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 簡體 傳統 |
北宋建立后,拓跋思恭之后李繼捧于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入朝,以所領夏、綏、銀、宥(治今陜西靖邊西)、靜(治今寧夏永寧東北)五州之地歸宋。而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卻逃往夏州東北的地斤澤(在今內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境),反宋自立。宋雍熙二年(985年),李繼遷襲據銀州(今陜西米脂),殺死守將曹光實。并向遼國稱臣,被封為夏國王。以后,屢與宋爭奪西北之地,先后攻府州(今陜西府谷)、清遠軍(今甘肅環縣北)、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等地,并擊敗宋五路大軍。至道二年(997年),與宋議和,被任為夏州刺史等職。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又反宋,攻占靈州,改為西平府,定為都城。次年,領兵攻西涼府,遭吐蕃族六谷部突襲,負傷而死。
李繼遷死后,其長子李德明嗣夏王位。對外采取「依遼和宋」方針,同時向遼、宋稱臣,接受兩國封號,并伺機向西發展。數年間,西攻吐蕃和回鶻,奪取西涼府(今甘肅武威)、甘州(今甘肅張掖北)、瓜州(今甘肅安西東)、沙州(今甘肅敦煌東)等地。其勢力范圍擴展至玉門關及整個河西走廊。對內重視發展經濟,使轄區內農業有較大的發展。又利用有利時機,積極進行稱帝建國的各項準備。天禧四年(1020年),統治機構由西平府遷懷遠鎮(原屬靈州,今寧夏銀川),改名興州,正式建都。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李德明死,其長子李元昊嗣夏王位,宋朝使其襲定難軍節度使,封西平王。元昊襲位后繼續向河西用兵,先后占領瓜州(甘肅安西)、沙州(甘肅敦煌)、肅州(甘肅酒泉)。從此西夏國境“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余里,倚賀蘭山為固”。元昊改唐、宋所賜姓氏,以嵬名為姓。自稱兀卒(青天子)。
李元昊深受漢族儒家文化熏陶,依照宋朝官制設立中央政府機構,訂定官制、軍制、法律,體現了漢族文化對西北民族的深刻影響。西夏文字是李元昊命令大臣野利仁榮仿照漢文主持創制的詞符文字。總共有六千創制字,編纂成書,分十二卷,稱作「國書」。其創制受漢文的影響很深,從形體上看與漢字十分相像,但亦獨具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與創新。西夏文字的創立推行,對西夏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也為今人研究西夏的歷史與文化提供重要資料。
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正式稱帝,建國號為大夏,以興州亦即興慶府(今寧夏銀川)為都,改元曰「天授禮法延祚」,以表脫離宋朝。自此,一個與宋遼鼎立的西夏便正式登上歷史的舞臺。
西夏建國后,先與宋發生戰爭,在三川口(今陜西延安西北)、好水川(今寧夏隆德東)及定川砦(今甘肅固原西北)等戰中獲勝。后又與遼交兵,在賀蘭山之戰中擊敗遼興宗耶律宗真統領的遼軍。
