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教學評估工作的分析與思考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教學評估是指教學管理機構依據一定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規范標準,通過對教和學進行全過程的系統檢測與考核、評定其教學效果對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并作出相應的價值判斷及其改進的過程。教學評估對高校整個教學體系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可以說是整個教學管理工作的“牛鼻子”。原國家教委于1990年10月專門制定了《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暫行規定》,明確了學校內部組織教學評估的目的、內容和方法。據此,許多高校先后開展了學校內部教學評估的探索與實踐。本文試就高校內部教學評估工作的現狀及改革問題,作初步探討與研究。
      一、教學評估存在的普遍問題
  高等學校的教學評估工作,經過10余年的積極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可行的評估機制,使教學評估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標準尺”和“指揮棒”的作用。但是,從教學評估的發展趨勢和對評估科學化的要求來看,當前教學評估突出存在的問題是:
    1.評估體系未能整體優化
  對教師授課效果的評定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無疑是教學評估的重要內容。但是,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及其影響方式和影響力度極為復雜(如教學力量配備、教材建設、教學軟硬件條件等)。因此,進行教學評估,必須從諸因素的內在聯系及教學質量的形成機理出發,搞好系統化設計,建立完整的教學評估體系。目前,不少高校教師授課效果評定和學生學業成績考核制度較為完善,但二者基本上還屬于事后評定,且教與學的評定相互分離,缺乏形成性和整合力。因此,評估工作還僅限于“點評”,就事論事多,系統檢測和評價力度弱。由于評估體系不完整,一方面容易造成以偏概全,使評估結果失真;另一方面也不便于發現影響教學質量的深層原因,輕則使評估的反饋調節功能弱化,重則還可能導致“誤診”,形成“反癥下藥”。
    2.評估過程不夠科學規范
  教學評估的科學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評估要以一整套合理規范的質量標準作為依據;其次,評估應依托一個公正、權威,且專業化程度較高的“組織機構”來進行;再次,評估應有基于現代技術手段的科學可行的程序和方法。從這三個方面來審視當前的授課質量評定工作就可以發現:第一,授課質量評定的標準體系還不夠全面規范,多數“指標”較為籠統、抽象,常常是“標準在我(評定者)心中”,聽課者憑查課或評議時的印象給授課者打一個“質量分”。第二,誰聽課誰評定,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有些教師由教學管理部門聽課評定,有些則由院、部、系、教研室聽課評定。這樣,不同的教師由不同的評定者來評定,其評定標準的統一性難以保證,評定結果必然缺乏可比性。第三,即便是聽課者評定,也只能是依據平時對這個教師的印象和這一節課的課堂教學情況。教師的教學狀態受多種因素影響,某一節課的講授效果難免帶有偶然性和局限性,這樣評定一個教師的授課質量明顯簡單化了一些。學生學業成績考核同樣存在標準不統一不規范(如試題的類型、難易度以及掌握評分標準的寬嚴度都隨教師、課程之不同而存在較大的變化。推行標準化考試后,這一問題正逐步得到緩解)、評估信息不全面以及基本上靠“一試定績”等問題。當然,上述問題的存在,并不是對現行評估工作的全面否定,但這些問題不僅直接影響評估的準確度和權威性,還會使評估的指向性顯得模糊不清,造成教學評估導向功能的紊亂和弱化。
    3.評估作用尚未充分發揮
  準確、權威的教學評估結果可以發揮這樣一些作用:首先,它給教學主客體的自我反饋調控提供了直接的依據,可大大增強控制教學過程的有效性;其次,它為決策咨詢提供了真實可靠的信息,為決策科學化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再次,它為強化教學成果,鼓勵教學競爭提供了手段。應當說,高校對發揮教學評估的作用一向比較重視,也有一些可行的辦法,如教師授課質量評定結果與專業技術職務晉升、優秀教師評選、教學工作量統計及課時補助費標準等均有直接聯系;學業成績與學籍管理、獎學金評比、優等生評選等也建立了聯系。但上述作用還主要局限在“事后控制”上,對教學過程的反饋調控和決策咨詢的作用還不夠明顯。如通過授課質量評定,還不足以揭示有關課程究竟應當保持什么、加強什么、改進什么,甚至也由于評價基本上是抽象化的分數,因而也難以使教師明確自己到底強在哪里、弱在何處、如何提高。在決策咨詢方面,評定和考核能否使決策者清楚地了解哪些課程強?哪些課程弱?強的如何進一步提高?弱的如何盡快給予加強?顯然,現在的情況還難以令人滿意。即使在事后控制和刺激競爭方面,也由于評定和考核均存在失之于寬,失之于松等問題,難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比如,某學校按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級進行授課質量評定,三年前優秀率一直在65%—83%之間,合格與不合格所占比率均為零。這幾年雖然強調從嚴考核,優秀率仍占35%左右,合格率僅占2%—5%,不合格的比率仍為零。如果用教學質量要求的客觀標準來衡量,我們認為這樣的評定結果無疑照顧的成份過濃。這就使真正的優秀者混同于一般(因為優秀多了就無所謂優秀),不稱職的照樣可以拿到“合格證”。因此,所謂事后控制也難免摻水。在學業成績考核方面,類似的問題同樣存在。評定結果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就容易使評估工作變成“走過場”,而對于承担繁重評估工作的人來說,由于自身工作的意義被淡化而可能視評估為一種負担。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認為,要加強教學評估工作,關鍵是要樹立“尊重科學、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在此基礎上,要從教學評估的系統化設計入手,以評估過程的科學化為核心,逐步改進學校內部的教學評估工作。
      二、教學評估改革的基本思路
  教學評估的系統性源于教學工作本身的整體性。教學并不是一節課一節課的簡單相加,它是在整體教學目標分解、細化的基礎上,按照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每一單元、每一章節的教學環節,達到對有關課程全部知識結構的整體把握過程。高等學校目前主要以專業教學為主,因此,教學的整體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每一專業的“知識群”通過課程體系建立其完整結構;二是所有的知識點都是而且必須是某一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一節課不成其為教學,課程才是教學活動具有完整性的基本單元;三是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很多,它們不是彼此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在相互聯系的動態過程中影響教學質量。根據教學工作的整體性特征,我們就教學評估的系統設計提出如下思路:
    1.明確教學評估的層次性
  教學評估應分層次進行。依據專業設置、培訓目標和高校的普遍情況,我們認為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專業教學評估。主要評估因素包括專業培訓目標是否符合社會需要,課程體系是否能最有利地實現專業目標,各課程的教學大綱是否滿足課程體系對該課程的要求等。第二層次是課程教學評估。主要評估因素包括課程教學目標與內容是否符合課程體系要求,教學力量、教材建設、教學條件是否達到教學內容所要求的程度,教學活動效果是否達到課程要求等。第三層次是教學活動評估。其主要評估因素包括教師的理論功底、專業素養、知識結構、教學態度、教學能力、教學準備、講授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態度、基礎條件、學業成績等。
  教學評估的三個層次以教學質量為紐帶形成一個整體。教學活動質量形成課程教學質量,課程教學質量構成專業教學質量;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有機綜合。
    2.找準教學評估的落腳點
