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與近代文化”筆談  康有為的修辭觀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康有為是中國近代的修辭學家,其修辭學論文是中國修辭學的寶貴史料。但現行的幾部中國修辭學史和《古漢語修辭學資料匯編》,均未提及康有為的修辭論,也許這是一個疏忽或遺漏。
  康有為的修辭論主要見于他的《知言篇》和《修詞》,前者收入《康子內外篇》,后者收入康同璧、任啟圣編校的《萬木草堂遺稿》。
  語言是表達思想的工具。我國古代早有“言為心聲”之說。康有為繼承傳統的語言觀,提出:“文者,心聲之精粹者也。”“文”同樣是表達“心聲”的工具。康有為認為,文章表達的“心聲”應該是精純粹美的“心聲”。這一論斷,反映了康有為的修辭觀主張情文并重、文質相適。
  孔子說:“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文”是文采的意思。孔子很重視文采,康有為同樣如此。他寫道:“有文,然后能達胸中之意;有文,然后能通意外之言。否則,一物不見,一步不行矣。”文采是對語言進行修飾加工的結果,修辭就是美化語言、增加文采的手段。康有為以“有文”強調言語表達要有文采,強調有文采的言語才能充分表達“胸中之意”,“通意外之言”。康有為還形象地比喻說:“人之有文,猶人之有四體,體不備不足為人,詞不備不足成文”,把文采看得如同人的四肢一樣重要。人無四肢不行,詞無文采也不行。重文采是康有為修辭觀的一個特點。
  康有為在《修詞》的開頭即說:“修詞之家,稟經制式,酌雅制言。”“稟經制式”,意思是以古代經典著作為規范,選定文章的體制、體裁。康有為以“制式”為修詞的第一要事。“酌雅制言”,意思是按照雅潔的要求選用有文采的言詞。“制式”、“制言”是修辭的兩大內容。按照康有為的修辭觀,修辭學就是關于說話、作文“制式”、“制言”的學問。
  言辭是傳情達意的。言辭達意才能進行思想的交流。“辭達”是修辭的一條基本原則。
  如何把握“辭達”的標準,修辭學家們發表過不少意見。清代修辭學家的意見可以歸納為三類:一主簡達。以方苞、劉大魁、姚鼐為代表。二主繁簡并重。以錢大昕、魏際瑞為代表。三主繁簡適中。以顧炎武、洪亮吉為代表。
  康有為的繁簡論另有特點。他一方面肯定“簡要,欲其易誦也;繁條欲其易備也”;另一方面又強調“文章之妙,全在說而不說,說而又說”。所謂“說而不說”,就是文約義豐,詞簡義明,含蘊而不盡說;所謂“說而又說”,就是“必須重疊而情事乃盡”(顧炎武語),不得不繁,盡說而不含蘊。康有為實際上是主張繁簡當因文而異。他認為,文章本來就是“以曲為主”,應將多余的字、句、段割截削奪以求“繁簡得其中”。他認為,文章之妙,不在形式上的繁簡,而在暢意盡情。寫道:“文章家猶兵法家,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固不為法度所困。……文章之道至大,精鶩八極,心游萬仞,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文有時盡情敷衍,必暢其意而后止,有時極簡括,一寬一緊,一收一斂,一縱一橫,精神團結,使讀者眉飛色舞。如《項羽本紀》八千余字、《趙世家》萬余字,不厭多。《顏淵傳》八十余字、《仲子傳》六十余宇,不嫌其短。”這是說形式的繁簡應當隨內容和技法而用,不必困守于“法度”。
  康有為認為,文章的繁簡,從根本上說,決定于表達者的思想感情和被表達的實際內容。他寫道:“有以高簡為文者,夫文豈高簡之謂哉?有以詳贍為文者,夫文豈詳贍之謂哉?凡人有忠愛之心纏綿于中,其發于言也,必諄諄繁復,重碎疊疊,其不可已也。有裁制之心蘊結于中,其發于言也,必嚴簡短樸,剪截剛斷,其有節也。此發于心形于外者也,不可強為也。忠臣之告君,慈父之誨子,良吏之教民,若是者,豈能自已哉?英主之發詔,猛將之下令,直史之載筆,若是者,豈能使之繁復也?此仁義有所厚也。以六藝言之,《詩》、《書》、《樂》者,仁之發也,故有長言依永之神,詠嘆舞蹈之節。‘參差荇菜’凡三言,‘采采fú@①苡’凡六詠,皆愛樂之意也。‘清廟’之瑟,一唱三嘆,亦樂之也。《離騷》之文,重之亂之;《出師》之表,諄之復之,纏綿而莫解于懷也。寡婦之夜哭,如往而復,愛慕之深也。若夫《春秋》之筆,記禮之文,嚴重莊簡,無言外之詠嘆,立制裁法,尚節度義之類也。”這段論說,表明康有為的繁簡論,不僅緊扣繁簡本質,而且緊密聯系實際,是很有說服力的。他繼承和發展了楊慎提出的“文無繁簡,唯求其美”的觀點。
  “積理”、“積詞”是康有為修辭論中的兩個重要概念。“積理”指學習道理,“積詞”指學習言詞。康有為認為“積理”與“積詞”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理猶根本,詞猶枝葉”。“根本”深穩,才能“枝葉”茂盛。“積理”與“積詞”是為文的基礎。故云:“未有不讀書而能文者。”
  康有為主張“積理”、“積詞”必須學用結合,古為今用。他寫道:“積理有二:一讀書通古義;一閱世達今情。”又說:“若積詞者,凡讀古人之文,記其詞采,記其事樣,撇畫時文之調,以古言為言,積詞之謂也。”“通古義”,“達今情”,就是古為今用;“讀古人之文”,“撇畫時文之調”,就是學用結合。康有為說:“文貴適用,又宜閱世。若不合時宜,縱與上古同風,不過圖書彝鼎。”并且指出:“征引古事必求其至切,寫古人即是寫今人,撫古思今,血淚俱迸。”這些論見說明康有為對待古代文化傳統具有立足現實、古為今用,以推進社會進步的觀點和立場。
  “貴適用”、“合時宜”,是康有為經世致用修辭觀最簡明的概括,也是康有為修辭論中最具生命力的一條基本原則。
  關于積詞與修詞的關系,康有為說:“積詞后貴修詞。”積詞是修詞的基礎。修詞實際上就是選擇最能達意的詞而用之。“情欲信,詞欲巧”。只有“情”與“詞”的統一,“信”與“誠”的和諧,才符合“修詞立其誠”的要求。康有為認為,六朝的淫麗,秦漢的冷僻,考據家的冗曼,都違背了“修辭立其誠”的根本原則。
  康有為的修辭觀,主張用詞要通俗易懂,為文要通暢明白。他欣賞“蘇文皆暢”,批評王介甫“文筆甚好,然太拗折”。他認為,“文宜學文筆文調,深奧之字不貴也”;“若專覓字典書所無之字,瀏覽不終篇,人已厭矣”;“奇字奧句,雖得盛名,存終不久。鉤唇棘吻,有乖辭達之意。”還認為重復字有詞義濃重、更富表現力的特點。他說:“遼遠阻深,重復字眼便濃厚。”
  修詞旨在達意。康有為認為,學古人之言,不應照搬,而應該“入己口氣”,“惟古之詞必己出”,做到“神理與之相合,而其跡不可得而尋”才行。至于“以詞掩意,大不可也”。學古人,重要的是“師其意而不師其形”,“師其神味,必改其面目”,方能不落俗調。康有為寫道:“孔瞿軒與外甥朱維輪書,《馬射賦》‘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口頰皆香。然去‘與’‘共’二字便是俗調。故王子安套調亦不敢去。又唐人‘四周皆王母靈禽,一望皆嫦娥寶樹’,若是古人,必改‘靈’‘寶’二字為‘之’,‘靈’‘寶’二字俗不可耐。”康有為又寫道:“楊炯《少儀廟碑》看似尋常,然有云‘蔣家之妹,清溪之軌跡可尋,虞帝之妃,湘水之波瀾未歇’。則‘未歇’二字非古人不能用。”這些例子都說明康有為主張修詞必須重視詞的神味。所謂神味,不僅包括詞義色彩,也包括用詞習慣、古今之別、雅俗之殊等。
  文體是修辭的重要內容。文體的產生有其歷史的過程。康有為說:“自開天明道,垂之簡冊,《詩》《書》六籍,經世宰物,皆謂之文。”文即文章。至魏晉六朝,文始一分為二,即文與筆。至于駢體文講音節對仗,康有為說:“至中唐而極靡,故昌黎子力起而振之,而駢散分焉。”文體的分類,康有為認為,從內容上劃分,文可分為四體:“一曰詞章,一曰記事,一曰義理,一曰奏議。”康有為又對論文提出三分法,寫道:“文有三體:曰義理、曰記事、曰議論。”前者指所有文,后者單指論文。“詞章”即指詩賦文學類。康有為說:“《詩》,詞章之祖。”康有為認為,文體當分為詞章與論文,即文學與論文兩大類。這樣的分類在修辭上顯得簡明、清楚,便于把握其本質特點。文學類重形象思維,論文類重抽象思維。在修辭上,前者以形象說話,后者以道理說話。這大概就是康有為修辭觀關于文體分類的理論根據和獨到之處。
  康有為認為,不同體裁有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應用對象。他寫道:“古人無駢散之分,故凡文皆可,今人既分駢散,則不可混用。”“四六之一體,用之于婚啟、謝啟、銘諫、贊述,不可用于書啟、論辨、傳志。”分清文體特點和應用對象,是有關行文得體的修辭問題。
  不同文體,在傳情達意上有不同的特點。不同文體能相互取長,就能更好地適應傳情達意的需要。康有為提倡發揮不同文體之長,以提高文章的表達效果。他寫道:“能古文而兼駢體固佳:即不能古文,詞章一道,亦有不廢也。”又說:“然古文面膚不如駢體,駢體有氣即是古文,但能得其本原,知其運意,同以義理為宗,一氣相生,變化開合,起伏照應,提跌頓生,與古文同源,亦與古文同法,則得矣。”康有為在“得矣”下自注云:“以單行之氣,運排偶之體。”這就是說,從修辭效果看,排偶比古文散句更有表達力,古文如能吸收排偶,其表達效果必佳。反之,駢體如能吸收古文之“氣”,其表達效果亦好。康有為自己的許多文章正是這樣做的,其議論往往運用排偶句式,形成排山倒海之勢,使讀者心潮激蕩,備受鼓舞,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寫作方面,康有為雖然說過“文有自然之法,有創造之法”,但在理論上他還是承認桐城派的主張,認為文章應該講“義法”,講氣、味、神、理、格、律、聲、色。