的現象。葉圣陶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舉一反三,關鍵在于認識和掌握規律。我們選擇的訓練點應當是有規律可循的語言現象,而閱讀教學語言文字訓練的深層任務則是讓學生認識和把握這種語言文字的規律。
  這種規律不應由教師教會,而應讓學生自己去領悟。領悟的基本方法是比較、揣摩。如《我的戰友邱少云》的兩個訓練“點”:
  (1)“為了整個班,為了整個潛伏部隊,為了這次戰斗的勝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樣,趴在火堆里一動也不動……”
  ——三個“為了”的先后順序能不能換?為什么?(認識排比句式層層推進,以加強語勢。)
  (2)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地熄滅。
  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20分鐘。
  ——這兩個“才”意思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不同?(用在表示時間的詞后邊表示時間長,用在表示時間的詞前邊表示時間短。)
  讓學生自己領悟語言文字的規律,不僅讓他們學到了語言,而且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這對學生今后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小學低年級實施愉快教學,可以借助游戲、活動,主要是形式上的愉快,而對中高年級學生來說,愉快主要是實質性的。當他們自己發現了規律,有所感悟時,才會感到心理上的滿足和愉悅。
  需要說明的是,并非每個訓練點都要求學生領悟規律,要視年段和學生實際而定。有些語言材料非常好,要領悟它的規律,學生卻力不能及,就只需多讀。
      練習運用
  聽說讀寫是一種技能,而技能必須通過反復練習才能形成。在認識某種語言文字規律以后,我們要讓學生通過練習形成技能。閱讀教學語言文字訓練既要多讀,又要多練。
  “練”可以分為3個層次:
  一是憑借課文內容進行練習。這種練習的優點是把對語言形式的運用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結合起來。如《曼谷的小象》有個句子:“啊,多么乖巧的小象!我心中暗暗贊嘆。”要求學生運用這種感嘆句式,寫一句話贊美泰國婦女阿玲。
  二是沿著課文內容進行拓展性練習。如《火燒云》說火燒云變化極多,像馬,像狗,像獅子,我們可以讓學生想想還會像什么,模仿課文的寫法用“像什么——變——不像”的順序寫一段話,既學習了課文的寫法,拓展了課文的內容,又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
  三是遷移性練習。有閱讀能力的遷移,即用本課學習的閱讀方法讀課文中其他的幾段話,或其他的文章;也有讀與寫的遷移,即學習本課的寫作方法,寫一個片斷或一篇文章。
  閱讀教學練習的設計,貴在語言形式和思想內容的巧妙結合,使學生在文、道兩方面都有所得益。應盡可能避免機械性的練習,如按課文填空等。練習設計力求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學生完成了有創造性的練習,其作用要比單純的機械性練習大很多倍。
      反饋矯正
  在現代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作用不再是“信息源”,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這種調控的功能主要是通過反饋矯正來實現的。從本模式的示意圖中可以看出,“多讀積累”“領悟規律”“練習運用”都是學生的活動,每個環節都需要反饋和矯正。
  反饋矯正的基本做法是肯定正確、糾正錯誤。對正確的、有創見性的學習結果,給予肯定和強化;對錯誤的則要給予糾正。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做正確了可以給予鼓勵(如夸獎、“獎勵”);做錯了則返回前面內容,進行補救教學,從而真正實現個別化教學。
  從進一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來看,反饋矯正的工作要從以教師做為主,轉變為學生之間的相互反饋和學生的自我反饋。當一個學生能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檢查和矯正時,他的學習能力就明顯地有了提高。
  上述教學模式在使用時可以有很大的靈活性。有的訓練點,可以沒有“領悟規律”和“練習運用”的環節。“多讀積累”這個環節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就不成為閱讀課了,但順序可以調換,如在“領悟規律”后熟讀,也可以在“練習運用”后復讀。
  現在,不少學校正在探討閱讀教學中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問題。上述模式也可以用于“人機對話”的交互式計算機輔助教學,基本思路是:根據教學目標,從閱讀材料中確定若干個訓練點,由計算機逐一呈現語言材料。每個語言材料,先讓學生多讀,進行檢測反饋;再做領悟語言文字規律的練習,由機器進行評價和反饋;然后做鞏固性和遷移性練習,直至形成較熟練的技能。把這種思路跟傳統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可以構成一種“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人機對話”相結合的全新的課堂教學形式。由于計算機硬件的配備和軟件的開發有個過程,這種教學形式的廣泛采用尚需時日。現在我國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小學語文教學已經開始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計算機進入課堂教學領域是不可阻擋的潮流,語文教學工作者必須加以關注和研究,并作出出色的回答。
上海教育43~45G39小學各科教學沈大安19981998浙江杭州市教委教研室 特級教師 沈大安 作者:上海教育43~45G39小學各科教學沈大安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4:17

[新一篇] 閱讀教學亟待加強  ——對中小學語文教育現狀的調查與思考(二)

[舊一篇] 閱讀診斷與矯治教學的初步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