  面對三個層次的教學評估,如何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真正使教學評估成為“牽教學質量控制的牛鼻子”呢?我們認為學校應重點抓課程教學評估。因為專業評估雖然是第一層次的,但一個學校的專業設置是相對穩定的,不可能經常進行大面積調整。而專業教學質量(相當于人才培養質量)的反饋又具有明顯的滯后性和隱含性,況且,專業設置在很大程度上又要受上級主管機構的制約。因此,專業教學評估不可能是高校的一項經常性的工作,一般是幾年才進行一次,它對于管理控制教學過程過于間接。相反,教學活動評估是對教學過程各階段、各環節的追蹤性測評,要求評估者對教學過程必須進行不間斷、全方位的監控,它對專業教學的整體質量來說又顯得過于微觀。我們認為,這項工作主要應由教研室在院、部(系)的具體領導和參與下進行,學校不可能也不應該完全承攬這項評估。否則,不僅評估工作會十分繁重,也會因信息的不全面導致評估結果失真。同時,由于“越俎代庖”,還會削弱了部、系、室教學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課程評估之所以是高校教學評估的落腳點,一方面是由于其它兩個層次評估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因為課程評估既能體現專業培訓目標的要求,又能反映教學活動的整體質量,在本質上承上啟下:既可使教學評估活動簡便易行,有利于達到準確客觀,又可使教學活動評估有所依據,充分發揮評估工作對教學過程的導向和控制作用。
    3.構建教學評估的運行模式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認為,高校教學評估應以院、部、系教學活動評估為基礎,以校級課程評估為龍頭,逐步建立起上下結合的“雙層評估”運行模式。具體地講,一是由學校統一制定頒布課程評估指標體系和教學活動評估規范標準,作為雙層評估的基本依據;二是教學活動評估由院、部、系每學期末組織一次,通過評估,對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能力、教學準備、講授效果及學生的學習態度、基礎條件、學業成績等作出內容比較具體的科學評價,并對教師教學質量確定評定等級;三是學校參照教學活動評估情況每年組織10%左右課程的評估,評估合格的課程3—5年內免評,對評估不合格的課程提出改進措施,限期達標,兩年后再組織評估。
      三、加強教學評估的主要措施
  基于上述認識,我們認為,加強高校的教學評估工作,主要應采取如下措施:
    1.制定好教學評估質量標準
  教學管理部門應組織有經驗、懂教學、會管理的有關領導、專家,認真研究本校教學的特點,從科學化要求和學校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并頒布《課程評估指標體系》和《教學活動評估規范標準》,使教學評估有所依據。評估指標應充分反映教學質量形成的內在規律,具有全面性、代表性、定量性、形成性和可操作性特點。
    2.建立教學評估組織機構
  應成立由校領導、機關、院、部、系領導和有關專家組成的教學評估委員會,統一負責學校教學評估有關文件的制定,課程教學評估的實施,教學活動評估的指導等工作;各院、部、系由領導和有關專家組成教學督導組,統一負責本單位教學活動評估的各項具體工作。為了保持“雙層評估”的關聯性,各院、部、系督導組的組長或副組長可作為學校教學評估委員會的法定委員。
    3.規范教學評估的程序和方法
  要適應“雙層評估”運行模式的特點,認真摸索評估活動的具體實施方法,逐步建立較為規范的評估過程。我們認為,評估程序應突出自下而上的全面評價與自我評價和同行評價相結合的原則;評估過程應注意在評估人員、評估程序、評估信息的處理等方面達到統一、規范的要求、克服隨意性;評估方法應科學規范,體現質量化要求,充分運用聽課、調查、模糊綜合評判等評估方法;信息處理應防止主觀因素干擾,盡可能采用計算機技術,以提高工作效果和準確性。
    4.進一步強化評估結果的運用
  教學評估結果應和高校內部體制編制調整、重點課程建設、教學設施建設、優秀教師評選、專業技術職務晉升、學生學籍管理、獎學金評比、優等生評選等各項工作建立緊密的聯系。當前,主要應將課程評估作為重點課程建設的基本依據。為此,學校一級要加大對課程建設投入的力度,敢于向優勢學科和重點課程進行重點投資。這方面不少高校都有成功的做法和經驗,我們應互相學習,積極借鑒。
  教學評估工作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它的建立和完善涉及到專業設置、學科建設、教學力量、教學內容、教材及教學保障等各種因素的協調配合和整體優化,特別涉及到深化教學改革的勇氣和信心,教學觀念的轉變與更新。本文對教學評估改革思路和措施的探討,正是在近些年教學改革的基礎上,對這項工作所作的進一步的分析和思考。我們深信,搞好這項工作對深化教學改革,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將會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
  
  
  
中國高等教育評估滬17~20G4高等教育楊邦榮19981998作者單位:西安政治學院教務部 作者:中國高等教育評估滬17~20G4高等教育楊邦榮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4:28

[新一篇] 高等教育評估:美國的基本模式

[舊一篇] 高等院校音像出版工作探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