他引用姚鼐《古文辭類纂序目》中的文字寫道:“文之類有十三,所以為文者八:氣、味、神、理,文之精也;格、律、聲、色,文之粗也。始而涉其粗,孟子所謂彀率繩墨也。終則體其精而遺其粗,由有法以至于無法也。”姚鼐以神、氣指文章的精神、氣勢,味、理指文章的境界、觀點,都屬于文章的內容,即“文之精”;以“格、律、聲、色”指文章的表達形式,包括文章的格式、風格、音韻、詞藻等,即“文之粗”。“文之精”寓于“文之粗”,人們由粗及精,由文章的形式而及于文章的內容,即由“格、律、聲、色”而及于“氣、味、神、理”。所以姚鼐說:“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聲色之間,舍此便無可窺尋矣。”這是有關文章寫作和欣賞的修辭理論,康有為采納了姚鼐的論見,表現了博采兼收的學者風范。
  對文章寫作,康有為還提出過許多有價值的意見。如:“論文如蓄水,蓄極而泄則有勢”,“文須隨便下筆”,“文家無不從奧折出”,“詩文皆要有文境,文境濃奧,亦有文勢”,“夫一瀉無余,縱能辭達已無余味”等,這些意見凝結了作者豐富的寫作經驗,是對文章修辭的基本要求,也是對后學者寫作的具體指導。
  綜觀康有為的修辭論,如果用他自己的話說,那就是:“取材于經史,取理于圣人,轉益多師,本之詩書,參之莊列,心摹力追,取法乎上,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而后求古義,識時勢,求篇法、章法、句法、字法也。”這就是我所理解的康有為修辭觀的基本內容。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艸加不
韶關學院學報:社科版1~14K3中國近代史李名方20032003As the 105th anniversary of the WuXu political reform,and also the 145th anniversary of Mr Kang Youwei's birthday was coming up,a scholarly seminar aboutKang Youwei and modern culture Was held.The seminar was hosted jointly by Nanhai district municipal government,Foshan,Guangdong Kang Youwei and Liang Qichao rsearch association,and the Guangdo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The seminar was held at Xiqiao mountain,Nanhai,Guangdong Province.Well-known scholars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gathered together,and held a thorough and thought-provoking discussion about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Kang Youwei and other reformers played in modern culture development.The forum also discussed other aspects concerning modem cultural development.It was our journal's honor to be present at the seminar and we have selected and published edited transcripts of the best presentations.We hope that our attempt Can,to some degree,push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of Kang Youwei.李名方(1934-),男,江蘇揚中人,東南大學文學院特約研究員,主要從事漢語修辭學研究。東南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6 作者:韶關學院學報:社科版1~14K3中國近代史李名方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0:54:45

[新一篇] “康有為與近代文化”筆談  康有為“以商立國”與嶺南人的“重商”思潮

[舊一篇] “性與天道”問題與宋明理學分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