三川口之戰又稱延州之戰,北宋與西夏之間的一次重大戰役。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景宗統十萬大軍攻宋延州(今陜西延安)。夏軍先佯攻保安軍(今陜西志丹),引延州軍出援保安軍,趁機攻占延州北面的金明寨,進圍延州。宋延州知州范雍四處調兵,援救州城。宋將劉平、石元孫等領兵萬余人,忙還救延州。夏軍伏兵于三川口(今陜西安塞東),將宋援軍包圍。夏軍四面合擊,宋軍全線崩潰。夏軍俘獲劉平、石元孫等多名宋將,大獲全勝,乘勢圍攻延州。夏軍連攻延州七日,恰逢天降大雪,景宗只好撤軍解圍。回師途中又連克塞門、安遠兩寨,攻掠涇原路,于三川寨(今寧夏固原縣城西北)等地,斬殺宋將楊保吉等。此戰為西夏的生存與發展奠定了軍事基礎。
好水川之戰是北宋慶歷元年(1041年),西夏景宗發動的第二次對宋戰爭。西夏軍攻渭州(今甘肅平涼),進逼懷遠(今寧夏隆德東南)。宋陜西經略安撫副使韓琦命大將任福領兵一萬八千人,并令鎮戎軍(今寧夏固原)守將常鼎率部配合,前去迎敵。宋軍在懷遠南與夏軍相遇,景宗佯敗,棄輜重北撤,任福率軍追擊,進入好水川(今寧夏隆德西北),被西夏十萬軍兵包圍。宋軍只顧輕裝追擊,已絕糧三日,在夏軍四面合擊之下,突圍不成。經過激戰,任福與一萬余名宋軍將士戰死,僅有一千余人逃脫。好水川之戰對宋震動很大,從此采取守勢,不敢輕易與西夏交兵。
北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西夏景宗采納大臣張元的建議,集十萬大軍于天都山,分兵兩路攻宋鎮戎軍(今寧夏固原)。宋涇原副都部署葛懷敏奉命領兵抵御。葛懷敏分兵四路,與夏軍作戰。景宗仍采用誘敵深入、圍而殲之的策略,引宋軍至定川砦(今寧夏固原西北),隨后以重兵包圍,斷宋軍歸路。葛懷敏見中計,遂領兵向鎮戎軍突圍。但為時已晚,被困于長城壕(固原西北與隆德接界處)。夏軍四面合攻,葛懷敏及部下十余員將領戰死,士兵被俘近萬人。夏軍乘勝長驅攻渭州(今甘肅平涼),大掠而歸。
宋夏交兵,宋敗于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三役,希望與夏議和。西夏雖獲勝,但戰爭損耗及宋夏間榷場貿易停止,經濟受損,民怨四起。夏景宗遂尋求與宋議和。北宋仁宗慶歷七年(1047年),宋夏雙方達成和議。西夏向宋稱臣,宋冊封元昊為夏國主,宋歲賜絹十三萬疋、銀五萬兩、茶二萬斤,節日再另行賞賜。兩國重開沿邊榷場貿易,恢復民間商販往來。因和議發生在宋慶歷年間,亦稱慶歷和議。宋夏和議后,雙方維持有二十余年的和平相處。以后雙方曾有過幾次戰爭與和議,但和平時期超過對抗時期。和議有利于雙方經濟文化的交往和發展。
西夏建國前,李繼遷、李德明兩代一直接受遼國冊封。元昊即位前,與遼關系融洽,曾娶遼興平公主。西夏建國后,遼境內黨項部落多叛遼歸夏,西夏的發展與遼產生矛盾,戰爭隨即爆發,即第一次賀蘭山之戰。西夏天授禮法延祚七年(契丹重熙十三年,1044年),遼興宗率十六萬七千遼兵,分三路攻夏:北院樞密使蕭惠領北路軍六萬,皇太弟耶律重元領南路軍七千,遼興宗統中路軍十萬,計劃一舉滅夏。夏景宗(李元昊)以左廂兵屯賀蘭山北,蕭惠領北路軍先至,遂與夏軍接戰。夏景宗見處于劣勢,向遼軍請和,遼興宗不允,發兵全力進攻。夏景宗采取避敵鋒芒、保存實力的策略,率軍后撤百余里,并燒毀沿途牧草,待遼兵馬疲憊無食之機,發動反擊。兩軍交戰后,夏軍處于劣勢,忽起風沙,夏軍乘勢邀擊,遼軍大敗,遼興宗單騎逃走,駙馬蕭胡睹及近臣數十人被俘。戰后夏景宗遣使請和。自此,西夏與宋、遼間的戰爭以西夏的勝利而告終,遂與宋、遼形成鼎立格局。
網載 2013-09-10 20:54:49
稱謂:
内容: